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19 19:46:01

1. 美国教授级别"associate professor (Adj) "是什么意思

政治学副教授 宗教研究副教授 法学院副教授法学院

美国正式的教授职称序列分为三个层次: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与正教授(full Professor)。
在上述序列中,一般来说,只有到了副教授的时候,才能进入到“终身教职”的行列。
在美国,除了 “正式的”序列之外,还有特殊的职称序列,如“荣誉退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校聘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讲席教授”(Named/Endowed Chair)等。这些都是更为高级、仅只授予在学术界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少数顶尖学者的职称。这些“特殊序列”,同样属于“终身教职”的序列。
在美国,还有一些“非终身教职”的序列,如“讲师”(Lecturer/Instructor)、“访问教授”或者“访问讲师”、“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名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等。

2. 政治学家美国3个人的生平

1.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又译赛缪尔·杭廷顿,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亨廷顿早年是文武关系研究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奠基者。后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学界关注。

亨廷顿1927年4月18日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其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扒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16岁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岁时便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加入美国军队。之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完成其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这一年他23岁。此后他开始在哈佛执教,直至去世。自1950年开始他便是哈佛大学政府学院的高级成员。1959年至1962年期间他曾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亨廷顿在哈佛大学任教58年。
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为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亨廷顿以此为由头写作出版了处女作——《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此书自1957年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仍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关于美国国内军事关系的著作。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而作者本人也不得不暂时逃出哈佛暂避风头。
在上世纪60年代,他凭《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而享有盛誉。此书挑战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中的教条:经济和社会进步会给刚刚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国家带来政治稳定。
越南战争打破了亨廷顿平静的校园生活。作为美国国务院的谋士,他在1968年撰写了一篇长达百页的关于越南战争的报告,提出了在南越推行合村并寨的“战略村计划”并抨击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战略。这些主张自然是左右不讨好,所以难怪他的办公室会被人焚烧,他被人骂做“战犯”了!
1977年至1978年间,他参与了白宫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过程并协调各项相关政策。
他于1993年发表文章,讲述后冷战时期的暴力冲突。亨廷顿之后将有关理论,辑录成影响深远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然而,“9·11”事件却使人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亨廷顿那里,尽管人们无法甘心接受他的观点和结论,但是在心底里还是忍不住会暗自佩服这个老头子目光的敏锐和思想的鲜活。
“9·11”事件后他又撰写出版了《我们是谁?》(Who are we?),针对美国的移民问题大发议论,同样引起一片争议。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代表了亨廷顿著作和文章的宿命:甫一问世便饱受争议,与各种奖项无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才会被广泛但又是勉强地接受。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弗朗西斯·福山、扎卡里亚(《新闻周刊》编辑)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十七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的亨廷顿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亨廷顿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
2.戴维·伊斯顿
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 (1917~ 2014)美国政治学家、政治行为主义的倡导人、政治系统论的创立者。1917年6月24日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多种学位。40年代后半期起一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主要著作有《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1953)、《政治分析的结构》(1965)、《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1965)等,这三本书后来被称为“政治系统分析三部曲”。
伊斯顿确立了政治行为主义的特定含义,认为是技术和理论两重意义上的革命。一方面,他批评以往的政治学单纯注重制度和权力,偏重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形势资料,忽略了政治是人类互动行为的结果,忽略了人的动机、人格和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行为资料。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是为社会规定有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或强制性决定),并且予以实施的行为或互动行为。它由政治团体、体制和权威机构等部分构成。它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包围,同时对环境的压力有适应能力和反馈信息的功能。系统和环境形成互动的联系,系统的持续通过不断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过程实现。伊斯顿的输入 -输出系统分析模式,适用于分析从国际社会到国家内部各种规模的政治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理论,包括社会当中各种和行为关系。他主张政治研究要重建新的价值结构。认为政治理论家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社会的迫切问题和社会的需要作出敏捷的反应,以便有可能明确表达极其深奥的、但对公民和政治家了解自身处境大有帮助的价值系统。这种创造性理论历来是对社会起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他还提出政治学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统一理论。他把理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低层次的单一性结论或单一性概念;第二类是中间层次的综合性理论,它是单一性概念的综合;第三类是最高层次的系统理论或概念结构,它把政治学的所有基础分支科学联结成在概念上有逻辑联系的、和谐一致的整体。统一理论的完成将使政治科学成为社会科学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3.托马斯·R·戴伊
托马斯·R·戴伊(Thomas R.Dye) 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曾执教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为美国政府McKenzie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名誉教授。著有《理解公共政策》、《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其特色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流畅,文风朴实无华,有助于理解公共政策的实质内涵和对现实政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3. 郭苏建的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郭苏建,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分管高研院国际交流与学术事务。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政治,主要著作有《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中国外交的新视角》、《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等。讲授有《中国转型中的经济体制之国际比较》等课程。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直至1991年出国留学,获田纳西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
包括中国与亚洲政治(内政与外交),美中关系,共产主义与后共产主义研究,民主转型,经济转型,东亚及东南亚政治经济学。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数十篇论文(包括SSCI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十几篇)及十多部英文学术著作和编著:《中国政治与政府:权利、意识形态和组织》《重塑合法性:中外经验》,《中国探索善治》,《中美关系三十年:分析路径和当代问题》,《环境保护政策:美中西部地区比较》,《中国环境危机:国内应对与国际影响》,《全球化时代的大中华》,《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的新视角》,《亚洲共产主义转型政治经济学》,《二十一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外条件》,《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毛后中国从全能主义走向权威主义》等。多次在美国和中国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活动。曾两次获得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年度教授》教学奖。
社会职务
郭苏建教授系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美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国政治学会前会长,英文《中国政治学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主编,英文《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系列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学报英文刊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副主编,旧金山州大/北京大学暑期研究项目主任,美国硅谷企业互惠联盟主席,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北方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贵州大学特聘教授。

4. 寻求人物详解介绍——布热津斯基

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28- ), 美国当代著名战略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28年月28日,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贵族家庭。1938年,其父任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布热津斯基随全家迁居国外,后定居蒙特利尔市。1949年,他毕业于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第二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8年,布热津斯基加入美国国籍。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和政府学副教授。1961年,被肯尼迪总统聘为外交政策顾问。1962年,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哥大共产主义问题研究所所长。1966-1968年,任约汉逊政府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成员。1973,协助大通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发起组织三边委员会,任主席。1977-1981年,出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离开政坛以后,布热津斯基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布热津斯基著述勤奋,成果颇丰,先后出版十几本著作,各种评论与文章达数百篇。主要著作有:《苏联军队中的政治控制》(1954), 《持久的清洗-苏联的极权主义政治》(1956), 《苏联集团:统一与对立》(1960), 《极权主义专政与独裁政府》(1961),《苏联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1962),《政治权力:美国与苏联》(1964), 《苏联政治变革陷入困境》(1969),《自由主义的现实主义》(1977), 《实力与原则》(1983),《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1986), 《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1989),《大失控与大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和《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等。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外交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两本代表性著作《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1986)和《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之中,其地缘外交思想似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霸权主义思想。布热津斯基的这两本著作虽然写作的年代不
同,但是它们的根本出发点却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不择手段地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在《运筹帷幄》(简称,以下同)一书中,布热津斯基声称:“美苏关系是一种两个大国之间的典型的历史性冲突。然而它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它同时是两种帝国制度的斗争。它是一场两个国家对全球霸权的争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美苏争夺不仅是一个民主国家与一个集权国家的斗争,而且是两个大的帝国制度之间的冲突,……美苏冲突确已变成了两个主要帝国之间在全球范围的名副其实的历史性斗争。” 至于“帝国”的含义,布热津斯基明确指出:“我使用的‘帝国’这个词在道义上是中性的,用以描述一种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政治关系层次体制。” 换言之,帝国就是指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度,不平等制度,它使所有国家受制或服从于一个或几个政治中心。而在《大棋局》(简称,以下同)一书中,布热津斯基则宣称,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前苏联的垮台,美国在全球取得独一无二的首要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 由于美国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上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支配地位,美国成了后冷战时代“一个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但是,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帝国相比,美国是一个新型的霸权。美国的世界霸权被公认为有很大的广度,其深度有限。美国的霸权意味着发挥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与过去的帝国不同的时,它不意味着进行直接的控制。因此,按照布热津斯基的看法,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获得了这一霸权,其主要的地缘政治表现是美国在欧亚大陆所发挥的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美国的这种霸主地位“至少保持一代人之久或者更长远一些”,同时要“建立一种地缘政治框架”,以顺应将来美国霸权衰落之后的世界情势。

2.重视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思想。从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目标出发,布热津斯基非常重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轴心作用。早在《运筹帷幄》中,他就写道:“美苏争夺虽然是全球性的,但有一个中心重点,这就是欧亚大陆。这一大陆块在双方争夺中是地缘战略的焦点,是地缘政治的争夺目标。争夺欧亚大陆的斗争是一场全面的斗争,在三条主要战略战线上展开:远西战线、远东战线和西南战线。” 第一条战线远西战线,在地缘政治上至关紧要,它是工业最先进的地区,控制着大西洋的重要出海口。远东是第二条战线,其地缘政治的意义在于控制着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第三条是西南战线,即西南亚,是重要的产油区。这三条战线上,都有几个要害国家,如欧洲的波兰和西德,远东的韩国和菲律宾,西南亚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对美国来说,阻止苏联控制欧亚大陆特别是周边要害国家是这场争夺取得可以接受的结果的前提。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美国的对手前苏联已不复存在,美国实际上成了欧亚大陆的操控者。但是,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地位仍然不容忽视。他在《大棋局》中写道:“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成为全球性大国。现在,美国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 布热津斯基认为,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整个欧亚大陆,好象一个巨大的、形状不规则的欧亚大棋盘,为“棋赛”提供了舞台。从地图上观察,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的大陆的周边地带。目前,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75%左右和世界GDP的60%左右,世界已知能源的3/4左右,它还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国家,排在美国后面的六个世界经济和军费开支大国都在欧亚大陆,世界上的公开的核大国除美国外,也都集中在欧亚大陆。因此,对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将主要是欧亚大陆国家。根据欧亚大陆主要国家的实力和与美国的关系,布热津斯基把它们划分为地缘战略棋手国家和地缘政治枢纽国家。地缘战略棋手国家是指“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存地缘政治状况以至影响美国利益的国家”, 它们是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是指“所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的国家”, 包括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按地理位置,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棋盘又可分为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四个部分。其中,西部地区主要由美国的西欧盟国组成,他和称之为“民主的桥头堡”和美国“向欧洲大陆腹地逐步扩展民主的跳板”。东部地区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他认为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是“世界潜在的政治火山口”。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布热津斯基认为,苏联解体使该地区出现了一个地缘政治上的“黑洞”。南部地区主要包括东南欧的一部分,中亚、南亚的一部分,波斯湾地区和中东。该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种族和宗教冲突激烈,又是大国角逐之地,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根据对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形势的上述分析,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必须制定一项全面的、完整的和长期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旨在促进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多元化,“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国”以及任何威胁到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美国在欧亚大陆的中长期目标则是培育真正的伙伴关系,建立一个真正分摊政治责任和全球合作的框架。这一框架“既能化解政治社会变革必然带来的冲击和损伤,又能演变成承担和平地管理全球责任的地缘政治核心”。
3.分而治之的外交谋略思想。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推行美国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战略,布热津斯基主张实行分而治之的外交谋略。他认为,欧亚大陆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但对美国来说,幸运的是欧亚大陆太大,无法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一代人以上的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单个国家向美国的世界首要大国地位提出挑战。因此,美国应当加强和永久保持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普遍的多元化,促使人们重视纵横捭阖,以防止出现一个最终可能向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并谋求将美国赶出欧亚大陆的敌对联盟。这种敌对联盟最危险的是中、俄与伊朗的同盟;其次是中日轴心;以及大欧洲联盟,不管是德俄同盟还是法俄同盟。总之,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继续关注地缘政治问题,而且必须在欧亚大陆运用它的影响,以建立一种美国为政治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 为此,布热津斯基特地精心设计了一个由欧盟、俄罗斯、中国、中亚国家、印度、日本相互制约的连环套体系,以使这些国家的力量相互抵消、相互对立,从而确保美国能够高居欧亚大陆仲裁者的地位,并进而控制全世界。对欧洲,布热津斯基主张实行控制、主导和利用的政策;对俄罗斯,他主张采取合作融合与遏制防范双管其下的两手政策;对于中国,布热津斯基虽然主张中美实现“大和解”,反对遏制中国,甚至把中国称为美国实现欧亚大陆战略的“远东之锚;”但是他对中国的防范和演变之心也昭然若揭。布热津斯基写道:“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大国的兴起,造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问题”,美国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美国既不能采取遏制政策,也不能迁就。最理想的结果是把中国纳入亚洲区域合作框架。 在台湾问题上,他主张应维持现状,“避免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任何在国际上提高台湾地位的行动”。但同时他强调,“对于中国一心想在朝鲜半岛占主导地位和用武力收复台湾的努力,美国都可能在日本的支持下作出针锋相对的反应” 。为此,他主张保持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存在,维持美-日-韩三角安全关系。如果中国将来实现了“民主化”,美国则应“鼓励海峡两岸就最后统一的条件进行认真对话”等等。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外交思想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但在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各有侧重。在冷战时期,他考虑的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要是在欧亚大陆的三条战略战线和“要害国家”与苏联进行争夺。而在后冷战时期,布热津斯基主要关心如何保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在欧亚大陆的仲裁作用,同时运用纵横捭阖的策略防范欧亚大陆新的超级大国的兴起以及反美同盟的出现。布热津斯基地缘外交思想包含了某些积极的因素,例如他承认了美国有效实力的局限性,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实力不可避免的的减弱,他预见到了未来世界多极化的前景。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根据估计,到本世纪末,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将占全球的20%,到2020年可能降至10-15%;同时,欧洲、中国和日本等大国的份额将上升到与美国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经济不再可能由某个单一实体所主宰,就象本世纪美国曾经做到的那样。这显然将产生深远的军事和政治影响。 但是,布热津斯基地缘外交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在他的著作《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公开地赤裸裸地鼓吹霸权主义,并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出谋划策。他以世界仲裁者自居,规定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只能做地区性大国而不能做全球性大国。他还以霸权主义的口吻称英国为已“退休的地缘战略棋手”,称日本为美国的“保护国”等。另外布热津斯基虽然对美国的粗俗文化时有苛评,但他仍然声称:“美国的政治经验似乎正在成为学习的榜样”,“中国国内的自由化不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布热津斯基对俄罗斯的看法仍然带有冷战思维的特点,他认为对美国来说,俄罗斯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但如只是作为美国的病人,俄罗斯又太强壮了。俄罗斯要么成为美国的小伙计,要么成为新的帝国,但为了防止后一种前景,美国的对俄政策应合作融合与遏制防范双管齐下。最后,布热津斯基地缘政治分析的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是他实际上漏掉了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分析,“不定形的伊斯兰新月”一般说来隐藏着对美国的重大危险。

5. 夏书章的个人履历

历任来教研室副主任、源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长、校副教务长、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第1-3届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第1-2届理事长(第三届顾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顾问等。获(世界)东部地区公共管理组织(EROPA)“杰出贡献”奖牌,中国老教授协会“老教授科教兴国奖”,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2006年度“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
现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中山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广东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政治学系名誉主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名誉院长,汕头大学、江汉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等。2013年10月当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

6. 下列是一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材料。 材料1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

(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正如材料2所指出的,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文明类型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总结各种冲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2)本问题是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设问,目的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达到对问题的思考。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阐述合理即可。但是,应该认识到材料3所说的地球村是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正在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但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是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经济的全球化决不会消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当然,各种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矛盾,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国际冲突的根源。(6分)
(3)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差异、矛盾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解决国际冲突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它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 刘瑜的毕业院校

毕业院校: 哥伦比亚大学
刘瑜,女,1975年12月生,学者,作家,诗人,清华大学人文专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属教授。
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 政治学学士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 政治学硕士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 政治学博士
2010年—至今,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副教授
2007年—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系 讲师
2006年—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博士后
1999年—2000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热点内容
京都大学教授给内诺了aao 发布:2025-08-21 09:58:14 浏览:159
大学老师不让拿回画作 发布:2025-08-21 09:42:06 浏览:526
大学生化妆品推荐 发布:2025-08-21 09:36:09 浏览:610
厦门大学女教授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8-21 09:31:36 浏览:563
中山大学专业研究生 发布:2025-08-21 09:27:21 浏览:987
大学生换宿 发布:2025-08-21 09:25:56 浏览:750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抄袭 发布:2025-08-21 09:25:53 浏览:100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生放榜时间 发布:2025-08-21 09:14:50 浏览:82
大学老师班级学生 发布:2025-08-21 09:14:37 浏览:744
2017年大学生动画大赛 发布:2025-08-21 08:59:35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