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蓝柯教授武汉大学

蓝柯教授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20 17:08:03

Ⅰ 李薰的主要成就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所大型研究所。李薰在筹建中首先面临的是建成什么样的研究所和建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他留学英国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金属学方面,但国内当时正值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前夜,首要解决的是钢铁生产问题,而重点又在冶炼。他不顾本人学术专长,决定以冶炼、燃料、耐火材料为建所主要内容。研究所选址时,他考虑,中国重工业基地在东北,有肩负支援全国的重任;沈阳是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且位居以鞍钢、本钢、抚钢和大连钢厂构成的钢铁工业群体的中心,选址当以沈阳为宜。李薰的意见正与当时中国科学院和东北人民政府的意向一致。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东北勘址,踏上了经东北人民政府商定的沈阳南郊五里河子。在一片荒地上,他畅谈规划蓝图,兴奋地说:“我们的事业就在这里开始!”在东北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历时仅年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即拔地而起。
李薰主持金属研究所30年,成绩斐然。1978年英国金属学会访华代表团在中国参观后,发表文章说:“中国冶金方面的研究所,水平参差不齐,而其高点可能是在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综括李薰办所的成就,有四个方面特点:
1.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战场,不偏废基础工作,提高理论水平。金属研究所建立初期,李薰主要抓三方面研究工作:一是接受国家任务,为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的兴建,集中选矿研究室全部力量和分析化学室大部分人员,从事大冶和白云鄂博两铁矿的选矿研究,并调集耐火材料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力量,配合地质勘察,为苏联援建工程提供技术设计的科学依据;二是指导耐火材料研究室为鞍钢炼钢平炉强化冶炼过程,对新发明的镁铝砖深入研究使用损毁机理,奠定科学基础,并与鞍钢合作,改进炼铁高炉用高铝砖的质量;三是研究提高钢质量,强化炼钢过程。例如,与大连钢厂合作,在国内首先实现电炉氧气炼钢。为鞍钢当时生产钢板、钢轨等,从压力加工到热处理,研究改进质量;并建立测定钢中氢、氧和非金属夹杂物的技术培训工厂检验人员。同时结合改进钢质量,开拓了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研究。他的学术成就荣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50年代末,国内冶金科技力量逐渐成长,国际上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李薰审时度势,引导金属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作较大转变。从以服务于钢铁工业为主转变为主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相应的新的测试方法。他迅速组织力量,建成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铀冶金、二氧化铀陶瓷核材料、热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强研究高强度钢和合金钢的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效显著。金属研究所为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建成第一艘核潜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关键材料,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属研究所首先在国内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等离子喷涂和焊接技术、高压电子束焊接技术、声发射技术、液压伺服疲劳试验技术和俄歇能谱分析技术等。李薰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主持全国高温物理性能测试工作,在金属研究所建成基地,为开发新材料,提供设计依据和仲裁事故原因,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某厂因金属材料脆断,影响几百架机交付使用,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亲自过问此事。李薰受命带领几位科技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很快得出结论。在叶帅召集的会议上,周总理和叶帅均对李薰和金属研究所的工作奖励有嘉。似此失效分析,探知事故起因,寻求改进工艺和材料的途径,一直是李薰重视的工作方向。
开发智力,培养人才,量才以德,知人善任。为组建金属研究所,李薰努力罗致人才,先从留英人员中邀请了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柯俊等,又在北京特邀了葛庭燧、何怡贞夫妇,还有随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选矿研究室、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和拟议中的工业检验所合并来的张绶庆,谭丙煜、刘静宜、梁树权等高级研究人员。李薰主动诚挚地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50年代中期,国外回来的学者如师昌绪、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在李薰的礼遇下,也均来所任研究员,各自开拓学术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钢中氢研究
40年代,李薰在雪菲尔德大学安朱教授指导下,从事钢中氢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飞机曾发生过突然断裂事故。李薰苦心钻研,发现钢中含氢是造成事故的主因,并弄清了钢中含氢产生白点需要孕育期和钢中去氢的规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问题。
李薰等找出了钢中氢含量及机械强度与发裂的关系,即每100克钢中含氢达2毫升时,就能降低钢的塑性。而当时一般生产的钢,其含氢量高达4~6毫升左右,钢的氢脆难以避免。造成发裂的钢含氢量一般较高,氢在钢中的扩散率和溶解度是钢产生发裂与否的两个重要因素。李薰等提出一个理论,即在缺陷附近由于氢的聚集而产生内压,导致裂纹。此压力的形成,则是由于高温时原子氢向缺陷扩散,在室温下原子氢变为分子氢。这些分子氢不能扩散,因而产生巨大内压力,使钢发生裂纹。当有碳化物存在时,氢与碳化物反应形成甲烷,其压力也足以产生裂纹。冷加工时伴有缺陷生成,从而增加分子氢含量,促使氢脆萌生。李薰在1942至1948年间,关于钢中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为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科学基础,受到人们赞誉。 1李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科学通报,1954(6):47.
2李薰,陈文绣,杨维琛等.冶炼过程中钢液含氢的变化.东北科学汇报,1954,4:314.
3李薰.对冶金科学长远规划以及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的一些初步意见.科学通报,1955(12):44.
4李薰,陈继志,李捷报等.碱性平炉熔炼优质钢的锰制度.金属学报,1956,1:15.
5李薰,张子青,贺潜菊等.氢在退火钢锭中的分布.金属学报,1956,1:37.
6李薰,陈继志,严铄等.中板夹层的研究.金属学报,1956,1:301.
7李薰,杨维琛.平炉熔炼热工制度对钢液含氢的影响.金属学报,1956,1:397.
8李薰,贺潜菊,张振芳等.高铬不锈钢中裂纹的研究.金属学报,1957,2:1.
9李薰,吴汶海.钢熔池中的锰氧反应和脱碳反应.金属学报,1957,2:127.
10李薰,王仪康,王清辉等.重轨钢脱氧的研究.金属学报,1958,3:1.
11李薰.科学院金属研究工作的一些动向.科学通报,1963(11):1.
12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1964,7:442.
13李薰,郑逸苹,银耀德.钼的中温氧化.金属学报,1965,8:221.
14李薰,骆继勋.铜在200~900℃的氧化.金属学报,1965,8:311.
15郑逸苹,银耀德,李薰.钇对钼高温氧化的影响.金属学报,1966,9:107.
16张永刚,戚震中.李薰等.铀在精炼过程中含碳量的变化.金属学报,1981,17:352.
17李薰.金属学.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4:338.
18李薰.冶金学.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4:760~765

Ⅱ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09复试

武汉理工大学复试计划将在未来几天内(公休日除外)公版布,届时可登权陆http://public.whut.e.cn/gd/ACCESS/index.asp查询

热点内容
大学老师必须搞科研么 发布:2025-08-22 06:25:40 浏览:524
大学生打赏 发布:2025-08-22 06:17:03 浏览:860
帅大学教授 发布:2025-08-22 06:12:00 浏览:381
福州大学上班时间 发布:2025-08-22 06:11:29 浏览:131
山西农业大学毕业时间 发布:2025-08-22 05:47:52 浏览:632
国防大学教授祖 发布:2025-08-22 05:42:05 浏览:984
久久视频国产大学生 发布:2025-08-22 05:40:40 浏览:188
大学生如何克服自卑 发布:2025-08-22 05:40:31 浏览:811
男研究生女导师靠谱吗 发布:2025-08-22 05:39:12 浏览:702
专业强的普通大学 发布:2025-08-22 05:39:04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