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刘军老师
⑴ 采访诸暨名人作文
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三,曾用名:息庐,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1927年王统照定居青岛,创作了描写青岛的著名散文《青岛素描》、诗集《这时代》、长篇小说《山雨》,主持创办了文学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统照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历史考古学家。曾任《山东日报》《商务时报》编辑、山东省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在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楚辞新论》、《公孙龙子悬解》、《炎黄氏族文化考》等书。王献唐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
毛汉礼:(1919-198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动力海洋学》《海洋》《湾流》等论文、论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东海陆架水文物理学调查研究》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毛汉礼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6号。
冯沅君:(1900—1974年),原名冯淑兰,河南唐河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来青岛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与林庚合编的《中国历史诗歌选》获全国统编材料一等奖。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陆侃如:(1903—1978年),江苏海门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国立山东大学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辞选》、《杜甫诗选》、《韩非子选注》、《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著作。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36年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在青岛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两部散文集。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为多国语言,并被改编成舞台电影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
华 岗:(1903—1972年),浙江龙游人,史学家、学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在青期间完成了《中国大革命》等著作。创办《文史哲》并任第一任社长。著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大纲》等著作。华岗故居位于市南区龙口路40号。
朱树屏:(1907―1976年),字锦亭,山东昌邑人,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水产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实验室研究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山东省水产厅副厅长,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撰有《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文及渔业的关系》、《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论文40余篇,其《海带施肥养殖》、《海带自然光育苗》、《坛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究》3项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朱树屏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13号。
刘知侠:(1918-1991年),河南汲县人。现代作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定居青岛。毕生致力于军事文学创作,著有《铁道游击队》、《红嫂》、《铺草集》、《沂蒙飞虎》等长篇小说。刘知侠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42号。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苏江都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在山东大学、青岛医学院任教。1978年到国家海洋局进行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曾发表大量中外文论文,著有《狭义相对论》等。束星北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沈从文:(1902——1988年)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别名小兵,笔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讲师。在青期间完成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有《自传》、《八骏图》、《月下小景》等。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小说《边城》、《长河》,辑有《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号。
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杨振声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7号。
张 玺:(1897—1967年),河北平乡人,中国海洋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湖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1932年后在国立山东大学兼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并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发表《青岛沿海后腮类动物的研究》、《中国海洋动物之进展》等论文近百篇。著有《牡蛎》、《近江牡蛎的养殖》、《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件动物》等。张玺故居位于市南区莱阳路28号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洪深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1号。
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中国海洋大学院内。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学家,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之一。《中国大网络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著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赫崇本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9号甲。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923年来青岛购屋寓居。题名“天游园”。康有为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
梁实秋:(1902—1987年)浙江杭县人,原名梁沼华,字秋实,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译家、作家、学者。1930-1934年梁实秋教授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期间开始翻译影响广泛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了2本论文集。梁实秋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3号。
萧 红:(1911—1942年),女,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作家。1934年来青居住,1942年病逝于香港。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萧 军:作家,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呤飞、刘羽捷、刘燕白、刘军,笔名三郎、田军、箫军。辽宁义县人,早年从军,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夏到青岛任青岛晨报副刊编辑。在青期间,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生场》。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后任国立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昌鱼的器官发育与演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童第周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吴兴人,现代戏剧家。1930年在青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创作话剧本《原来是梦》。宋春舫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6号。
⑵ 青岛的名人有哪些
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三,曾用名:息庐,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1927年王统照定居青岛,创作了描写青岛的著名散文《青岛素描》、诗集《这时代》、长篇小说《山雨》,主持创办了文学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统照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历史考古学家。曾任《山东日报》《商务时报》编辑、山东省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在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楚辞新论》、《公孙龙子悬解》、《炎黄氏族文化考》等书。王献唐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
毛汉礼:(1919-198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动力海洋学》《海洋》《湾流》等论文、论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东海陆架水文物理学调查研究》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毛汉礼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6号。
冯沅君:(1900—1974年),原名冯淑兰,河南唐河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来青岛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与林庚合编的《中国历史诗歌选》获全国统编材料一等奖。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陆侃如:(1903—1978年),江苏海门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国立山东大学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辞选》、《杜甫诗选》、《韩非子选注》、《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著作。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36年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在青岛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两部散文集。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为多国语言,并被改编成舞台电影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
华 岗:(1903—1972年),浙江龙游人,史学家、学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在青期间完成了《中国大革命》等著作。创办《文史哲》并任第一任社长。著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大纲》等著作。华岗故居位于市南区龙口路40号。
朱树屏:(1907―1976年),字锦亭,山东昌邑人,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水产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实验室研究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山东省水产厅副厅长,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撰有《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文及渔业的关系》、《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论文40余篇,其《海带施肥养殖》、《海带自然光育苗》、《坛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究》3项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朱树屏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13号。
刘知侠:(1918-1991年),河南汲县人。现代作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定居青岛。毕生致力于军事文学创作,著有《铁道游击队》、《红嫂》、《铺草集》、《沂蒙飞虎》等长篇小说。刘知侠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42号。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苏江都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在山东大学、青岛医学院任教。1978年到国家海洋局进行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曾发表大量中外文论文,著有《狭义相对论》等。束星北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沈从文:(1902——1988年)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别名小兵,笔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讲师。在青期间完成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有《自传》、《八骏图》、《月下小景》等。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小说《边城》、《长河》,辑有《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号。
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杨振声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7号。
张 玺:(1897—1967年),河北平乡人,中国海洋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湖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1932年后在国立山东大学兼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并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发表《青岛沿海后腮类动物的研究》、《中国海洋动物之进展》等论文近百篇。著有《牡蛎》、《近江牡蛎的养殖》、《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件动物》等。张玺故居位于市南区莱阳路28号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洪深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1号。
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中国海洋大学院内。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学家,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之一。《中国大网络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著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赫崇本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9号甲。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923年来青岛购屋寓居。题名“天游园”。康有为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
梁实秋:(1902—1987年)浙江杭县人,原名梁沼华,字秋实,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译家、作家、学者。1930-1934年梁实秋教授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期间开始翻译影响广泛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了2本论文集。梁实秋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3号。
萧 红:(1911—1942年),女,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作家。1934年来青居住,1942年病逝于香港。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萧 军:作家,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呤飞、刘羽捷、刘燕白、刘军,笔名三郎、田军、箫军。辽宁义县人,早年从军,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夏到青岛任青岛晨报副刊编辑。在青期间,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后任国立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昌鱼的器官发育与演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童第周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吴兴人,现代戏剧家。1930年在青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创作话剧本《原来是梦》。宋春舫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6号。
⑶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本科课程表
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描述表(俄语系俄语专业)
课程
名称
教学方法、手段
考核
方法
理论教学(学时)比例
实践教学(学时)比例
总学时
课程1
基础俄语综合课1-4
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和学生生互动
考试
60%
40%
520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语法、词汇、语篇知识为基础,依托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内涵的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口笔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俄罗斯文学文化的能力。课程内容涉及俄罗斯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社会文化、文学及自然科学诸多方面。教师通过任务教学、项目教学、问题驱动等多种方法,辅以大量的语法、词汇等练习,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思辨技能及人文素养。
选用教材:
《大学俄语》(新版东方)1-2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俄语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大学俄语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课程2
高级俄语综合课1-4
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教学法
考试
60%
40%
328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俄语语言基本功,扩大词汇量,丰富国情文化知识,提高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题材文章的分析理解及进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增加词汇量、强化常用词语、句式的积极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口、笔语的语言交际能力。
选用教材:
《俄语》5-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3
俄语会话
1-2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互动
考试
20%
80%
68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注重提高学生听和说的综合能力,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训练学生的俄语表达技能。本课程听力训练包括涉及与政治、经济、科技、交通、社会、教育、历史、文化等诸内容的听力和言语表达训练、日常言语会话练习等。
选用教材:自选教材
课程4
俄语语音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
考试
20%
8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目的是向学生系统传授语音和语调知识,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语音的训练,熟练掌握俄语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听辨、听力训练;发音、口语训练;语音语调模仿训练;语音语调的诊断。
选用教材:
自选教材
课程5
俄语阅读1-2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
考试
70%
30%
68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增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国情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带动听,说,写,译技能的训练,进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俄语的能力,使学生能读懂俄语原文中等难度的各种文章(包括新闻电讯与特写、短文、电报、史地、传记、游记、科普文章)。
选用教材:
《俄语阅读教程》,王辛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俄语专业阅读教程》,史铁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俄语泛读》,阮福根,周日荣,张友毅,上海译文出版社。
课程6
国际商务俄语笔译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大体分成两部分:一是讲授相关的翻译理论,每节课一个专题,针对专题准备实践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和吸收;二是通过练习和测验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俄语与汉语互译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商务翻译应该具备的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的篇章类型的经贸文本翻译的理论、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商务翻译应该具备的素质。
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Швейцер
А.П.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ИБРОКОМ, 2010.等
课程7
国际商务俄语口译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组织商务活动与参观展览话语交替口译、商务活动中开场白视译等,对于培养学生未来在商务领域中运用俄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俄语与汉语话语的口头互译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商务翻译应该具备的素质。通过大量的商务口译实践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自如表达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口译技能和技巧外还要具备口译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够承担一般的商务口译工作。
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обучение
переводчика Алексеева И.С.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ИЯ, 2000等
课程8
基础俄语视听说1-3
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试
60%
40%
102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听、说训练学生能听懂俄罗斯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及中等难度的听力材料,能理解大意,捕捉所需信息(如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数目等)领会说话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就听所听材料全篇或段落,说出其内容大意,简述某事的发展过程,掌握听说的基本技能,能够听懂适合基础阶段学习的听力材料并能够转述其大意和准确记录其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选用教材:
《大学俄语听说教程》(1、2)(第二版),刘玉英、白振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俄语视听说教程》(1、2),吴克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俄语视听说教程》,孙玉华,长春出版社。
课程9
高级俄语视听说
1-3
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教学法
考试
20%
80%
130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俄语听力和口语相结合的课程。在听力理解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听懂俄罗斯人在社交场合的交谈、讲话,听懂俄罗斯联邦电视台、电台的有关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的新闻报道、采访讲话和电视文献片。要求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口语表达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就熟悉的题材进行交谈和发言,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就我国和俄罗斯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见话题与外宾进行交谈。要求语音语调自然、语言基本正确、连贯达意,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正确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完成交际任务。
选用教材:
《俄语视听教程》,张家骅,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
《俄罗斯电视新闻视听教程》,付晓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课程10
经贸俄语报刊阅读
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60%
4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选取不同难度的俄语报刊、杂志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或评论,结合报刊文体的基本特点,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练习,使学生熟悉报刊文章的思想观点、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了解篇章布局、语言技巧以及文体特点等。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训练,讲解主要词汇、言语范例及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掌握后学会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增进学生对该国文化国情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带动听,说,写,译技能的训练,进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俄语的能力。
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
课程11
俄罗斯交际礼节
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20%
80%
28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国情概况、国家标志、节日、礼俗、姓名、生活习惯、宗教、社交等方面对语言对象国俄罗斯的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国情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采用自组教材,内容系统、翔实、全面,结构简明、清晰、合理。本课程在对知识进行介绍和传达时,紧紧围绕着交际礼节这一中心思想,阐述做为俄罗斯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礼节方方面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助于刚刚开始俄语学习的处于基础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民族的交际文化和交际习惯,为顺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对话和文化沟通。
选用教材: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胡文仲,刘光准,黄苏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吴克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课程12
国际商务俄语函电写作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20%
8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有针对性的准备讲解相关函电理论,总结商务函电基本技巧,根据俄语商务活动的规律,结合商务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通过模拟商务函电写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俄语商务函电写作理论、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俄语与汉语话语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应该具备的素质。
选用教材:
《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姚大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国际贸易实务》,高运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课程13
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1-2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试
60%
40%
68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大部分。
在理论方面,本课程的重点是讲授翻译理论知识、俄汉语言的异同和俄译汉技巧,俄译汉的技巧及俄汉文体差异与转换。讲授翻译技巧时,为更加直观地介绍翻译技巧并使学生内化相关技能,课程中配备了足够量具有典型意义的翻译实例进行演示。
在实践方面,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印发一系列课后训练材料,材料紧紧围绕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选材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旅游、文学等领域。此外,选材中包含一些人文内容,教会学生翻译技巧的同时,开阔其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选用教材:
《俄译汉教程》,蔡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俄译汉教程》,王育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俄汉翻译理论教程》王秉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14
汉俄翻译理论与实践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60%
4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俄语专业本科三年级《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延续,俄译汉和汉译俄的主要理论和翻译技巧基本相似,具有共通性,因此,《汉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翻译实践为主。该课程主要分析俄汉语在各种语体材料上的异同和语际翻译时的注意事项,并通过翻译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选用教材:
《实用俄汉汉俄翻译教程》,张永全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15
俄罗斯概况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讲授俄罗斯国情与文化的基础知识,包括当代俄罗斯、俄罗斯历史、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艺术、俄罗斯科学技术、俄罗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授课过程也常常使用中俄文化的对比的方法,比较中俄两国生活习俗、国情文化的差异,以加强学生对语言对象国的了解。
选用教材:
《俄罗斯文化国情教程》,商玉洁、赵永华、山鹰 (А. С. Шани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俄罗斯历史之路》,
李英男、戴桂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俄罗斯概括》,王仰正,赵爱国,周民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当代俄罗斯》,戴桂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课程16
国际贸易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是俄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政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既为今后工作积累知识,又为今后继续从事有关研究奠定基础。
选用教材: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第二版)陈宪,张鸿,上海财经大学
2008。
课程17
俄罗斯艺术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本科的主要内容是俄罗斯艺术,包括俄罗斯的建筑、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及电影等,俄罗斯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版图上占据自己的位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旨在介绍俄罗斯各种艺术发展及特色,是俄语专业提高阶段的课程,是使学生掌握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及提高俄语水平的重要课程。
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
课程18
俄语实践语法1-4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试
70%
30%
272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对俄语语法系统讲解结合分析语言现象。主要内容包括名词和形容词的性、数、格以及形态变化规律,动词的体、时、人称以及形态变化规律,各类前置词的结格关系和意义,带前缀的动词的用法,副动词和形动词的构成和使用,三个人称命令式的构成及意义,定向动词和不定向动词的用法;句子的不同分类标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划分,主从复合句的用法。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和交际功能有一初步认识,从而促使学生更科学地认识语言的内部结构和普遍规律。
选用教材:
《大学俄语》(新版)学生用书第一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大学俄语》(新版)学生用书第二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大学俄语》(新版)学生用书第三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大学俄语》(新版)学生用书第四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课程19
国际金融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金融》阐述的是国际金融学科的最一般规律、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和基础知识。这一课程要求学习者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理解开放经济的运行特点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途径。要求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国际收支、汇率、国际资金流动等基本理论,正确分析国际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并能系统了解和运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进而实现金融专业为国家培养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今后工作积累知识。
选用教材:
刘军善、王月溪,《国际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20
当代俄罗斯社会生活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俄语专业基础阶段增长学生语言背景知识的重要课程,属于俄语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系统讲授俄罗斯文化、国情、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知识,着重扩展学生对语言背景知识的了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语言对象国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课程涉及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国情、文化等语言背景知识,对学生了解语言对象国,提高语言修养与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授课过程也常常使用中俄文化的对比的方法,比较中俄两国生活习俗、国情文化的差异,以加强学生对语言对象国的了解。
选用教材:自编教材
课程21
俄罗斯文学史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50%
50%
68
课程主要内容:
1、文学史
1)给学生介绍俄罗斯文学史每一阶段发展的历史背景;
2)给学生介绍有关的社会政治知识;
3)相应介绍每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2、文学作品选读
1)在以史为主要讲解内容的同时,选取当时个别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进行赏析;
2)通过作品的讲解和赏析,使学生对当时文学史的发展具体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选用教材:
1、《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选读》(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84);
2、《苏联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商务印书馆,1989)。
课程22
俄语科学语言分析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30%
70%
34
课程主要内容:
俄语科学语言分析课程是俄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选课,是在俄语科学语言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的科技俄语知识的指导下,借助专业词典,完成一般的与科技俄语相关的交际活动注意要求学生将科学语言的典型特征运用到俄语语言交际的实践中。
选用教材:
孙玉华等
俄语科学语言教程 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2010;
李志乔,俄汉科技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а Л.А. Лингводидактическая модель обучения
студентов-нефилологов письменным формам науч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2003;
Буре Н.А.
Основы научной речи,2003.
课程23
俄语写作1-2
把成果法和过程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设施和课件,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写作任务练习、教师反馈、同侪反馈等方式进行写作教学
考试
40%
60%
68
课程主要内容:
俄语写作系统传授用俄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为良好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掌握提纲、摘要、记事、说明、议论及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浓缩信息和扩放信息的能力,讲授说明文、议论文的篇章结构,修辞特点及写作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选用教材:自选。
课程24
俄罗斯历史地理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理概念,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对俄罗斯的重要山川、峡谷、河流、湖泊等有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且在短时间内在地图上找到城市、河流、海洋等著名地点,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俄语技能。在介绍相关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掌握且学会讲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及其当时的俄罗斯国情。
选用教材:自编教材、地形图。
课程25
中国文化(俄语)1-2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80%
20%
68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是用俄语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哲学、思想、艺术、文化、习俗等,符合现代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原则,旨在指导学生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用所学外语描述、介绍中国文化,并从文化对话的视角解读文化现象,是一种有建设意义的尝试,使处于外语学习提高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已有的俄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得以更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在熟练掌握俄罗斯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时,对伟大的中华文化如何用所学外语进行流畅表述有所了解和掌握。
选用教材:
1、《中国文化常识》,华文出版社,2009年
2、《中国文化—北语对外汉语精版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课程26
同声传译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考查
40%
60%
34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在对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讲授俄汉、汉俄翻译理论、俄语经贸口译、俄汉口译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熟练进行俄汉语对译,熟练进行俄汉语的迅速转换及提高口头交际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未来进行俄汉语同声传译的基本能力。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进行俄汉语口语互译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同声传译应有的基本素质。
选用教材:
1、贝文力、施国安:《俄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践演练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黄忠廉等:《俄汉翻译开发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
课程27
俄语国际贸易实务
多媒体支持下的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
考查
70%
30%
34
课程主要内容:
俄语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通过俄语了解国际贸易实践的课程,旨在培养俄语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帮助。该门课程能够为相关的国际商务俄语课程提供背景知识和俄语语言训练奠定基础。
选用教材:
1.
自编
2.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彭福永国际贸易实务教程(第四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
⑷ 有关科学知识的资料,急!!!!!!!
虽然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在国内可能还很陌生。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一领域的引进算是比较慢的。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在10年左右就会传到中国来,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这要晚了20年。虽然在90年代国内有一些零星的介绍,但整体上还属于空白。从新世纪开始,这一学科开始被大规模的引进来。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对这一学科进行介绍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时间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跟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简单说二者是个包含关系。科学社会学中包含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也叫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它在70、80年代处于正统地位,其首领人物默顿曾经得过美国总统科学奖,当年戈尔给他发过奖章。但目前起源于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取而代之,取得了统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关于这一学科最近的进展,南开大学刘军军博士写了一本综述性著作,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SSK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文献非常齐全。另外这本书是一个三阶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学”。目前国内正在对这一学科做大规模的引进。有限,在这里不可能做非常详细的回答。
SSK的前身很复杂,根据Bloor和Barnes讲,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图宾根学派有一个“教会编史学”,认为应该把正统的思想与非正统的思想都给予中肯的对待。SSK的倡导者认为这对他们有启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后来找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在提出自己的学科以后又回到前人那里寻找佐证。第二个前身是旧知识社会学。我们知道知识社会学哲学味比较浓,而且有观念论的色彩,属于欧洲哲学跟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在19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接下去是美国默顿学派的统计性、宏观的对社会运行的科学占了主导地位。SSK是继承了旧知识社会学的一些东西,而反对美国的那套东西。还有一个渊源是1962年科学哲学家Kuhn写的一本小册子,就是《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小册子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一本哲学著作能卖到这个册数,是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现在什么人都引用Kuhn的理论,以至于Kuhn都急了,说人们经常误解他的意思。Kuhn在80年代的一次演讲中特别批评了SSK,说我的观点跟你们的理解根本是两回事。再一个渊源是Wittgenstein后期的哲学。Wittgenstein自己创造了两套哲学体系,一个是逻辑原子论,另一个是他后来的哲学研究。SSK自称是受到了Wittgenstein的一些启发,但也有人说他们曲解了Wittgenstein的观点。但无论是正解还是曲解,至少它对SSK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尤其是Bloor受其影响比较大。最后一个渊源是反对传统的科学哲学。传统的科学哲学主要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SSK认为这些正统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描述都给了人错误的印象,是过分理想化的描述,是有问题的。
SSK真正的发展是起源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我们知道休谟是爱丁堡的,SSK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休谟的传统。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上面说SSK的起源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当时斯诺讨论两种文化之争,最后的结果是跟英国首相合作,对科学本身进行研究,找了一批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物,包括Barnes、Bloor等。当时起了一个题目就叫“Science Study”。非常有趣的是,30年过去以后,他这一套思想又回到了起点。这里三个重要的人物可以简称BBC,就是Barnes、Bloor和Coollins。其中Barnes和Bloor属于创始性人物,Coollins则是巴斯学派的首领人物。现在SSK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就是Collins。他写的论文最多,影响也最大。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Mulkay,他跟后现代也有一定关系。英国SSK起源以后,马上影响到法国。法国有个重要人物,就是巴黎高等矿业大学的Latour。Latour当时是一个年轻的哲学工作者,他受到SSK的启发,70年代到美国做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调查工作。他到了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非常有名的一个研究所。他在那里做了2年多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把科学家当动物一样进行观察,观察结果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实验室生活》,这本书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一部名著,奠定了巴黎学派的基础。Latour本人英语不太好,他是跟英国一个学者合作写成这本书的。
⑸ 关于生命起源的最新报道
上海交大一项研究为生命起源提供新的启示
新华社上海2004\1月8日电(记者刘军)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人员在世界上率先报道了宏观自组装现象,这项研究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启示。
今年1月2日在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的论文《形成宏观管子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的大分子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将超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宏观尺度,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据介绍,超分子自组装是近年来国际科技界关注的一个前沿热点。人们知道蛋白质,细胞乃至生命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装来实现的,因此自组装的研究对揭开生命现象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自组装是目前用来制造纳米材料的最方便最普遍的途径之一。特别对于制造结构规则的功能材料,自组装已经显示出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可以说,自组装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技术应用前景,因此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
由颜德岳教授课题组进行的这项研究,始于1998年冬。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自组装得到了形貌更为完美的宏观多壁螺旋管,并经多次重复测试,都重现了自组装现象。
这项研究结果所展示的从分子直接自组装得到宏观物体的过程和生命物体的形成过程有关,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另外,这项研究开创了不规则大分子自组装的先河,拓宽了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范围,同时提出和证明了宏观超分子自组装机理,不仅阐明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且对其他不规则大分子自组装具有指导作用。由于诸多的自然现象,如血管、腔肠和植物茎秆都是由有机分子通过宏观自组装形成的,这项研究成果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专家新说:中国泥河湾可能是人类起源地
中新网2003年2月19日电 近日,中国专家指出:中国泥河湾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二百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据光明日报消息,在18日举行的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来自中国的上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建议:应该加强对泥河湾遗址群的发掘,深入研究解决泥河湾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深入开展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建立科学准确的年代学框架。
据报道,泥河湾遗址群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经过中外专家8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特别是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二百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建议,泥河湾遗址的发掘、保护与研究应开拓新思路,创新研究和保护机制。其经费来源除国家拨款外,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建立泥河湾遗址博物馆;搞好防洪设施建设,确保遗址不受洪水冲淹;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搞好泥河湾遗址绿化美化工作;抓紧通往泥河湾遗址道路的修建。并以研究会的形式组织强有力的中外文物考古队伍,加强对遗址群的深入发掘和研究。
生育研究称人类进化朝新方向发展
[英国<独立报>2001.4月23日文章]题:生育研究称人类进化朝新方向发展 —项首创性研究显示,人类进化正朝着新方向发展,自然选择在妇女生有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决定了如今的年轻妇女倾向于更早生育。
科学家们发现,女性何时组建家庭只是部分决定于她们的成长教育环境。而令人吃惊的是,基因对决定女孩是否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怀孕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发达国家有许多广泛的文化因素促使职业妇女推迟生台年龄,但新的研究表明,现存正有一股相反的潮流,即相当一部分女孩在青少年时期怀孕。此项研究发表在今天出版的《演变》月刊上,其中对2710对卵双胞胎和非—gp双胞胎的女性进行了调查,为的是找出遗传因素对生育孩子的数量;第—胎和最后一胎以及月经初潮年龄的可能影响。
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人类的进化仍在依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进行着,而此前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饮食、住房和医疗方面的进步,人类进化已经停止了。此顶研究的主要发现是:自然选择使女性第一次生育的年龄提前了,这种倾向有部分遗传性。其结果是,进化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生理压力,迫使她们更早地开始组建家庭。
在今后的几代人——大约200到300年——时间里,这—进化的趋势将在生育较早和生育较晚的女性之间显示出严格的区别。那些对抗生理趋势、刻意推迟组建家庭的妇女,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会增大。
伦敦帝国学院的伊恩·欧文斯博士说:“这是遗传与文化在进化中发生冲突的例证。较早生育在遗传上行得通,但在文化上就并非如此了。 尽管有调查发现,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妇女生育几率比信仰其它宗教的妇女高出20%,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比受教育较少的妇女要低35%。但这次的研究显示,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并不能解释妇女在生育方面的差异。 欧文斯博士说,研究结果令人吃惊的是,在这方面,遗传与宗教或社会阶层等因素起了同等重要的决定作用。 <参考消息>2001.5.4
生命性别的起源
在贵州中部的磷矿化石中,发现了多细胞化石,观察到类似现代某些红藻的果胞体和精子囊的有性生殖结构。同位素年龄测定是6亿2千万年,比代表后生动物的第一次适应辐射的伊迪卡拉化石群早5千万年。所以,性别分化大约发生在元古宙晚期,发生在后生动、植物最早能适应辐射之前不久。
原核细胞的繁殖是靠自身的分裂,而真核细胞出现了有性繁殖,繁殖率大大提高,一对细胞一次可繁殖出成千上万的后代。
任何一个有性个体都可能将其基因型不变地传递到下一代。一个有性个体一生要产生成千上万的卵子或成亿的精子,如果原核细胞在遗传时有10个位点发生突变,那么它就会出现11种变异;而有性繁殖时,如果有10个位点出现突变,它就会有3 10种变异。有性生殖给生物带来的第二个重大利益是使生殖与营养的分化、生物结构的复杂化和生物个体由微观体积向宏观体积转变成为可能。生命自从有了雌雄之分,就有了它的大量繁殖,就有了它的种类类爆炸。动物与植物的遗传变异极大地增加,进化的步伐加快,生活变得更复杂、更丰富了。
细胞起源和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和细胞的起源的研究不仅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有科学的宇宙观的意义。细胞的起源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细胞的起源;(2)与生命的起源相伴随的原核细胞的起源;(3)最新发展的三界学说,即古核细胞的起源。
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原生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有了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近30年来真核细胞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例如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起源。有的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如鞭毛和细胞骨架的起源问题,开创了进化分子细胞生物学,其目的在于从生命的发展、进化的角度考察一切细胞生物学现象。
真核细胞起源的根本关键是细胞核的起源,因为具有核被膜的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最根本的标志。近年来,我们对所有现存的真核生物中目前所知的最为原始的类群--双滴虫类(diplomonads)的细胞核及核分裂方式进行了研究,已发现了一系列独特的极为原始的特征,如尚核仁,核被膜不完整,核分裂方式极为原始,贾第虫(Giadia)的核分裂中看来没有纺锤体参与。这些发现结合近年来国外在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及其分裂机理上的一些重要发现,正在给细胞核的起源研究和有丝分裂的起源研究带来重大的新突破。
贵州出土6亿年前不明动物胚胎
一些形如米粒的化石原来是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动物胚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两枚非常珍贵的动物化石,它们的样子呈现一种不明动物从囊胚发育到原肠胚时的形态。这一发现证明在贵州瓮安发现的许多生命大爆发前的生物化石不仅不是植物,而且也不是简单的原生动物,它们是多细胞的后生动物。但具体是什么动物现在不得而知。 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刊登在最近一期的我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上。该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尹崇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95年起,南京古生物所、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许多不同研究机构的中外学者不断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自然》等发表文章,对贵州瓮安发现的球状化石是植物还是动物进行了长久的争论。其中有的说是藻类化石,有的说是动物胚胎化石,还有人进一步提出是海绵的胚胎化石。 尹崇玉说,我们此次发现的两枚原肠胚化石有力地结束了这一争论,证明这些震旦纪的化石是动物不是植物。由于这么早期的动物化石非常罕见,这两枚化石非常珍贵。 关于这些动物化石的年代,国外研究人员认为在5.9亿年前至5.7亿年前之间。但国内研究认为在6.5亿年前。这意味着,贵州瓮安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动物,因为在此之前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距今时间为5.8亿年。
无独有偶,国外学者上周发表论文说发现了5.11亿年前的甲壳类动物化石。 7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英国和德国科学家的论文说,在英国希罗普郡的寒武纪沉积石灰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甲壳类动物化石,这种动物与龙虾、螃蟹和小虾属于同一个类群。这些具有5.11亿年历史的化石属于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甲壳类动物之列。这一发现可能把甲壳类动物的起源提前到前寒武纪。这些动物的软体部分被磷酸钙完好地“铸造”下来,使得研究人员能描绘出动物躯体和肢体的三维结构。 不断涌现的新发现为科学家破解生命大爆发之谜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在7月20日《科学》杂志的相关评述中,研究者论述了这一发现和其它化石的形成以及分子时钟数据如何表明,在所有主要类型动物在寒武纪期间“爆炸性”出现之前,存在一个长期的进化分叉“导火线”。 生命大爆发是科学家至今没有解开的谜团之一:沉寂了40亿年的地球为何突然间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生命?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诞生的。在地球诞生后的4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动物,几乎没留下任何实质性的痕迹。然而,在此后不超过500万至1000万年的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却产生了生命的大爆发。专家发现,现今世界上所有的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而且之后再没有产生新的门。这一时期出现的生命的形状同今天的生物已很相近,从星形对称的海星到左右对称的甲壳纲动物,以及具备脊椎雏形的动物等。仅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发现的5.8亿年前的动物化石中,即使不包括现在已经绝灭了的门,所发现的动物的门仍多达20多个,而现在地球上热闹非凡的上千万种生物总共才35 个门。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动物多样性的基本体制就已经建 立了。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写道,如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真实的话,他的学术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进化论认为,生命的演化是渐变的结果,多种生物门类的出现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发生的,“生命界没有飞跃”。 然而,寒武纪的地球生命大爆发如果确凿无疑,那么,地球上生命是由最低等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突然性地爆发出形态造型多样、 构造复杂的生物类群,中间缺少生物循序演进的阶段和类型。大爆发从开始到结束的数百万年只相当于地球历史46亿年的一个瞬间。 这种突如其来的生物种类大爆发给生物学出了一个难题:生物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对于一些生物学家来说,小规模的累积的基因变异结果似乎不足以解释如此激烈而快速的生物变化。 有的专家进一步提出疑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壳生物、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猿、人类,但是从来就没有发现介于两类之间的生物,那么从一类进化到另一类,是如何慢慢进化的?为什么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中间体? 进化论者对这些疑问的解释是:寒武纪时期是保存化石的最好时期,在寒武纪大爆炸前 ,有很漫长的进化期,这时期的地质记录已毁,化石的记录不完整 。至于中间体,目前还没有发现证据,希望在未来的日子能够寻找到。
最近说法:陨石撞击地球迫使生命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爆发”。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研究者文章认为,约35亿年前,陨石撞击地球的频率开始平稳下降,但在4亿年前,这一数字突然转跌为升,回复到35亿年前的水平。研究人员说,灾难也可能成为一种契机,它形成的“生存压力”迫使地球生命加速朝新的方向进化,使物种增加、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正是在这段时间前后,地球生命的数量和种类突然大规模增加,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大量出现,形成了所谓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由于土壤侵蚀、物质沉积和地壳运动,研究地球遭受陨石撞击的历史较为困难。而月球上的陨石坑保存得相对完好,可以作为判断地球受陨石撞击情况的参考。为此,研究人员对1克由阿波罗14号飞船于1971年带回的月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1克月尘中的155个球形微粒分别来自146个不同的陨石坑。他们通过分析微粒中氩同位素的含量来确定微粒的年代,从而得出了陨石撞击地球频率变化的曲线图。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生命毁灭——复苏——大爆发进程的科学模型 发现贵州瓮安动物化石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提出了地球冰冻期前后生命毁灭、复苏和大爆发进程的科学模型。他认为,距今6.1亿到5.9亿年之前,地球生命经历了大劫难。当时地球表面经历了持续长达1500万年的零下50℃极端寒冷的环境,超低温使已经在地球上演化繁衍了几十亿年的绝大部分生物都灭绝了,只有极少数生命在海洋底部依然靠化学能量顽强地延续下来。此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积累到相当高的时候,强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冰盖几乎在瞬间消失,并很快转为高温环境。随之而来的风化作用和碳酸钙沉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又迅速降到了正常状态,地球再次成为了生命的乐土。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磷作为生命元素也为生命复苏提供了条件,随后发生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人猿揖别在何年 [美]赫尔曼
科学进步是一个探索的历史进程,其间充满了曲折和争论,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述。《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撷取了17-20世纪科学史上十次有影响的大争论,以明晰浅显、引人入胜的表述,向读者展示了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的艰难演进。下面就是其中的一段:
1979年元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出乎寻常地在头版以醒目的标题--"类人猿"发现问题上的人类学家之争,载文介绍了人类学家间一场广泛激烈的争论,并刊载了大幅照片。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新发现的猿人化石是否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猿人或类人猿化石,主角是两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英国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和全美知名人物唐纳德·C·约翰逊博士,这称得上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真正的战斗。
当前这场争论的主角、英国人类学家理查德·利基的父亲路易斯·S·B·利基(简称"老利基")是一位了不起的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也像他父亲年轻时一样,足迹踏遍了整个东非大地。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和他的两个兄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跟随父母外出考察。年轻的利基兄弟们所具有的考古经验和田野调查的工作经历,远远超过大多数学院派古人类学家整个职业生涯的积累。
1972年,小利基终于获得了他的第一项重大发现--挖到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颅骨化石,且头盖骨比以往发现的类似化石要大,没有明显的眉嵴骨。老利基欣慰地笑了--小利基找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祖先,生活在200万年前或更早些时期的非洲大陆,再一次肯定了老利基长期坚持的人类起源非洲说。经审慎分析,认定该头骨化石的年代为190万年前。1973年,小利基公布了他的发现,并简单地将他的重大发现称作为"1470号"。
70年代初,小利基进行的三次考古探险都很成功,他在自己独具慧眼选定的地区,仅用四年时间便获得了其双亲苦苦寻找30年才等到的重要发现。1975年,35岁的小利基成了科学界的一位超级明星。
"露西"出世
年轻的美国人唐纳德·C·约翰逊曾回忆说:"在中学时代,我从《国家地理杂志》上得知东非人的消息,意念中奥杜威峡谷的神奇声响犹如洪钟般时时撞击我的心房。毕业那年,尽管我的老师保罗·莱塞很希望我能进一步学习化学,但我却越来越痴迷于古人类学。老利基的经历证明,一个人完全可以把挖掘化石作为职业。"
1972年,正在做博士论文的约翰逊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当时,小利基认识的一位学地质的研究生莫里斯·泰伯正在埃塞俄比亚荒漠中收集地质史料,他对大裂谷北部终端一个叫做阿法尔的三角地特别感兴趣,小利基建议他邀请古人类学家对相关地区进行一次田野调查。约翰逊虽然尚未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但还是应邀陪同泰伯一起前往。1973年,他们在阿法尔一处被称作哈达尔的荒凉不毛之地安营扎寨,建立了研究基地。
一年之后的1974年秋天,约翰逊和他的小组找到了一具骨架保留着近40%的化石,与现代人极为相似、距今年代为300万年,约翰逊给他取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露西"。这一发现使约翰逊名声大噪,成了一位国际知名的古人类学家。
进攻与反击
正在人们对小利基的1470号化石年代尚存疑虑时,约翰逊却声称他的发现"是寻找人类起源历程中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我们在短短两天时间里,使人们对人属的认识向前推进了150万年……以往所有关于人类演化的谱系和发现,现在都必须被重新估价。"在之后的一次会议上,小利基等公布了在奥杜威峡谷及库比福勒地区的一些新发现,以澄清有关化石年代的问题。约翰逊却在随后出版的《露西》一书中表示,"小利基等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回避年代问题,小利基及他的小组其实很明白他们的处境。"约翰逊的态度开始引起利基家族的强烈反感,他们真的生气了。
提出一个新种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约翰逊引入的南方古猿阿法种也在古人类学界掀起了波澜。关于化石分类谱系的论战终于在1978年的一次诺贝尔讨论会上拉开了帷幕,双方的争论在约翰逊及其合作者公开发表了他们的分类谱系后达到了白热化。
约翰逊等人在文章中将"露西"及"第一家庭"称为人类最早的祖先,如果正是如此的话,这无疑将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缺失环节"。在约翰逊的谱系图上,阿法种位于人类进化"Y形树"的底端。人类之母"露西"是树的主干,并产生出两个分支。约翰逊这一思想不仅与利基家族长期坚持的"人类起源于尚未确定的远古"的观点相左,还试图将利基家族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纳入其进化谱系,有着独享最古老人类发现者殊荣的意图。
在这场争论中,小利基认为,约翰逊的结论过于草率,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露西"的归属还是一项有待商榷、悬而未决的化石发现。在约翰逊出版有关"露西"的著作后,双方的关系日趋恶化,随着论战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了小利基与约翰逊两人之间的对峙。
新的发现
随着鉴别、区分物种基因技术的改进,有关基因证据表明,人猿揖别的时间正如小利基猜想的那样,至少应在500万年乃至700万年之前。只是由于尚未找到支持如此遥远年代的化石证据,因而分子基因学的研究结果还不能作为定论。
最近的一些考古新发现又使类似的争论再度升温,做出最重要贡献者是利基家族的成员梅薇·利基。1994年,她在大裂谷中一处叫卡纳波依的不毛之地出土了年代为420万年到390万年前的人科化石碎片。这些发现不仅是因为年代古老,更重要的是它们似乎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物种,梅薇·利基的研究小组已将其命名为"南非古猿阿蒙种"。
大约在同一时期,另一些研究者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找到了年代为440万前的另一个新种。尽管目前对此种的归属与命名尚有争议,但却能肯定无疑地表明,人类进化进程中确实有过相似种属重叠共存的时期。
这些惊人的事实预示着,人类进化的简单直线思想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危机。应当说,人类如今对人类起源模式和途径的认识,不但没有变得清楚,反而更复杂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利基父子长期以来竭力倡导的"灌木丛"式的进化思想,比以往更具说服力。
因此,有关"露西"归属问题的争论再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类进化史上缺失的环节依然未知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1996年,约翰逊在当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又情不自禁地表白说:"露西"也许不是我们最古老的祖先,但她仍是我们了解得最多的先人。
小利基早已拒绝对这类争论发表任何评论,他依然自得地仰躺在轮椅上,笑看世人为是非恩怨而一争短长。 摘自《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该书由赫尔曼著,赵乐静译
人头启示录
一 问题的提出
生物进化论在经过大量事实的检验之后,现在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了。但当我照着镜子,用进化论解释人脸的形成时,却遇到了困难,进化论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适者生存,但仔细观察体验,却发现人脸并不适应或者说并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比如,人是直立向前走的,人脸在前进方向的前面,容易受到前进时的伤害,如树枝的刮碰、寒风的袭击等,而头的后部则相对安全些,可偏偏是人的脸部毛发退化了,而位于头后面的头发却没有退化。再说头发,起到保护头颅及保温的作用,但人如果不理发的话,那么头发就过长了,这样,发梢部分对于保护或保温已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碍手碍脚的。与相近的动物如猴或猩猩的头发相比,人的头发还进化了,但这种进化的结果对于适应环境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难道进化论不全面或者是错误的?脸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感受比生物学家对动物的考察要更直接更真实,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二 寻求解释
人脸是漫无目的地进化成今天的模样,还是有其特定的内在方向性呢? 生物进化有一个协调适应的普遍特性,比如鸟为了适应飞翔,不仅前肢进化成翅膀,而且肺部的气囊结构、骨胳的蜂窝结构以及身体的纺锤流线外形等都具有协调适应飞翔的特性。人类是向智慧型方向进化的,脑是这种进化的最重要器官,人脸的进化是否与脑的进化有关呢?
如果仔细观察或体验实际生活,我们就不可能不发现人脸在生活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选择配偶时显得尤为突出,容貌是人选择配偶的考虑因素之一,选择配偶后一般要生育后代,这样就形成了人的容貌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这种选择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有其一定的几率影响作用,从而我们可以看到人脸的进化仍然符合自然选择规律,经过数百万年的这种选择,使人脸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人对容貌的审美显然是由脑来完成的,那么脑形成审美观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只能是脑对自然界的反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和动物一样)赖无机自然界来生存,而人之运动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事先必须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心灵深处的审美结构看上去是自动地、无意识地完成的,象是艺术家的某种生物本能组织活动,实质上已经不是生物性的了。在这种生物性中,渗透着千万代人类实践造成的理性成分,它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纯生物性的。
心理分析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容格也证明:人的深层中的结构是一种审美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进化过程本身就是筛选和淘汰相结合的过程。在进化中,只有那些使生物既节省精力又能迅速地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的能力才被保留下来,只有那些极为简化的形态才会被记忆储藏;而经验转变成意识所依赖的抽象的形式和符号,实质上也是一种简化,这种不断的积淀和简化的过程,使人类心灵有了最基本、最经济、最稳定的模式,使我们能够领会理解、反应、具有智慧,在最初级的水平上,这种结构使我们的机体保持着与自然之有机规律和宇宙之物质规律之间的一致。
另一著名审美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则用异质同构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按照这种理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其代表人物阿恩海姆说过:“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的自己的情感活动的力,
⑹ 青岛有哪些名人
目前明星类的
1.唐国强----中国电影协会会长
2.黄晓明
3.黄勃
4.陈好
5.江涛(歌手)
6.倪萍
7.赵保乐
8.林永健
9.盖丽丽
10.王宁(中央电视台主播)
11.宋佳
12.夏雨
历史名人
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三,曾用名:息庐,源蒙、梅如等,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1927年王统照定居青岛,创作了描写青岛的著名散文《青岛素描》、诗集《这时代》、长篇小说《山雨》,主持创办了文学期刊《青潮》。1946年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解聘。1949年返校任中文系主任。王统照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历史考古学家。曾任《山东日报》《商务时报》编辑、山东省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在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楚辞新论》、《公孙龙子悬解》、《炎黄氏族文化考》等书。王献唐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
毛汉礼:(1919-198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动力海洋学》《海洋》《湾流》等论文、论著40多篇(部)。其主持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汇编及图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东海陆架水文物理学调查研究》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毛汉礼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6号。
冯沅君:(1900—1974年),原名冯淑兰,河南唐河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来青岛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与林庚合编的《中国历史诗歌选》获全国统编材料一等奖。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陆侃如:(1903—1978年),江苏海门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47年受聘国立山东大学任教。著有《屈原》、《宋玉》、《楚辞选》、《杜甫诗选》、《韩非子选注》、《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著作。冯沅君、陆侃如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老 舍:(1899—1966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著名作家。1934年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36年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在青岛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两部散文集。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为多国语言,并被改编成舞台电影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
华 岗:(1903—1972年),浙江龙游人,史学家、学者、教育家。1951年至1955年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在青期间完成了《中国大革命》等著作。创办《文史哲》并任第一任社长。著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大纲》等著作。华岗故居位于市南区龙口路40号。
朱树屏:(1907―1976年),字锦亭,山东昌邑人,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水产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实验室研究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山东省水产厅副厅长,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撰有《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文及渔业的关系》、《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论文40余篇,其《海带施肥养殖》、《海带自然光育苗》、《坛紫菜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究》3项成果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朱树屏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13号。
刘知侠:(1918-1991年),河南汲县人。现代作家。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定居青岛。毕生致力于军事文学创作,著有《铁道游击队》、《红嫂》、《铺草集》、《沂蒙飞虎》等长篇小说。刘知侠故居位于市南区金口二路42号。
束星北:(1907—1983年),江苏江都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海洋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建立后在山东大学、青岛医学院任教。1978年到国家海洋局进行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曾发表大量中外文论文,著有《狭义相对论》等。束星北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沈从文:(1902——1988年)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别名小兵,笔名懋林、休芸芸、甲辰、王旋若等。1931—1933年在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讲师。在青期间完成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有《自传》、《八骏图》、《月下小景》等。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小说《边城》、《长河》,辑有《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3号。
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杨振声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7号。
张 玺:(1897—1967年),河北平乡人,中国海洋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湖沼学、动物学研究的先驱,1932年后在国立山东大学兼任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并任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发表《青岛沿海后腮类动物的研究》、《中国海洋动物之进展》等论文近百篇。著有《牡蛎》、《近江牡蛎的养殖》、《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件动物》等。张玺故居位于市南区莱阳路28号甲。
洪 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洪深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路1号。
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中国海洋大学院内。
赫崇本:(1908—1985年),辽宁凤城人。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学家,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创建者之一。《中国大网络全书》海洋科学卷副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著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赫崇本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9号甲。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923年来青岛购屋寓居。题名“天游园”。康有为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
梁实秋:(1902—1987年)浙江杭县人,原名梁沼华,字秋实,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翻译家、作家、学者。1930-1934年梁实秋教授受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期间开始翻译影响广泛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了2本论文集。梁实秋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3号。
萧 红:(1911—1942年),女,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作家。1934年来青居住,1942年病逝于香港。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萧 军:作家,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呤飞、刘羽捷、刘燕白、刘军,笔名三郎、田军、箫军。辽宁义县人,早年从军,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夏到青岛任青岛晨报副刊编辑。在青期间,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萧红、萧军故居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1号。
童第周:(1902—1979年),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后任国立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其《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昌鱼的器官发育与演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童第周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6号。
宋春舫:(1892—1980年),浙江吴兴人,现代戏剧家。1930年在青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创作话剧本《原来是梦》。宋春舫故居位于市南区福山支路6号。
⑺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的现任领导
院长:何建国
主持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本科教学、人事和财务工作。
党总支书记:陈省平
主持党务工作,分管干部、组织、纪检、宣传、学生工作和学院办公室。
副院长:孙晓明
分管科研、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港澳台事务。
副院长兼副书记:刘军
分管设备、实验室、后勤、校友、产学研合作,协助院长分管本科教学、教风与学风建设,协助书记分管学生就业指导。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学校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
⑻ 青岛的名人作文
张娟娟,中国女子射箭队领军人物张娟娟。2008年 北京奥运会射箭女团银牌,个人冠军;2006年射箭世界杯总决赛个获得人第一名;2004年雅典奥运会团体淘汰赛获得第二名;2001年第41届世锦赛团体淘汰赛获得第一名;2001年;第14届亚洲锦标赛个人淘汰赛获得第一名。
生于1981年1月2日 ,在2001年9月举行的第41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中国女子射箭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团体金牌。这是中国射箭队首次在世界大赛上拿到团体金牌。而在12月举行的亚洲射箭锦标赛上,小将张娟娟获得了女子反曲弓个人冠军,一举打破了中国女子射箭长期以来逢韩不胜的历史。张娟娟也以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2001年首届中国电视体育最佳新人奖的提名。 如今的张娟娟已经成为中国女子射箭队的领军人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娟娟在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中连胜三位有着梦之队之称的韩国选手,其中包括卫冕冠军朴成贤、世界纪录保持者尹玉姬,夺得中国射箭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此前中国队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射箭比赛以来已获得过5枚银牌,但从未摘金。连斩三位韩国名将,号称一个人打败了韩国队!彻底打破了韩国人在这个项目上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射手终报雅典一箭之仇!娟娟长到14岁的时候,尚不知射箭是怎么回事,但命运偏偏来敲响大门。娟娟最早学的是铁饼、铅球和标枪。她的长相、骨架都像爸爸,肩宽体壮,像个男孩。
女儿“从小就长得棒实”。到小学五年级,娟娟就长到了1米64,被莱西体校录取,教练选了去掷铁饼。时间不长,教练又说:“你去练个轻松的吧。”当时,莱西体校没有射箭这一项,张娟娟被高秀英教练看中,开始练射击,为将来练射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她遇到青岛市射箭队教练曲月风。曲月风问她愿不愿意练射箭?“射箭是啥呀?”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射箭是什么呢。“练就练吧!”直到最后她又随射箭教练王国章训练。所以,娟娟有时说:“不是我选的射箭,是射箭选择了我。”
其实,射箭这项运动,在我们国家并不普及,但却有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很多人一练就会“上瘾”,越练越离不开。娟娟就是这样迷上了射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射箭,也成为娟娟一生的梦想和情结。
娟娟开始训练的那天是1995年7月的一天。第一天练射箭,满怀好奇的她压根连弓的影子都没看到,一整天做的就是摆射箭的姿势。第二天,仍然没有弓,教练给她们的是一根皮条,练力量。后来一根皮条换了两根,再过些天变成了三根。每天她们就是那么分腿一站,然后拉“皮条”。不时有脆响的“啪”声,那是教练弯腰给她们拍腿上的蚊子。有的队员不爱练,教练就拿了张弓,给那些听话的队员试试。一张弓要一万多元钱,在当时的运动队里很珍贵。通过这种方式,教练给那些不听话的队员小小的惩罚。
怀着珍惜的心情,娟娟也试了,拉不开,开始有些浮躁的心就又踏实下来。每天都是拉弓训练,一天拉开弓300多次,拉开了还得停住,刚开始还行,次数多了,停住弓的时候胳膊直抖,实在撑不住了想往回缩,就会听到教练“拉回去”的吼声。这时候娟娟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有时她往家里打电话说太累了,也曾经灰心过,父母就跟她说,“咱农家娃连这点苦都吃不消还能干啥”,“就好像推小车爬坡,只能进不能退”。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打退堂鼓,有一次,还特地打电话和父母说:“爸妈,我懂事了,你们等我的好消息吧!”
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到省队不久,张娟娟就犯了射箭运动员独有的“黄心病”,只要一瞄到箭靶的黄心(9环和10环),弓就晃动。很多射箭运动员因为过不了“黄心病”这一关而“夭折”。但娟娟是好样的,在王国章的耐心指导下,硬是挺了过去,为改掉这“黄心病”竟下了两年多的苦功。
1996年6月,在学箭一年后,张娟娟参加山东省“希望杯”射箭比赛就拿了冠军。那次比赛设了单项距离奖、全能奖等共10个奖项,她一个人拿了8个。颁奖仪式上,奖是一项一项发的,她领了一个又一个,有时,还没走回去,广播里就又传出她的名字。末了,脖子上沉甸甸地挂了8个奖牌。
在张娟娟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奖杯和奖牌,将相册里微笑着的张娟娟衬托的更加美丽。
2001年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是娟娟第一次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也是娟娟第一次作为国家队员参加比赛。和她一起参赛的,有获得过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个人银牌的何影,有参加过悉尼奥运会的杨建平。要知道,1996年何影拿奥运会银牌时,娟娟还仅参加过省里的“希望杯”赛呢。娟娟说,大姐姐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而这次参加世锦赛,来自韩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更多高手,是她的对手,也是她的老师。
在女子个人赛中,中国队中只有娟娟打进了前八名。当时队里的“任务”是在世锦赛上夺取奖牌,对她抱有很大的希望,可争取前4名的淘汰赛中,娟娟的第3支箭射出时,箭尾突然意外脱落,失去平衡的箭斜着飞向箭靶,只中了3环。这一支“远箭”,使娟娟痛失良机,排名第八。面对失利,娟娟说,这对她应该是一种激励,她相信只要更认真、更刻苦地训练,能和她们一样好。
娟娟是个说到做到的姑娘,正如她对自己的要求一一干什么都要干好。打团体淘汰赛的时候,很多知情人,包括队友、教练都对娟娟捏了一把汗——个人赛意外失利后,她的压力太大了,她能行吗?而娟娟却似乎早把前两天的事甩到一边,神情专注地打比赛。虽与何影、杨建平比,她的表现不是最出色,但她付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张娟娟和队友一起,夺得了团体冠军,但她没有满足。她知道,对中国射箭来说,世界冠军固然重要,但还不够,中国射箭需要奥运奖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射箭女团决赛正是朴成贤最后一箭射出10环,帮助韩国队以一箭的优势让中国射箭奥运金牌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而四年后的射箭女子个人决赛,张娟娟以1个9环战胜了朴成贤,拿到了中国第一枚射箭奥运金牌。对此张娟娟说:“我感觉这枚金牌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于中国射箭人来说终于出了一口气,感觉特别高兴。”
决赛第一轮朴成贤29对26领先张娟娟3环,在12支箭的决赛中开局这样的差距似乎很难弥补。但是因为朴成贤出现的失误,张娟娟在最后一轮比赛开始之前竟然领先朴成贤1环进入到最后三箭的争夺。最后三箭,两人第一次都打出了10环的成绩,不过第二箭朴成贤打出8环而张娟娟打出了9环,在最后一箭之前张娟娟反而以2环的优势领先。尽管朴成贤最后一箭打出了10环的成绩,但是张娟娟只要在比赛中打出9环就可以足以保证夺冠,最后时刻,张娟娟不辱使命,9环成绩命中,终于为中国射箭队拼得了这枚女子射箭个人的金牌。
获胜后的张娟娟兴奋的和现场的教练拥抱在了一起,这位中国射箭队的老将也像个孩子一样兴奋的跳跃着,但是似乎这样都无法释放她此时激动的心情。现场的广播也兴奋的用中文喊出了张娟娟的名字,现场的掌声和呐喊声全部献给了这位打破韩国射箭垄断的中国女箭手。获胜后的张娟娟和教练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这位一直在比赛中表情坚毅的老将也在此时展现出了难得的笑容。连克三名韩国射箭高手创造中国射箭的历史,张娟娟用一个奥运冠军头衔完成了个人最靓丽的表演
⑼ 关联词填空40句,有答案,急
1.(只要)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殖后代,(就)叫无性繁殖。
2.(如果)植物可以克隆,动物(就)可以克隆。
3.海伦(不仅)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还)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了用手指“说话”。
4.(只有)到了夜晚,(才)能看见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5.(如果)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只要……就……)
6.(因为)游人接连不断,(所以)广场上经常很热闹。
7.(如果)刮风下雨,明明(就)不来我家。
8.(因为)刮风下雨,(所以)明明不来我家。
9.(虽然)刮风下雨,(但是)明明不来我家。
10.(即使)刮风下雨,明明(也)不来我家。
11.(只要)学会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12.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
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13.(因为)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所以)就耐心地给他指路。
14.王刚同学(虽然)考了第一名,(但是)他非常谦虚。
15.(如果)说宇宙像茫茫大海,那么地球(就)是其中的一叶扁舟。
16.(虽然)你晚到十分钟,(但是)汽车还没有开车。
17.(因为)你晚到十分钟,(所以)汽车晚开了十分钟。
18.(如果)你晚到十分钟,汽车(就)开走了。
19.你晚到十分钟,(既)耽误了自己,(又)耽误了大家。
20.人(如果)没有毅力,(就)一定一事无成
21.(因为)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就必须读大量的书,(所
以)我们还要学会泛读。
22.(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所以)我
们必须学会泛读。
23. 音乐(既)能给人美的享受,(又)能陶冶人的性情。
24. 人藏在地道里(不但)不气闷,(而且)不嫌暗。
25.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
26. 你(既然)知道错了,(就)应该马上改正。
27. (因为)刘军对班集体的事情总是十分热心,(所以)同学们选他当班长。
28. 张老师(既)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是我们的辅导员。
29. 每天上学(不是)李平来找我,(就是)我去找她。
30. (如果)你不愿意去看电影,那咱们(就)到公园去玩吧。
31. (虽然)车长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部扔了,还打了他一个耳光,(但是)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并没有动摇。
32. 赵州桥( 不但 )坚固,(而且)美观。
33. 这个玩具汽车(既)好看,(又)好玩。(不但……而且)
34. (如果)你要同车去北京,明天(就)早点儿起床。
35. (因为)黄伟观察得仔细,(所以)才把文章写得详细。
36. 这座建筑(不仅)形式优美,结构(还)非常坚固。
37. (即使)他今天不来,我们的会议(也)会准时召开的。
38. 一个人( 不仅(不但、不光)要做到外表美,( 而且(还) )要做到心灵美。
39. 爸爸( 无论(不管))有多忙,( 都(总))要抽出时间来检查我的作业。
40. (只要)你平日注意观察事物,积累材料,作文时(就)会有内容可写。
41. 这个房间(既)宽敞,(又)布置得很美观。
42. 蜜蜂(虽然)认识陆地上的路线,(但是)不能认识水路上的路线。
44. 老师(不仅)白天给我们上课,(还)深夜给我们批改作业。
45. 我( 所以 )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这是我生长的地方。
46. 他(一方面)投身写作,(一方面)学习微机操作。
47. 我们(既要)思想品德好,(又要)学习成绩好。
48. (由于)小秋平时刻苦努力,(因而)她期末考试名列前茅。
49. (即使)你考试得了一百分,(也)不能骄傲。
50. 他(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学习也很用功。
51. (如果)明天晴天,我(就)到你家来。
52.小花(虽然)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但是)她从不骄傲。
53.他(不但)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
54.张海迪(虽然)身体残废,(但是)她身残志坚,一直努力学习,向命运挑战。
55.(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就)不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56.(因为)他坚持早起长跑,(所以)身体很健壮。
57.你(是)去达篮球,(还是)去踢足球。
58.(既然)杨金海不想去,(就)不要勉强他了。
59.(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也)不能骄傲。
60.(无论)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我军前进的步伐。
61.人类(不但)要生存,(而且)要发展。
62.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接受能力差,(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正造成的。
63.江姐(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泄露党的机密。
64.凡卡(宁可)回到乡下与爷爷一起吃苦,(也不)愿意留在莫斯科的鞋铺。
65.凡卡(与其)在莫斯科的鞋铺受折磨,(不如)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66.音乐(之所以)能给人美的享受,(是因为)能陶冶人的情操.
67.我和张平是好朋友,暑假里(不是)我到他家去玩,(就是)他到我家来做作业。
68.(即使)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也)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69.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造广源,(不但)可用于科研、军事、医学方面,(而且)可用于通讯、教育、宣传等方面。
70.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1.作物(之所以)能生长,( 是因为)土壤里含有水分和养料。
72.我和小玲每天上学都一起,(不是)是我叫她,( 就是)她叫我。
73.邱少云(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目标。
74.(与其)大家都过穷日子,(不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75.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的时间,(还)要珍惜别人的时间。
76.你(既然)答应过他,(就)该跟他去。
77.(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攀登科学高峰。
78.(之所以)樟树不招虫子,(是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79.(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80.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81.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82.休息的时候爸爸(要么)拉小提琴,(要么)看电视。
83.(尽管)我做的不好,(但)我已经尽力了。
84.星期天(与其)呆在家里,(不如)出去和同学放风筝。
85.(自从)认识了你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86.(无论)我长得多大,(都)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孩子。
87.(哪怕)今天晚睡觉,我(也)要把作业完成。
88.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让父亲受累。
89.(由于)天气骤然变冷,(因而)不少人患了感冒。
90.我(与其)穿三件毛衣,(不如)穿一件棉袄。
91.(如果)人类乱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92.(即使)是很小的问题,我们(也)要把它弄明白。
93.做作业(宁可)做慢些,(也)不马虎了事。
94.(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
95.(只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
96.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是)我们的友谊永世不绝。
97.(只有)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掌握它的规律。
98.经常读报(既)能开阔视野,(又)陶冶情操乐趣无穷。
99.(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
100.(自从)认识了你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⑽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叫什麽名字呢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叫{海宝},参考一下,祝你愉快。(*^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