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上海复旦大学冯玮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冯玮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22 07:02:33

① 2013年,广大网友群起声讨复旦大学某历史学者亲日言论 的人是谁

复旦来大学冯玮教授,男,复旦大学自历史系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获文部省奖学金。1993年获历
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赴日本神奈川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0年至2001年赴韩国高丽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至2008年
赴日本东京庆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年。冯玮教授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是知日派学者,对于网络中许多不理智的评论和妄下之论断,还望题主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
如果题主感兴趣,可以关注冯玮教授的微博,读一读冯教授的论文和专著。

② 有没有好一点的介绍日本历史的书

接下来有王仲涛,汤重抄南编写的《日本史》,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冯玮老师编著的《日本通史》,此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今年(2012年)发行了新版。但是国内的日本学研究水平比较低,所以这几本日本史都谈不上很好,不是很推荐。

翻译本有日本学者坂本太郎的《日本史》,这本也是日本史学者的必读本。依田熹家的《简明日本通史》。康拉德·托特曼的《日本史》。詹姆斯·L.麦克莱恩的《日本史》,韩歇尔的《日本小史》。这几本都是有中译本的,比较好找到。

未翻译的有英文版的《剑桥版日本通史》,据说2016年有望出版发行,在网上可以下载到。

③ 复旦大学冯玮说了什么

冯玮通过学术造假和反复宣传,把"九一八事变"罪责推到国民党政府“发展民族工业”头上,而把"卢沟桥事变"的罪责推到中国共产党“闹事”头上,从而不但能为日本洗脱“破坏和平罪”,还可以反咬一口,不仅抹黑“发展民族工业”这条路线,还能将中国共产党送上国际军事法庭。

2014年卢沟桥事变纪念日的时候,冯玮分别在7月6日晚上和7月7日早上发布两条微博:

【【真相】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在卢沟桥西北1公里处龙王庙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一名士兵失踪(日方称,演习结束有十几发子弹射向演习部队,射击者很可能是国军第29军)。尽管士兵很快被找到,但日军原本寻衅滋事,战端就此开启。】

【【真相】“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索,这一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时任日军参谋本部1部2课课长的河边虎四郎少将回忆录写道:‘ 自昭和12年4、5月,一些不祥的情报时而传入我的耳中。据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的幕僚称,华北出现了一些可能会闹事的征兆。’】

原来,这就使冯玮严重的卢沟桥事变的【真相】:【日方称,演习结束有十几发子弹射向演习部队,射击者很可能是国军第29军】。原来,在冯玮眼里,日方宣称的就是【真相】。冯玮还是在千方百计地宣传【卢沟桥事变及战争由中国挑起】的学术造谣,只不过这一次更加赤裸裸。

【众所周知,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索。这一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据当时时任参谋本部第一部第二课课长的河边虎四郎少将回忆:“自昭和十二年4、5月,一些不详的情报时而传入我的耳内。据华北驻屯军司令的幕僚称,华北出现了一些可能会闹事的征兆。”

【众所周知,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索。这一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据当时时任参谋本部第一部第二课课长的河边虎四郎少将回忆:“自昭和十二年4、5月,一些不详的情报时而传入我的耳内。据华北驻屯军司令的幕僚称,华北出现了一些可能会闹事的征兆。”

(3)上海复旦大学冯玮教授扩展阅读

冯玮长期在网络上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余孽的历史观点),歪曲抹黑党史,进而攻击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他在微博上大肆为日军卢沟桥事变洗地、倒打一耙把日军七七事变、全面侵华的罪责推到中国共产党的头上;他在微博上为日本九一八侵略中国东北洗地;

主张是1928年中国政府发展民族工业导致日本“军事扩张”,完全不讲侵占中国是日本的长期战略目标,回避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已经确立占领东北的历史事实;他主张日本当年是“有条件投降”,试图推翻东京审判,为今日日本军国主义的存在寻找合法性;

他还造谣攻击中国共产党不抗日,左权将军“不是战死”……可谓是劣迹斑斑,所以,当纪检报点名冯某后,网友纷纷质疑此冯某或为冯玮。

④ 复旦退学生指责母校 薄学而渎职是哪个节目

2010年7月,他在北京一家餐厅打工时,就被复旦大学“预录取”了,“预录协议是爸爸帮我签的,并非外界传

言的复旦大学降分录取。”

袁涛曾把大学看成“天堂”:思想自由,学风严谨,氛围浓厚;学生专心读书,相互交流;老师对学生负责,专注教研。
大一时,刚开始还觉得“好玩”的袁涛很快发现,“这决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学,更不是想象中的复旦。”
“有的老师上课就是念PPT,再就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一点营养都没有,上课毫无意义,还不如自己看书。”他陷入了迷惘,期中考试之后就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袁涛在大一选修了10多门功课,一学期下来挂了2门,成为班上的倒数第二名。
期末考试时,有一门功课是《新闻思想》,袁涛文不对题乱写一通,但最后竟然拿到了B+。“几乎所有人都是B+”,他认为“老师不负责任,乱给分。这能证明什么本事?“
此时的袁涛,和寝室的同学来往并不多,”同学们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把成绩搞上去。“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
“笔战”复旦
一个偶然事件,让袁涛成为复旦大学的名人。
2012年4月,袁涛正在读大二,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吃出了筷子的木屑,“筷子完全腐了,我反映了很多次,食堂就是不换。”
他在网上发帖《友情恳请复旦食堂换筷子》,称“如果两周内复旦南食不换筷子,届时我会把筷子全部换成新的,紧接着会在南区食堂门口举行折筷子大赛,全程录像。”
他的这篇网络日志,一天点击量就上万。第二天,食堂悄然更换了筷子,同学们称袁涛为“筷子哥”。
舆论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效率,给袁涛带来了空前的成就感,他由此学会了利用网络平台来表达“意见”。
高中校友石健患脑瘤,并不相识的袁涛,牵头策划了“石健加油”全国高校募捐活动。第一周,他们就募捐了30多万元。
袁涛在复旦大学的募捐并未获得校方允许,他和几名襄阳校友在学校食堂门口发传单时,遭到了保安的驱赶。
袁涛觉得学校很冷漠,回到寝室后辗转反侧。“这是个导火索,我把两年来对学校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当天,袁涛在网上写了一篇长长的日志:上乒乓球课不准穿牛仔裤、学校没有快递点,均被他提及。
“如果以后混好的话,一定给上海交大捐款,希望交大越办越好。”在文章的最后,袁涛因为“募捐受阻”的一句气话,让他站到了复旦大学“爱校学生”的对立面。袁涛本想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发发牢骚,但引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
校园广播公开“讨伐”
2012年7月,复旦大学发生拒录5名“二本院校”插班生事件。
袁涛调查后认为,复旦大学先允许学生考试,成绩合格后又拒绝录取,这是复旦大学的错。
他发表《复旦,你的校训丢了——“插班生事件”始末和真相》,大量举证抨击复旦大学,认为“复旦的错,却让考生们承担不利后果”。
袁涛的“维权”之举,没有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反而引来不明真相的谩骂。
这一次,几乎没有人支持袁涛,这让袁涛感到“很邪门儿”。
2012年12月,袁涛发表《薄学而渎职的复旦》,抨击“复旦学风沦丧”,讽刺“有的老师读的书还没有写的书多”。
让袁涛难以接受的是,复旦大学校园广播公开发表一篇“讨伐”他的评论文章。至今,他仍将这条4分59秒的广播录音,存在自己的手机中当作起床闹铃。
对学校彻底失望了,袁涛决意退学。
冯玮认为,自古以来,文人强调怀疑、批判精神。他认可袁涛的这种精神,但不认可他的偏激行为,“他对复旦大学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际上,复旦大学相

⑤ 冯玮的个人作品

《“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 《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评日本政治“存异”和文化“求同”的殖民统治方针》 《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新动向述评》 《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试论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学”的基本动向》 《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
《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 《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全文转载)
“文明形态史”研究补遗——影响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三位学者及其理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动向》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俄国和欧洲及文化·历史类型―――论比较文明论的先驱尼古拉·达尼莱夫斯基》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阐析》 《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
《从“尊王攘夷”到“尊王扩张”——对日本近代国家战略思想演变轨迹的探析》
《日本学刊》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
《西学和日本殖民扩张主义的内在联系》 《日本学刊》 2000年第6期
《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 《日本学刊》1996年第1期
《外来压力: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催化剂》 《日本学刊》1993年第4期
《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 《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第2期全文收录)
《“从满蒙领有论”到“大东亚共荣圈”——对日本殖民扩张主义的再认识》
《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
《试论福泽谕吉的 “贸易立国论”》 《复旦学报》2009年第2期
《“洋学”家的“尊王”论在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形成中的作用》
《复旦学报》2002年第4期
《从“同化政策”看日本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对日本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的历史考察》《复旦学报》1999年第6期
《南蛮学时代:日本西学的初创时代》 《复旦学报》1994年第2期
《从近代日本和英国宗教动向的反差看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复旦学报》1988年第2期
《解构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三大支柱”》 《史林》2008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总体战”和现代日本间接金融体制的形成》 《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
《对锁国时代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状况的历史考察》 《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
《清政府鼓励赴日留学政策的二律背反――简论清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
《“总体战体制论”: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 《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2004年第8期)
《论殖产兴业指导者的政策理念》 《江西师大学报》2009年第3期
《再论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历史学分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10 期)
《社会过程·文明过程·文化运动――阿尔弗莱德·韦伯的“历史内在结构论”述评》
《河北学刊》2004第5期
《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的三大贡献》 《江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近代前后日本西学的历史性演变》《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4年第2期全文收录)
《东西方社会变动的共时性——西学传入中国的基本前提》(日文)
(日)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与文化》第21号(2006年6月)
《对中日两国“战时金融体制”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日文)
《地域综合研究》第34卷第2号2007年2月
《“政祀合一”:日本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异现象”―-与欧美的比较》(日文)
《“水户学”与国际交流论文集》(东京大学主办)2005年12月
《中、日、韩三国的相互理解和误解》(日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论丛第1辑1998年12月
《“总体战”和日本经营方式“三大神器”的形成――史证和质疑》
《“集体暴力及其记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05年7月
《西学:明治宪法体制的“推进剂”》《北京论坛2008’论文集》(2008年11月)
《“文明”和“文化”的辨析》《北京论坛2006’论文集》(2006年11月)
《“美国因素”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响》 《北京论坛2005’论文集》2005年11月
《战争:日本金融体制的推进器》(《亚洲研究辑刊》第4集2008年12月
《阿尔弗莱德·韦伯:〈文化社会学〉》 载《外国史学名著导读》复旦出版社2007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载《外国史学名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语源到现实意义的观照》载《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日本政治体制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规律》
《东亚政治体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9月
《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日政策的“二律背反”》《亚洲研究集刊》2004年创刊号
《日本战时经济体制在战后的延续――“1940年体制论”解析》
《日本研究集林》2004年第1期
《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动向》
《“史学理论热点与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6月
《论日本“民族主义”与殖民扩张主义的联系》
《第七届日本殖民主义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7月
《“总体战”和“日本型经营”的形成》
《“东亚发展模式与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1月
《试论“台湾问题”的历史地位》
《“海峡两岸台湾历史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2月
《论与兰学“失之交臂”对朝鲜西学发展的影响》
《韩国研究论丛第9辑》2002年
《从中、日、韩西学的形成看其传统文化的差异》
《第4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4月
《论日本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主义的特性》
《第二届近代日本内外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月
Can two tigers peacefully coexist on a mountain
The Korea Times 2001-05-21
Who is Christian?The Korea Times 2001-04-21
Can Korea make “the multiple choice?”
The Korea Herald 2001-04-20
What is Koizumi’s desire to visit Yasukuni Shrine ?
The Korea Herald 2001-05-16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The Korea Herald 2001-05-14
We were advised to keep quiet:
An answer to “Questioning to China’s Policies on Tibet”
The Korea Herald 2001-04-14
Cultural Aspects of Spy Plane Incident
The Korea Times 2001-04-10
Japan’s intention to distort history
The Korea Herald 2001-04-07
《军用飞机的冲突和措词的对立》 《东亚日报》2001-04-8
《历史教科书,还是历史剧本?》 《东亚日报》2001-04-10
《从中国、日本、朝鲜西学的形成看传统的差异和影响》
《韩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新探国际学术论文集》2002年9月
《论“日鲜一体”和日本在朝鲜推行的殖民主义同化政策》《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1年
《1801年辛酉教难及其对朝鲜西学发展的影响》 《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1年
《论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政策的实质》 《面向21世纪优秀论文集》2001年
《论“堪和贸易”的中断对日本西学的影响》《日本研究集林》2001年第2期
《辛酉教难及其对朝鲜西学发展的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0年)
《论日本在朝鲜推行的“皇民化”政策》《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0年)
《试论朝鲜西学的接触期》《韩国学论丛》第1辑(2000年)
《“西洋化”与国际化――日本西学的历程及与国际化的关系》
载《国际化:岛国日本的历史抉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从新闻媒体的宣传看近代日本对朝鲜的认识――兼论对中国的认识》
《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1996年
《孔德和他的实证主义概论》 《西方智慧通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
《从中、日、韩西学的形成看其传统文化的差异》
《第4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冲绳硫磺日美血战》 《文汇报》1995年8月15日 《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日译汉) 日本研究中心1999年
《中国必须注意日本民众的战争责任》(日译汉)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7期
《日本文化模式论》(日译汉)载《文化人类学理论构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荷兰结构主义》(日译汉)载 《文化人类学理论构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现象学和文化人类学》(日译汉)载《文化人类学理论构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⑥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衰落是否已是不争的事实

(扯多了)世界中世纪史、英国史的话,从武大挖来的向荣老师当是学界一霸了,版许明杰也是其门人;另外权,夏洞奇的基督教史也是很火的课程,三北男的实力不可小觑哈!还有朱联壁等高学历的年轻老师。美国史由北大挖来的李剑鸣主持,顾云深、谈丽等老师;日本史,最大名鼎鼎的就是伟大的冯玮老师,还有钱静怡,这可不能忘了,哈哈哈~还有张翔老师,但张老师略低调;法国史较稀缺只有张智老师专攻?貌似。所以,世界史呈现出强劲地发展趋势,但至于黄洋、李剑鸣、向荣所带来的学术资源与力量能够维持世界史学科复兴多久,尚需要时间检验。

⑦ 歪曲军史党史的冯教授是谁

冯玮,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⑧ 复旦大学教授冯玮的卖国言论为什么没有受到处理

已经进行复处理。
中纪委、中国教制育部、复旦大学党委负责人:你们好!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组长、院党组成员张英伟近日指出了社科院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四点问题:


第一、穿上学术的隐身衣,制造烟幕;


第二,利用互联网炮制跨国界的歪理;


第三,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


第四,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


我们认为,存在这四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校绝不是只有社科院。穿着学术的隐身衣,制造烟幕的高校职教人员,也不仅仅存在于社科院里。

此信是中纪委以及教育部反应一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长期发表卖国言论的情况。同时,也将复旦大学对此事的态度告知于各有关部门领导。

再次,你们说经过谈话,认为冯玮不亲日。暂且先不说他绝不仅仅是“亲日”那么简单,就说你们这个“不亲日”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就通过谈话?请问,你们是否有切实去认真做过调查和了解?如果一个警察跟一个罪犯谈话,罪犯否认一切,还花言巧语地进行一番狡辩,警方就会说,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没有犯罪。


⑨ 如何评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

  •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1]

  •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

  •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2]

⑩ 急~~~~~~~~~~复旦大学历史学习冯玮老师的联系方式~~~~~~~~~~

打这个电话,找他就可以了,021-65642717。

热点内容
大学老师VS中小学老师 发布:2025-08-26 09:55:56 浏览:754
大学生村官多少分 发布:2025-08-26 09:54:36 浏览:948
南航自动化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8-26 09:38:50 浏览:529
美国大学设立电竞专业 发布:2025-08-26 09:38:04 浏览:137
大学生服毒身亡 发布:2025-08-26 09:08:26 浏览:590
大学教授反毛遭停职 发布:2025-08-26 09:05:06 浏览:715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邵教授 发布:2025-08-26 08:51:08 浏览:946
江西财经大学2014博士 发布:2025-08-26 08:46:09 浏览:34
美国大学专升硕 发布:2025-08-26 08:44:46 浏览:96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有多好 发布:2025-08-26 08:28:37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