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广西录取分数线2015
❶ 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2015
理385分,文380分。南京官网查询得知,2015年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为理385分,文380分,高考录取分数线,又叫省控线、批次线,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即考生想要上某个批次大学必须通过的一条分数线。
❷ 南京大学考研分数线
南京大学公布2022年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金融410分、经济学390分。
2022年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最高的学科依然是金融工程(工程管理学院),该学科基本分数线达到了410分。比2021年的425分降低了15分。一方面可能是去年的高分劝退了部分考生,另一方面可能是专业课考题难度增加,导致最高分数线出现些许下降。
经济学、国际商务两门学科复试基本分数线达到了390分,仅次于金融工程(工程管理学院)。出版、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教育学、社会工作几门学科的复试基本线都达到了370分及以上,属于高分扎堆的学科范围。
南京大学考研录取规则
南京大学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或调档分数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5%。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20%。内蒙古自治区按分数优先原则进行投档,执行该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相关规定。
南京大学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依据考生高考实考成绩(不含政策加分,下同)进行专业录取,不设专业级差。实考成绩相同时,按照招生主管部门提供的投档位次排序。未提供投档位次的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成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南京大学
❸ 南京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南京大学研究生分数线如下:
1、南京大学在湖北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35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55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63分,最低录取位次为657名。
2、南京大学在广西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38分, 最低录取位次为81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7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303名。
3、南京大学在云南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63分,最低录取位次为95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85分,最低录取位次为333名。
4、南京大学在青海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18分,最低录取位次为35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29分 ,最低录取位次为81名。
5、南京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科批64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98名、理科录取批次本科批66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889名。
6、南京大学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14分,最低录取位次为81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65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94名。
7、南京大学在广东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科批63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23名、理科 录取批次本科批65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757名。
8、南京大学在陕西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48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15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78分 ,最低录取位次为421名。
9、南京大学在河北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78分, 最低录取位次为126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88分 ,最低录取位次为541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南京大学
❹ 南京大学排名,15年文科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南京大学2015年高考在江苏本地文科各专业分数线如下表
❺ 南京大学在广西历年录取分数线
文
2004 797
2005 641
2006 607
理
2004 762
2005 654
2006 638
❻ 南京大学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南京大学年在省、市招生录取线
文科 理科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593 534 486 647 578 470
604 586 536 648 625 551
南京大学2006年在省、市招生录取线
文科 理科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632 573 516 683 603 528
622 611 561 654 638 577
南京大学2007年在省、市招生录取线
文科 理科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623 577 528 667 624 531
621 609 566 679 656 587
南京大学2008年在省、市招生录取线
文科 理科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最高分 录取线 重点线
618 580 515 666 606 502
607 588 537 650 583 552
❼ 2015年广西高考填报志愿是不是本科可以填六个平行志愿 专科也可以填报六个平
是的。这里给出我根据我对各位考生的问题总结出来的高考填报平行志愿的若干注意事项,供你参考:
首先,平行志愿是各个省市区的招生政策,与具体学校无关。就是说,大学是没有办法决定是不是实行平行志愿或是不是招收平行志愿的考生的。如果一个省市区没有实行平行志愿,那么这个大学在这个省市区招生时就不能按照平行志愿招生;反之,如果一个省市区实行了平行志愿,那么在这个省市区招生的大学在这个省市区都必须按照平行志愿招生。因此,一个大学在实行了平行志愿的省市区必须按照平行志愿招生,在没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就只能按照传统方式招生。
顺便说一下,平行志愿与非平行志愿一样,也是按批次填报的。你如果没有达到一本分数线,就没有必要填报一本学校。也不要在一个批次的志愿下填报不同批次的学校,例如,不要在一本批次下既填报一本大学也填报二本大学。
其次,如果是以前的普通志愿报考方式,招生院校非常看重第一志愿,第一志愿是非常重要的。平行志愿不等于各个志愿没有先后次序、没有第一志愿,但平行志愿与以前的志愿不同的是,只有考生和招生办知道你的志愿顺序,招生院校是不知道的,因此原来只招收第一志愿的大学就无从知道报考它的考生是第几志愿报考的它,因此是不是第一志愿就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从而,第一志愿还是很值得冒险的,但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志愿就应该与第一志愿有一定的级差,以防万一。为了确保录取,所有志愿最好都填满。
在以前非平行志愿政策的情况下,许多学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都不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样,在非平行志愿政策下,如果你分数差不多够了北京大学的分数线,但又很可能不被录取,你不能第一志愿报北京大学,第二志愿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或复旦大学,因为这样填,如果北京大学不录取你,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也肯定不会录取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考生会放弃北京大学,把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或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然而,在平行志愿政策下,由于录取学校不知道你是否把它作为第一志愿,你就可以这样做了:如果北京大学不录取,并不影响后面学校的录取。再如,假定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的预估录取分数线是620、615、605,你考了621分。在平行志愿政策下,你可以把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分别作为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如果南京大学不录取你,很可能上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线,即使武大也录取不了,东南大学肯定会录取。而在以前的政策下,你是不能这样报志愿的。
因此,在平行志愿政策下,你可以拿第一第二志愿冲一冲,第三第四志愿选择你比较接受的学校和专业,最后两个志愿选择保底的学校和专业。
第三,平行志愿录取时,各个志愿对于录取学校有同等的效率,都相当于第一志愿。如果不够第一志愿学校的提档线,就看第二志愿学校的提档线,直到找到一个志愿的提档线不高于你的分数,就把档案放到这个学校。
具体而言,平行志愿中考生报考的各个院校在考分前是平等的关系。只要考生达到了这个批次的录取控制线,就按考分从高分到低分的循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5个院校,依次检索。“分数优先”是其投档基本特点,简单可理解为高分先投档。比如理科考生甲分数为650分,填报的志愿A是北京大学、志愿B是复旦大学;考生乙考分为649分,志愿A是复旦大学。到甲投档时,北京大学已投满,复旦大学还有一个计划未完成。考生甲将被投档到复旦大学,同时复旦大学完成招生计划。考生乙虽然志愿排序先于甲,但只能等其他志愿录取了。
“遵循志愿”是平行志愿投档的另一个原则。投档的原则是一旦进入投档程序将严格按照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进行投档,一旦被前面的的志愿提档,后面的学校取分再低也没戏。比如理科考生丙考分为652分,填报的志愿次序是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结果是被同济大学录取。后来得知能被复旦大学录取时考生丙后悔不已。
第四,学校的提档线指这个学校录取的最低分,一般都要高于分数线。比如假定分数线是500分,那么北大、清华的提档线可能有600分,复旦、南大的提档线可能是550、560 分。
因此,在报考时,要拉开差距(各个学校的提档线,不要都报同样的学校),如报了北大,就不要报清华,但可以报北航、北工大;报了复旦就不要报交大和南大,但可以报同济、上海理工大学。
第五,关于投档退档。一般情况下,学校不会多提档的,不超过105%,很多情况下,顶多多提档一两个如,而且提档后不会轻易退档,学校会想方设法录取你的,即使你填了不服从志愿,学校也会打电话征求你的意愿的。因此,没有必要担心提档后退档的问题。你所在的省市区招生办公室也不会同意学校提档后轻易退档的。千万放心!!!
第六,关于报考专业,我不给你具体建议,因为这种建议不一定符合你的情况。只给你一般性建议,相信对你会有好处:
选择专业应做到六要六不要:(1)不要望文生义,而要了解专业目录及内涵。(2)不要只追热门,而要因人制宜分析就业前景。(3)不要一厢情愿,而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4)不要就专业论专业,而要分析学校的专业竞争力。(5)不要用选学校代替择专业,而要把握专业录取办法。(6)不要看到就是宝,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思考。
选专业时要避免几个盲区,第一不要扎堆热门专业,第二要认清专业本身,要了解所选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有些什么课程,也要了解其专业未来的发展,第三,不要忽略自己的潜能,自己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