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
Ⅰ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有哪些该如何面对压力
研究显示,当今高校的大学生身心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过高的压力会导致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运用压力管理策略缓解大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领域。
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及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原因、来源,使他们认识到各种压力,帮助他们运用压力管理策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校期间将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我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比重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早期的压力研究侧重的是压力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压力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人们只能认识到压力的危害,而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
1.压力也叫应激,最早由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 Selye) 于1936
年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而我国大学近10年间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教育体制、高校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使我国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
2.压力是每个人生存发展所必需的,适度的压力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主体应对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是无害的。但过度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危害到身心健康。国内外学者对当前大学生的压力进行研究,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有资料表明,从1985~2000年
15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是因为这期间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没有明显改变,其压力来自于学习、情绪和社会方面。
2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发生与发展也基本遵循这一过程,围绕这一基本过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压力是指当个体面对外部刺激时,为了寻求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做出的反映。心理压力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
(1)内外环境的刺激;(2)个体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3)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反应。
2.1 大学生的群体特殊性
大学阶段是由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也是从校园生活转向社会生活的特定阶段。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发育的变化,而且还要面临环境适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当面对比较的复杂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大或者过久则会导致出现焦虑、焦躁、抑郁等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诸多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糖等等,与人长期处于重大的心理压力有关。
2.2 教育体制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在全社会供不应求,他们的工资待遇都有美好的前景,虽然上学期间生活贫困,可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了信心。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风暴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毕业之后工作情况又难以预料,生活未必一定有大的改观,前途依然渺茫。这些都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担忧,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压力。
2.3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会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也渐渐认识到进了大学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有研究认为,中国大学生报告的学习压力比较重是中国社会转型在大学生身上的一种反映——由学习无用变为学习有用。
3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分析
结合我所在的高校,我们认为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内部压力、家庭性的压力、学校性的压力、社会环境性压力。或家庭性的、学校与职场性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性四类压力源。还有的心理学家将压力源分为个人压力源、组织压力源和社会压力源。
综合大学生的群体特殊性以及当前社会的时代特点,大学生的压力来
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躯体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也有的将压力源分为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
3.1 个体内部压力
个体内部压力主要是是指来自机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这是由于受先天遗传的神经类型的影响。比如神经类型弱者、癔症性格者,因为敏感多虑,优柔寡断,面对压力源易产生恐惧焦虑,应激反应较强烈。
A型性格的人个性争强好胜,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好控制别人,对应激事件忍耐力差,也易产生过度压力。同时个体面对压力的反应受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对方式以及习惯化了的认知评价倾向等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个体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差异性,对其面对的压力有一定的影响。如独立要求与独立能力发展不足的矛盾、性意识的发展与社会道德观念准备不足的矛盾,思维的批判性与社会经验匮乏和认识上的狭窄之间的矛盾,封闭性与要求交际理解的矛盾,这些矛盾集中反映在应试、择业、恋爱、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对大学生来说十分现实的生活事件中,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使大学生产生压抑、焦虑的情绪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3.2 家庭压力
家庭形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形态
:(1)放任型家庭。即当孩子进入大学,就不再关心其生活和学习,放弃了做家长的权利和义务。
(2)高压型家庭。过多地干涉大学生的生活,视大学生为不懂事的孩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只允许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做,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对立,给大学生造成许多心理压力。
(3)成熟型家庭。这类家庭对待生活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大学生精神上的关心是充足的。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能及时察觉并加以指导,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前两种家庭形态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大学生的父母下岗,家庭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整日忧心忡忡,希望自己能早日帮助家庭,但又力不从心。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怕自己成绩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受责备而产生压力;还有的学生则怕因此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则更大。
3.3 校园压力
据笔者的一项调查,
61%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学好专业,争取优秀”,5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大学阶段最关注的问题是“学业”。多数大学生都想学好专业知识,但又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社会需要具有什么样知识体系的大学生”等问题而苦恼,造成很重的心理压力;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自信心下降,患上“学习焦虑症”、“考试恐怖症”,心理负担更重,压力就会变大。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是从大一便开始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本科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也面对着考研就业的两难选择。大学生为找一份工作,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Ⅱ 大学生压力的来源有哪些 要详细全面些!
1、差距压力。①进入的大学不是自己理想的大学,心理产生强烈的冲突;②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很普通的一员,“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使部分学生自信心下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③也会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比如家庭条件、背景、生活习惯等)。
应对:这些差距是在所难免的,重点要学会调整心态。
2、人际交往压力。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让人感到局促不安,不自信甚至自责,愈是这样就愈容易退缩以致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应对: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大学生活,适度的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3、学习压力。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习压力肯定是有的。很多人会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轻松的象牙塔世界,可是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学分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以及考研等很具体的问题接踵而来。
应对:大学主要是自学,阅读学习能力很重要。各种学科、书籍、资源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范围,图书馆将会是一个你长时间奋战的地方。为了汲取大量的知识,必须要提高看书效率,建议学习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是上(帮你节约阅读、学习、复习时间),更有利于你抓住文章脉络和重点帮助理解和记忆,活跃思维。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用软件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多小时,不影响其他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6倍,相应的记忆、理解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前途压力。不管是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还是为了混张文凭,就业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针对当下各种就业难的情况,压力更甚。很多大学生没有就业之前普遍会对自己有个过高的估计,一旦真正进入了社会站在就业大军的队伍当中就会感到明显的实力不足,这种落差多少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
应对:对于那些大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取得各种实用证书,沟通交往各方面都良好发展的大学生来说,压力自然是小了很多的。所以说,大学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大学生活的。
5、情感压力。这个说的主要是恋爱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了就等于分手,自然也是会有压力的。
应对:尽人事,听天命,一切随缘吧。
Ⅲ 大学生常见压力有哪些
1、差距压力。①进入的大学不是自己理想的大学,心理产生强烈的冲突;②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很普通的一员,“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使部分学生自信心下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③也会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的压力(比如家庭条件、背景、生活习惯等)。
应对:这些差距是在所难免的,重点要学会调整心态。
2、人际交往压力。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让人感到局促不安,不自信甚至自责,愈是这样就愈容易退缩以致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应对: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大学生活,适度的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3、学习压力。大学生也是学生,学习压力肯定是有的。很多人会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轻松的象牙塔世界,可是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学分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以及考研等很具体的问题接踵而来。
应对:大学主要是自学,阅读学习能力很重要。各种学科、书籍、资源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范围,图书馆将会是一个你长时间奋战的地方。为了汲取大量的知识,必须要提高看书效率,建议学习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是上(帮你节约阅读、学习、复习时间),更有利于你抓住文章脉络和重点帮助理解和记忆,活跃思维。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用软件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多小时,不影响其他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6倍,相应的记忆、理解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4、前途压力。不管是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还是为了混张文凭,就业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针对当下各种就业难的情况,压力更甚。很多大学生没有就业之前普遍会对自己有个过高的估计,一旦真正进入了社会站在就业大军的队伍当中就会感到明显的实力不足,这种落差多少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
应对:对于那些大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取得各种实用证书,沟通交往各方面都良好发展的大学生来说,压力自然是小了很多的。所以说,大学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大学生活的。
5、情感压力。这个说的主要是恋爱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了就等于分手,自然也是会有压力的。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人们。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1]
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假定有这样的情形,那一定比有巨大心理压力的情景更可怕。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它的名字叫作空虚。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描述过这种空虚感。那是一种比死亡更没有生气的状况,一种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的巨大悲哀。
Ⅳ 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以及应对方式
大学最常见的压力两个,第1个就是到了大学里边自己不是那个最优秀的人,所以学习成绩方面有落差,第二一个就是大学面临着就业,所以他们有很大的压力,想要解决这种压力就需要努力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
Ⅳ 大学生压力源都有什么
个人认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压力会多一些
农村大学生,不论你毕业了之后,混的如何专,似乎在乡亲属们眼中,你基本已经是很有出息的人了,会让你觉得,如果自己混不好,不出人头地,真的没脸见他们,尤其是爹妈。
城市的稍微好些,家里条件好的,能够托人给找工作,条件一般的,找个随便点的工作也凑合干了。
这是宏观上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微观,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很有激情,信誓旦旦的要干一番事业,等到了工作单位就会发现,社会实践经验一点都没有的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一张白纸,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造就了这个现状,你只能毫无条件的去接受,去努力拼搏,去接受新事物,如果有逆反心理,开始逃避,害的终究是你自己。
再讲细一点,国企、私企的情况也不同,在国企,人脉很重要,在私企,能力则更重要。
这个纷扰的社会,需要我们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去真实的用心感受,去体会,一味的逃避,终将被社会淘汰。
压力源,有时候各种各样的压力,其实都是潜意识里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你完全可以把这些压力当做一种挑战!
工作两年的我深有体会!给分吧楼主!
Ⅵ 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2.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4.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5.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7.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Ⅶ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2.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4.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5.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7.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Ⅷ 大学生常见压力有哪些
大学生常见压力有:就业压力,考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
1、就业:贯穿大学生涯的“主题”
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存在消极心态。一些大学生放大了对求职的畏惧感。这些大学生认为,人情关系是主宰就业的关键,没有人情关系,个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由此,“干得好不如有一个好父(母)亲”、“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观念在高校甚至社会上广泛流传。一些大学生人为增大了挫折感,进而导致抑郁心理。
年轻气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在一封封投递出去的个人简历石沉大海之后,他们开始抱怨世道不公,继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导致紧张、情绪低落,甚至对求职渐渐失去信心。
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心理压抑感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不断强化,最终使一些大学生形成抑郁心理。
2、考研:提升自我还是逃避现实
在不久前共青团广州市委、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中,有13.4%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长期有较大压力,至今感到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能排解”。
研究生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差距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被证明是平等的。在用于测试焦虑和抑郁症的各个测试中,与之前这些同样比例测试的6%的普通人群相比。41%的研究生为中度至重度焦虑,39%属于中度至重度抑郁的范围。
3、人际关系:同窗间无法承受之轻
据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调查显示,对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除学业和就业外,人际关系已成为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该中心进行咨询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与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有问题,个别甚至由于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理扭曲。
(8)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扩展阅读:
压力的反应共有以下五类。
1、对抗与逃避。
面对压力时,大脑释放出一种激素,导致肌肉紧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类反应常见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压力事件,如丢了工作、亲人去世等。此时,对抗者选择迎难而上,逃避者选择远离。
2、默默承受。
主要表现为既不对抗也不逃避,而是默默承受压力。长此以往,易致各种疾病,如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反应迟钝。
面对压力,有些人像被冻住了,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反应。但压力引发的生理反应不会停滞,因此带来的慢性压力伤害仍存在。
4、情绪过载。
突然且过大的压力会导致一个人出现慌乱情绪。美国祖克尔-希尔赛德医院临床心理医生柯蒂斯·赖辛格博士说,就像一头鹿被置于聚光灯下,会不知所措。一旦人体无法承受同时袭来的过多情感,就可能患病。
5、极度疲惫。
赖辛格博士说,为提供更多能量应对压力,大脑会自发调动大量葡萄糖。当大脑耗能过多,人就会感到疲惫、困倦。此时,只有即刻的睡眠才能补充消耗过多的能量。通常,婴幼儿出现这种反应较多。因为儿童的抗压“资源”较少,只能靠睡眠应对压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学生“压力山大”为哪般?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压力大五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