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
① 大学生常见的负面情绪有哪些具体有什么表现
1、焦来虑。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自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映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2、抑郁。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一个无底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去信心,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伴随着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或者很难做决定。在思考可能有更多的心境转变,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3、愤怒。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为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是指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至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② 简述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消极迷茫,QQ加不完的群聊,回不完的信息,高额的生活费用差点压挎人,人生前的十八年一直以高考为目标理想,而现在却不知道该往哪走,生活圈变大,朋友圈却变小了。
③ 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正处青年早期、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正在经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反映在情绪上。
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是否得以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素养、与社会一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特有的年龄阶段上的生理状况,使得大学生有着其特殊的需要,从而也使得他们的情绪带有自己的特色。
一、情绪的冲动性与复杂性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表现出热情奔放的冲动性特点。心理学家常用“急风暴雨”来比喻这种激情性的情绪特征。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比单个人时更大胆的举止,因为群体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力量感,同时在群体中个人可减少其应负的责任。
大学生的情绪冲动性是有其生理和心理基础的。由于性成熟,性激素分泌的旺盛会通过反馈影响下丘脑(此为情绪的定价部分)的兴奋性,而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一时还不能适应这种情况。因此在皮层和皮层下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的不完善,缺乏对外界变化的弹性和应变能力,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影响了情绪的表现,使得情绪容易冲动。
二、情绪的摇摆性和弥散性
大学生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情绪跌宕起伏,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状况,他们的积极性往往随情绪起伏而涨落。
大学生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其它事物中去,即具有较明显的情绪迁移性。正是由于大学生对事物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他们有时就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引起情绪摇摆性与弥散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稳定,对事物还缺乏完整的把握,因而往往轻易地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易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是一个伴随着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的曲折前进的过程,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观点。当他们用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去看待外界时,就容易发生矛盾,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起伏。同时他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从而容易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界。人学生自杀时的心理状况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弥散性。二是此时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正处在不断的改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中,他们的情绪状态会随着对需要的再认识而不断变化,他们对是否符合他们需要有联系的事物会表现出情绪的弥散性。三是由于大学生的生理成熟(尤其是性成熟)而带来的一系列情绪骚动、不安。这种情绪的骚动往往会因为主观评价而被放大、扩散。
大学生情绪的动荡性,是应该理解的。这是处在青年早期的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表现。然而正是通过摇摆起伏,他们逐渐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从而逐渐地走向成熟。
三、情绪的压抑性与高情感性
处在青年早期的大学生是情感最丰富最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冲突的时期,而这往往会导致情绪的压抑性。
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据笔者所做的243份抽样调查材料统计表明,约70%的大学生“时时感到有一种压抑感”。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邓丽君的歌,琼瑶、三毛的小说等,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大学生情感饥饿的表现。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都有高情感的需求,他们觉得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爱,但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寄托。于是,他们就到书籍、音乐中寻找某种程度的共鸣、满足。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补偿。
导致大学生情绪压抑性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正好处在人格发展的“自我同一性”阶段上。此时的他们常常会思考着“我是谁”、“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发展”等问题。正确地解决好自我同一性,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个体与环境、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相统一的任务,为投身社会生活作好准备。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会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迷茫,情绪上的苦闷,心理上的不安。当大学生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对他人社会对宇宙感到不可把握,对自己不可理解时,往往会陷入苦闷、烦恼乃至忧郁悲伤的情绪中去。二是由于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大学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他们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比如,学习生活的紧张;三点一线的枯燥;人际关系的烦恼;成绩下降的焦虑;失恋带来的痛苦;性冲突的苦闷;需求难以实现的不满;情感丰富而无所寄托带来的寂寞;精力充沛而难以施展导致的空虚;对社会现实难以理解产生的疑惑;对当代社会压力增多而难以适从的紧张感等等。
④ 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情绪特点及调节
我们的生活与情绪息息相关,上学迟到会感到紧张,考试结束会觉得轻松,获得表扬会快乐,遭到批评会难过,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处于生理日趋成熟的青年期,同时心理方面也在走向成熟,表现为注重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来增长才干获得成功。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如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经济等。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压力,会引发大学生一些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是否得以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生理发展特点、社会角色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情绪有其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丰富性、冲动性、压抑性、理智性、迁移性等。
大学生处在情感最为丰富以及强烈的青春期,告别了高中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在大学中他们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环境自由,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新鲜的刺激充实了大学生情绪活动的对象以及内容,使得大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冲动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迅速而强烈,易受到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快乐与愤怒常常一触即发。由于大学生处在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缺乏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容易因不良情绪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如打架斗殴、自杀等恶性后果。
大学生情绪的压抑性表现在情感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的诉求,生活中又有很多适应性问题无法解决。大学生的高感情需求不能满足使得他们感到孤独、空虚、无归属感。他们内心充满爱,不只是异性的爱,还有对朋友的爱等,但是现实中无法为这种感情找到寄托,只好压抑在内心。
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理智性也在逐渐的增强。具有一定的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较为理智的对待事物,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冲动,理智应对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的情绪具有较明显的迁移性。大学生不自觉的会把情绪困在两个极端,情绪跌宕起伏,可能一天中就会有较强的极端体验。当对某一对象产生情绪时,会将情绪扩散到其他的对象,转移到别的事物上。
2大学生常见负性情绪
2.1焦虑情绪。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绪之一,当面临一些情境如困难、挑战、危险时产生的担忧的反应倾向。当个体预测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时,内心中会产生不安、紧张、思维不顺畅、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等表现。
引起焦虑的原因。对环境的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由于环境所引发的大学生焦虑的现象较为常见。大学与中学环境不同。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前没有住过集体宿舍,宿舍间成员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交往模式。另外大学前,生活中往往是父母照顾子女,而入学后,事事都要靠自己,很多同学就会不适应。在学习方式上大学也与中学有所不同。过去都是老师教什么自己学什么,而大学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注重主动式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引起的焦虑。有些大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等过分关注,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自己的尊严、形象等联系得过于紧密,如果没有取得第一名就会极度伤心,自尊心受挫,无法原谅自己,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焦虑情绪。这类大学生多敏感,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2.2自卑情绪。自卑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由于认知歪曲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贬义性评价,并由此产生自我否定的态度,同时伴随着害羞、不安、内疚、失望等。
⑤ 大学生情绪特征是什么
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其实有很多,比如说想恋爱,想要学习,想要接触一些新鲜事物。
⑥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包括哪些
1、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2、情绪波动较大
3、情绪体验强烈并易冲动;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版冲动,权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这说明大学生富于激情,也表明,大学生的情易失去控制。一些大学生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大多因小事引起,大部分同学对体育比赛的胜负表现得非常狂热。这是由于大学生的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约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所致。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明显不足。
4、情绪表现隐蔽化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之于色,是外显性特点。然而,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常常文饰、隐藏 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像少儿时期那么坦率直露,有时还会表现出内隐和含蓄的特点。比如在对异性的态度上,明明乐意接近,却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⑦ 大学生的一般情绪特征
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理发展分段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都可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例如有悲哀、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绝望之分。
2
/5
波动性和两极性。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学习、交友、恋爱等人生大事基本在这一阶段完成。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尽管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相对敏感,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一句善意的话语,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支动听的歌曲,一首情理交融的诗歌,都可以致使青年情绪发生骤然变化。
3
/5
情绪的冲动性与爆发性。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年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滤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所控制,但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青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犹如急风暴雨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冲动性。
4
/5
阶段性和层次性。大学阶段由于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有所区别,各个年级面临的问题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也不同,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是环境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新的交往对象熟悉、了解以及新的目标确立等问题。新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杂,放松感和压力感并存,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情绪波动大。
5
/5
外显性与内隐性。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于色,比起成年人比较外露和直接;但比起中小学生,大学生会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内隐、含蓄的特点。
⑧ 简述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是什么
1、情绪的丰富性、狭隘性:情绪体验因为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等的改变而更加丰富。
2、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稳定性源于大学生的情绪由于刺激消失,引起的情绪反应也会保持一段时间。
3、强烈与细腻并存:强烈性,如大学生因为爱情冲动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心智的稳定性、选择性和亲密性也在增长,其情绪体验表现出更为细腻、理智的一面,尤其是跟尊敬的师长交往,即使有令人不快的情绪,也会冷静对待。
4、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
5、想象性、情绪感觉的低次元与理性的高次元。
(8)大学生情绪扩展阅读:
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男生使用更多的克制策略,女生使用更多的情感分享、自我激励、表露和升华策略,理工科学生更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文科生使用更多的情绪分享和发泄。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的结果是相吻合的,因为不同学科的学生性别比例悬殊,文科大多是女生,理工科男生占多数。
在感受正性情绪时,女生存在较多的情感分享、自我激励、表露和升华,而男生存在较多的压抑,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所引起的,人们普遍认为男生要坚强、独立和沉稳,女生较柔弱和情绪化,故男生一般不会轻易地表现他们的情绪,女生相比男生更善于去表达、外露自己的情绪。
⑨ 大学生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但是情绪管理的能力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情绪的管内理其实是逆人性的,人的天性容是什么?贪图享乐,短视,不计划,有情绪不掩饰直接释放。
慢慢我们开始于人类天性对抗,延迟满足,计划行事,情绪管理,对抗过程中发现这些对抗对自己都是有利的,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那么这篇就说说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管理能力越差的人,逻辑思维,个人能力,学历越差。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中间会经历无数次的困难。有的人为什么能越挫越勇不断成长起来?那是因为每次负面情绪上来的时候,他都能及时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化解掉。
能力差的人呢,任由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被压垮放弃自己。学历的高低和能力的高低是呈正相关的,同时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