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诈骗
① 大学生被诈骗的例子
高校内诈骗案例的常见类型及例子
1、电话、短信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发短信说你的银行卡有欠费,或者中奖,生病等信息,如有疑问请咨询什么什么的电话。当你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你将一步一步被对方诱导或威胁进入圈套,直至你将自己各个银行卡上的资金转到他指定的所谓安全账户上为止。
2、传销。传销组织经常打着工作的名义,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群体。被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审核不严等漏洞精准“设钩”,在求职、交友、征婚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落入陷阱。
3、校园贷和网络刷单被骗。“校园贷”实际就是翻版的“高利贷”,通过简单的手续诱骗学生上当。不法分子经常向学生推销“校园贷”业务。与官方政策允许的帮助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完全是两回事。
4、以“遇困”老乡的身份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某种途径获知被害人籍贯在何处,以家乡话套近乎,吹嘘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后帮忙等为诱饵,骗取被害人信任,借出钱物,之后逃之夭夭。
5、以遇困的名校大学生的名义诈骗。诈骗分子往往谎称自己是某名校的大学生,并出示假的学生证、身份证、介绍信等,在外搞社会调查被盗钱包或钱用光要求借用电话卡使用一下进行试探,步步深入,一旦觉得行骗对象可能上钩即提出要求帮助、借钱返校。
6、以谈恋爱的名义进行诈骗。诈骗分子所选择的对象多为女学生,他们称自己是某学校的学生,同女学生接近,吹嘘自己来自某沿海发达城市,家境优越,取得女生好感后,即提出以其交朋友、帮助购物,进而称急用不断提出借钱,有的诈骗分子不仅骗财而且骗色,严重伤害到女生的身心健康。
7、以代购低价物品为借口诈骗。诈骗分子寻找机会与人接近,谎称“有关系”,“有路子”可以买到价格较低的手机、电脑等物,使受害人将钱交给他代购,骗取他人财物。
8、利用介绍勤工助学诈骗。这是这年来针对较多学生的、常见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往往在邻近学校周边地区。设立职业中介场所(有的是个体职介所与所谓的用人单位联合诈骗学生中介费、押金等),将求职的学生介绍到骗子自行设立的所谓“用人单位”勤工助学,“用人单位”假意录用,要求学生交纳一定的“建档费”、“工作卡工本费”、“保证金”、“押金”等,“就业单位”多分配给较多繁重的推销市场、调查任务,之后以工作不达要求为由拒付工资或以“保证金”抵消处罚等,“用人单位”临时租用几间房为“公司”,一旦败露,即作鸟兽散。
9、借口帮助落实工作单位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毕业分配落实工作单位难,吹嘘自己有关系,可以帮助落实工作单位,骗取学生及家属的介绍费、帮忙费。
② 为什么大学生容易被诈骗
不仅是有些大学生容易受到诈骗,
凡是预防能力差的都容易被诈骗。
老人年受到诈骗的人数不算少。
只要记住不要贪图便宜,不要给陌生人邮钱,
遇事多和家人商量,多和朋友商量,去请教警察更好。
就不会受到诈骗。
③ 大学生为什么会被骗
大学生说白了就是高中生刚刚毕业,因为大学还是属于在校园,没有经过社会,一般的阅历不是很高,所以很容易被忽悠,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学历代表的是成绩,成绩不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的阅历。
④ 大学生被诈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眼下正是9月开学季,众多大一新生正奔向期盼已久的大学校园。
然而,安徽凤阳一位贫困家庭的女孩和家人终日以泪洗面。不久前,家里为女孩东拼西凑攒齐的学费,被一通电话骗得几乎分文不剩,不仅如此就连家里银行卡里的钱也被骗走,一下子损失了5万元。母亲哭着说:学费咋弄?
我们的教育部门不妨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防骗课堂。邀请专家,邀请警察,邀请法官,到课堂上以案说法,让学生们知道社会上的骗局。学校也应该多收集涉及骗局的案例,让老师进行讲解,把我们的孩子从童话世界里拯救出来,既让他们有纯美的心,也让他们知道社会的险恶,知道如何识别骗局、远离骗局,从而有效保护自己。
从“徐玉玉案件”之后,发生的“大学生又被骗了”的案件还有很多。看来,是到了让防骗教育进课堂的时候了。
⑤ 大学生被骗怎么办
参与赌博是违法的。你说是被骗去赌博的。不可能有人逼你去赌博。你去了可以不参加啊!
⑥ 作为大学生,你被诈骗过吗
可能大多数来的大学生被诈骗都是源因为宿舍推销引起的,但是我被诈骗的经历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之前微博转发了一个抽奖活动,很荣幸我成为了这位幸运儿,博主说要加微信来领奖,涉世不深的我欣然同意了。
加了微信后,该博主说需要自付邮费,因为中的是电子产品,这位博主说邮费可能略贵,因为要保障他在运输的过程当中不会损坏,于是向我索要了100多的邮费。那时候的我还单纯的相信并且如数转给他,但是若干天后我想询问一下快递的情况,却发现该博主已经将我拉黑。
⑦ 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
(1)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里读书,社会生活经验少,思想单纯,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感情用事,见到自称是“落难者”就想“慷慨解囊”,结果疏于防范,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2)贪小便宜,急功近利。贪心是受骗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心等非分之想。一些同学往往为诈骗分子所开的“好处”、“利益”所吸引,不加深入分析,不作调查研究,自认为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结果却“鸡飞蛋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有求于人,轻率行事。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之事,能否如愿要看是何事,对象是谁。如果不辨青红皂白,为达目的而轻率交友,弄不好会上当受骗。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实际经验;急于成名爱慕虚荣而无意戒备;想谋到理想工作而到处“寻找门路”等等。
大学生安全 防盗、防骗、防抢劫系列之一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加选择地结交朋友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进入大学后吃住在学校,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但一些同学防范意识差,警惕性不高,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
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一些来访的老乡、熟人、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的老乡、朋友的朋友之类的人。然而,这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可许多学生又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而且有些学生常常把他人来访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荣耀,这就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三)疏于防范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被骗取钱物,绝大多数是疏于防范。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经历的事情很少,没有处事经验,防范能力也比较差,大多数人被骗后方知后悔莫及。
(四)求人办事,成事心切,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难免求人相助。在校大学生涉世不深,有时为了办事而轻率交友行事,不分青红皂白,弄不好就要被骗。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一般为:急于求成,爱慕虚荣而无戒备之心;想经商助学而缺乏资金和经验;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又没有门路;不经过自己劳动而想摇身一变为富翁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上当受骗的诱发心理因素。
[典型案例1] 2003年3月,一男同学王某报案称:在校门附近遇到两个年龄在20岁左右的女子,他们主动与该同学搭话,自称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因为与家里发生矛盾而出走长春,钱已经用完,得到王某的同情后,便向王某借IC卡假意往家里打电话,并让王某接听,对方证实了该情况,得到王某信任后,以吃住急需用钱为由,向王某错钱或储蓄卡,称家里会将钱汇还到该卡上,并给王某留下一个假电话,从而骗得王某人民币1000元。当第二天王某用留的假电话与其联系时,方知受骗。接到报案后,保卫部门立即布控,几日后将欲再次作案的上述两名诈骗团伙的成员姜某及其弟弟抓获。
[典型案例2] 某校一个女同学在宿舍里接待了一个“过去厂里师傅同事的姑娘”的陌生人,此人一口一个“师妹”,声称是特意前来“看望一下的”。这个女同学出于对昔日师傅的信赖,根本没有细问,就留陌生人住下。殊不知这个陌生人正是一个女骗子。趁同学们上课时,将该生寝室洗劫一番,盗走毛衣、大衣和数百元现金。
[典型案例3] 某校学生宿舍住有六个刚入学的学生,六个人在互作自我介绍之后将各自姓名、籍贯都张贴在门上,不想却引发一桩“同乡诈骗案”。一天中午,一个20来岁的人前来,直呼室内一个山东籍学生陈某的名字,自称是本校三年级同专业的学生,也是山东人氏,陈某以为异地遇见老乡,十分高兴,同室其他人也为之庆幸。略事寒喧,来人提出因住院需借一点钱,并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陈某一听慷慨应诺、随即掏出200元。该人激动地表示“真是人不亲土亲,如不嫌弃愿交个朋友”,说罢,立下借据。事后,陈某找遍校园,也找不到这个“老乡”。一年后那个主动上门认老乡的家伙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知道是个专门诈骗的流窜分子。
[典型案例4] 某校应届毕业生董某,为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又缺少门路,四处奔波。经过托人再托人,结识了一位自称与理想单位领导的儿子是好朋友的胡某。胡某声称只要交上800元介绍费,保证没有问题。董某写信向父母要来800元介绍费交给胡某。胡某钱一到手就再也没了踪影。
[案例解析5] 作为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人都喜欢交朋好友。诚然,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交朋友切不可一味跟着感觉走,交朋友既要热情诚恳,又要谨慎有余,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感情战胜理智。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以上四个案例所提到的上当受骗的大学生
⑧ 为什么大学生被诈骗
大学生被骗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初入社会,挣钱愿望比较强烈,想问题比较单纯版,防范意识匮乏,权就成了骗子行骗的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在社会中多经历一些,锻炼自己,在一些问题上要多想想,即使被骗也应该告诫自己这是成长的一课,使自己迅速融入社会!
⑨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原因
我们身处于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险,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网络诈骗。网络诈骗就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用各种方式骗取他人钱财的诈骗手段。
预防网络诈骗
随着各大高校的开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被这些网络诈骗的犯罪分子给盯上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呢。大学生们大都是缺乏社会经验,而且思想较为单纯,不会去刨根问底的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这就是大学生们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原因之一。
预防网络诈骗
除去社会经验匮乏这一点,大学生还都普遍热爱上网,再加上自身疏于防范,没有网络安全意识,还很容易受贪小便宜的心理的影响,这些也是大学生容易被网络诈骗的原因。要知道贪心,是很多的受害者,之所以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时刻要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
预防网络诈骗
想要不被骗,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要懂得有“防人之心”。虽然我们经常提倡要乐于助人,但是还应该做到不贪小便宜;在做好事的时候也要保持警惕性,不要随意轻信他人;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更应该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要随意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凡事要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预防网络诈骗
犯罪分子一般情况下会用“刷单做兼职”的骗局,来诱骗受害者,他们会先制作一个钓鱼网站,然后让你登陆这个网站,让你把自己的所有信息都输入上去,刚开始他会给你一些小的利润,但是慢慢地会让你刷的单越来越大,从而进行网络诈骗。
预防网络诈骗
一些犯罪分子冒充学校的工作人员,他们会用学校发助学金、奖学金等理由,向大学生诱取他们的银行卡号,密码还有短信的内容,所以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相信他们,要严格保护好自己的隐私。还有些犯罪分子,他们会通过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盗窃他人的聊天账号,冒充熟人让你放松警惕从而进行诈骗,所以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聊天账号异常,要马上进行处理。
预防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的手段很多,这次我们主要说的是关于大学生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学生们,让他们提高警惕,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不再被骗。
⑩ 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加选择地结交朋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进入大学后吃住在学校,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但一些同学防范意识差,警惕性不高,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一些来访的老乡、熟人、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的老乡、朋友的朋友之类的人。然而,这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可许多学生又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而且有些学生常常把他人来访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荣耀,这就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三)疏于防范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据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被骗取钱物,绝大多数是疏于防范。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经历的事情很少,没有处事经验,防范能力也比较差,大多数人被骗后方知后悔莫及。
(10)大学生被诈骗扩展阅读:
预防措施
要有反诈骗意识。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
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反应。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不要感情用事。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
因此,对于表面讲“感情、哥们儿义气”的诈骗分子(特别是遭受不幸的“落难者”、新认识的“朋友”、“老乡”),若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感情的表象所蒙蔽,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
最好能对比一下在常理下应做出的反应,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部门反映,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