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博士后
❶ 上海科技大学院所专业、科研平台以及医科教融合的“上海科技大学未来医学中心”
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和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于2013年9月30日正式成立。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设施紧密相连,旨在成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校园占地面积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
上海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教育资源、科研设施、技术平台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平台包括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上海材料与制造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科技大学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共享平台、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等。
学校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打造国之重器。已完成验收并面向全球用户开放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暨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计划于2025年完工。学校建有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上海科技大学未来医学中心正在建设中,包含一家研究型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和医学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已正式挂牌,隶属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委托上海科技大学建设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心将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进行规划建设,初期设500张床位,其中200张为核定床位,300张为研究型床位。中心一期建设工程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开工,预计于2025年底竣工,2026年试运营。
上海科技大学下设6个学院、3个书院、5个校级研究院所,以及众多研究生院、未来医学中心(筹)、附属研究型医院、未来科学中心(筹)、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等。学校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本科专业12个。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官网介绍,经过全球一流设计公司B+H的国际方案征选,设计团队采用了“前场后区”的手法,旨在高效利用空间功能,同时创造一个“医院中的公园,公园中的医院”的优美空间环境。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一期为研究型医院,总床位数500床,二期为医学院区域,总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三期为扩建500床规模的研究型医院。设计打破医疗设计常规,将研究实验室、医学院和临床空间高效连接,促进医疗、科研和教育的有机融合。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与多家市级医院开展广泛合作,推动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依托上海科技大学优势国际资源,对标国际先进临床研究模式,打造世界水平的开放型临床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平台。中心平台包括整合诊断中心实验室、多尺度成像中心、药物研发中心、抗感染技术中心等,共享平台涵盖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平台、免疫化学研究所平台、iHuman研究所平台等。
❷ 原"上海科技大学"的问题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上海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 现设有 22 个学院、 1 个校管系和 1 个体育教学部;设有 67 个学士学位专业、 131 个硕士学位学科点、 14 个工程硕士领域、 35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5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 12 个自增列二级学科博士点、 9 个博士后流动站和 1 个 MBA 授权点;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 2 个、上海市优势学科 4 个、上海市特色学科 5 个;拥有 1 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 2500 人,其中教授 400 余人,副教授近 800 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11 人,博士生导师 200 多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13 人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00 余名。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2003 年 10 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现有全日制学生 39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26000 余人;研究生 6000 余人,高职生 7000 余人。另外,还有夜大学学生 10000 余人。
上海大学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 100 多个。学校近五年,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 20 位,国际三大检索( SCI 、 EI 、 ISTP )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 30 位左右。
❸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怎么样
物质学院与生命学院类似,侧重于基础科研,与医院和公司进行成果转化。
物质学院拥有2060研究院和大科学中心进行定向攻关,致力于大装置和商用聚变裂变能等领域的转化。
学院最近还扩展了高能物理理论方向和数学物理等新方向。
相较于信息学院中频繁离职的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家,物质学院的实验室资产较高,建设不易,离职率相对较低,四青人才离职率极低,即便高待遇也无法留住。
学院青年人才比例高,现有35位青年人才获得四青帽子,去年新增六个四青,今年至少三位获得QQ称号,比例超过国内顶级高校。
学院没有帽子的青年人才也非常出色,很多是国内唯一懂某方向的专业人才,或该领域顶尖专家。
双一流建设为学院提供了充足资金,用于招聘更好的博士后,教学投入占45%,tenured后的教授致力于打造精品课程。
学院设有专门负责转化的实验室,按照大千人的规格运作。
杨培东院长时期,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品味,拒绝了部分媒体报道过的NS一作者和顶级院士子女的教职申请,这种氛围在国内极为罕见。
学院正在争取牛津院长全职回归,并在陆院长的推动下,发起了PRL论文,同时有李儒新院士和张富春教授的深度参与,刘志院长在人才帽子建设方面作出努力,物理方向未来有望获得国家级荣誉。
当前主要挑战在于吸引高质量研究生,学院招人面临困难,情况逐年加剧。
整体而言,物质学院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和大科学工程均与复交等顶尖大学不相上下,部分四青人才甚至有能力邀请顶尖学术期刊副主编进行报告。
对物质科学有兴趣、希望成为专业人才的朋友们,不妨考虑物质学院,学院全职教师团队在同龄人中排名上海乃至全国前列,是上海物质科学方向的顶级师资队伍。
学院内相当数量的教师曾收到复交的邀请,足以体现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❹ 上海科技大学是211院校吗
上海科技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上海有10所211大学,4所985大学,而且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
学术科研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人文科学研究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另设有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以及SHINE项目。
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揭晓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饶子和院士团队的“揭示抗结核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潜在新药的发现”研究项目入选;1月15日,该研究项目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国际交流
截至2017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与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牛津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多所国际大学在教师培养、课程共享、双学位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与此同时,学校已与博通公司(全球最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达成协议合作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安进公司(全球最大抗体药物公司之一)已在校园内建立安进亚洲研发中心。与博通公司(全球最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达成协议合作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并成立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
❺ 有同学了解上海科技大学吗考研想报考。求解!
其实,从中国科技大学的没落可以看出地域的重要性,中科院都集中在上海,北京,中科大却一直留在安徽,让中科院的老师们怎么去培养中科大的学生,所以中科大没落是必然的。再看国科大,信誓旦旦地说要整合所有中科院的资源,企图让上海的中科院的研一学生到北京上一年课。亏他们想得出来,这样的话,上海中科院的老师怎么可能同意,这会浪费几乎一年的做实验的时间啊!所以,大家认为,或许国科大应该考虑在上海建一个分校。这时,在老江的斡旋下,上科大横空出世了,上海市决定,分校就免了,上海中科院想整合资源就组建上科大吧。
或许你会问北京中科院数量是上海中科院数量的4倍多,上科大应该比不上国科大。确实,刚开始,上科大肯定没法和国科大比。但上科大的优势是没有包袱,没有那么多已经缺乏生产力的院士要养,可以把钱集中于吸引海外人才,所以上科大的国际化程度是国科大没法比的,这也因为北京的国际化程度由于种种原因永远没法和上海比。再说上海,作为一个很有前景的自贸区,只有上交和复旦两个在国际上稍有名气的学校,必然有经费支持第三所名校,因为香港也能支持港大、港科和中文大学三所名校。那第三所学校是哪个呢?砸钱给同济,华东理工?不合适,那些百年老店里包袱太多,还不如培植新学校,就像当初香港培植港科,使港科只用20的时间发展成亚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