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自杀研究

大学生自杀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6 13:53:08

㈠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问题
VIP专享文档 2010-11-07 3页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地在上演,让人痛心,也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这个群体用死来彰显他们的某些真实的生存状态,用死来诉说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大学生了解自杀问题,防止更多人走向自杀,本文阐述我系08级的学生看待大学生自杀的观点。我有自己的主张,就是好死不如耐活着。此次不像以往的一个劲地说原因和影响,而是通过采访,用实在的数据说明事实、阐述事实背后的深意。

二、 研究方法

采用的是采访调查法。以聊天的方式展开,谈到点上的就顺便记录下来。过程很顺利,有时也很激动,有些同学谈着谈着甚至到骂人的地步,确实有点不好。

三、 数据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有53%的同学不赞成自杀的做法,说他们没心没肝没肺,对他们的父母和朋友造成多大伤害;有32%的人说搞不懂他们,死都不怕了 ,还有什么过不了;有8 %的同学比较仁慈,认为社会压力太大,体谅他们的所作所为,原谅他们;剩下7%的同学说事不关己,这种无聊人的行为,不值得拿来探讨。这次调查以我系08级为调查对象,国商专业40%、旅游专业20%、翻译专业20%、国贸专业10%,有85%是女生。7%的同学认为事不关己,我想认为这实在令人忧心,是不够关心社会、身边的人表现,万一自己遇到困难,就会遭到同样的待遇,别人也会对你置之不理。

四、 结论

自杀式一种对社会、对家人、对朋友不负责任的行为。尽管有人想不通、不关注又或是想原谅大学生自杀的行为,但它仍在我们身边真真实实地发生着。

在当下社会,什么事都有人敢做,连死也不例外。每天翻开报纸、打开网络,几乎都可以找到大学生自杀的影子,现在说起这类事件,大家都已经见惯不怪了。可是,我还是选择好死不如耐活着。

上星期,我一个广东某学院的高中同学来我们学校玩,说着说着就跑到这个话题上来了。她叹了口气,慢条斯理地说我们肇庆学校又有师妹自杀了,可惜了这么多年的米饭了。我没作声。她就继续说道,听说家里还蛮富裕的,就是父母的教育太不人道了,没考虑过她的想法,老是逼她学习学习,最后,连最后一个女儿也没了,真是自作自受。她什么都不会做,除了学习,其实又不喜欢学习。她的遗书上说她本来对大学充满新生的希望,可是她失望,她埋怨宿舍是八人而不是四人,埋怨没有朋友。。。。。。心里忧郁着,学习成绩下降着,家里问她的不是冷暖而是考试考了第几名。最终,她选择离开这个不需要她的世界。我的朋友说纯粹是她自己想不开、要求太高、不会处理问题所导致的。还在那里想着死者究竟是如何在厕所里面实施自杀的呢。

活了20年,这样死掉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惋惜,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反应呢?伤心是肯定的了,难道就没有悔意?女儿的死,有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埋下的祸根。就这个实例,我拿来访问了我们的同学。当然,声音是有很多种的,我就提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当然就是不赞成她自杀的行为。自杀是一种逃避,就案例的死者,她在逃避她所面对的困扰,包括她家人给她的和她在学校所遇到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有人说,她倒爽了,两腿一伸,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父母再怎么不人道,以后还是爱你的呀,以后他们可如何好啊。用了社会那么多资源,毫无回报,她根本没有自杀的权利。其实就算不说这些,人总得为自己想想,人生的道路也就那么几十年,酸甜苦辣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能撑得下来,就是胜者,撑不下来,就是一个懦夫。自杀是一个懦夫的最终归宿,是不被赞同的。第二,要原谅自杀者。这种观点若拿到网上发表,估计会受到很多网友的质疑跟炮轰。可是总有人会坚持同样的看法。说实在,这有点助纣为虐的感觉,感情我不死大家就不能体谅我,唯有死才能博得大家的理解。我是不太赞同的。我们社会呢,大学生压力确实大得很,例如,学业、同学关系、恋爱问题、家人关系等等,可是这都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克服,不能说压力大就去跳楼,否则,大家面临的社会环境大同小异,不是个个都得排着队去跳楼吗?这样影响有点不好。

㈡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研究者发现,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长期存在的应激。

2.1

精神障碍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一再证实,精神障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则是导致自杀的主要精神障碍。

研究数据告诉我们,在自杀死亡的人群中,大约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碍(吴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种以上精神障碍的人自杀风险会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学中通常叫做人格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自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在这里列举比较突出的三类(吴才智, 2015):

1 抑郁性人格

这是自杀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性格偏差类型。这类学生自卑、内向、自限、敏感;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封闭自己,从不跟人吐露心事;兴趣少而狭隘,整天生活在个人世界里,咀嚼自己的痛苦,不关心身外事。

2 自恋性人格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强,自恋,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往往表现好,各方面显得很优秀:懂事、上进、学习好、同学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长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压力下,没有欢乐和放松,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需要实现的目标和压力。

3 冲动性人格

这类人格问题在专业上叫作“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依赖、任性、冲动,往往心情波动特别大,经常出现情绪和行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在关系中表现得特别纠结,特别容易冲动。在面临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赖的对象,用其他办法都不能挽回的情况下,他们以死要挟,期望能挽回对方。

2.3

长期存在的应激

应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对某个目标任务时,所经受的心理压力。

某省的研究显示,89%的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一年内至少遭遇过一个应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应激事件分别是学业受挫(44%)、爱情受挫(38%)、严重家庭冲突(19%)、身体疾病(12%)和人际冲突或关系恶化(10%)(吴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行为都与应激事件有关;外部应激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碍带来的功能损伤与失控是其自杀的主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负性应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往往是多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了这条道路。

㈢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当代大学生自杀
Sunflower
社会学的巨擘涂尔干对自杀现象写了本书叫《自杀论》,里面根据社会潮流(social currents)的类型,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自杀(egoistic suicide)、利他主义自杀(altruistic suicide)、失范性自杀(anomie suicide)、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

现在就从利己型自杀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当今社会有大量大学生自杀的事件。

现代教育不断发达,然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给年轻人注入了更多的抽象的观念、知识、立场,使得我们头脑里有着非常丰富的、非常严密的自我的不断推断的能力,教育不是给年轻人关于社会具体的关联感。每个社会都有一种不能仅凭个体因素或客观环境来解释的自杀倾向,对这一社会来说,这中特殊的自杀倾向是由于社会所造成的。

现在学生所受的教育更多地是切断了我们与社会的关联,我们越受教育,越容易脱离父母的关照,越受教育,越容易用一种抽象的意见来判断社会,越可能陷入自我的境界,不去关心外界如何。以至于很多学生不与社会发生关联,不与社会发生情感的关联,而只陷入自己的不断往复的反思过程里。把一件小事看成天大的事情,从而陷入自我循环,陷入在自我内部不能自拔。导致我们今天的社会很大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忧郁的病态。这或许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普及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是在抽象的思维里不断思考,没有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关联,以至于部分人承受不住看社会人看来的一点微小的打击而轻生。

有观点讲到负担重、压力大的人容易自杀,但是这类人往往因为其负担、压力都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身边的亲人,从而使自己和社会紧密相连,反而不容易轻生。有自杀倾向的往往是那些和社会隔绝的人,而学生就是这类人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以后在看到类似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向从前一样责怪她们的承受能力差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吧,毕竟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往往和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有关。

㈣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行为

在面对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我的分析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社会。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都大大的加重了我们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于是,空虚、无聊、寂寞成了大学中最流行的词语。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自杀的认识的一种变化,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强调生是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强调死也是我们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自杀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家庭。人在小的时候受到自己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由此,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的不完美,父母的离异或者早亡,父母关系的紧张。

孩子受父母的关注太少或者受到父母或他人的虐待对孩子的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再次,是学校。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的加剧。

二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和教育不够。作为大学生,他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的校园环境除了包括以往的大学教育还包括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事件,例如: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都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心理倾向。

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杀最终的发生是在瞬间,但它的基础是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它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健全与否关系到大学生以往和现在的成长环境,亦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关系密切。

㈤ 高校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您好。也存在学习压力大,因为奖学金的评选,这种概率相对较小。也有因为失恋的,因为和老师关系处理不好等等

㈥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都有哪些

  1. 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5.社会压力。当前社携则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热点内容
上大学换手机号码 发布:2025-05-12 17:13:40 浏览:252
浙江大学张彬教授名单 发布:2025-05-12 17:09:53 浏览:641
山东大学第三附属小学 发布:2025-05-12 15:59:56 浏览:192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录取情况 发布:2025-05-12 15:00:05 浏览:980
2016广东大学暑假放假时间 发布:2025-05-12 14:43:40 浏览:133
山东科技大学综招时间 发布:2025-05-12 14:15:40 浏览:27
植物保护美国大学 发布:2025-05-12 14:05:50 浏览:673
美国前20大学好在哪 发布:2025-05-12 13:54:32 浏览:299
中医院大学城分院挂号 发布:2025-05-12 13:44:22 浏览:25
2016大学放假安排时间表 发布:2025-05-12 13:27:20 浏览: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