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董藩的博士生
『壹』 董藩被北师大开除了吗
董藩,
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经常有过激的言论。
目前没有董藩被北师大开除的确切消息。
『贰』 怎样看待专家说“农村人住在县城,开车回村种地”
既是高估经济能力,也是刻意附加想法,缺少实事求是的证实
#前情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鼓励农民进城买房,董藩认为,如果农村的生产经营不受影响,还是主张农民到县城里去住的。因为在县城里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接收到的信息等与农村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都会有很大的改善,也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如果一些农民仍然需要在农村种地,他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开着车过去种地。
面对这样的说辞,只能说憬愿很好,但是并不是说脱贫,就是有钱有存款,不高的耕作收入和大量的家庭消费就已经余不了多少钱,并且有存款有十几万已是小康水平,也不需要专家的这种建议。
『叁』 中国十大臭名昭著教授
01.许宪春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言论:
低收入群体可以出租闲置房或者用私家车拉活来增加收入
02.张兴海
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
著名言论:
建议年轻人多进厂打工,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这样才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
03.丁佐宏
月星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常委、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商会副会长
著名言论:
66岁至79岁仍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初老群体再就业
,上班奉献千年
04.董藩
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言论:
坚决不能取消预售制,因为预售制可以减少烂尾楼
05.陈浩
经济学家
著名言论:
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很正常,现在谁家没个50万现金呢
06.黄有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讲座教授
著名言论:
汽油税应该提高十倍,高油价、限制车辆使用,可以解决城市拥堵
07.某不知名专家
著名言论:
征收失业税,没工作的要交钱
08.王福重
北大博士
著名言论:
农民不要用收割机割麦子,会污染环境
09.赵燕菁
厦门大学教授
著名言论:
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10.李剑阁
经济学家
著名言论:
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老百姓工资太高了,应该降到合理水平
『肆』 董藩教授哪年出生
1967年!
『伍』 以"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别见我 "为论点的事实论据
我只有一个观点,也许对你有点用,你自己看看吧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他的学生提出如上要求。他还说:“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可是,没有4000万,为什么不行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生存状态固然不合时宜。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当然也需要发挥它的作用以创造财富,服务他人。然而对于高学历者来说,成功是不是仅仅意味着拥有巨额的财富?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是否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答案是明确的:4000万绝不是判断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贫穷也不是高学历者的耻辱和失败。
太多的高学历者,他们不为权利折腰,不为名利迷失自我,而是选择追随自己的理想,扎根基层,潜心学术,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他们都难以拥有4000万,但同样在贡献着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参与到“三支一扶”中的热血知识青年,在科学的冷板凳上一坐几个十年的“季羡林”、“钱学森”们,谁能够说他们的人生不是成功的,谁能说他们的清贫是失败和耻辱?
相反的是另外一些高学历者,他们或许拥有了远超于4000万的财富,但是他们却沉湎于追逐和拥有的过程中,看不到国家、社会的需要,无视知识分子的使命,并没有用从社会获取的财富来回报社会。这样比较而言,贫与富,有或没有4000万,什么才是耻辱和失败呢?
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不以金钱论英雄虽然是主流,但宁愿坐在宝马里边哭的“宝马女”和这样一位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校训的百年名校教授的言论都清晰地展现出部分人对金钱的执迷和痴狂。身处这样的时代,很容易在别人的判定之中丧失自我。可是,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别人用金钱定义的成功或者失败,还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4000万,不是衡量高学历者成功的标志,贫穷也不是高学历者的耻辱和失败,而且生活也不只有“成功”或“失败”两个选项。只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没有4000万,高学历者也可以活得光荣和成功。
『陆』 牛肉面可以限价,为何房价却如此无奈呢
宏观调控,路在何方
2006年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增长与稳定课题组”发布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报告》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达到9%,房地产和汽车将拉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另据同期英国《经济学家》报道,2005年12月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公布后,2004中国的GDP总量比之前公布的数字实际增加了17%,约合1.9万亿美元,这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93%,约为2650亿美元。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则证实新增的GDP主要来自三类,一是批发、零售、餐饮;第二类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通讯;第三类是房地产。
房地产是中国最大的一块财富,如果把它当作投资品,当外国资本大量地进入房地产市场时,不仅容易造成外国投资对中国房地产的严重冲击,而且这块财富容易为外国投资者轻而易举地掠夺。
由此再来看房价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快30年后,全国70%的人却买不起住房,北京60%的人只在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能力范围内,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实在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城市当中,目前正以每两天制造一个亿万富翁的速度,疯狂地拉大着贫富差距,其背后所昭示的情形,足以让人们深思……
为此,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棒”一直不曾束之高阁。早在2002年8月,在重申了“低利率、鼓励个人住房信贷、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之后,央行首次提到了要“防止产生房地产泡沫,防止信贷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2003年6月,央行出台“12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控制局部地区房地产市场过热、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防范金融风险。2004年,“8.31”大限出台,改土地协议出让为招拍挂方式出让。2005年3月,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文件,以“收土地、紧信贷”为主要措施在全国范围拉开了旨在压低高房价的房地产“新政”。而截至今年5月,央行再次祭起金融监管大旗……
究其实,面对“地荒论”也好,“开发商暴利论”也罢,抑或“供需结构不合理论”以及其他关于高房价的种种研判,各方都在试图开出宏观调控房价的“药方”,但怎么“科学把脉,药到病除”,显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董藩认为,必须要看到高房价背后的“中国特色”因素,比如人多地少、人口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剧、经济高速增长、城乡收入差异严重、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加快、负债消费意识全面而集中形成等,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导致需求膨胀,而且具有明显的刚性。这与当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这种局面的形成必然拉动房价不断上升。“虽然我的看法可能不够完善,但谈到的观点至少没有错误。调控房价如果不先弄清这种国情背景,又怎么可能制定出科学的调控方案呢?”他说,“遗憾恰恰在这里出现了!”
参考资料:http://spark.com.cn/cyn/0605b/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