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清华大学博士关杰论文

清华大学博士关杰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2-13 22:42:38

❶ 刘云峰的学术成果

<p>. 主要论文
[1] 刘云峰,丁衡高,董景新. 静电悬浮微机械加速度计设计. 清华大学学报,2007,47(2):181-185
[2] 刘云峰,董景新. 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吸合失效问题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2006,46(5):649~652,657
[3] 刘云峰,董景新. 微机械梳齿式加速度计结构设计的系统考虑. 2003年惯性仪表与元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辽宁丹东:中国惯性技术学会,2003:83~91
[4] 刘云峰,董景新,曹志锦. 关于微硅机械加速度计表头设计的几个问题. 测控技术,2002,21(12):7~10
[5] 刘民杰,刘云峰,董景新,赵长德,基于MS3110电容读取芯片的MEMS加速度计,中国惯性技术学报,V0l.18, No.2, 2010, pp236-239
[6] 李童杰,刘云峰,董景新,刘继奎. 微加速度计温度特性及敏感元件自恒温方案,清华大学学报,2010,50(7):1013~1017
[7] 李童杰,刘云峰,董景新,范达. 力反馈式微机械加速度计刚度的自适应调整,光学精密工程, 2010,18(11): 2430~2434
[8] 刘民杰,刘云峰,董景新,电容式微加速度计专用集成电路温度特性研究,2010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CGNCC2010),2010,10,中国,上海
[9] 胡淏,董景新,刘云峰. 万蔡辛二极管电容检测用于微加速度计的误差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2008,48(11):1908-1910
[10] 万蔡辛,董景新,刘云峰. 大冲击后力反馈微加速度计吸合失效与防止.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7,15(5):615-619
[11] X. Chen, F.T. Han, Y.F. Liu. Modeling of an electrostatic micromotor based on a levitated rotor, Proceedings of MNC2007, Jan. 10-13, 2007, Sanya.
[12] 吴天准,董景新,刘云峰,赵长德. 梳齿式微加速度计闭环系统性能的分析与优化. 仪器仪表学报,2006,27(3):285~289
[13] 李疆,董景新,刘云峰,吴天准. 预载电压对力平衡式微硅加速度计性能的影响[J]. 传感器技术,2004,23(8):35~37,40
</p>

❷ 求有关清华大学的优美散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写清华的啊!

你图书馆肯定去得少,那么多大师在清华呆过,还怕找不到有关清华得优美散文?去查查清华大师文选吧!

以下是《清华大师文选》序:

《清华大师文选》序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466&id=30230

我虽写了不少研究老清华的文章,但并不是一个颂古怀旧之人。相反,我对新生活新事物的热情远胜于昔。但是,读完此书,仍然不胜唏嘘:不管今日之清华较之老清华有了多少长足的进步,“文采风流”一项确乎今不如昔。

照我看,这本书也许是受篇幅限制,也许是考虑到有些文章读者已经耳熟能详,故未能把众多精彩的文章一网打尽。老清华不仅有如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朱湘、曹禺、洪深、李健吾、沈从文、钱钟书、吴组缃、林徽因这样的一流作家、诗人;人文社会学科教授如冯友兰、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萧公权、黄晦闻、陈铨、张荫麟、吴宓,几乎人人能诗能文,个个文采斐然;就是专攻理工的如吴友训、周培源、梁思成、杨振宁、李政道也是诗词满腹,出口成章。杨振宁的一篇写邓稼先的散文被视为“美文”的典范。老清华的整个学校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环境越艰苦(如西南联大),文化气息越浓。文科教授所受到的尊敬决不低于理工教授,特别是那些才华粲然的作家和诗人,他们是学生们心中的“星”。

我在1955年9月作为新生第一天走进清华的时候,当晚到荷塘、闻亭漫步,青松绿柳,惠风和畅,在满天的星斗照耀下的荷塘小径上,我依稀看到朱自清先生正从对面踱过来,脚步轻轻的。我恍然意识到,水木清华是诗韵的摇篮、灵感的源泉。我终于明白,曹禺的《雷雨》郁积多年,何以在清华能够喷涌而出。当时的蒋南翔校长是位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位才华出众的文人。清华改成理工科了,他还说,我们不仅要培养杨振宁、林家翘,也还要出曹禺。但是,这个理想落了空。由于理工科功课奇重,加上政治气候的影响,五十年代虽然也出了几个作家,但成就并不理想。写小说、电影剧本的张弦是冶金系的,但只念了一年就转到钢铁学院;小说家、剧作家中杰英是带了右派帽子走出清华的。他们的成就很难说和清华有什么关系。清华九十周年校庆时,我请学生编了一本九十年诗文集,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相对贫乏。作为那个年代的学生文艺社社长,我的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改革开放后的清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气宇轩昂。相形之下,清华园的老建筑大有被吞噬之势。这是社会的进步,清华的进步,本该如此的。不能想像一座现代大学蜷缩在小小的皇家花园里。但是,历史的进步总要人们付出代价。去年,一批画家应邀来清华作画。他们大多还是愿意以老清华的雕梁画栋为对象,即使画新的高楼建筑也要平添一些古松山石之类。说他们不识新事物吗?紫光大楼盖得实在漂亮,但若要我写一首诗,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这也许是“世纪的贫困”,不是清华自己的问题。清华在加强文科建设,但同“文采风流”没有关系,不仅风头最健的经管、法律、公管各院没有关系,人文社会科学院也没有关系,而且可能是文采的“杀手”。因为,文科正在“科学化”:譬如父母和子女的亲亲关系,过去说这是道德伦理问题,现在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父母的赡养问题由此获得科学根据,但那些赞美慈母的流芳百代的古诗文呢?好像没有用了。

有人说,“文采风流”又能怎样?!是的,“文采风流”既不能当饭吃,也未必能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把当今的科学院院士召集起来考考作文,未必都能得到好分数,不及格的怕也有。有谁能否认他们是当今社会的智者和大师呢?但是,想起清华前一段有个学生向熊的脸上泼硫酸,进行“科学试验”,又觉得“文采风流”未必同“人”没有关系。脑子里装一点文学艺术,他会知道人的可爱、自然的可爱,未必会下得去这样的毒手。

最近,格非教授应聘到了清华中文系。他是著名的先锋派小说家,来了不久就对清华学生的灵气赞不绝口。在他的鼓舞下,我请学生编了一本学生的作文集《雕刻西风的木匠》。我总是有一种不衰的乐观和信心:希望在纪念清华100周年的时候,能编出一本《文采风流新清华》,并且出版社能高兴地告诉我:卖得很好。

2002年9月于清华园

❸ 北大退档风波引发热议,为何相关人士全都闭口不言

北大退档案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却没有一个相关人士站出来说话,想必其中肯定有猫腻,大家都应该知道这两年国家在教育发现很多漏洞,很多人都用自己的关系买大学毕业证。


我们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的漏洞,很多教育人士的腐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次是这个学生,真不知道下次是哪个学生,人家辛辛苦苦上了那么多年,竟然三次退档,我也是服啦,真的有点寒心,有些学历,有些专业真的被那么富家子弟给买通了,自己靠实力的都不行,希望尽快有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还给孩子一个公平的说法!

❹ 有人知道清华四杰吗求解答

应该是“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彭桓武 、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科学家――版杨振宁 、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大权师――王竹溪、“应用数学之父”――林家翘 4位大家
那些年我们崇拜的“清华四杰”_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307368.htm

❺ 方海的学术论文及相关文章

1.《装饰》杂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 北京
“功能主义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1999/4(20~25页)
“库卡波罗邀请函平面设计”2000/2(46~48页)
“一位著名设计师的心路”2000/5(55~56页)
“丹麦现代家俱”2000/5(57~59页)
“芬兰现代家俱设计发展轨迹”2001/3(40~43页,69~70页)
“图腾椅:一种新的视觉形态”2002/3(47~49页)
“芬兰设计大师伊玛里·塔佩瓦拉”2002/3(57~59页)
“现代家俱设计中的中国主义:对椅子原型的研究”2002/3(61~62页)
“眼睛·手与灵感:芬兰现代设计大师塔比奥·威卡拉”2006/6(88~89页)
“椅子: 艺术品.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2006/11(56~61页)
“创造力: 现代设计教育的灵魂” 2007/1(72~75页)
“舒适.创意.以人为本: 芬兰当代住宅设计”2007/3(56~63页)
“库卡波罗的经典设计: 从<库卡波罗50 周年回顾展>谈起” 2008/5(52~57页)
“工具.工业设计与科技竞争力: 记芬兰工具设计大师奥拉维·林顿” 2008/8(78~81页)
2.《建筑艺术与设计》杂志,芬兰建筑学会主办 赫尔辛基
“艾洛·阿尼奥和他的作品”(英文)2003/2(31~39页)
3.《建筑师》杂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北京
“芬兰建筑设计竞赛的启示”2003/2(4~9页)
“芬兰建筑的两极:阿尔托、布隆姆斯达特及其建筑学派”2005/2(44~55页)
“芬兰现代建筑大师比尔蒂拉及其设计思想”2006/5(31~43页)
4.《时代建筑》杂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办 上海
“欧洲当代室内设计新趋势”2003/6(20~29页)
“凯尔莎·布隆设计事务所”2003/6(112~117页)
“空间、材料和结构”2005/2(142~149页)
“建筑质量与建筑师的投入”2005/3(62~67页)
5.《华中建筑》杂志,中南建筑设计院主办 武汉
“北极圈内的建筑杰作:建筑大师帕拉斯玛对传统民居的诠释”2004/6(21~28页)
“深圳家俱设计研究院:一座生态建筑设计的尝试”2005/1(57~63页)
“深圳市振兴宾馆商业综合体”2005/2(34~36页)
“材料、结构与空间:评拜卡·萨米宁的建筑设计”2005/4(18~26页)
“芬兰拉合第体育中心”2005/4(26~28页)
“芬兰拉合第剧院”2005/4(29~33页)
“萨米宁建筑工作室”2005/5(35~37页)
“芬兰艾斯堡一万达技术学院”2005/5(38~40页)
“芬兰西伯琉斯音乐学院”2005/5(41~43页)
“芬兰坦佩雷警察学院主楼”2005/6(45~47页)
“芬兰拉合第滑雪博物馆”2005/6(48~49页)
“赫尔辛基一万达国际机场”2005/6(50~54页)
“德国圣玛利亚音乐厅”2006/1(41~45页)
“武汉湖滨宾馆”2006/1(46~48页)
“东风集团总部及武汉经济开发区行政中心”2006/1(49~54页)
“武汉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2006/2(18~24页)、
“建筑师的工作”2006/2(25~26页)
“人·尺度和比例:芬兰设计大师布隆与毕达美拉斯和谐传统”2006/8(16~23页)
6.《百年建筑》杂志,百年建筑文化交流中心主办 北京
“建筑教育之于建筑”NO.36(41页)
“萨米宁建筑事务所在中国”NO.43(14~17页)
7.《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会刊 南京林业大学主办 南京
“西方家俱设计中的中国风”(上篇)1997/6(30~33页)
“西方家俱设计中的中国风”(下篇)1998/1(74~76页)
“芬兰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和他的设计哲学”1998/3(54~59页)
“设计:人类的宝贵财富”1998/4(48~53页)
“现代体系、中国传统与设计革新”1999/4(52~57页)
“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设计”2000/2(70~71页)
“建筑、室内与家俱:库卡波罗工作室的设计”2000/3(40~45页)
“库卡波罗和他的梦幻空间”2000/4(42~47页)
“西蒙·海科拉和他的设计哲学”2000/7(32~37页)
“寓教于乐的功能空间”2000/8(68~71页)
“赫尔辛基城市雕塑:小展亭及其它”2000/10(80~85页)
“现代设计向何处去”(上篇)2001/2(56~61页)
“现代设计向何处去”(中篇)2001/2(64~69页)
“现代设计向何处去”(下篇)2001/3(68~73页)
“芬兰科学中心”2001/5(24~29页)
“赫尔辛基夏日餐厅”2001/7(64~67页)
“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样板展示”2001/8(76~79页)
“芬兰驻美国大使馆”2001/9(42~47页)
“赫尔辛基麦当劳总部”2001/10(50~55页)
“索门林那信息中心”2001/12(76~79页)
“创新时代的职业”2002/1(54~57页)
“芬兰玻璃博物馆”2002/2(24~29页)
“现代设计的木材时代”2002/3(86~89页)、
“赫尔辛基卡勒瓦拉首饰店室内设计”2004/1(24~29页)、
“西伯琉斯纪念雕塑设计”2004/1(38~41页)
“中国家俱的设计、品质与未来”2004/1(54~57页)
“建筑·室内·家俱的一体化生态设计”2004/12(26~31页)
“设计师的选择:第四届阿尔托研究会及其展览侧记”2005/2(10~15页)
“天籁的回响”2005/5(64~71页)
“北极圈内的杰作:帕拉斯玛对拉普兰文化的诠释与设计”2005/8(56~94页)
8.《中国室内设计高峰论坛》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2003
“现代北欧室内及家俱设计”(32~48页)
9.《家俱与室内装饰》杂志 中南林业大学主办 长沙
“20世纪主流家俱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作品”2002/3至2004/5共连载二十篇
(根据方海著《20世纪西方家俱设计流变》改写)
“从古典漆家俱看中国家俱的世界地位和作用”(上篇)2002/6(66~73页)
“从古典漆家俱看中国家俱的世界地位和作用”(下篇)2003/1(74~81页)
“酒店设计文化纵横谈”2003/2(12~17页)
“现代木雕与重新认识树木”2003/3(62~66页)
“芬兰政府在设计方针上的重要规定”(一)2003/3(82~85页)
“芬兰政府在设计方针上的重要规定”(二)2003/4(28~31页)、
“福泽全球的设计全才”2003/10(68~71页)
“家俱设计与光的结合”2004/10(18~19页)
“功能、材料与人体工程学”2005/2(18~23页)
10.《触摸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中国家俱的设计现状与未来”2004/1(42~51页)
11.《大设计》杂志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主办 上海同济大学
“现代家俱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2005/6(68~75页)
12.《城市建筑》杂志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主办 哈尔滨
“芬兰当代建筑的技术趋向与亲和力” 2006/11 no. 26(20~25页)
13. 序文与其它:
a、《新疆传统建筑艺术》张胜仪著 新疆科技出版社1999年
方海绘制该书中古建筑测绘图一百余幅
b、《北欧现代家俱》曾坚、朱立珊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方海作导读序文“《北欧现代家俱》读后”(13~15页)
c、《乐从杯家俱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集》孙亮、干珑、彭亮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年
方海(同库卡波罗教授共同作序)作序言并执笔
d、《中国室内建筑师品牌材料手册·办公家俱产品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007年
方海(合作:蒲仪军)文“过去到未来:办公建筑发展简史”(48~53页)
方海 校 (曾坚 文) “办公家俱与室内布置” (附录2~7页)
方海 校 (曾坚 文) “办公家俱与人体工程学” (附录8~13页)
e、《赫尔辛基》(尤西·第艾宁现代城市建筑摄影展)芬兰帕沃斯出版公司
方海作序一:“建筑摄影的力量”
f. 《中国新闻·两会特刊》百年建筑千年文化专辑 中国新闻社. 百年建筑文化交流中心主办 北京2007 年
方海 文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芬兰建筑的品质和文化”.
g. 《中国室内建筑师品牌材料手册·办公家俱与隔断墙产品分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8-2009年
方海 文 “现代办公理念与办公家俱设计”(40~51页)
h. 《家具史》<美>莱斯利·皮娜 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
方海作导读序文 “本书读后”(9~12页)

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杰出校友

庞薰琹,(pángxūnqín)(1906~1985),字虞铉,笔名鼓轩。祖籍塘桥,庞鸿文之孙。著有《薰琹随笔》。组织“决澜社”,举办“决庞薰琹庞薰琹澜”画展,蜚声艺林。是我国知名画家。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态度严谨,独具风格。曾深入贵州80多个苗寨,考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创作《贵州山民图卷》,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感人魅力。其代表作有《地之子》、《路》、 《贵州山民图卷》 、 《瓶花》等,享有盛誉。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入选“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张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院长、《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顾问等职务 。
白雪石(1915.6.12-2011.4.22),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还兼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而具装饰美;其中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
丁绍光,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外十余所大学名誉和客座教授,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美国世界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
汪亓,1994年9月—1998年7月,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系)。现为故宫博物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馆员。
赵农,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图书馆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徐放,1983年7月中央工艺美院工业美术系室内设计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2月中央工艺美院室内设计系研究生毕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研究部环境与空间设计学科主任,教授(4级),博士生导师。院长亚太区事务助理。
李英杰,曾任:总后3540厂总工程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朝阳区工业局副局长。现任:《设计》杂志社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总后军需工业学院客座教授、奥加美术馆和奥加饭店董事长。
刘元风,1982年1月,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设计系,现为北京服装学院二级教授、院长。
李游宇,文革后77级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毕业生,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汉光陶瓷公司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春华,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
郭春宁,1984年毕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
陈绍华,1982年毕业,2008年申奥标志设计者,生肖邮票设计者。
张磊,1983年毕业,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者。
王昱珩,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王昱珩以4场零失误的傲人战绩一举成名。
(待续)

❼ 中科院的一个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当代著名数学家。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年毕业留校任教。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女数学家王贞仪(-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年。

数学会女前辈高扬芝

高扬芝(-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从事数学(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第一位数学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年6月15日生于上海,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同意。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国同行前列。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她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译本于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华罗庚,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年3月,他到达,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一级 7-20 10:13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
他的家庭,从曾祖父起,大都对天文、历法和数学很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亲自观察天象,进行推算,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汉以前,中国一般用三作为圆周率数值,即...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科学家小时候勤奋学习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国科学家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中国古代数学家-墨子 中国基础教育网 墨子[公元前-年] ,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倡兼爱学说,《墨经》并非墨子一人所着,但书...

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uot;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uot;,这可视为中国古代...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当代著名数学家。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年毕业留校任教。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❽ 施一公:如何写作科研论文和读文献.doc

该文的一些背景可以参考我此前关于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博文: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 至89 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 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 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 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 10-20 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 年4 月至7 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 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 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 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 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 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 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90 年7 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 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 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 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 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 “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 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 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 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 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 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 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 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 年,是SMAD 蛋白发现及 TGF-b 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 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 “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 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 评论说: 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 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 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 Joan Massague 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精选 已有 57273 次阅读 2010-8-4 14:5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 PI 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 JBC 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 年 4 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 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 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 A 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 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 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 份报纸,果然,在 A 版的倒数第二页,以 15x15 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 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 9 点,Jeremy 告诉我:今天看!11 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 Jeremy 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Jeremy 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 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这是初稿,你 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 页,四个多小时Jeremy 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 Method 和 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 的风格。2006 年10 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 scoop 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 10 月15 日,傍晚8 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 10 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abstract, intro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 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 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 11 月10 日发表)。另一篇,10 月18 日,晚6 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8 点完成,上午 9 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 月15 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 Figures 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 天。】 从1994 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 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 Figures)写一个以 subheading 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 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 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 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 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 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 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投稿须知

来稿要求及体例:1. 本刊要求作者学风踏实严谨,文风朴实清新。文章应有真知灼见,观点明确,论证周密,论据信实。语言合乎语法,活泼生动。2. 来稿一般不要超过8000字,优秀稿件不受字数限制。稿件应是打印稿,并望提供电子文本。3. 本刊对拟采用稿件有删改权,也可退请作者修改、补充,不同意者请投稿时说明。4. 凡向本刊投稿皆视为专投本刊,请勿一稿数投。作者请自留稿底,因人力所限,本刊概不退稿,四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5. 来稿务必附有英文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通讯地址(含城市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6. 引文务必注明出处,注释一律放在文末(尾注)。注释格式如下:论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0-22.期刊[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② 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16.参考文献的格式基本与注释相同,序号则以数字加方括号标注。[3]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来稿请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100084)

❿ 郭武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研究方向涉及语音识别,大语料库语音合成、可训练语音合成与声纹识别方面的工作。2010年-201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声纹识别中的合成语音鲁棒性研究”,2006年-2010年,主持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多语言语音合成关键技术与其产品开发”.
研究成果和获专利情况:在NIST举办的2008年世界说话人识别大赛中,领导的研究小组一举夺得综合成绩世界第一,该成果被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100多家媒体报导。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四十多篇研究论文,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王尔玉获得2010年ISCSLP 2010最佳学生论文奖,研究生刘权获得NCMMSC2013年最佳学生论文奖,论文列表如下 :
[1]W. Guo, Zhao Zhang, Yanhua Long,Lirong Dai, N-gram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For Voice Password System, Proc. ICASSP 2010, pp. 4438-4441
[2] W. Guo, Y.H. Long, Y. J. Li, et al., Ifly System for the NIST 2008 Speaker Recognition Evaluation, Proc. ICASSP 2009, Taipei.
[3]郭武, 李轶杰, 戴礼荣, 王仁华,采用非监督得分规整和因子分析的说话人确认,电子学报,2009,4
[4] 郭武, 戴礼荣, 王仁华, 简化的信道因子估计, 清华大学学报, 2008, 48(s.1), pp.664-667.
[5] 郭武, 戴礼荣, 王仁华,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映射, 自动化学报, 2008, 34(8), pp. 876-879

热点内容
大学生自我评语 发布:2025-08-27 06:52:46 浏览:893
大学老师喜欢对我笑 发布:2025-08-27 06:51:31 浏览:927
日本电影大学生 发布:2025-08-27 06:51:26 浏览:452
大学生学习规划ppt 发布:2025-08-27 06:50:04 浏览:622
大学生诈骗70万 发布:2025-08-27 06:49:57 浏览:537
大学生老师节照片 发布:2025-08-27 06:40:26 浏览:165
白雪公主大学生改编版 发布:2025-08-27 06:35:33 浏览:725
大学生头像女生图片 发布:2025-08-27 06:29:04 浏览:17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发布:2025-08-27 06:14:57 浏览:852
研究生延期能换导师吗 发布:2025-08-27 06:03:30 浏览: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