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故事
❶ 考研又苦又累,大学生为什么要考研
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考研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追求和时尚。据说,2019年仅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本科生人数,就高达293万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选择考研呢?难道真是因为大学没有念够的原因吗?实际上,当你明白了以下这三种道理,你才会觉得,考研和读研,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总之,当你本科毕业,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不管考研和读研有多苦有多累,都是值得的。祝你成功!
❷ 南京盲人姐妹花双双考取名校研究生,事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
这对盲人姐妹花是周文晴和邬逸帆,她们都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还住在同一个宿舍,2021年她们都成功考上了名校研究生,周文晴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拟录取,邬逸帆则收到了英国利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Offer。健全之人都不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作为残疾人的她们却成功被名校录取,真是令人敬佩。
考研的同学们应该都看看这对盲人姐妹花的励志故事,很多时候考研失败,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够。
❸ 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考研的行为
大学生因不想工作,而跟风考研的现象,就业机会时时有,考研报考最好机会只有一次——应届毕业生。很多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才明白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错过了最佳时机,重新报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多人觉得不好找工作是学历还不够的原因。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本科毕业能找到很不错的工作会选择工作,但是很多人是找不到工作的。而且对于以后的晋升来讲,你比别人学历高一定占优势,而且还可以考公读博等等。许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候,也没有确定自己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是继续向上深造还是参与工作,让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感到非常纠结。其实反应了大学生即将毕业的迷茫心态。趋利避害的心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现已突破900万大关,数据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市场上却没有这么多的就业岗位供毕业大学生选择,竞争压力巨大,就算找到工作也不符合大学生们心中对于岗位的期待,最后高不成低不就,无奈之下,许多大学生将希望放在考研身上,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身的含金量,提高在企业中的竞争力。学术情缘未了之心,有的人就是想通过提升对自己专业领域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追求,这种人才是真正想搞学术。先把基础打扎实,再去工作也不迟,再则专科生,本科生,硕研,博研,博士后即或同一天同一单位上班,文凭档次不同,薪金的起点和待遇绝对不同。考研的道理很漫长,经历过的人也都知道,考研的不易,你如果没有自己 的目标与想法,看到别人考研,自己也跟着一起考研的话,可能很难考上,所以在做决定之前还是要想好!
❹ 长沙4名退伍大学生同考研,2人上北大,他们有哪些学习之道
从战士到硕士!长沙理工大学王峰、张梁、蒋利杨、郭子瑜4名退伍大学生考研成功“上岸”,王峰、张梁考取了北京大学,蒋利杨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郭子瑜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无论是投笔从戎,还是退伍复学,身份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强国强军的信念、报效祖国的志向。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伍学生”。无论是投笔从戎,还是退伍复学,4人的身份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强国强军的理想,报效祖国的志向。
蒋利杨、张梁、郭子瑜加入学校民兵连,连续两年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他们的军营故事,以坚韧不拔的品质、团队协作的精神激励更多学生,传递爱国情怀。抗击疫情期间,4人多次捐款捐物,并主动申请加入疫情防控突击队,奋斗在执勤一线。大学期间,4人共获得奖学金、学科竞赛、志愿服务、优秀学生干部等各类奖项200余项。
❺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这几年纷纷考研
在走到人生的分叉口时,我们越渗念老来越容易选择走一条稳定或者轻松的路,这是情有可原的,也是让人悲哀的。
口述 / 吴晓波
我弟弟的研究生是在德国读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记得有一次他回国,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谈到一个事儿,他说他们大学里很多人,本科读完以后读研究生,研究生读完了读博士,然后一连读两三个博士,到了三四十岁还在大学里读书。
我当时听到觉得很吃惊,我说,德国人原来那么爱学问。结果我弟弟说,其实不是的,主要还是因为毕业以后到社会上找工作很不容易。
在德国,你读博士,学校或者政府会给你发一份津贴,这份津贴和你到职场上去求职前两年的工资几乎是一个水平,所以很多人宁愿留在学校里读书,读完一个博士再读第二个、第三个。等他读到第三个博士的时候,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心力到社会上去求职了。
没想到20多年前在德国发生的丛升景象,在今天的中国似乎也即将上演了。
不久前,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刚刚结束,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是457万,相比去年的377万增加了大约80万人,增幅达到21%,增量和增幅都是历史的新高。和5年前相比,全国的考研报名人数增加了大约1.3倍。
那么这种“考研热”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第一,高校扩招导致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增,就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暂缓就业。
从1999年国家首次提出高校扩招计划到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85万左右增加到909万,也就是说20年左右大学生增加了近10倍。
相应地,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了现在的55%,这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一种精英教育进入到了普及化的阶段。
本科毕业生数量激增,找到合意的工作就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所以很多大学里流行一句话,叫做“毕业即失业”。在这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处境面前,考研成为了一个比较体面,又被寄托了某种美好愿望的出路。
第二,疫情下,一些学生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高友划,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深造。
留学申请筹备时间的拉长,以及出国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的增加,促使一些学生改变了他们的规划。
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显示,2021年,大约有10%的学生放弃了留学计划,另外,有4成学生表示仍有留学意愿,但近期不会选择出国留学。
以清华大学为例,从2016年到2019年,该校每年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一直稳定在25%左右,也就是平均四个学生里有一个会选择出国留学,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0%左右,选择在国内读研的学生比例则增加到了大约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