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幸福观论文

大学生幸福观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5-19 22:42:16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论文
在高校创新党建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及其想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本篇高校党建论文,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切入点,笔者认为只有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一、大学生幸福感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评价和体验,是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条件和机遇追求幸福,但他们的幸福感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存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回答“你对大学生活的感受”调查问卷时,35.2%的学生认为“丰富多彩,充满希望”。24.8%的学生认为“生活平淡,内心空虚”或“生活迷茫,前景暗淡”。40.0%的学生认为“时好时坏,说不清楚”。可见其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幸福感趋于多样化和现实化,更加重视自我感受。二是大学生的幸福感偏低,因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困扰较多。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意义。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幸福教育,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喜爱,同时能坚定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提升学习能力,达到学生和学校双赢的目的。因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幸福感,积极地追求幸福,并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感知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在创新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党建工作认知的欠缺。部分高校在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思想认识不足,未能对创新予以相应的重视,依然墨守旧的党建工作思路方法。高校党组织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对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重新进行审视,并勇于对以往有效,而现在已经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那部分思想观念、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做出改变和优化。
(二)对创新党建管理机制的欠缺。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在高校创新党建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创新型党建工作运行机制。要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认真研究和运用先进的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先进管理理论。
三、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措施
(一)幸福教育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成才塑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学生党建,深化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渗透幸福教育,以德育促学生,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同时,幸福感教育和党的基础理论知识普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党的.理论思想教育学生从肤浅、狭隘的个人需求中解放出来,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从而获得更持久、更崇高的幸福感。如我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在为他人服务过程中能体现自我的力量,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自我充满欢乐和幸福的感觉。
(二)丰富党组织活动,锻炼幸福感知能力。就今天的多数大学生而言,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然而,许多学生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环境,反而产生空虚感,无聊感。在创新高校党建工作中,应丰富党组织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而完善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同时通过实践来教育学生通过对外在生活世界的认识、把握和改造,为自己赢得幸福,提升幸福感知的能力。
通过党组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使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学生在党组织活动中承当和完成自己的角色责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获得成就、感恩和愉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幸福感。
(三)以学生为本开展活动,促进幸福感的提升。学生是高校党建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对象。在创新高校党建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㈡ [大学生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对策研究]大学生幸福观论文

【摘 要】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面对不幸等问题所持的态度和观念。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道路,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角色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幸福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观 危机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61-02

幸福是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使自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某种心理满足的心理体验,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道路,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角色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幸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幸福感淡化、幸福观不正确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教育,从而使大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幸福观,提升同学们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 大学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幸福观危机
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存在着不少危机与困境。尤其是在物质充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大学生幸福感淡化,“无聊”、“烦躁”、“郁闷”等词汇成为许多大学生对生活评价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片面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如果说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幸福观就是基于这种主观体验之上的一些最基本的看法、认识和观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于幸福和幸福观的混淆认识,片面地把幸福等同于幸福观,因此,正确引导当代的大学生认识和体验痛苦,对培养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2.幸福观教育方法单一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离不开幸福观教育。目前,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主要依托在德育中,不可否认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实践证明,构成人的幸福能力有两个重要方面,即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除了德育这个载体和途径以外,高校也应该开辟其他途径来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
二 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
1.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有一定市场,“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幸福”的观点冲击着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不良现象。由此必然导致他们缺乏正确把握追求幸福的手段,因而他们的幸福目标难以实现。
2.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挤进大学的大门,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而这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因此,不幸福感的产生是来自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谐。
3.情感困惑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非常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的。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和“充实大学阶段生活”。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最为突出,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三 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的对策研究
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来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来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从这双重意义上看,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复杂而艰巨的。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从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幸福目标应当是高层次的,有人曾将幸福的生活归结为三个不可缺的因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1.加强大学生的幸福感
加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加强幸福感教育,有利于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身心健康、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幸福感只是幸福观的一种表达形式。所以在树立一种正确的观念之前首先对此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加强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把集体幸福、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起来。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加强家庭的和谐幸福教育的影响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摇篮。父母要善于因势利导,与其保持心灵的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亲子关系。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中使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知幸福、珍惜幸福和创造幸福,自然幸福感也会比较强烈。
2.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理体验,但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把自己的幸福观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中去审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还应包括其特殊的教育内容,比如感动教育。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用感动之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幸福。近年来,许多大学开展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这一方面是鼓励那些贫困的学生自立、自强,同时也是以此来让大学生感受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自己学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逐渐加强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再如理财教育。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不幸福感越来越多地来自对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表示,中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前者更是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理财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无疑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3.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不幸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挫折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幸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当代青年承受、克服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挫折教育已迫在眉睫,同时,挫折教育也是在培养大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我们大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我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往往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4.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我们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的过程。诸如学校举办人文知识的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幸福感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情感和能力,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幸福观除了需要教育更离不开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质条件,而是人们缺乏对幸福的认知感受,或者说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如今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问题直接会影响到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思想引领社会思想,是未来社会的潮流,大学生幸福观代表了未来社会幸福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甚至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5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3
[3]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4]吴璇.幸福教育的价值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07(9)
[5]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06
[8]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45~49
〔责任编辑:王以富〕

㈢ 求我的幸福观论文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产生幸福观危机无序、混乱的社会消极现象的消除;二是从使人们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这里所说的“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既包含有重新回到原来的幸福观(前提是原来的幸福观仍具有合理性),也包括走向新的幸福观(前提是比原来的道德信仰更具有合理性)。从这双重意义上,大学生幸福观培养是复杂而艰巨的。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世界,从社会角度看,至少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 从对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根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处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时处处要求个体为其作出牺牲,我们便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的正当性了。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社会称为“虚假的集体”。现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之中,阵痛中的幸福观危机的重要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与紊乱。善恶因果律的中断,导致伦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缺乏。现代中国伦理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重建道德的善恶因果律,由此建立新的正确幸福观的合理性基础。 2.确立幸福观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幸福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呵护以及给以人文基础上的幸福观,是一种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确立健康的幸福观,获得幸福的感受,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重要举措,也才能真正得到大学生的真正认同。“因为每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说来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是‘不依赖’于他们的,也就是说,这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们本身应该在这种分离的界限里活动。”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对以维护这种“共同利益”的幸福理想要求的接受要以个人幸福感满足为基础。高校德育归根到底是围绕人的幸福而展开,“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3.实现高校德育要由重幸福观知识的教育向现实中大学生科学幸福观培养转变 每一种幸福观都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它为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为人生指明了一个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域里,幸福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即是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是一种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活动……因此任何幸福的获得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它离不开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对象的刺激或满足。”作为伦理德性的幸福也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亚里多德始终坚持人的伦理德性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性的行为实践,必须“进行现实活动,才能得到这些德性”。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我们要以科学幸福观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幸福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使高校德育充满新的活力。 希望可以帮到你 谢谢

热点内容
南京理工大学招聘老师 发布:2025-05-20 01:24:57 浏览:147
本科生可以入户广州吗 发布:2025-05-20 01:20:49 浏览:910
中山大学时间管理大师 发布:2025-05-20 00:52:14 浏览:954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名单 发布:2025-05-20 00:46:37 浏览:20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宿舍 发布:2025-05-20 00:40:58 浏览:621
暨南大学华侨医院骨科林教授 发布:2025-05-20 00:35:11 浏览: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号 发布:2025-05-20 00:34:18 浏览:51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要求 发布:2025-05-20 00:14:09 浏览:879
大学教授讲座流程 发布:2025-05-20 00:13:54 浏览:99
中南大学博士专家推荐信 发布:2025-05-20 00:13:53 浏览: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