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特点
⑴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大学生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陈一心认为,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到2009年1月为止,调查发现,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心理学专家们表示,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21世纪初的时代的代表。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1000元水平。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51.4%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
这份调查报告指出: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武大专家则认为,新一代大学生出生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节约意识”教育仍需加强,应鼓励他们积极、合理消费。同时,高校需要增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意识的引导,培养他们科学理财能力。
专家说,澳大利亚人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育子观念截然不同,但却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给孩子创造太优越的条件,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节俭的习惯。 调查显示,武大“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但兴趣爱好已经不像他们的前辈们那样局限和狭窄,从聚会联谊到体育健身再到文艺方面,均有广泛的涉猎。
在这批“90后”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也比“80后”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
该份报告认为,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引起该校专家关注的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也达5.4%。
专家表示,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的接触到了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因为烟酒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交际的象征。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再像过去的人那样保守,这也是“90后”这一代人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逐渐增强的昭示。
在该校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调查报告认为,这可能是重点高校生源素质较高的缘故。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而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但是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减少了“90后”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武大在这项调查中,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专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令人心存隐忧,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在面对困难时就更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点也是高校教师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释放压力方面,超过五成的学生选择与家人、同学聊天来纾缓情绪,而有近三成的人则寄托网络,通过QQ空间、博客、上网打游戏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二成半的同学则善用目标转移法,通过学习和工作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麻木自己,给自己放松减压。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不过,令专家更为关注的是,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
该份报告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当一部分“90后”信仰缺失、缺乏人生目标,却“自信满满”。这一事实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90后”的大学生日后终将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然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这一批接班人将难有特别重大的作为和贡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和辨证规律的。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早日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这对于他们的成才和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同时,这也表明当前社会环境中,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还存在比较薄弱的部分,而理想信念的教育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体娱界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也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如胡锦涛、周恩来、朱镕基、普京、巴菲特、李嘉诚、比尔盖茨等都成为了这一代大学生崇拜的对象。
在65.3%的“90后”大学生看来,个人价值与“其对国家和社会所作的贡献”画等号,还有45.9%的人则认为个人修养的高低是决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
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武大此次调查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
而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次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的看法,已不再如他们的前辈那样“谈虎色变”。
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四成的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
调查报告认为,这充分表明了“90后”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同时,当代青少年对于“早恋和婚前性行为”赞同者居多的趋势,也必须引起各方关注。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特别是心理方面尚未能独立承担这些做法的后果,盲目的赞同婚前性行为只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三管齐下,引导青少年端正在早恋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认识。 在对“90后”新生的调查中,武侠、科幻推理和娱乐时尚类书报分别以42.8%、39.3%、35.8%的比例排在前三位,而古典名著的受欢迎程度仅为12.2%。
这说明,随着电视、网络的功能增大,使得青年一代们的书面阅读能力减退,进入“浅阅读时代”:即阅读不再思考图文,而是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在阅读中缺少思考。
⑵ 谈谈你大学生个人成长的新认识新感情2000字论文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1.以重利益为突出特点的价值取向
社会在转型加速期所滋生的非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利益的重视追求。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取向逐渐被许多“90后”趋同认可。他们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时不能把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2.政治取向、进步动机多样化“90后”政治取向主流是积极的。但由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客观现实,使“90后”价值判断的标准比以往任何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加务实,把对“理想”的长期奋斗目标转化为对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他们政治进步动机功利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3.道德观念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背反
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多数“90后”大学生既遵从传统道德,又吸收了西方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又有对西方道德的认同。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双重的价值评判标准,存在道德观念认知和行为上知行不一的现象,道德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4.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层次性特征突出。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90后”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崇尚竞争意识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自幼成长在家长和老师营造的“温室”里,在生活和心理各方面又表现出了一定的依赖性,对心理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表现在当生活、学习或情感问题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二、“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分析1.社会制约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
。客观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营造适合“90后”生活、发展的校园环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需要接受律“接受,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
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2]
。“90后”只对那些能够真正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思想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无一不是和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联。需要不仅决定着
“90后”的行为方向和追逐目标,而且还是维持其行为的动力源泉。
3.适应超越律
适应超越律即“在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从个体实际出发,既要适应“90后”思想品德现有水准和需要,又要超越他们现在的水准,将其逐步提高到社会要求的水准上来,才能使其通过自身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⑶ 当代大学生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1、自我自主但独立能力缺乏。由于受大环境与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 “90后”接受的新生事物比较多,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观点和想法。广州团市委的一项“90后”调查显示,面对涉及自己未来前途的抉择,66.4%的人喜欢自己做决定。武汉大学发布的我国首份针对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有51.4%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用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最明显的是,我国的 “90后”好象没有一个过滤机制,只要是新鲜的没见过的事物他们都好奇。经历越多,越不知道选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他们对坚持什么?守住什么的认识和积极性并不强。
2、勇于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2008年 “90后”在北京奥运会中的热情参与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积极作为给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京市团委组织的一项针对“90后社会责任观”的大型调查表明,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有社会责任感,高达99%的人愿意在成人之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深圳市学联、肯德基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全国首份反映“90后”成长与责任的公益调查收到近万份深圳“90后”网友的投票,调查结果显示,8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70%的“90后”自认为将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我们在调查中也看到,有49%的人认为社会政治时事与自己关系很大,43%的同学认为自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无报酬的义工或志愿者工作有兴趣的同学占61%,超过59%的同学有兴趣成为或再成为学生干部。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是社会年长者所误解或担心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同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与命运充满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可否认的是, “90后”中同样存在着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如有不少人由于吃苦体验缺失导致吃苦精神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偏低。认为“90后”怕吃苦、受挫能力弱的占44%。
3、个性自信但规则能力弱。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实施的在线调查(3006名网友参与)显示:“鸟巢一代”的关键词是什么?“自信”以55.3%的支持率排在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 “90后”有个性、自信,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挑战。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 “90后”正是由于自我自主意识过强,过分强调个性,过分表现自信,在其背后有着自我自负的客观问题,在思想与行动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独立自主,懂得用法律的、规则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却又要为个性,自我违反规定,或者不去考虑他人或学校管理的利益而付出代价,甚至对付出的代价还表示不理解。他们规则意识突出,但规则能力比较弱。
4、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识强。 “90后”的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他们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眼界开阔,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一项调查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形成与社会的物质性使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关注具体的事物,而不是关注于抽象的哲学,他们目的性表现得更为直接,在参加各项活动时会直接考虑到对自己好处,具体能得到些什么,功利色彩更浓,目标性更清晰。同时由于成长在改革年代,只是通过讲授、影视学习来了解党的历史,对党的感情不深,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个人的发展关系不大,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90后”是在特殊的发展时代出生、成长,经历着我国改革巨变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有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和引导他们。 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优点,相信他们同样可以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