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1. 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责任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1、实践养成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在实践中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行转化势在必行。
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在实践中夯实责任,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忱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
2、环境熏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积极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学校党政管理部门要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使命意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规范管理和服务,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履行社会义务。
三是所有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带动和感染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教师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只有全体教师都树立起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1)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扩展阅读:
1、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只有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意识。
2、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
3、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2.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系深远,需从健康人格塑造、自我管理、多样教育形式以及健康舆论导向入手。健康人格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石,大学德育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国情教育为核心,针对性培养。
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根基。应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安排集体服务活动,使其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学会职责,恪守职责,责任意识随之增强。同时,应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对社会尽义务、尽责任,努力做好符合社会规范的工作。
多样化教育形式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转折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稳定,是社会责任感确立、巩固、提升的关键时期。教育方式应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分析式,通过活动、娱乐、社会实践等情境式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理解相互尊重、协调的必要性,切实感受到责任,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责任,并增强履行能力。
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必要因素。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培养人的巨大教育力量,通过正面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榜样力量巨大,对学生性格形成过程影响极大。教师应对集体成员言行作出及时的褒贬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乎国家兴衰、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面临不确定性,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强调自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