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大学生兼职被骗
① 大学生被诈骗的例子
高校内诈骗案例的常见类型及例子
1、电话、短信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发短信说你的银行卡有欠费,或者中奖,生病等信息,如有疑问请咨询什么什么的电话。当你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你将一步一步被对方诱导或威胁进入圈套,直至你将自己各个银行卡上的资金转到他指定的所谓安全账户上为止。
2、传销。传销组织经常打着工作的名义,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群体。被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审核不严等漏洞精准“设钩”,在求职、交友、征婚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落入陷阱。
3、校园贷和网络刷单被骗。“校园贷”实际就是翻版的“高利贷”,通过简单的手续诱骗学生上当。不法分子经常向学生推销“校园贷”业务。与官方政策允许的帮助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完全是两回事。
4、以“遇困”老乡的身份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某种途径获知被害人籍贯在何处,以家乡话套近乎,吹嘘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后帮忙等为诱饵,骗取被害人信任,借出钱物,之后逃之夭夭。
5、以遇困的名校大学生的名义诈骗。诈骗分子往往谎称自己是某名校的大学生,并出示假的学生证、身份证、介绍信等,在外搞社会调查被盗钱包或钱用光要求借用电话卡使用一下进行试探,步步深入,一旦觉得行骗对象可能上钩即提出要求帮助、借钱返校。
6、以谈恋爱的名义进行诈骗。诈骗分子所选择的对象多为女学生,他们称自己是某学校的学生,同女学生接近,吹嘘自己来自某沿海发达城市,家境优越,取得女生好感后,即提出以其交朋友、帮助购物,进而称急用不断提出借钱,有的诈骗分子不仅骗财而且骗色,严重伤害到女生的身心健康。
7、以代购低价物品为借口诈骗。诈骗分子寻找机会与人接近,谎称“有关系”,“有路子”可以买到价格较低的手机、电脑等物,使受害人将钱交给他代购,骗取他人财物。
8、利用介绍勤工助学诈骗。这是这年来针对较多学生的、常见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往往在邻近学校周边地区。设立职业中介场所(有的是个体职介所与所谓的用人单位联合诈骗学生中介费、押金等),将求职的学生介绍到骗子自行设立的所谓“用人单位”勤工助学,“用人单位”假意录用,要求学生交纳一定的“建档费”、“工作卡工本费”、“保证金”、“押金”等,“就业单位”多分配给较多繁重的推销市场、调查任务,之后以工作不达要求为由拒付工资或以“保证金”抵消处罚等,“用人单位”临时租用几间房为“公司”,一旦败露,即作鸟兽散。
9、借口帮助落实工作单位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毕业分配落实工作单位难,吹嘘自己有关系,可以帮助落实工作单位,骗取学生及家属的介绍费、帮忙费。
② 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
(1)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里读书,社会生活经验少,思想单纯,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感情用事,见到自称是“落难者”就想“慷慨解囊”,结果疏于防范,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2)贪小便宜,急功近利。贪心是受骗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心等非分之想。一些同学往往为诈骗分子所开的“好处”、“利益”所吸引,不加深入分析,不作调查研究,自认为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结果却“鸡飞蛋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有求于人,轻率行事。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之事,能否如愿要看是何事,对象是谁。如果不辨青红皂白,为达目的而轻率交友,弄不好会上当受骗。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实际经验;急于成名爱慕虚荣而无意戒备;想谋到理想工作而到处“寻找门路”等等。
大学生安全 防盗、防骗、防抢劫系列之一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加选择地结交朋友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进入大学后吃住在学校,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但一些同学防范意识差,警惕性不高,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
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一些来访的老乡、熟人、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的老乡、朋友的朋友之类的人。然而,这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可许多学生又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而且有些学生常常把他人来访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荣耀,这就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三)疏于防范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被骗取钱物,绝大多数是疏于防范。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经历的事情很少,没有处事经验,防范能力也比较差,大多数人被骗后方知后悔莫及。
(四)求人办事,成事心切,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难免求人相助。在校大学生涉世不深,有时为了办事而轻率交友行事,不分青红皂白,弄不好就要被骗。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一般为:急于求成,爱慕虚荣而无戒备之心;想经商助学而缺乏资金和经验;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又没有门路;不经过自己劳动而想摇身一变为富翁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上当受骗的诱发心理因素。
[典型案例1] 2003年3月,一男同学王某报案称:在校门附近遇到两个年龄在20岁左右的女子,他们主动与该同学搭话,自称是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因为与家里发生矛盾而出走长春,钱已经用完,得到王某的同情后,便向王某借IC卡假意往家里打电话,并让王某接听,对方证实了该情况,得到王某信任后,以吃住急需用钱为由,向王某错钱或储蓄卡,称家里会将钱汇还到该卡上,并给王某留下一个假电话,从而骗得王某人民币1000元。当第二天王某用留的假电话与其联系时,方知受骗。接到报案后,保卫部门立即布控,几日后将欲再次作案的上述两名诈骗团伙的成员姜某及其弟弟抓获。
[典型案例2] 某校一个女同学在宿舍里接待了一个“过去厂里师傅同事的姑娘”的陌生人,此人一口一个“师妹”,声称是特意前来“看望一下的”。这个女同学出于对昔日师傅的信赖,根本没有细问,就留陌生人住下。殊不知这个陌生人正是一个女骗子。趁同学们上课时,将该生寝室洗劫一番,盗走毛衣、大衣和数百元现金。
[典型案例3] 某校学生宿舍住有六个刚入学的学生,六个人在互作自我介绍之后将各自姓名、籍贯都张贴在门上,不想却引发一桩“同乡诈骗案”。一天中午,一个20来岁的人前来,直呼室内一个山东籍学生陈某的名字,自称是本校三年级同专业的学生,也是山东人氏,陈某以为异地遇见老乡,十分高兴,同室其他人也为之庆幸。略事寒喧,来人提出因住院需借一点钱,并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陈某一听慷慨应诺、随即掏出200元。该人激动地表示“真是人不亲土亲,如不嫌弃愿交个朋友”,说罢,立下借据。事后,陈某找遍校园,也找不到这个“老乡”。一年后那个主动上门认老乡的家伙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知道是个专门诈骗的流窜分子。
[典型案例4] 某校应届毕业生董某,为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又缺少门路,四处奔波。经过托人再托人,结识了一位自称与理想单位领导的儿子是好朋友的胡某。胡某声称只要交上800元介绍费,保证没有问题。董某写信向父母要来800元介绍费交给胡某。胡某钱一到手就再也没了踪影。
[案例解析5] 作为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人都喜欢交朋好友。诚然,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交朋友切不可一味跟着感觉走,交朋友既要热情诚恳,又要谨慎有余,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感情战胜理智。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以上四个案例所提到的上当受骗的大学生
③ 大学生暑期打工受骗的案例有哪些
一些高校在校生,寒假放假早,想出去体验社会自己挣钱。最常有的途径就是“进厂打工”,那么这些所谓的“工厂”又都是在哪里找到的,是谁在中间进行着一系列的暗箱操作。
这真的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这种事情真实的发生在了我们的身边,一些外出打工的社会人员,一些寒假打工的在校大学生。被所谓的“人力资源公司”,看似帮人找寒假工。带着还未出校门的的大学生,坐着长途客车,来回几个工厂折腾。一周换四五个工厂,上百万就到手了,而真正需要找寒假工的,出力干活的大学生不仅钱没挣到,而且你坐上了车,去那个地方,进了哪个厂,中途又换到了哪个厂,没有人能给你保证。人身安全问题成了一件大事。
根据人力资源内部业务员介绍,他们一般帮应聘者安排工作,都是去外省打工的,为的就是收高昂的回扣费。而想拿到更高的“高回扣”,仅仅通过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校大学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摇钱树。
在学校招代理,再由学生代理出面组织寒假准备去打工的学生,这样一来,中介公司还愁找不到资源?不仅如此,中介公司之间有时还会互相竞争,用高昂的回扣来抢夺大学生代理市场,但很多时候,所谓的高回扣往往只是一个诱饵。
就算这些学生代理最后拿不到回扣,但是“羊毛还是会出在羊身上”!这些承诺给代理的回扣不仅会被算在应聘者头上,他们的工作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所以,最终被卖的不仅仅是寒假工,还有被耍的学生代理。
而且,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中介公司是想尽了招数,除了掌握更多的应聘者资源外,他们还暗箱操作,给应聘者频繁换工作,随便转几个厂,上百万轻松到手,说白了,他们就是在“卖人”!
可能你会说,那些应聘者是不是傻,撒手走了不就行了吗?呵呵~~~,中介公司说了,他们手里掌握着这些应聘者的“命脉”——身份证。更可恶的还远不止这些,有的中介公司从企业那边拿了钱之后,甚至会卷款消失,既不给代理回扣,也不给应聘者发放工资。
就是有这样一些所谓的“人力资源公司”,一场场正常的招聘被演变成了一个个“卖人”骗局。而未出校门的大学生,就这样被职业中介诓骗成为了他们的附庸。最后想说一句,职业中介市场这种“卖人圈钱”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期待招聘市场早日能够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