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小女孩踹
❶ 别人家的“熊孩子”能随便打吗
这几天,网上曝光了一则视频。讲的是一个小女孩被一名女大学生用脚“飞踹”的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两个小女孩在餐厅玩藏猫猫,其中一个小女孩由于玩得兴起,尖叫了两次。结果邻坐一位女大学生由于和男友生气,就把气撒在了这个尖叫的小女孩身上,直接过去用脚踹这个尖叫的小女孩,嘴里还不停地说:“让你叫,我踹死你……”
当然,小女孩的妈妈肯定是不愿意了,直接和这名女大学生撕打起来,幸亏有人拉架,才没有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这件事发生后,网友们也纷纷评论,主要有两大倾向。
倾向于女大学生的人认为:
1、小女孩缺乏教养,在公共场所大声尖叫,影响其他人进餐。大家的意见也正应了笔者前面写的那篇文章,“家长不好好教育孩子,社会上有人会替你教育他(她)……”总的意思是“熊孩子”不能惯着。歼搭档
2、强调小女孩尖叫,影响他人进餐时,妈妈应该把小女儿拉氏乱出餐厅进行教育。
3、还有观点认为,面对许多“熊孩子”,大部分人也很想亲自上前教训一番,但是由于理智,大家都忍住了(这就对了,这才是大人和小孩子的区别)。
心疼孩子的网友则持另一种观点:
1、学龄前儿童喧哗吵闹真不是一个“教育”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2、家长并未选择无视,也适时做出了阻止。说明家长并不是一味地惯孩子(视频画面也显示了妈妈听到孩子的尖叫后指着孩子训斥)。
3、在任何正常社会里,女大学生的这种做法都是不妥的。
4、有网友讽刺那些围观叫好并支持女大学生的人:“你们这些人最好都不要有下一代。”
5、还有网友坚决支持小女孩的妈妈打回去,对女大学生用不着客气。并认为女大学生的行为有失教养。
6、还有一名网友的观点很发人深思:小孩子自制力差,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难道大学生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吗?
最后这个观点确实把这场闹剧的是非点破了。相较于小孩子的不懂规矩,这名女大学生应该是更不懂规矩。小女孩不过玩得兴起,忘乎所以而尖叫了几声,虽然其行为确有不妥,但却比动脚“踹人”的成年人行为要轻得多。相比较女大学生的行为,小女孩的行为更容易让人原谅。
由此我们也需要告诫那些爱管别人家孩子闲事的人,即使人家的孩子有多么不好,只要没有直接针对你做出没教养的事,你都不应该“见义勇为”地去教训别人家的孩子,这也是大人素养与孩子素养的区别。俗话说“不和孩子一般见识”,更何况是学龄前的孩子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确实能体现出一个家庭的教养情况。孩子能不能在公共场所守规矩,与平时的家教有相大当的关系。家教好的孩子,即使在公共场所玩耍,也会掌握分寸,不会像在家里那样放肆。
也许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在公共场所玩闹不好管,很头痛。有一位网友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值得大家借鉴。
案例:有两位闺蜜带着各自的小孩去餐厅吃饭,两个小孩边吃边闹,周围的人都很反感。两个妈妈教育了几次无果后,起身拉着孩子就走。孩子说还有好多东西没吃完呢。妈妈说:“因为你枝伍的吵闹,我们不可以在这儿吃东西,没吃完的东西也不能打包,希望你能记住!”
笔者认为,这个教育案例宝爸宝妈们可以借鉴一下。面对比较顽劣的孩子,在教育无果时要让他们感到痛(不是指皮肉痛,而是要让孩子心里痛)。让他们知道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是会有损失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记住教训,才能渐渐改变顽劣的习性。
❷ 从“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说起,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家长应该怎么做
又一次的社会道德问题,到底刺痛了谁的心?上次“辱母案”的余韵,到现在minako都没有缓过来,不仅仅是案件因为《南方周末》的“春秋笔法”而显得人情理应凌驾于法律之上,更是因为牵扯的问题绝对不是我们单单看到的"辱母“表象一样。
在我们设身处地的为自己考虑的同时,别忘了你还是社会的一份子!
之后视频中的母亲对劝阻的人员大打出手,对女生那是不依不饶的啊,冲动的时候真的是智商为零!
对于家长该如何做的以这一条,minako只觉得用几句简短的话就足够概括,因为都知道怎么做,只不过做不到!
1:护犊子,自己孩子受伤了,需要哄和保护。
2:对于女生的行为可以指责,但是不能够动手,而且那个动手的程度确实过重,不信的可以看视频。
3:回到家之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且告知孩子该怎么做才能够避免这样的伤害。
三点足够了。至于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哈哈哈,minako从小就被妈妈灌输了很多的阴影,到现在抗压能力超级强,并不觉得对minako的人生有任何的不好啊,至少不是小公主,也不娇气。因材施教吧~
❸ 4岁女童在公共场合喊叫,女大学生上来就一脚,你觉得这个事件谁有问题
4岁女童在公共场合喊叫,女大学生上来就一脚,你觉得这个事件谁有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一下,女童的妈妈仅仅凭借几张截图和一些极端偏激的话语来控诉,其实并没有真实的证据表明,女大学生真的是踹了女童,而且据有些人说,她当时仅仅是踹了女童身旁的凳子。
其实这件事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如果真的是对女童动了手,为什么不是寻求警察的帮助,而是要在网上控诉指责呢?而且,一个人在再爆怒的情况下,也不太会对一个小孩子下狠手,更何况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
再来看看妈妈的话,她说的是自己的孩子大叫一声,女大学生就冲上来一脚,还大骂踹死你。真的仅仅是因为大叫一声么,这样的说法是否存在明显的护犊行为呢?以现实中的各种熊孩子为例,那些纵容的家长,多半会以,“孩子还小,你跟他一般见识一样干什么?”诸如此类的理由替自己的孩子辩解,但是有些在家长纵容下的孩子真的很无理,关于此类的报道我们已经在网上看到过太多。
你的孩子不自己管,自然会有其他人帮你管。年纪小永远不是家教不好的理由,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如果孩子仅仅是大叫一声,女大学生并不会有如此偏激的行为,换言之,公众场合,因为你年纪小,就可以随意吵闹么?
其实女大学生的行为,只是做了我们很多人不敢做却在内心设想了无数遍的行为,其实这位孩子的妈妈也该思考一下,究竟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会让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如此暴怒?
永远不要小看,熊孩子的功力。
❹ 4岁女童在公共场合喊叫,女大学生上来就一脚,你觉得这个事件谁有问题
孩子的错大概不在于孩子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蛮有责任的吧,首回先,父母没有告答诉孩子在公共场合需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其他人,在家里无所谓,在外面是一个大家的小世界,在家里可能是孩子的世界,首先家长没有做好教育孩子的行为,孩子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什么场合需要怎么样做,主要责任我觉得在家长,家长没有尽到一个启蒙老师的作用。
其次女孩的做法可能过于偏激,孩子确实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但是没人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不能喧哗,所以不完全是孩子的错,你可以找到大人进行沟通然后让他们来管束自己的孩子,她这样使用暴力,让群众有一种感觉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对于她自己来说本身有理也变得无理,其次,她动用暴力只会让小孩更加的大声喧哗,不利于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喜勿喷。
❺ 由“教养和修养”说开去
写作素材
近日,大连市的一家餐厅里,发生了引发大众热议的“大学生飞踹女童事件”,监控视频揭露了整件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一个四岁女童在饭馆内大喊大叫,惹怒了邻桌就餐的年轻女大学生,女大学生不顾朋友劝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边的椅子一脚,女童母亲立即与女大学生扭打到一起,场面一度失去控制。
这则消息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人们的热议,舆论一时间沸沸扬扬。有人认为不该对四岁的熊孩子下手,痛骂女大学生粗鄙暴力,认为她欠揍;有人认为女大学生不应该对熊孩子客气,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绝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会是没有义务替你教育孩子的。各种观点充斥着网络。
引发感想:教养与修养
这个事件其实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的不和谐现象。本来大家都是非常愉悦地与自己家人、朋友来餐厅吃饭。但是不和谐故事的引发点就是这个四岁的小女孩。当然对于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而言,她是不懂得该在什么地方大声说话,不该在什么地方大声说话的。所以她的肆无忌惮本没什么。我们要容许小孩子的不懂事。可是人之所以为人,本质上就在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管年龄大小,都无法逃脱面对社会这个现实。而社会的存在,是有其特有的规矩的。比如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是一种社会公约,也是一种社会公德。对于小孩子而言,是不知道这些的,可是对于小孩子而言,又必须要知道这些。这些就来自于家长的言传身教。或者叫管教。一个小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其实就体现了他的家庭教养。
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孩子都处于“有人养,无人教”的状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当我们的小孩子离开家门,走在街上,肆意地撒尿、吐痰、扔垃圾、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和他所受的家教有关了。我们不能因为说孩子小,而不去劝阻。这是从小就要培养的习惯,培养的社会公德。
古人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大人们今天对孩子的纵容和溺爱,就是对孩子明天被社会教训所种下的祸根。孩子的教养,正体现着父母的修养。
而一个人的修养,就是从青年阶段开始的。女大学生对四岁女童的飞踹,足可看出这个女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是有问题的。20多岁的成人和一个四岁的熊孩子计较,多么可怕的事。她可以选择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可以选择对小女孩说服。而她的性情和修养直接决定了她的粗鲁动作。而这种个人修养,我们也不得不说是从小的教养出了问题,导致个人修养跟不上。我们可以试想,当你的小孩子因为吵闹而被成年人飞踹时,你会如何对付这个成年人?你的修养再好,我相信你都会毫不犹豫地给这个成年人几巴掌。
是的,熊孩子终会被这个社会所教训。但是熊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对熊孩子的做法不是教训,而是教育。可是社会对待成年人,那就不仅仅是教训了,还有对其修养的鄙视。
如果说修养不好的根源是教养不好,那么教养不好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是家庭教育。
当下的所有教育都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根。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岂不知人生的最底色是家庭给孩子的。
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收集4000所学校60万儿童数据,撰写《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科尔曼报告》)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
现阶段,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忽视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教孩子做人
⊙用“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不用你管”的错误观念耽误孩子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负能量过多
⊙家长过于强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和尊重
⊙不重视家庭环境和家长自身对孩子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其实教育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家长教育,我们总是在周末空闲时间,花很多钱和时间去给孩子补课,这是本末倒置,与其给孩子补课,还不如给家长补课,教育好家长了,我们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应该在以后的教育中,重视以下几点:
一、培养人文情怀——给孩子善良与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
人生的美好就是人情的美好。美好的情感会让人活得更有“滋味儿”,更快乐,更有意义感。
引导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情有义有教养,懂得感恩、助人与分享;
从爱身边的人、爱大自然、爱小动物、喜欢艺术和文学开始,培养孩子丰富的人文情怀,培养一颗博爱之心、悲悯之情,长大之后能让自己幸福快乐,也能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爱与善良等人文品质,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而家,恰恰是培养孩子爱与善良的学校。
二、用责任督促孩子学会生存与担当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没有责任感,这个人是不可信任的;一个家庭的下一代没有责任感,这个家庭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国家的公民没有责任感,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强盛的;
注意:责任心是孩子生存发展和人生幸福必备的核心素养。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
我们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以下责任意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他人的事情帮着做, 公益的情事争着做。
学习好坏——我的责任
家庭兴衰——我的责任
班级好坏——我的责任
祖国兴亡——我的责任
三、以肯定等正向教育为主,预防教育“杀手”
1、用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2、以引导代替严加看管,培养自主意识
3、以亲情和关注代替放任或冷漠,培养自律
4、预防家庭教育的几个“杀手”
5、花大力气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了解孩子,给予适当的尊重与宽容
1、多了解多沟通,做孩子的知心人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隐私……
3、面对失败与挫折,教孩子学会心理自助
五、创设温馨宁静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环境
物质环境——安静
有一个保证孩子学习、休息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和一张书桌,保证孩子的营养,尤其是早餐、注意休息和锻炼,鼓励孩子每天坚持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学习越累越要锻炼。
2. 心理环境——心静
家庭有浓浓的亲情。和睦而温馨。亲子之间相互尊重信任,这是孩子踏心学习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心理环境。
不在孩子面前过多议论家庭困难、矛盾。
避免张嘴闭嘴都是学习和对孩子的抱怨,过分唠叨最让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反感 。
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