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举博士
A. 五四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及其世迹
五四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及其世迹:
胡适(1891—1962):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B. 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情况介绍
20考研上岸,初试总分374分,排名第一,复试89.6分,排名第二。
有很多东西想系统地整理一下,分享给需要的学弟学妹。
本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一本双非)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应届生考研上岸。
暑假的时候复习英语就要多做历年真题了,甚至真题不一定要做很多遍,关键是第一遍。第一遍要做得非常细致,不要在乎时间,初次做题就是要一边做题一边记笔记,把自己记不住的、经常出错的单词、短语、语法等记下来,考研英语出题还算比较有规律,很多知识点也是重复出现的,笔记做了一遍之后无形之中你就会降低自己的出错率。如果笔记做的非常细致,导致最后真题没有做完,也不用担心,做题求质不求量,离自己考试年份越近的真题越要放到后面去做,复习到后期,英语刷题要动手刷的就是近五年的真题。至于英语模拟题,不要做。
3.冲刺阶段
最后冲刺阶段又被认为是提分阶段,这段时间把握好了能拿高分是不会出问题的。离考试还有三个月,如果前期专业课复习非常扎实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做目标院校的专业课真题了,总之,查漏补缺。另外相关的学习辅导与习题集可以拿出来翻一翻,甚至一些名词解释的专项训练也能拿来背一背。同时,自己前期做好的笔记再多背几遍,只有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上考场才不会慌乱。
冲刺阶段的英语要开始刷真题了。不要担心这些真题自己已经做过,不是这样的,书是常读常新的,题目也是常做常新的,保持自己的做题状态,考场上一定能够正常发挥。至于政治,肖秀荣是比较好的参考,时政和肖四肖八值得一做,同时我也推荐腿姐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写在后面(致学弟学妹)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很清楚,考研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考研复习的过程中,你会失掉很多东西,牺牲和朋友相聚的时间,丢失刷剧打游戏的胆量,甚至,你还会变得不那么有“人性”,成为一个似乎没有感情的机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将成为你自愿的选择。
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考研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种。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东西——那些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日子,那些勤奋苦读的时间,那个奋不顾身的自己——全部都会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我很认同一个说法:每当你觉得一件事情非常痛苦的时候,就把它放在芸芸众生的痛苦里作比较,你会发现这点痛苦根本不算什么。不要放大生活中那些负面的东西,因为你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去完成——你自己定下的考研目标。坚持下去,你会发现,直到最后,不是你成就了梦想,而是梦想成就了你。
C. 百家讲坛有多少教授,他们都出了什么书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纪连海:《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李连英》钱文忠:《玄奘西游记》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蒙 曼:《武则天》乔 良:《新解三十六计》康 震:《诗圣杜甫》、《苏轼》、《诗仙李白》、《李清照》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隋丽娟:《慈禧》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扁鹊》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马 骏:《二战人物》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姚淦铭:《老子》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方尔加:《孔子》、《汉代国策风云》李 蕾:《红旗渠的故事》周思源:《周思源评说红楼梦》、《正品三国人物》吴建民:《吴建民论国际风云》、《吴建民看中国外交》、《吴建民盘点2004国际形势》、《吴建民盘点2004中国外交》马未都:《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D. 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有哪些,并做出解释。
1、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网络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4、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5、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E. 百家讲坛来过多少位教授说几个影响力比较大的如题 谢谢了
特邀专家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江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钱斌: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理事 讲座集录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部即将播出、第三部即将录制》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我读经典之〈在成长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大风歌》、《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王立群读宋史之赵匡胤》(正在录制)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莲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解读〈三字经〉》、《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解读〈弟子规〉》、《解读<百家姓>》(正在录制)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身边的礼仪》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曼:《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杨坚、杨广) 乔良:《新解三十六计》 周汝昌:《周汝昌鉴赏唐宋诗词》、《评〈红楼梦魇〉》、《新解红楼梦系列》(曹雪芹其人其书、红楼梦的艺术个性、周汝昌答疑红楼梦)、《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康震:《唐诗的故事》( 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我读经典之〈庄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三苏父子(正在录制)、《大明宫》(即将录制)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孝庄》(未播)、《我读经典之<兼爱与非攻>》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从司马到司马》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骏:《二战风云人物》、《我读经典之〈有用与无用〉》《拿破仑》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郝万山说养生》(正在录制) 王启涛:《蜀地探秘之<李冰与都江堰>》、《忧乐范仲淹》(即将播出) 刘扬体:《经典中的爱情》 姜安:《战国说客双雄(张仪、苏秦)》 李敬一:《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的词》、《司马迁》、《屈原》 李炜光:《正说包公》 高日晖:《范进中举》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徐放鸣:《另类英雄李云龙》、《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王晓秋:《大变动中的中国之甲午风云》 王新陆:《解读中医》 康尔:《传奇紫砂壶》 周文顺:《焦裕禄》 赵英健:《清朝陵寝之谜》(慈禧、康熙、道光、嘉庆) 陈毅明:《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李昌集:《《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我读经典之 <论语>的魅力》、《老舍的幽默》、《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的故事》、《我读经典之〈无形中的指引〉》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汉代国策风云》 周思源:《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正说三国人物》、《周思源也说秦可卿》、《文明太后》(即将播出) 李蕾:《红旗渠的故事》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杂项篇)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 葛剑雄:《我读经典之〈荀子的启示〉》、《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周岭:《周岭解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节日》(端午节、春节)、《奏折的秘密》(即将播出) 曾仕强:《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战国》(即将播出)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即将播出)、西夏(即将播出) 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 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即将录制) 魏新:《东汉开国》 赵玉平:《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曹操》<正在录制>)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兰芳》、《伶界大王谭鑫培》 吕立新:《水墨齐白石》、《写实徐悲鸿》 董平:《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 商传:《永乐大帝》《朱元璋》(即将播出) 于涛:《走近曹操》 吴桐祯:《成语趣谈》 梅铮铮:《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码关公》 王树增:《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刘强:《竹林七贤》 朱翔非:《中华孝道》 张大千:《名人酒故事》 罗大中:《大国医》(王孟英、钱乙、李东垣、缪希雍、朱丹溪)、《名医是这样成长的》(正在录制) 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 韩田鹿:《三言二拍》、《大话西游》 梅毅:《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 李清泉:《英雄项羽》 李晓:《商贾传奇》 厉华:《信仰的力量》 李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正在录制) 彭林:《彭林说礼》 钱斌:《千年一笔谈》 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 苏升乾:《清明上河读宋朝》 李寅:《清东陵密码》(正在播出) 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6月12日播出) 张召忠:《张召忠说航母》(10月份播出)
F. 百家讲坛的讲师有那些
《百家讲坛》受欢迎的讲师有易中天、曾仕强、于丹、纪连海、钱文忠等等、
1、易中天
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汉族,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6)浙江大学中举博士扩展阅读: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 网络
G. 绍兴有哪些名人
鲁迅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秋瑾
(1875~1907)民主革命家。女,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绍兴人。官绅家庭出身,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光绪三十年(1904)抛儿别女,东渡日本留学,办《白话》杂志,创"共爱会"、"十人会"。翌年三月,回绍省亲,筹措学费,参加光复会。七月又赴日,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同年冬回国,在《中国女报》鼓吹民主革命,又先后在绍兴、湖州女校任教,并在江浙一带联络会党,建立秘密组织,武装起义。三十三年(1907)初,接任大通学堂督办,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约期分头于浙皖起义。七月六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牺牲,秋瑾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十五日凌晨慷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后由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按其遗愿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笔为秋瑾写了"巾帼英雄"4个大字及楹联一副。为纪念秋瑾,绍兴建"秋瑾烈士纪念碑"于古轩亭口?
王曦之
303~361,又作303~379,307~365,321~379)晋代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酓(今山东临沂)。西晋末,随晋室南迁,慕会稽山水,定居山阴。后随从王导去建康求学。学成,初为秘书郎,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任内,关心民众疾苦。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已节),与谢安、孙绰等修禊兰亭,畅饮赋诗,撰写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隙,耻为其下,遂称病辞官,自誓永不出仕,尽山水游弋之娱。其书法博采众长,被誉为"书圣",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传世作品有《丧乱帖》、《奉桔帖》等20余种。?
蔡元培
(1868~1940)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早年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后在沪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陶成章组织光复会,任会长,并加入同盟会。嗣后留学德国。1912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曾与吴玉章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文学革命,反对北洋军阀,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后被迫辞职。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一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后又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代部长等职,延揽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晚年主张抗日,不满当局的黑暗统治,与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力主国共合作抗日。1939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毛泽东致唁电,称誉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有《蔡元培全集》行世。?
马一浮
中国学者、诗人、书法家。名浮,字太渊,后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生于四川成都,六岁返籍。早年应县试,旬列榜首,又至上海习英、法、拉丁文。十九岁与谢无量、马君等创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介绍欧美学说。旋应清政府驻美使馆之聘,赴圣路易斯任学生监督公署文牍,其间游历英德,博览《四库全书》,潜心儒家经典。贯通文中哲,融会儒释道。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之说。抗战时避难所地江西、广西有《秦和会语》、《宜会会语》之作。1939年于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主讲,撰有《复性书院讲录》六卷,并刊行诗集《避寇集》。1942年起辍讲,专家刊记得宋明理学著作。建国后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浙江文中馆馆长,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著作辑为《马一浮集》。
钱三强
1913~1992)核物理学家。原籍湖州,生于绍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科学研究,发现铀核三分裂现象,深化了人类对核裂变的认识。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德巴微物理学奖。先后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1948年和夫人何泽慧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科院学部及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的组建,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副院长、学部委员,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浙江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等,是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竺可桢
(1890~1974)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绍兴上虞市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及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开大学。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网络全书》编辑室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等职。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求是"为校训。抗战开始,带领浙大师生西迁,途经赣、湘、粤、桂,到达遵义。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学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前夕,拒绝去台湾,只身潜赴上海,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协会名誉理事长等职,还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和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主任等职。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始终坚持"求是"精神,为研究解决我国水土流失、沙漠治理、盐碱土改良、沼泽开发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脚踏实地,调查考察,足迹遍及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地区,对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74年2月6日逝世,著有《竺可桢文集》。浙江大学塑有竺可桢铜像。
周建人
(1888~1984)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原名松寿,字乔峰,笔名克土、高山等。鲁迅三弟。绍兴人。早年从事教育、出版工作。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调查、揭露国民党迫害政治犯的罪行,参与营救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1945年,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北平后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第九、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4年7月29日病逝于北京。著有《科学杂谈》、《进化与退化》、《鲁迅回忆录》、《鲁迅故家的败落》,译有《生物进化论》、《生物学与生问题》、《优生学》等。
许寿裳
(1883~1948)教育家。字季黻,号上遂。绍兴人。早年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与鲁迅相识,后成挚友。曾主编《浙江潮》。三十年(1904)冬,加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回国,在杭州任教,1921年任教育部佥事、科长、参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长,此后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中央研究院干事兼文书处主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1912年起,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成都华西大学。鲁迅逝世后,珍视鲁迅文稿和遗物的征集保护,积极筹备出版《鲁迅全集》、筹建鲁迅纪念委员会,并多方筹集鲁迅纪念文学奖金。1945年任台湾编译馆馆长、执教台湾大学。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惨遭暗杀。著作主要有《章炳麟传》、《鲁迅年谱》、《中国文字学》、《俞樾传》、《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马寅初
(1882~1982)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绍兴人。幼年随家迁回祖籍嵊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入天津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国银行总司券、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长、金陵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重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授、重庆大学教授、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授等职。抗战期间,因抨击四大家族而遭国民党政府监禁和软禁。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遭到不公正的批判。1979年9月恢复名誉。1982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有《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马寅初演讲集》、《中国关税问题》和《新人口论》等。
邵力子
(1881~1967)政治活动家、学者。原名夙寿,字仲辉,笔名景墨、闻泰。绍兴陶堰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曾任上海大学代校长,提倡革新文学,主持上海《民国日报》,辟《觉悟》副刊。1920年5月,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转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浦军校秘书长,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1926年蒋介石反共后,接受陈独秀、瞿秋白建议脱离共产党。1927年后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中国公学校长、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驻苏大使和国民参政会秘书长。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出版有《邵力子文集》上下集。
陶成章
(1878~1912)民主革命家。字焕卿,笔名汉思、巽言,化名起东、会稽先生。绍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倡导革命。翌年离日返沪,参加革命活动。三十年(1904)与蔡元培等组织光复会,翌年五月与徐锡麟、龚宝铨等人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三十三年(1907)皖浙事败,避居东京。后下南洋,先后任新加坡《中兴日报》、仰光《华光日报》主笔、记者。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主编《民报》。宣统二年(1910)与章太炎重建光复会,任副会长。翌年又到南洋募款,支援国内武装起义。回国后在沪建立光复会秘密机关锐俊学社,积极筹划光复杭州、南京。浙江光复,被推举为省临时参议会议长。1912年,被陈其美指使的人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著有《浙案纪略》、《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陶成章集》等。为纪念陶成章烈士,建陶社于绍兴东湖,孙中山等莅绍,曾专程到陶社致吊,后毁于战火,1982年陶成章殉难70周年时重建
任伯年
(1840~1895)清代画家。初名泣,又名润颐,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字伯年,以字行。绍兴县人。自幼得父指授,14岁去上海扇庄学徒,画技大进,未成年即有名声。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绍兴,他参加太平军为旗手。太平天国失败后,留居家乡,又流寓宁波,得名师任熊、任薰教授,于同治七年(1868)二月随任熊去苏州。中年后长居上海,以卖画为生。其画师法陈洪绶、华岩,擅画人物、花鸟,重视写生,勾勒、点簇交施互用,别具一格,成为"海上画派"重要创始人之一。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画坛任门"四杰"。有《三友图》、《蕉荫纳凉小像》、《八仙祝寿》、《祝福》、《蟠桃会》、《关河一望萧索》、《钟馗》、《倒骑驴图》等名作。
徐锡麟
(1873~1907)民主革命家。字伯荪,别号光汉子。绍兴东浦人。早年从事教育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日参观,在留日学生民主思想影响下,立志革命。三十一年(1905)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同年九月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培养革命志士,并以开展军体为名,购买大批武器,图谋起义。翌年,为掩护革命活动,捐资入官,赴任安庆,先后任陆军小学堂会办、安徽巡警处会办与巡警学堂会办、陆军小学堂监督。后与秋瑾约定,三十三年(1907)七月中旬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事先被清政府觉察,遂趁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提前在七月六日发难,枪杀巡抚恩铭,被清军包围,寡不敌众而被捕。审讯后惨遭剖腹挖心酷刑,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徐树兰
(1838~1902)近代图书馆事业开创者。字仲凡,号检庵。绍兴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兵部郎中,后改知府,补用为道花翎盐运使,因母病告归,致力于建闸筑塘、平粜赈济等地方公益。光绪二十三年(1897),倡捐巨资,在府城创办绍郡中西学堂,任校董。同时,捐银3万余两创古越藏书楼,又捐入古今中外书籍7万余卷。光绪三十年(1904)正式开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供公众阅读的图书馆。开办后,又每年捐钱1000元,作馆内工作人员工资及经费。
赵晔
生卒年待考。东汉学者。字长君。绍兴人。早年为县吏,奉檄迎督邮,耻于斯役,弃官去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20年,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他已亡。回乡后,闭门著述,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后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以为优于《论衡》,惜此书已佚。《吴越春秋》原书12卷,今存10卷。前5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至句践。从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起,比《越绝书》更详细地记述了句践战败,向吴称臣,3年后回国,具体部署复国措施,终于灭吴称霸的过程。该书糅合正史、稗史、民间传说等资料汇集而成,虽非正史,却可补遗缺,后人注释《史记》、《文选》、《水经》等书,引用了该书不少记载。
王守仁
(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先祖世居山阴,后徙余姚,幼年全家迁回山阴。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遭廷杖,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但不予铁券与岁禄,乃回山阴,辟稽山书院讲学,又立阳明书院于西郭门内,环坐听讲者300余人,前后讲学5年余,创"致良知"学说。嘉靖六年(1527)起用为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翌年,因病上疏乞归,卒于归途南安舟中。穆宗隆庆初,谥文成。其故宅原在城区光相桥侧,后在王衙弄新建府第,人称"伯府",墓在绍兴城西南花街鲜虾山。生平著作由门生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其主要哲学著作。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且流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
徐渭
(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或署田水月。绍兴人。20岁中秀才,屡应乡试不第,曾任塾师小吏等职。37岁时,闽浙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对抗倭军事多有策划。曾一度精神失常,因误杀继妻下狱7年,经同乡张元忭营救释放。此后,纵情山水,游历南北各地,以鬻书卖画代人撰文谋生。其画,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为明中期水墨写意画派创始人,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书善行草,涉笔飞动,纵逸恣肆,气韵畅旺。还写过大量诗文,曾参与编撰地方志书。能操琴,谙音律,73岁时贫病死去,草藁简葬,凄凉而终。族人将其葬于绍兴木栅姜婆山。其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
姚长子
(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绍兴独山村人。是位连名字也不为人知的贫苦农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称姚长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诸暨流窜绍兴柯桥,正在田间作业的姚长子,挥稻叉只身与寇搏斗,寡不敌众,执为向导。他佯装带路,引寇到柯桥四面临水的化人坛,用方言告诉乡人:"等我过桥,你们就把前桥、后桥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断敌退路。倭寇知道中计,便将他剁成肉酱。官兵与村人赶到,将被困的130余名倭寇尽歼。乡里为纪念姚长子,将"化人坛"改名为"绝倭涂",前后两桥分别命名为"得胜桥"和"万安桥",并在绝倭涂上建3间砖木结构平屋的"姚长子纪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绝倭纪念碑",文学家张岱写了墓志铭。?
王端淑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号映然子,又号青芜子。绍兴县人。自小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尤精史学。诗文诸体,靡不涉笔,与人论文,终日不倦。其父赞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后,与钱塘丁肇圣结为伉俪,曾随夫寓居京都。清世祖闻其才名,欲将其召入宫中教授嫔妃公主,被婉言谢绝,并举家南归,一度居于青藤书屋,后迁居杭州吴山,吟诗作画,著书立说。其画、诗、词俱佳。工画花草,风格疏落苍秀。著作颇丰,著有《吟红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箧恒心无才宜楼诸集》、《历代帝王后妃考》,辑有《名媛诗纬》、《名媛文纬》、《秋虫赋》、《荷赋》、《菊赋》等。享年80余岁。?
章学诚
(1738~1801)清代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绍兴人。幼年资质鲁钝,记忆力弱,被人视为"朽木"。但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读书,恒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辄笔之于书"。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