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赵庆
❶ 求一个少见濒危物种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
白暨豚(bá jì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中文名称】:白暨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白暨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动物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暨豚科 Lipotidae
白暨豚属 Lipotes
白暨豚种 L. vexillifer
外形特征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鳍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分布范围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估计只有300头左右,面临灭绝的境地。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繁殖习性
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身体结构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种群现状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中国抢救白鳍豚大事记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6年: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
濒危现状与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①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②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③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④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⑤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⑥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相关故事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的几位渔民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捕淡水鱼时不料发现了一头白鱀豚误入洞庭湖的浅水区。随后他们用他们的渔船堵住浅水区的出口,再用铁钩把这头白鱀豚从水中勾出。捕捞时这头白鱀豚的颈背处被捕鱼船上用来把捕鱼网钓上船的大铁钩意外勾出了两个直径4厘米、深约8厘米、内部连通的大洞,那渔民便通知了当地的水产部门。中科院的武汉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后,连夜地赶到了现场,并在次日早晨,花费了5小时50分钟的时间,成功地用干运方式把那头受伤的白鱀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的池水中。当时测量出此豚的身躯长度为1.47米,身体体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专家们估出它的年龄约为两岁。
在捕捞回中科院后一星期内,其颈背处的伤口受到了严重的感染。中科院的专家们结合中西医药治疗伤口,专门为该豚制作了一个背心用来给豚背伤口处敷上云南白药。四个月后,其伤口愈合并且随即康复.
白鱀豚恢复健康后不久,时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中国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献文与时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的胡鸿钓教授给这头白鱀豚起了个名字——“淇淇”。其含义为三,一则“淇”字代表着此豚的珍奇与稀奇;二则“淇”为三点水旁,适应给水生动物的起名使用;三则“淇”(qí)字与白鳍豚的“鳍”字音同。
从1992年开始,淇淇被饲养在一个封闭式,并带有水循环过滤系统的圆形水泥池中。常年水温控制在23℃至25℃之间。这个水池直径12米、深3.5米,内有三级0.8米宽的弧形台阶。池中心底部有五个圆形的排水孔, 池壁周围有6个进水孔。为了保证淇淇的健康并方便观察,池水透明度保持大于3.5米。
来观看淇淇的人们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称作“白公馆”。白公馆就从此成为中科院的一大观点。从此中科院开始了对白鱀豚的迁位保护]研究与保护工作。“淇淇”作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头室内人工饲养的白鱀豚,驰名于国际水生学术届,不少国外的学者们纷纷向中科院致电庆贺与了解有关淇淇的新消息。
一开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员们不清楚白鱀豚的食物习性,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然而,后来才发现,白鱀豚只吃鲜的活淡水鱼,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鲢,每天约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鲤鱼和鲫鱼,每天7.5公斤。
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岁时,达到了白鱀豚的成熟年龄。身躯体长与体重分别稳定于2.2米与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进入发情期,浅灰色的背部会变得发红,粉红色的生殖器也常常从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断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因此开始了为淇淇寻找雌白鱀豚作配偶的捕捞工作。
寻找配偶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稀少,濒临绝迹,其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
1997年10月,一位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4]。他们便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
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鱀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鱀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鱀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5]。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鱀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6]。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
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鱀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7]。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高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鱀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鱀豚,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鱀豚。
参考资料:
1.海底世界http://post..com/f?kz=156084673
❷ 你那有今年挑战杯获奖名单给我发一份 谢谢
2013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获奖名单学院
作品名称
课题负责人
获奖等级
课题组成员
指导教师
作品类别
材料与纺织学院
数码提花织物“织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柳洁渊
一等奖
许雅婷、胡丁亭、唐澜倩、张萌、赵庆会
周赳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基于聚四氟乙烯膜法的垃圾渗透液处理技术
李玖明
一等奖
蓝杰蕊、沈亚芳、林诗婧、王鸿渐
郭玉海、朱海霖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超级纤维/金属纳米基元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调控及其在环境中传感中的应用
朱罕
一等奖
邹美玲、王盼、包世勇、蔡盛赢、蔡颖婷
杜明亮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可见光驱动自清洁催化功能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董素素
二等奖
章天涯 彭超 徐磊 叶雯 杨李慧
吕汪洋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咖啡纱多功能家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姚佳
二等奖
俞涤美、张三星、范硕、林学良、郭淑敏、范丽霞,吴鲜鲜
张红霞、祝成炎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自粘性三原色有机颜料微胶囊的设计、制备与验证
刘虎
三等奖
陈杭南、贾贵奇、徐畅、周贝贝
戚栋明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天然彩色棉纤维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特征及应用研究
胡雪峰
三等奖
章琪超,虞鹤群,张健,于剑锋
唐志荣、周文龙
科技发明制作II类(能源化工)
材料与纺织学院
高效导入式集绪器
戴冬冬
优秀奖
王肖肖、郑寒露、刘荣芝、王洁瑜、王刘艳
江文斌
科技发明制作(能源化工)
法政学院
儿童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桂泽平
一等奖
王少晶、韩雅华、张琳、周海洪、寿方亮、张靖
王健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法政学院
浙江省家庭结构变迁及社会效应研究(2000-2010年)
朱玥琪
一等奖
秦一帆、袁俊秀、徐瑾、
金碧华、方水明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服装学院
人体体型细分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倪世明
特等奖
金娟凤 王怡萱 罗炯 庞程方 宋时一 孙洁 叶玲 陈晓如 宋睿
邹奉元
科技发明制作I类(信息技术)
服装学院
基于BP算法的电子喷印协同四分色印花智能配色方法
韩文迪
三等奖
孟文婷 李漪 陈昕 范正辰 吴一岐
张聿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信息技术)
服装学院
人文素养与社会管理创新——杭州市人文素养调研报告
何凌帆
优秀奖
邵英姿 方崎名 吴祚霖 陈金娣 林雨青 李玲莉 徐佳敏
孙虹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机械与控制学院
非圆齿轮行星系旱地钵苗自动取苗机构设计与优化
方炜明
特等奖
杨茂祥、吴林声、叶伊莎、孙文斌、陈坎坎、叶珂
赵匀、赵雄
科技发明制作I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基于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溶液浓度检测装置
徐文杰
一等奖
许珺、张永兴、阮登峰、、胡威
张建新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水下高速物体超空泡减阻技术的实验系统设计
胡俊辉
一等奖
周素云、汪剑锋、胡青青、郑朝朋、高聚瑞
施红辉、贾会霞
科技发明制作I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山核桃振动采摘装置
陈少钟
二等奖
余克龙、潘珂、倪柯楠、陈裕盛、杨佳男
武传宇、杜小强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多功能智能导盲拐杖
王琳娜
二等奖
吴利敏、曾 龙、徐佰意、张银露、王 阳、
胡旭东、杨亮亮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水稻钵苗移栽机械手的设计
祝广辉
三等奖
杜立恒、黄小艳、徐乐辉 、李丽、刘大庆、
俞高红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流体驱动管道机器人
邹继安
三等奖
王康丽、沈建洋、章思恩、郭俊
武传宇、杜小强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安全行驶的独轮自平衡代步车
刘俊杰
优秀奖
苏怡雪、严小建、程露
郭亮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机械与控制学院
轮桨腿一体化水陆两栖移动机器人创新设计
章 斌
优秀奖
冯 军、黄海彪、严小建、沈靖皓
胡明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与控制)
建筑工程学院
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基于120个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式保护模式探讨
曾伊凡
特等奖
- 陈潇洒、胡丽娉、章思成、葛佳婷、 卓丽丽、何茜、骆丰平、张巍、沈雨嘉
李茹冰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省施工噪声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
刘城
优秀奖
吴涛、斯旭东、陈文明、李元元、胡荣逸、付雅文、崔清、李艅珂、孟利清
刘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景宁县畲汉传统民居研究
董春燕
优秀奖
史小梦、沈清、高琰、向冬、王健
周红燕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一个动态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的初探
张青杰
二等奖
杜雨婷、张艳红、刘浩博
胡剑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省排污权制度改革调查研究
周楠
二等奖
沈文婷、徐铭、裘宁宁、施励锦,沈玲佳
沈满洪,谢慧明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Web2.0和云计算的科研人员知识社区构建方法研究
黄雅文
二等奖
金敏、傅青苗
潘旭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区际与代际之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张巧川
三等奖
朱明、郝亚楠
胡剑锋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影响实证研究:以中国各类型大学为例
李雪菲
三等奖
胡昀、唐娅妃、李恩、邹芬雅、罗海静,
彭学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类)
经济管理学院
微动力仓下配料除尘系统研究
李矗东
三等奖
李小辉、李鹏鹏、李明杰、郑春美、叶海纳、陈世超
吕媛媛,孙良
科技发明制作(机械控制类)
科艺
从多角度二维非接触式测量得出人体下肢形态技术研究
张嫣妮
三等奖
姚星、余杭旦、郑立塞、何良飞、傅翰煊、何梦蝶
张扬
科技发明制作II类(机械与控制)
理学院
SiC/TiO2结构与功能仿生型纳米骨骼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陈旭
特等奖
伊长江,徐步思,陈信宁
董文钧 李小云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能源化工)
理学院
一类新的双层纺织材料热湿传递厚度设计反问题
李向杰
二等奖
徐杰灵、黄祥祥
徐映红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数理)
理学院
数字人体模型的关键尺寸自动提取
符晓勇
优秀奖
符晓勇 陈怀玉 董伟杰 姚亮 潘声涛
李重
科技发明制作(信息技术)
理学院
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行为现状及应对措施调查研究
张莹莹
优秀奖
张莹莹 李君 濮红艳 刘家伦
王笃明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启新
面向智能无线通信的可重构滤波器件研究
张志浩
特等奖
郎婷、杨利利、蒋伟斌、赵开宇、武青华
李霖、徐伟强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信息技术)
启新
催化纤维的设计构筑及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黄振夫
二等奖
郑彬彬、王列、孙利杰、余志恒
姚玉元、陈文兴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启新
健身娱乐益智跷跷板的研制
沈嘉琪
二等奖
范泽冰、王志阳、干黄标、高建红、张继骋、朱丹红
俞高红
科技发明制作I类(机械与控制)
启新
纱线空气捻接实验平台的搭建及科学研究系统的提出
陈小天
二等奖
王冠华、叶进余、陈培远、程开华、房国栋、郝震
吴震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机械与控制)
启新
载药海藻纤维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陈佳锋
三等奖
周阳、俞叶丽、高张昀、陈瑞
姚菊明
科技发明制作I类(能源化工)
启新
染料酶化太阳电池光阳极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贺倩
优秀奖
曹厚宝、宋立新、杜平凡
熊杰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能源化工)
生命科学学院
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机制和动物水平治疗研究
夏瑞龙
特等奖
王宇沙、王强、陈攀峰、 尤志远、朱晓翠
付彩云 张世馥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血清中卵巢癌相关miRNA的筛选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蒋理想
一等奖
李东瑞、陈鹏超、陈莹、符遥杰、黄志雄
丁先锋 郭江峰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激素诱导丹参毛状根中丹酚酸类成分积累的研究
马旖旎
一等奖
陈菲菲、周雍、陈正豪
梁宗锁 、杨东风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黄酮类化合物的组合配伍逆转乳腺癌耐药性研究
陈培远
二等奖
杜江丽、金槿
许传莲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丝胶蛋白/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赵瑞波
二等奖
韩华锋、杨新燕、李泽豪
孔祥东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高密度发酵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脂肪酶的研究
李晶虹
三等奖
王梦婷、孙亦灵、倪楠、 张柏超、张怡婷
陈玮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阿尔茨海默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牟玲燕
三等奖
钟云平、钟思飞、沈蒋君、王驰、郑雪丹、李纯鹏
李 司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雌激素污染水源的检测及其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潘芬芬
优秀奖
陈利淼、潘华晔、吴佳、 谢辛慈、丁宇敏
吕正兵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癌症靶向基因-病毒ZD55-Kallistatin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何婉婉
优秀奖
马步云、周立、李阿荣、 陈舒婷、郑璐佳
王毅刚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生命科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留学生全英文授课调查与分析
钱学伟
优秀奖
彭微、柳郁子、谢黄振、金珂珂、李晴晴
吴蓓蓓、王昌米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文化传播学院
养老:从养老到养心—浙江省村镇养老院文化荒芜问题的调查研究
王焱
优秀奖
朱晓霞、邱丹怡、吴嗣琦、居万强、黄沁怡
高长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文化传播学院
“触摸拱宸文化,打造魅力杭城”——以拱宸桥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古为今用”的价值
徐佳丽
优秀奖
郑煜程、田静、胡灵、潜莎莉、陆鸣敏
白晓萍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信息学院
织机物联网系统
唐世雄
一等奖
王琦、杨媛媛、徐冬香、王彬彬、何慧超
沈炜
科技发明制作I类(信息技术)
信息学院
成语大作战
周光伟
二等奖
张帅波、安鲜儿
宋瑾钰
科技发明制作II类(信息技术)
信息学院
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建筑节能集控系统
赖思恩
三等奖
杨光辉、胡国强、杜雯
舒挺
科技发明制作I类(信息技术)
艺术与设计学院
大学生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与启示—基于对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
金晶
优秀奖
何玲 姚维康杜彬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❸ 闆鑺遍偅涓椋 婕斿憳琛
闆鑺遍偅涓椋樻紨鍛樿〃锛氬紶璇戯紝娼橀洦杈锛屾秱鏉惧博锛屽緪缈犵繝锛屾瘺瀛╋紝鍒樺▉钁锛岃档鍚涳紝鍛ㄧ煡锛屽懆鐠烇紝榻愯勶紝涓佸媷宀便
璁茶堪浜1977骞翠腑鍥界涓浠eぇ瀛︾敓鐨勭敓娲荤姸鎬侊紝浠ユ儏鍔ㄤ汉锛屼粠澶氫綅鈥滃ぇ瀛︾敓鈥濈殑瑙嗚掑嚭鍙戣茶堪閭d釜鐗瑰埆骞翠唬骞磋交浜虹殑鍠滄掑搥涔愩傝仛鐒鎭㈠嶉珮鑰鍚庣殑澶у︽牎鍥锛屼互涓鎵甯堣寖楂樻牎涓鏂囩郴涓鐝涓哄墽鎯呬腑杞达紝涓茶捣浜嗕竴涓鐏鐑鐨勫勾浠o紝浼氬敜璧峰浗浜哄啀娆$殑闆嗕綋璁板繂锛岀瑧娉浜よ瀺銆
鍓ц瘎
銆婇洩鑺遍偅涓椋樸涓嶆槸涓閮ㄧ畝鍗曠殑鐑鎾鍓с傜粡鍘嗚繃鐨勪汉锛屼粠涓鐪嬬殑鏄鎰熸锛涙湭缁忓巻鐨勪汉锛屼粠涓鐪嬬殑鏄鎰熷姩銆傚綋杩欓儴鐢佃嗗墽鏃犵枒鎴愪负瀹跺涵鈥滅粍鍥㈠効鈥濇渶鐖辩湅鐨勭數瑙嗗墽鐨勫悓鏃讹紝涓や唬浜轰箣闂翠豢浣涙湁浜嗘柊鐨勮瘽棰樸傜粡鍘嗛偅鏃朵唬鐨勮佷汉涔熸兂璧蜂簡鑷宸卞綋骞寸殑瓒d簨锛屼竴瀹朵汉鏈夎存湁绗戯紝娌℃湁姣旇繖鍐嶅垢绂忕殑浜嬩簡銆傝繖鐢婚潰锛屼篃鍙鏄璁╀汉鎯虫兂锛岄兘鑳借╀汉鐨勫績绔嬪埢琚娓╂殩鍖呭洿銆
❹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在哪个区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在昆明西山区。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简称云皮或大滇院,是由云南大学申办并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物语昆明市西山区。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社会工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雹握猛学、源桥广告学、英语、泰语、日语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