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博士后招聘

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博士后招聘

发布时间: 2025-08-07 08:55:18

❶ 黄曦黄曦-医学院教授

黄曦,免疫学博士,"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与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同时,他亦是中山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兼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1994年,黄曦于中山医科大学与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冯慧敏教授、郭辉玉教授与侯云德院士。1994至1996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训练。1996至2008年,他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工作,期间担任Research Scientist/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主持多项抗感染免疫、眼科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课题。2008年,他作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与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回国后,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广东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

黄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抗感染免疫的信号转导与分子调控机制等前沿领域,他致力于探索模式识别受体(PRR)包括Toll样受体(TLR)、Nod样受体(NLR)和RLH及PRR负调控分子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细菌性(如绿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与病毒性(如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登革热病毒、禽流感病毒)疾病的天然免疫机制。通过研究上述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免疫病理损害的分子机制,为寻找可能的药物防治靶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黄曦担任了多个学术兼职,包括广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The Journal of Infection》等多本专业期刊的审稿专家。他亦是美国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ARVO)会员、美国癌症学会会员与国际自然免疫学会会员。他的代表性研究基金包括:1. "诱发受体介导的角膜盲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 "TolL样受体介导的抗感染免疫机制与免疫调节","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启动基金项目;3. "Toll样受体4(TLR4)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4.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山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❷ 介绍一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学校简介

介绍一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学校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恽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亚太研究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30个学院和6个直属系。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学校现有98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截至2008年11月,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305人、硕士研究生978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817人,本科生32020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000多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428人、进修生2300多人。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80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51个学科专业,还有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数字家庭”、“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5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266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5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0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0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藏书529.63万册(件),新书刊资料年增长量达8万余件。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接入计算机达5万余台,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

学校以“善待学生”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学校秉承孙中山先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开展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倡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逐步探索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和“厚基储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分类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以行业为背景,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开展以传承大学文化为主体的多层次素质教育,构建了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团学组织“一体两翼”的运作优势,积极构建高品位、前瞻性、开放式、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学校启动国际交换生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境外交流,全面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院校建立了校级友好协议合作关系。2005年至2008年,派出交流学生累计超过5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国际决赛的银牌和铜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6人,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6人。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我校一直是中国六所传统强校之一,共9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冠军;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

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

“十五”以来至2008年,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3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87项,2005年至2008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53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91项。"十五"期间全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6项,其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7项(包括2项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5项。2007年,我校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2008年,我校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到2008年,学校与广州、佛山、惠州、肇庆和湛江市等8个市县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7个,其它各类研究机构30个,签定技术合同2060项;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8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8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5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91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08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1012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39项;省市部门委托299项;企事业委托160项;政府部门委托457项; 国际合作28项;港澳台合作23项;外资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基地——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对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泛珠三角、粤港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参与制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参与了商务部实施CEPA的咨询工作。法学院刘恒教授与广州市法制办公室合作完成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转化为国内第一部规范政务公开的地方性法规,于2003年正式生效,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拥有8间附属医院,7个分院,4个校区门诊部,8个社区服务中心,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22间教学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

自创校之初,学校即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广纳人才。筹办国立广东大学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源头博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创造了许多中国医学教育的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学,这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国名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将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脚踏实地,不懈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

历史沿革

原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医学院

中山大学牌坊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中山大学主校区地点-广州(51张)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10张)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中山大学东校区(54张)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

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2]。

❸ 2024全国十大眼科医院排名公布,都是做近视手术比较好的医院!含地址

一、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西区)/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8号(东区)
简介:同仁医院拥有悠久的历史,以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为优势学科,汇聚了孙宪丽、翁乃清等知名专家。
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地址: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区庄院区)/珠江新城院区
简介: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的眼科专科医院,中山眼科中心由余克明、周胜等权威专家领导,是眼科防治的领导者。
在选择眼科医院时,应综合考虑医院的综合实力,包括规模、设备和医生团队,以及具体的手术技术,如全飞秒和晶体植入术。眼科专家的资质、声誉、手术成功率和患者评价都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四、眼科医院的详细信息,如医生资质、手术费用和案例分析等,可以通过眼界博士后平台在线查询,帮助您找到最适合的近视手术医院。
五、《做近视手术,选择靠谱的眼科医院和医生有多重要!真实案例分享》这篇文章提供了实用的指导,点击阅读,帮助您在选择路上不再迷茫。
六、眼科手术是一项精密的治疗,选择一家好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效果的关键。
七、希望这份排名能为您的近视手术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❹ 广州眼科医院哪家实力比较好

1、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眼科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单位之一,前身是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的眼科组成的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室。

中心眼科专业齐全,中心属下的眼科医院有12个专业科室(角膜病、青光眼、眼底外科、白内障、眼肿瘤和眼眶病、眼底内科、眼整形、眼外伤、眼肌屈光、中医眼科、神经眼科、准分子激光)和12个辅助科室等,医疗条件规范。

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院前急救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注重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技能教育,主要承办南山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及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设有内、外、妇、儿等23个教研室。

3、广东省广州市现代医院:

广东省广州市现代医院是一家开设有内科、普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科目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

医院开设有内科、普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整形美容科、皮肤科、骨外科、疼痛科、中医科等临床科室,并成立医学影像中 心、临床检验中心等相应的辅助科室等等。

4、广州新市医院:

广州新市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新街79号之一、之二,是一所综合医院,是广州市医保定点医院。

医院设有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疼痛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室等等。

5、广州华南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广州华南眼科医院是专科医院;疗养院;门诊部(所);临床检验服务;基因检测及疾病筛查服务;医疗管理;组织医务人员在合法的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服务。

是由医疗专业领域大型峰会的承办;非许可类医疗器械经营;医疗技术咨询、交流服务;医疗技术研发;医疗技术推广服务;医疗用品及器材零售等。


热点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8-07 11:22:16 浏览:199
中山大学黄葳教授 发布:2025-08-07 11:15:38 浏览:547
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博士 发布:2025-08-07 11:12:07 浏览:372
2016大学生放暑假时间 发布:2025-08-07 11:08:20 浏览:548
一般情况一个导师带几个研究生 发布:2025-08-07 10:46:20 浏览:108
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农民在火车上相对而坐 发布:2025-08-07 10:38:41 浏览:296
江门大学老师工资是多少 发布:2025-08-07 10:28:55 浏览:427
亚琛工业大学博士 发布:2025-08-07 10:22:32 浏览:47
长安大学通信考研 发布:2025-08-07 10:18:14 浏览:800
研究生导师带出来博士生 发布:2025-08-07 10:13:06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