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8-10 11:35:37

❶ 九大绿牌专业

2014年九大绿牌专业

绿牌专业,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 ,为需求增长型专业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建筑学无疑是2013届大学生最幸福的专业,无论是就业满意度、就业率还是毕业生月收入均排名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绿牌专业。其他八个黄牌专业包括:车辆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审计学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这八个绿牌专业。

NO.1 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NO.2 车辆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是研究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及其他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工程技术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上述车辆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和控制、使用和维修、相关检测装置和仪器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NO.3 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NO.4 审计学专业

审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学科。审计学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必须用来指导审计实践,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

NO.5 地质工程专业

地质工程Geological Engineering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专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 (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

NO.6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矿物加工工程是研究矿物分离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其学科目的是将有用矿物和脉石(无用)矿物分离。例如:将铁、铜、铅、锌矿石中含有石英等脉石矿物,通过重选、磁选和浮选等方法,将品位较低的原矿富集为人造富矿,为进行下一步的冶炼工作(冶炼过程属于冶金工程专业)工作做准备。在煤炭行业,用重选和浮选的办法将选出精煤,抛弃煤矸石。

NO.7 采矿工程专业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系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际上采矿专业出现较早,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已规模初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在190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该专业,当时的名称是焦作路矿学堂。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也成立该专业,但专业历史可上溯到1895年成立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此后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高等学府也相继成立采矿工程专业。

NO.8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油气储运工程是连接油气生产、加工、分配、销售诸环节的纽带,它主要包括油气田集输、长距离输送管道、储存与装卸及城市输配系统等。为保障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开发西部、保护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规划了“西气东输”工程、跨国油气管道工程以及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等大型油气储运设施的建设,其中正在实施的天然气管道近7000公里(总投资约650亿元),拟议中的跨国油气长距离输送管道16000公里。

NO.9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法规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研究船舶的设计方法及如何保证航行的快速性、良好的操纵性和抗风浪能力等问题。学习船舶试验的方法和原理,解决船舶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船舶建造、使用及海运行业的重要支撑学科。

;

❷ 鐜板湪鐨勫ぇ瀛︾敓灏变笟鐜扮姸鎬庝箞鏍凤紵

鐜板湪澶у︾敓灏变笟鐜扮姸

灏变笟闂棰樻槸鍏崇郴鍒版瘡涓涓瀹跺涵鐨勫ご绛夊ぇ浜嬶紝鑰屽ぇ瀛︾敓灏变笟闂棰樺垯鏄鎵鏈夊︾敓闈涓寸殑鍏卞悓闂棰樸傚ぇ瀛︾敓灏变笟闅惧凡缁忔垚涓虹ぞ浼氬叧娉ㄧ殑鐑鐐癸紝闅忕潃鎴戝浗楂樼瓑鏁欒偛鐢辩簿鑻辨暀鑲插悜澶т紬鍖栨暀鑲茬殑杞鍙橈紝姣忓勾姣曚笟澶у︾敓浜烘暟涓嶆柇鏀鍗囷紝鑰屼笖鍏朵腑鏈夌浉褰撲竴閮ㄥ垎瀛︾敓灏嗕笉鑳藉啀浜鍙楀埌鍥藉跺姪瀛﹁捶娆俱佸栧姪瀛﹂噾銆佸嫟宸ュ姪瀛︾瓑浼樻儬鏀跨瓥锛屼娇寰楅珮鏍℃瘯涓氱敓灏变笟褰㈠娍鏃ョ泭涓ュ郴銆傝繎骞存潵锛岃櫧鐒跺ぇ瀛︾敓灏变笟鐜囨湁鎵鎻愰珮锛屼絾灏变笟鐜囩殑鎸佺画璧颁綆浣垮緱瓒婃潵瓒婂氱殑浜哄紑濮嬪瑰ぇ瀛︽瘯涓氱敓灏变笟琛ㄧず鎷呭咖銆

❸ 大学毕业后怎么找工作,找工作难不难

一个普通人不加班的话一天平均要工作七到八个小时,算算的话,这一大半辈子也就耗损在工作上了,所以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简直就比找一个可爱的对象还要重要。

找到一份好工作,你花费的时间才有了意义;
找到一份好工作,再苦再累,你脸上也有微笑;
找到一份好工作,你无穷无尽的灵感才会被激发;
找到一份好工作,你的才华才能被世人发现……


❹ 2011-2019我国全日制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三年行业留存率

2011:是69.1%
2012:是68.4%
2013:中国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
2014:有80.6%
2015:就业率为70%
2016:82.4%
2017:85%
2018:201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1.5%
2019:93.27%
报告显示,2019届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本科:25.8%,高职: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

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19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从城市分级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

另外,“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5届的28%上升到2019届的38%,与一线城市(平均68%)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籍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为天津、苏州,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

❺ 如何看待大学生“慢就业” 即引发的几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始终处于上升状态。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660万,到2013年上升为699万,今年达到了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挑战,其实“慢就业”与就业形势严峻,两者之间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
2015年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除去部分毕业生还要继续深造外,其中许多就属于“慢就业”的范畴。这尚且是2014年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就目前态势看,“慢就业”的毕业生可能更多一点。

本次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

“就业”并非人人能“慢”
提要:选择“慢就业”年轻人作主
实行“慢就业”需家庭支撑

大学毕业的就业选择权在于年轻人,本次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受访者表示,“慢就业”的决定权在年轻人;有21.5%的受访者表示,或者是以年轻人为主。两者相加超过8成。然而,有10%的受访者表示,年轻人“慢就业”需要综合家庭成员的意见。上海市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慢就业”的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

其实,选择“慢就业”也并非人人能慢。调查显示:有60.7%的受访者表示,实现“慢就业”,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压力;其次,是要有理解支持孩子“慢就业”的家长,或者是家庭环境;有44.9%的受访者表示,还需要有能够承受导致“懒就业”、“怕就业”后果的压力。
受访者杨女士表示:“真正能将‘慢就业’付诸行动而又能被家庭接受的,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实力派’。出生于普通平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有几个能够闲在家里?更不说幻想先畅游四海,增加历练,然后就业。大多数人为了票子、房子、车子、孩子等,往往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现实生活中,‘跳槽’频繁就说明这个道理。”

“慢就业”体现社会进步?
提要:体现了多样性选择
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那么,受访者是如何看待“慢就业”这一社会现象的呢?
调查显示:有40.1%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有评论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年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是一种对‘田园诗’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有34.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倒退现象;有25.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置评。
在对“慢就业”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中,有37.7%认为这是社会多样性的典型体现;34.9%认为这是年轻人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表现;33.7%认为是年轻人寻找职业趋于理性;32.2%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批自由职业者的成熟,尤其是艺术类、设计类的从业者。以后依次为,经济发展造就了“慢就业”的基础;
就业方式多样化,比如“短期就业”者会逐步增加;“慢就业”是“慢生活”的体现等。
受访者张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认为‘慢就业’具有进步意义,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委屈自己,慢慢寻找自己合适的职业,没有什么不好啊。”受访者陈小姐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缚,毕业了,想学学媒体介绍过的国外青年人的方式,行走世界。不过,我也不是光靠父母养着,我可以边行走,边打临工。穷游。哪天心灵想安顿了,就好好工作吧。”

“慢就业”引发的担忧
提示:担心青年责任意识缺失
忧虑“啃老”现象会蔓延

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受访者占到了34.0%,在这些受访者中,有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41.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娇生惯养,成熟得晚,畏惧就业;35.6%的受访者直言,“慢就业”就是“啃老”。以后依次为,花小力气,赚大钱的投机心理的表现;以追求个性的理由,掩饰不劳而获的心态;纯粹的“食利者”(靠上辈财产产生的收益生活的人)开始出现等。(见表4)
有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慢就业’只能是极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或者是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伪命题,会误导年轻人的就业观。”
而受访者周小姐则担忧,“‘慢就业’会不会变成‘怕就业’。人一旦‘散’了心,能不能再回到严酷的职业竞争环境里。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业,或者是自己创业,或者是继承家族的企业,竞争始终是伴随左右的。”
作为个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态度,旁人都无可非议。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毕业,即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在这个新的人生阶段,首先是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完全独立起来,或者说,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先就业”,还是“慢就业”,都是人生途中的经验财富。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赞许,是对社会进步的赞许;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担忧,是对年轻人能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担忧。

调查说明
暑假,按照传统思路,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选择就业的好时机。然而,现在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人认为这是“啃老”。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进行了“您怎么看待‘慢就业’”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受访者均为上海市居民。样本的性别比例为1:1;根据调查需要,样本年龄为,20岁―30岁为50%,45岁―50岁为50%;家庭收入分为5000元及以下,5001元―10000元,10001元―20000元,20000元以上等层次。有效样本为1000份。
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的原因是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60.7%的受访者认为,能真正实行“慢就业”的,家庭还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32.2%的受访者则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大批自由职业者,尤其是艺术类、创意设计类的从业者。

热点内容
复旦大学强的专业 发布:2025-08-10 14:12:08 浏览:715
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复试时间2019 发布:2025-08-10 14:11:09 浏览:893
苏州大学师范专业 发布:2025-08-10 14:00:40 浏览:39
电子科技大学招生专业 发布:2025-08-10 13:52:01 浏览:274
波士顿大学教授程 发布:2025-08-10 13:37:24 浏览:53
大学生村官考试体检标准 发布:2025-08-10 13:36:52 浏览:995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法政系老师 发布:2025-08-10 13:33:02 浏览:424
一个大学教授退休工资有多少 发布:2025-08-10 13:32:27 浏览:339
公安大学退休教授 发布:2025-08-10 13:32:13 浏览:521
香港大学教授退休金 发布:2025-08-10 13:20:44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