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抄袭本科生
『壹』 玩弄中学生的北大教授王学明真名叫什么
北大要主动出来说明事实(包括当事人姓名、身份等)才对,这是正确的态度,不然,大家四处搜索,只有对北大更为不利,也是对大多数教授的不公。
『贰』 学术打假的学术打假典型案例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
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
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
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骗”。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
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骗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
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
名利驱使应是关键
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
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
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
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
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
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
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
《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
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
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
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
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
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
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
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
《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
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
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
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
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
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
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叁』 大学老师论文抄袭严重么
抄袭严重,尤其是地方院校,很多老师基本不做科研,论文靠买版面,所以各种垃圾科研项目都申报,因为经费可以用来支付中介的版面费。本人的硕士论文就曾被湖南某二本副教授抄袭发表了两篇,整千字整千字地重复,让人瞠目结舌。
如果你浏览谷歌、知网、读秀、人大复印资料等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刊物层次越高,论文原创率越高,前瞻性越强。比如《新华文摘》这种权威刊物2017年9月的目录,除了清华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外,也有刘强东、马云关于经济新形态的创新型文章。
以知网为例,不同的搜索关键词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以单位来搜索,致力于学术的学人很容易对该单位历年的科研立项、成果发表情况一目了然。
比如“武汉商学院”这样的由职大、中专升级的二本,你会发现老师们(包括教授)基本论文靠买,一稿多发的都有。这种刚刚升级的高校,老师没有做学术的内在驱动力,也没有治学的能力。如果职称评比不需要论文,他们不会去东拼西凑。所以,用内部编印的军训材料、一日游指导、各种花钱就能挂名的教材副主编等等材料申报职称者,屡见不鲜。导师经常需要评审,甚至他们抄袭,字体都可以不一致。
几个月前看到某二本教务处一老师抄袭本校毕业生论文评副高的,只有发现了才被查,但大部分高校姑息养奸,维护校声,宁愿息事宁人。
『肆』 北二外副教授多部作品被指抄袭,实锤了吗
我在网上看到有关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芈岚涉嫌抄袭的新闻,于是打开查了一下这位副教授的个人简历。发现芈岚的经历还是挺丰富的,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随后一路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等。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她,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已经是一位副教授了,这样的成就想必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女性,却被人曝光出论文、作品抄袭。有网友反应芈岚的新书《越界性主体》与国外的一本著作雷同,相似度甚至高达百分之捌拾以上。针对网友的疑问,校方也表示,已经成立正式调查小组,将对此事进行调查。在学术界,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作为一名教授,如果不能以身作则,那如何教书育人。
论文跟作品抄袭,涉及到学术诚信问题,不但会影响到声誉,还有可能让人职位不保。所以千万不能拿这种事开玩笑,静待调查的结果。
『伍』 北二外通报副教授被举报学术不端,处理结果如何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为国家培养精英,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它就像是一所象牙塔,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荡漾,让他们拥有正确和健康的三观。而作为象牙塔的看门人和学生的引路者,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好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正向阳光的人,反之亦然。
但是教师队伍中总是有这样的害群之马,他们道德不正,学术不端。北二外这次被曝出的教师便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对于这样的人,自然不能姑息和放纵。北二外也在充分调查之后给出最终的处理结果:给予这名副教授行政记过处分,党内严重警告;停止一切工作;三年内不得申请、申报评优资格。
希望那些总是妄图某混过关的教授们能够踏下心来,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去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文章,毕竟你们是学生的榜样。你们的举动和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于人生和学术的选择。
『陆』 石元伍抄袭事件
事件介绍2012年9月,世界知名设计大赛“红点奖”获奖作品引发了一场风波。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指控石元伍教授抄袭自己的同学作品,获得了红点设计大赛至尊奖。该指控引起了广泛关注,迅速在网上传播和评论,因为“红点奖”的国际地位。石元伍教授和研究生吴崇翔共同设计的作品《救生三角筏》在40多个国家3672件入围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了2012年度“红点至尊奖”。石元伍教授被邀请参加2012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颁奖典礼。
然而,获奖消息公布后不久,突然发生了转折。7号下午1点18分,网友在微博上声称石元伍教授获奖作品“救生三角筏”抄袭了自己同学胡素美的毕业作品“自由空间海上救生帐篷”。这一指控引来转发和评论,有人对抄袭行为进行了谴责,也有人认为设计理念可能会有相似之处,特别是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
该网友称自己是胡素美的同学,2005年入读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在看到获奖消息时,他觉得那个作品很眼熟。他说,2009年毕业时,学校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份毕业设计集合册,胡素美的作品在其中,而且记得当时毕业展时,胡素美的作品在展厅内展出,许多人看过。
针对指控,石元伍教授回应称,最初的设计理念是自己想出来的,被学生用在了毕业设计作品中。他解释说,自己和另外两位老师在2009年被安排到胡素美所在班级,负责全班学生毕业作品的指导。按照学院要求,学生被分为三组,每组由一名老师负责指导。胡素美不在自己的组内,但自己给她指导过。他说,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分组情况进行,通常是三位老师在一起,共同讨论学生的作品,学生也会找自己导师之外的老师交流意见,胡素美正是按照自己的理念设计出了“自由空间海上救生帐篷”。
两人的作品都是海上救生设备,利用四块三角板,经过连接可以闭合,形成三角锥空间,一旦发生海难,遇险人员可以躲在空间内等待救援。根据网上晒出的照片,两人作品的外观色彩和形状构造上几乎一样。石元伍教授坦承借鉴了学生作品的外观。他说,三角形板块是最适合的形状,所有人都会选择,至于颜色相同,只是巧合。“她的毕业作品,只是一个粗糙的想法和概念模型,我的设计则有升级和改装。”他介绍,胡素美的作品只有一个出口,一旦救生筏在海上发生翻转,出口有可能被压在海面上,根本不能打开,“我的产品有两个出口,不管在海上怎么翻转,都有一个出口露在海面之外。另外,我还安装了GPS定位系统,救生实用性更强。”
学生胡素美回应称,自己的作品曾获当年院系优秀毕业作品,出现在毕业展厅和毕业作品集中,当年的同学都知道。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她多次去办公室找指导老师,石元伍教授确实给过设计理念方面的指导。胡素美说,自己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希望能获得国际大奖,但不想因为这种事影响母校的名声。她愿意与石老师分享作品,跟他一起署名。她说,网上的风波不是自己掀起的,但自己却被顶到了浪尖,希望风波能尽快平息。
学校回应称,官网已经撤下了石元伍教授获得“红点至尊奖”的新闻。2012年9月8日下午,学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开强受访时表示,已经认定石元伍教授涉嫌外形抄袭,其系主任职务已被暂停。许开强院长表示,自己是当年3位指导老师之一,在客观上,学生两年前已经拿出了作品,虽然只是个毛坯,比较粗糙,很难在国际上获奖,但两个作品最基础的东西是一样的,升级和改造只相当于把原作品打扮漂亮了些。
根据调查,目前该学院已经暂停了石元伍系主任职务,并呈请学校学术委员会根据相关条例讨论作出进一步处理。同时,要求石元伍向胡素美作出书面道歉,并向“红点奖”组委会申请更改第一作者名称。在这起事件中,两件作品除少部分细节有所差异外,几乎一模一样。校方判定石元伍教授涉嫌“外形抄袭”,没有问题。当然,和大部分同类型事件一样,当事双方也是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即便石元伍确曾“指导”过胡素美,把学生的毕业设计据为己有,这种行为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上,无论如何也站不住脚。
(6)副教授抄袭本科生扩展阅读
石元伍,男,1971年生,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的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纵项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被评为2007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2年9月11日,因涉嫌抄袭学生作品获奖,被撤去系主任职务。
『柒』 副教授涉嫌抄袭学生论文续 网友再爆其一稿多投
副教授另有两篇论文重复发表
网友再揭内幕,“抄袭门”升级
广东商学院廖丽霞副教授涉嫌抄袭重庆本科生论文事件在网上升级:有网友报料称,在中国知网(国内专门收集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站)上,廖发表的10多篇论文均能查到,其中有两篇论文惊人地相似,分别在不同时间发表在不同学术刊物上。
这两篇论文分别是:《钱钟书〈诗可以怨〉解读》、《尖锐的解结与批判——〈诗可以怨〉解读》;《论通感的表达功能》、《论艺术通感的表达功能》。
经查,《论通感的表达功能》是2005年9月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投稿,发表在2006年第1期上。而类似的论文《论艺术通感的表达功能》早在2001年6月向山西大学学报投稿,2002年2月发表在该学报上。
《钱钟书〈诗可以怨〉解读》一文是2002年5月向贵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发表于2002年第5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而《尖锐的解结与批判——〈诗可以怨〉解读》一文,又于2004年3月向中山大学学报投稿,发表在2004年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上。
根据中国知网的资料显示,廖丽霞,女,1960年出生,重庆人,广东商学院副教授,从事写作理论研究。
观点和内容类似的论文为何不同时间向不同刊物投稿?记者多次拨打廖副教授的电话,不过对方一直不肯接听。
业内说法
重复发表属学术不端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蔡敏认为,这种行为属学术不端。
蔡推测,将自己的论文“重复”发表,可能与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在各种指标考核面前,廖副教授也可能迫于无奈。
蔡透露,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包括教学和学术科研。教学不好评估,因为学生的口味很难协调平衡,那么考核高校教师的主要是学术,学术包含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科研课题等,而这一切都与大学教师的职称相关。特别是发表论文,有的还必须要求在某种层次的刊物上发表。
“大学教师中,抄袭和剽窃还是少数。”蔡说,个别老师实在做不出论文,也有可能会动歪脑筋达到目的。
网上调查
八成网友认为副教授抄袭
昨天,本报对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魏巍、广东商学院副教授廖丽霞的论文在本报网站上公布,同时,搜狐网站全文转载本报报道并进行了网上民意调查。
结果显示,近80%的网友认为两篇论文非常雷同,可以认定为抄袭,但超过40%的网友认为此事没什么大不了,现在论文抄袭成风很正常,还有36%的网友对此事的态度是“息事宁人算了”。
肯定说
整段文字都一样
两篇论文同时公布之后,大多网友对比后认为,雷同的文字部分过于严重,整段整段的文字都是一模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袭了,只是副教授抄袭得太显眼了,也改一改标点符号嘛!
同情说
天下文章一大抄
让人意外的是,网友们并没有对抄袭事件表现出特别的痛恨,超过四成网友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再正常不过,有的人在留言中还对廖的行为表示同情:“本科生的论文一般是不上网的,这次意外被发现了,真是有点儿背。”
斥责说
抄袭行为有害无利
一位匿名网友在本报网站上留言说:模仿只是学习的方法,目的在于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作出贡献。像在一些工业领域(如汽车等),技术模仿过来,加以研究,自己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很好的。但抄袭别人的文章为自己的论文,用于评职称等,对社会有害无利,这样的行为不如“山寨”。
另类说
两人可能都抄袭
一位合肥的搜狐网友说:事情的可能是两人都抄自第三人,现在本科生认真作论文的几乎没有,所谓创作记录都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编造的,也不一定可靠,千万别当真。
本组稿件由记者 汤寒锋 何英 采写 郭娟 制图
(责任我: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