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大学生
㈠ 孔子曾子的孝道思想对大学生的启示
孔子孝道的现代意义在于孔子孝道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有利于促进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小家,无视对父母的孝敬,甚至有的儿女还虐待老人。有了孝的进入, 家庭成员的关系会进一步拉近, 从小事做起, 真正对父母尽孝。
㈡ 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深刻地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首先,儒家文化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这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次,儒家倡导的整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观念,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鼓励他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第三,儒家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胸怀天下,为国尽忠,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最后,儒家文化倡导的“谦恭礼让”和“宽以待人”,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良好品行提供了指导原则。
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创立的学派,起初与丧葬仪式有关,后演变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东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虽有交集,但在内涵上有所区别——儒学作为哲学体系,儒家代表社会阶层,儒教则指一种信仰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思想家正在反思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和未来走向,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他们发现,中庸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庸之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不断的哲学之一,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有价值的核心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探讨世界与人生的根本规律出发,对领导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并对领导力的本质进行了精准界定。
在当代,儒学思想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领导力培养中。儒学的领导智慧已成为当代企业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㈢ 当代大学生能从孔子仁学思想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
㈣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借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中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解读,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健康校园文化中沐浴成长。
仁爱思想 生命观教育 校园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而其中“仁”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孔子仁爱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集中反映在他的“仁者爱人”的命题上。从其倡导的“爱人”思想来看,是内在地包含着“自尊”、“自爱”和“自强”思想。
在当前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以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借鉴和汲取好的原则,这对于挖掘、继承和弘扬我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这笔遗产,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解读
1.自尊
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而构成人格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志”。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呢?孔子认为,关键的是要做到“行己有耻”,就是说,做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能厚着脸皮黑着心,什么都做。孔子认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仅要做到“行己有耻”,还应做到“行己也恭”。“恭”,就是在言行举止方面庄重有礼。孔子主张时时处处都应“约之以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在孔子看来,人要讲自尊,就得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
2.自爱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从“自爱”推引出来的。有一次,他组织同学们讨论“智者若何?仁者若何”。他的学生颜回答得最出色,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意思是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宽厚仁慈的人懂得爱自己”,点清了仁的本源,人离开了自爱是什么事情也作不成的,孔子给颜回最高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按孔子的这一仁爱逻辑,爱己应是爱人的前提。懂得爱自己,才晓得爱他人;反之,“不知自爱者,亦难知所谓爱人之义”。
3.自强
自强是孔子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他反反复复地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要通过学习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意思是:道德修养好的人,不去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怎么办,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不足,这都是指君子要自强。
孔子自强精神,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为仁由己”――自力更生;“纳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孔子对于那种专善“巧言”即光会说漂亮话却不愿力行的人,非常反感,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自强的人应该做到:“见贤思齐”――虚心好学;“过则勿惮改”――有过必改,孔子认为,君子不仅应做到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还要“不贰过”才行,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屡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1.以自尊为本
孔子的自尊思想其实就是指自我体验具有高度掌控感与满足感,对自我评价具有积极而稳定的特点,包括明晰的评判标准、勤敏的好学态度及诚信的行事态度。自尊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即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要人敬重,必先自重,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即寻找自己长处;二是要有正确的方向,即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的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
2.以自爱为荣
孔子说真正的“仁者”不是爱别人或被别人爱,而是“自爱”,当然这个“自爱”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利己主义,不是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践踏或侵犯他人的权益、权利,而且要求人们要把这种爱人的思想推广到全体的社会成员,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大爱。所以,真正的“仁者”是一种自觉而自信的,并且是追求超越性之自我实现的人,他的内心中有一种自觉的激励,有一种自觉的超越,就是给自己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就是做自己生活以及所经历、所领悟和所发现的事物的主人,并对其承担责任;并要把自己作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来理解;就是给自己一个生活方向。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就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3.以自强为律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的精神。从我们自身道德规范来讲,自强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是狂风暴雨袭来时的傲然挺拔。自强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其不怨天尤人,在于其永不言败的坚韧不屈,在于自己的拼搏、奋斗。自强者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要打破原有的一种接受命运给你安排的生存生活模式,重新找到自身存在的一种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正是由于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我们获得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后,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号召的鼓励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正是因为自强,在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扬自强美德,去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三、结语
总之,爱是需要活着来支撑的,生存是生活的第一要义,而生存是一件并不容易乃至是很艰难的事。正是为了爱,为了尊严,所以要顽强活着,这就是生命价值观的真谛所在,也正是孔子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真实写照。在当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借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孔子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的解读,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健康校园文化中沐浴成长。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2006.
[2]杨晓辉,马红军.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保定学院学报,2010,(4).
[3]徐莹莹.简论孔子“仁学”思想对构筑校园文化的意义.作家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