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军歌
❶ 求中国远征军军歌 《从军歌》完整的
歌词
词作者:孙立人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1)大学生军歌扩展阅读
本歌的创作背景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194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扩大了征兵范围,缩小了缓役者范围;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1943年11月23日,四川省三台国立东北大学以赵惠中为首的28 名师生和各中学学生百余人向该县政府请求参加远征军杀敌。
1943年11月15日,四川省军管区中将参谋长徐思平出席东北大学“总理纪念周”,发表演讲,谈到在驻印军方面要求知识分子参加的理由,称此乃“加强远征军,打通滇缅路”之需要。当场就有15名男生,4名女生申请参军。徐思平上书蒋介石,建议将青年从军运动推广至整个国统区。
1943年12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颁布《学生志愿服役办法》,规定:“凡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志愿服役,应由学生以年满18岁以上为限 ”。
1944年9月,蒋介石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颁布了对知识青年从军的许多特殊优待条例,如对在职人员停职留薪;学生保留学籍;家庭受抗日军人家属优待等。政府在社会上大造声势,报纸、标语加大宣传。
蒋介石1944年10月12日说:“第一,要使一般社会公民改变其过去对于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来充实作战的实力。第二,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认识中国国民党牺牲的精神,因之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共同来完成革命的使命,这两层用意后者尤重于前者。
1944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发出了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时间在很多地方形成知识青年从军热潮。
此后,青年远征军陆续开赴前线,至1946年秋复员。据曾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监的黄维在《关于青年军的回忆》一文,在从1944年9月动员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征集入伍的知识青年近十万。
❷ 我要找一首歌 确切的说是一首军歌。 歌词大概是“人海茫茫,你不会发现我,我在哪哪哪儿披星戴月......”
绿色背影 张迈
人海茫茫你不会认识我
我在遥远的路上风雨兼程
霓虹闪闪你不会发现我
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
花海流浪你不会找到我
我在天上默默的飞
我在水里悄悄的行
我情牵着你我梦绕着你
情牵梦绕是那军人魂
路漫漫我与妈妈最近
山巍巍我与太阳最亲
天水间我与红星最亮
我留给你一个绿色的背影
绿色的背影
是这个吧!
❸ 大学生军训之歌(嘹亮的军号吹醒了黎明)怎么唱
嘹亮的军号吹醒了黎明,我们开始了军训生活,集合跑步稍息立正,我们列队也像长城一样。雄壮的军歌洒满了军营,珍惜难忘军训生活,投弹射击拉练行军,我们迈步也像一个军人。
一,二,三,四!我们是新一代的大学生
❹ 在军营里有哪些歌是唱得最多的
《解放军进行曲》
《爱军习武歌》
《听党指挥歌》
《团结就是力量》
《打靶归来》
《我爱祖国的蓝天》
…………………………
❺ 知识青年从军歌
抗战歌曲《知识青年从军歌》源于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引用,曲调已失传,由孙立人作词。歌词呼唤着历史英雄的气概,激励着青年学生投身军旅,以知识与勇气共铸辉煌。歌曲开篇,以汉终军、班定远的英勇事迹为引,强调男儿应当为国尽忠,不论出身如何,面对国家危难,应当挺身而出。歌词中提及,国难当头,青年学生应放下书本,披上军装,与十万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同高唱战歌,誓扫倭寇,不畏牺牲。
《知识青年从军歌》的诞生背景与1943年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紧密相连。国民政府为扩大征兵范围,鼓励青年学生参军,通过《兵役法》的修订,解决了学生参军的顾虑,使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能够自愿入伍。随着青年参军运动的推广,四川省的国立东北大学等多所学校积极响应,数百名师生与中学学生申请参军,为远征军输送了新鲜血液。
1944年,蒋介石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实施了多项优待政策,包括停职留薪、保留学籍、家庭优待等,旨在激励青年投身国家事业。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从军热潮。在这一时期,近十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加入了军队的行列,为国家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远征军的入伍训练严格而全面,包括兵器、战术、学科与术科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为他们未来在战场上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训练,青年远征军被编入正规军,服务于中国远征军的多个军种,包括炮兵、步兵、工兵等。他们在印度受训结业后,迅速派往印缅前线,承担起交通运输、坦克车兵等技术兵种的重要工作,对打通中印公路、参与缅北反攻战役等关键行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青年从军歌》不仅是一首激昂的抗战歌曲,更是对那段历史中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旅的英勇精神的颂扬。这些知识青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与勇气并存,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