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古代史考研
⑴ 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四、真题第一
背真题有助于我们在川大重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份文学史的框架。有的题我真的爱的不行,现场安利几道:汉赋的演变、唐五代词的发展、乐府的演变、南北朝的民歌比较......天啊不背这些背什么呢?又是真题,又能帮助你理清一种文体的演变,何乐而不为啊?比如汉赋那道,背完这道题《七发》《上林赋》名解就会了啊,司马相如赋作特点也会了啊,扬雄特点也会了啊,抒情小赋会不会举几个例子了?这样,我们其实就掌握了以汉赋为中心的一系列川大重点。其他唐五代词等题目也是如此,背了这道题《花间集》会不会了,李煜词特点会不会了,都是一样的道理,不一一赘言。
最后,真题怎么背?不要学我,我是一字一句背的,学长的答案很多也参考了四卷本通论,还引了许多辑录,我觉得质量是很高的,所以就一字一句的背。想想李贺那道题,我连颜色的顺序都背下来了,算是傻人的傻功夫吧。这也是我为什么背完真题时间就不够了的原因,二十年真题背了三遍,是很大一个工程量。希望学弟学妹能够稍微改进一下,列个答案的框架,按关键词背,要点化记忆,这样会省很多时间,吸取我的教训。在真题完美掌握的情况下再去拉框架,背笔记,处理边边角角的知识,这样会更有底气,复习也更加全面。但是学长答案引的诗句原文要背,名家评论也要背,这是关键,是我们的答案能从千篇一律的文学史回答中脱颖而出的奇招。我们可以用巧劲,但是该拿下的要拿下,该吃的苦是要吃的。
关于答题技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卷面分,答题字迹工整
卷面分有多重要相信大家对卷面分都早已过分清楚,但是在考场还是我行我素,常常忽略这一点。但其实,电脑识别阅卷,对字体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
阅卷老师每天坐在电脑前要面对这几百份的试卷,批改速度也比较快,基本上就是看的都是关键词,如果学生的字迹潦草写一大片,很难抓取答案中的关键性语句,显然是很容易失分的。
2、写清关键词,不做无用功
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总喜欢一点点的推理,在得出结果之前,已经把整个答题框写满,全是过程,写到最后正确答案都没得写了,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不需要做太多铺垫,有一说一,将涉及到的知识点答出来就可以了。写太多没用的答案,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还容易让阅卷老师找不到重点,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挖个坑。
3、条理清晰,标清序号很重要
相信经过十几年的考试经历,大家在答题时都会表情序号,分点罗列。其实这也是答题中最好的办法,清晰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凸显专业领域的术语
在写答案时,涉及到知识点最好用书面语或者专业术语表达出来,对专业语言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不能通篇答案都是大白话。
有人说,考研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洗一件布满污渍的衣服,谁也不知道自己洗干净没有,只有真正上考场、出成绩,才知道学习效果如何。这句话其实很生动。但纵然困难如川大,仍有勇者不断攀登。如果真的非常想要考上,如果真的坚定自己有能力考上,那就排除万难,埋头苦干吧。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九月的川大格外美丽,期待和你相遇。
⑵ 四川大学历史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专业课书目也是分专业的,川大的历史文化学院考研招生有这些:民族学
[030401]
考古专学
[060100]
中国史属
[060200]
世界史
[060300]
文物与博物馆
[065100]
参考书都是不一样的。
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去川大金榜考研看看
⑶ 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分享
四川大衫和学中国史考研经验分享
⑷ 14年考研川大中国古代史,求助参考书……
14川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初试指定参考书:《文学理论基础》 阎嘉 四川大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 赵毅衡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卷本) 章培恒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先秦两汉卷》(修订版) 刘黎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修订版) 刘黎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宋金元卷》(修订版) 刘黎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明清卷》(修订版) 刘黎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 复旦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怡 重庆大学出版社
给你推荐一些英语辅导书,单词书,千万不要忽视考研单词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觉得多练阅读就可以,但是,考研阅读中,有时答案恰恰就在某一两个你对它意思比较模糊的一两个单词上面。所以阅读想要得高分,必须把单词的基础做好,推荐新东方的联想记忆单词书,有绿皮或者红皮,红皮是正序版,绿皮是乱序版。关于阅读的辅导书首选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这本书有两本,一本是基础篇,另一本是提高篇,这本书确实有些难,你们可以选择基础篇来做,一开始做着会有些吃力,不要因此而受打击,以后随着你的单词积累阅读会慢慢的熟练起来,这些也就简单了。真题,还是要选张剑的黄皮书,全名叫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说英语真题解析,还是这本最经典。作文的话,如果你英语不是好到一定地步,建议可以直接在后期找个考研班的作文模板讲义背一下。如果你英语很好,想现场自己写,可以找找英语作文辅导书来练一练。因为当初我直接背的作文模板,所以没有可推荐的作文书。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考研信息,可以去文都金榜考研网去看一下。
⑸ 如果我要考四川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应该关注些什么
1,经常登录四川大学的研究生院主页,查看研究生招生信息。特别是关回注所报考的具体答专业,考试科目换了没有,考试用书换了没有。
2,关注历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特别是当年的计划录取人数。
3,关注历年的初试合格线,四川大学作为34所自主划线大学,不受教育部国家线限制,自主划定初试合格线,早于教育部的国家线公布日期,所以要及时关注着,以防错过复试时间。
4,尽量得到历年的考试试题,把握好出题方向,防止有没背到的范围。文科类专业,都是以问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题少,但需要长篇大论的作答,每道题分值也很高,一般问答题,每道都是15分左右,一旦没背到,就错失很高的分。
5,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这是教育部所属的研究生招考唯一的网站,也是录取与调剂的唯一网站,该网站会及时发布招录信息。特别是报名信息、准考证下载信息等等。报考任何大学,都需要在该网站注册。
⑹ 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
自我介绍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本科是某二本学院历史学(师范类)专业,英语四、六级均为飘过。一战四川大学中国史,358分,差在了专业课上。今年二战,同样报考四川大学中国史,初试政治69,英语67,专业课268,初试总分404,排名第三,复试总分91.2,大扮排名第二。我自知才疏学浅,所分享皆为自身经历与感受,大家姑妄听之。
4.复试篇
川大中国史是古代史、儒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一组,近现代史和专门史一组。我们这组12人,近现代史8人,专门史4人。上午9点都进入了候考室,老师操作电脑生成复试顺序。9点半正式开始,一个人大概20到30分钟,短点的也有10几分钟。我是第五个,面试时长大概有25分钟。复试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是5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是抽题环节,1到16任选一个数字,当时我抽的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内容是:鲁迅说过: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我从网上找到了原文)最后是自由提问环节。两位女老师分别问了我,都是从自我介绍里提问的,分别是近现代史你认为的热点问题、介绍城市史的一个领域和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没有对英语的考察。 谈一下经验。最重要的是自我介绍,一定要注意老师可能会从你写的哪里提问,我当时说我经常关注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研究等主要刊物,老师就提问了你认为的学术界热点问题。研究规划里说我想研究中国城市史,老师就问了城市史的一个领域。其次本专业的一定把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准备好,也不难,和毕业答辩很相似。最后如果线上复试,切记提前调试好网络,面试中途断网的话很影响成绩,而且也影响你心态啊!(川大近现代史和专门史的老师都很仁慈,不会为难你的,学弟学妹们不要紧张,好好准备再认真回答就会有好结果的!)
5.结语
以上分享皆为一家之言,学弟学妹或可借鉴,但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最后嘱咐大家,切记调整好心态,不要患得患失,决定考研之后就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上岸。只要我们坚守内心,努力拼搏,历尽千帆过后,终能得偿所愿。
祝大家金榜题名。加油!
⑺ 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有心人天不负
考研是一场自我修行。这时,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包括择校、选择专业、如何准备初试等问题。作为同路人,这些迷茫、疑问、困惑,非常有幸我能够经历过这些,所以我想我的经验可以解答一些朋友的疑问,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学弟学妹们。
与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
初试的参考书目很多,但尽量要消化掉,同时真题一定要重视,真题体现出川大老师的出题思路,参考意义极大!关于是否要报班,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建议如果是基础不好、自制力较差且跨考的同学,可以考虑报个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辅导课程,会根据大家自身的情况和需求来制定授课计划,全程跟进学习进度,学起来会比较省时省力,效率会很明显的提高。
4.背书
关于公共课,实在没有太多需要说明的地方。作为公共课,其好处在于开放与普遍,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资料与学习方法。只要动动小手,资料哗啦啦就来了。
硬要说的话,就是持之以恒,迎难而上。英语背单词很苦,后期背肖四也很苦,但是不能因此就不背了。
而专业课因校而异,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一个学校的风格可能在其他学校也能兼容,但也有可能不行。不过无论如何,都需要大量背诵,因此特地谈一谈背诵方面的经验。
背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背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对背诵的材料需要一个整理的过程,也就是什么需要背什么不需要背。
四川大学是大综合,需要背诵的范围尤其广,更加需要取舍。一般的说法是先放后收,也就是先背重点再适当扩展。
不过我起步比较高,一开始背得广,所以恰恰相反变成先收后放。结果是别人在后期不断加东西,我却是减东西。
这其实不是我的本意,可以说是无心为之,但是对后期而言,心态上要轻松不少,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另外四川大学很注重原典,所以尤其注意记例子。有些例子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点,这样的例子是经济实惠的,应该注意选择这样的例子,减轻背诵负担。
比如《四库全书总目》说词: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一段话就提到了五个人,可以用五次,多划算。语言学的例子更简单,因为就是你生活中在使用的东西,何况还学了英语,实在不会还可以当场对比总结。只有古代汉语需要特地记一下,不过就算遗漏了一些也不要紧,毕竟还有初高中语文的底子在那里。至于文论,其实需要举例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往往可以从文学中取材,再用自己的话转化一下就行了。此外,背书应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宏观指学科框架,可以自己做个思维导图。不同学科坐标系不太一样,文学需要关注朝代(时间)与题材,语言学要关注词汇、语音、语法、修辞,文论就是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这个建议自己动手做,别人的现成的其实不如自己做的印象深刻。微观指一些细腻的知识点。很多问题里面涉及到的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大,可以单独抽出来记。比如对于《红楼梦》研究的几个流派,需要列举派别、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等,密度很大,可以把关键词抄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附近,随看随记。到了后期,我的书桌正对的墙上已经贴满了大半。
时间分配上,4-9月我将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分配给了专业课,百分之三十给了英语。我看第一遍书用了四个月(4-7月)左右,全程浏览,不求完全记忆。但心中必须有大致的知识框架,大体的知识点分布烂熟于心,即看到真题之后能立刻反应出这一知识点在课本的什么位置,主要考查哪一方面的内容,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大致还有哪些。第一遍浏览以后,不会或几乎不会考的知识点就可以过滤了九月份开始,由于开始准备政治,专业课时间将会大幅压缩。因此十月到十一月左右,两个月快速第二遍背诵八本书,进一步剔除比较冷僻的考点,做到基本掌握即可。而对于高频考点和超高频考点,必须做到滚瓜烂熟。我仍然用艾斯浩宾曲线原理背诵,背完一本书以后过一段时间复习一遍。同时这个时候要反复研究真题(真题从一开始就要研究,但这个时期要深入研究,做到答案熟练掌握的程度)。
最后一个多月,最后再把八本书过一遍。然后挑着那些高频超高频考点继续背,确保自己上考场以后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忘记答案。这样大体上,整个专业课从头到尾的时间,大约能过四遍,其中浏览一遍,背诵三遍。书越背到最后是越薄的。
关于答题技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卷面分,答题字迹工整
卷面分有多重要相信大家对卷面分都早已过分清楚,但是在考场还是我行我素,常常忽略这一点。但其实,电脑识别阅卷,对字体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
阅卷老师每天坐在电脑前要面对这几百份的试卷,批改速度也比较快,基本上就是看的都是关键词,如果学生的字迹潦草写一大片,很难抓取答案中的关键性语句,显然是很容易失分的。
2、写清关键词,不做无用功
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总喜欢一点点的推理,在得出结果之前,已经把整个答题框写满,全是过程,写到最后正确答案都没得写了,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不需要做太多铺垫,有一说一,将涉及到的知识点答出来就可以了。写太多没用的答案,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还容易让阅卷老师找不到重点,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挖个坑。
3、条理清晰,标清序号很重要
相信经过十几年的考试经历,大家在答题时都会表情序号,分点罗列。其实这也是答题中最好的办法,清晰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凸显专业领域的术语
在写答案时,涉及到知识点最好用书面语或者专业术语表达出来,对专业语言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不能通篇答案都是大白话。
(三)文质彬彬
进入复试环节,线上复试与线下复试存在很大的差别,擦边过的同学很难逆风翻盘,除非有很大的亮点。
l首先文的方面,各个小的细节都要做好。线上复试最重要的是网络的问题,一定要调试好设备;个人的穿着打扮不要出格,不要邋里邋遢;对老师要有礼貌等等。
l质的方面,更具决定性的地位。复试的话,先要准备一份自我介绍,自己写完最好让学长学姐或者专业人士修改一下,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老师提问的契机。按照自己的自我陈述来准备复试,如果提到自己非常喜欢一位理论家,老师就会从这方面来深入发掘,对你进行提问。所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了解比较深入的内容写在自我介绍里面,按着这些进行复试准备,看专著!看论文!
复试没有固定的推荐书目,线下复试的话是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真题重复率挺高,复试真题也要重视。线上复试没有笔试,只有面试。
写在最后,考研只是人生中的一条道路,全力准备,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