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利他

大学生利他

发布时间: 2025-09-13 11:36:42

⑴ 服务社群参与方式有哪几种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

1.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自愿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一种善意的举动,是以大学生的自愿自觉为前提,并不是出于政府或学校的强制。当然,政府部门或高校出于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以及回馈社会的良好意愿,制定一些政策或采取相关措施来推动大学生进行社会公益实践,只要这些措施和办法是倡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并且大学生是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与否的,就应多从正面的角度予以支持和理解。否则,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中就会成为不作为的相关方,资源的配置和公益生态系统也因此变得极不完整。

2.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社会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在社会领域践行,其活动平台是在社会,服务对象的指向也应具有社会方面的特征,而不是服务经济部门或私人部门。参与社会公益实践的大学生应该走出校园,在了解社会民情及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参与服务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社会性,也意味着大学生公益实践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社会某方面状况,或促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3.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利他性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具有利他性,不以私利为目的,以更多人的公共好处为目标,从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初始便应确立“公益”这个核心价值。青年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热心公益、胸怀理想、有所作为的心理特点,青春、理想、激情与公益的结合,将激发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使得青年大学生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4.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学习性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实践”指的是学习实践,是把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现实中加以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也就是通过“做”来进行的“学习”。所以,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时,应强调其“在做中学”的意涵,让大学生把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时,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他人并最终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无论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其最基本的还应回归教育的本质,促成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多方联动性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大学生自身发起,也可以是大学生参与学校、政府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等组织的公益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去。因而,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多方联动的。不能误认为,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必须只能由大学生自己组织发动,而应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考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从整体社会系统的角度考量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无论发起者或组织方是谁,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因而,利他性和学习性是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最为根本的属性。社会公益实践可以把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繁荣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有效互动而相得益彰。社会公益实践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务“人”的公益行动,也是培养“人”的有效方法。通过促成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达到促成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⑵ 大学生如何践行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理念

明道、修身、利他、共荣
践行明道、修身、利他、共荣理念,唯有先解其义,再行其德,方为大学生者为人处世之道。
明道,顾明知其意,一个人要做的事情,明确自己的初心使命、生命目的和意义。大学生,为大学者,大学之德在明道,明确所学目标与方向。现今社会,大学生数以千计,数量庞大,质量不齐,专业与市场脱节,技能与供需矛盾。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内卷考研考公上岸;单位找不到好员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大学生先得明白自己所学专业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前景,自己所用心思是否能促进学业基础扎实牢固,两者兼者必定厚积薄发,业已成功。缺一者,如果选择了,也要坚持,有所坚持与行动,也能成大事。
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大学生者,先正其身,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立一个品行优良的能人。大学生,十八岁的年纪刚刚青春枝头,成年后更具强于中小学生的意志与身体,塑造其身也更加有力。身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品性,身正不怕影子斜,一身正气满乾坤。大学生的身正气,与生俱来的朝气,更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更多的人。行得正坐得直,一板一眼顶天地,时刻严于律己,学会正直与勇气,更要学会善良与真诚。
利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要为他人服务,为他人着想,动员他人影响他人。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凡是别人第一位,自己最末位。大学生,以学习为重,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永存心中并付诸行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别人困难时你要挺身而出,别人落魄时你要雪中送炭,带动你身边的他不忘学习,影响身边的他刻苦努力,大家一起进步,影响的不仅是别人,更是自己。
共荣,荣辱与共,同甘共苦,大家要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同幸福,前提也要共同经历,共同刻苦。大学生的幸福其实很简单,考试不挂科、专业有前途、毕业有着落,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你们奋斗的基础上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白日不会有好梦,在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路上,请带上身边的同学朋友,进步的同时还能撑起更大的一片天空。不是什么时候都要走得快,还要想着走得远,走远了,你的眼界就开阔了,心也豁然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幸福真的需要你我他。

⑶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行为及克服方法有哪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自私心理、自傲心理、猜疑心理和逆反心理,克服方法分别如下

  • 自私心理:自私心理会阻碍个体与他人的良好互动。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需要培养利他精神和共情能力,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促进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 自傲心理:自傲心理源于对自己的过高评价,导致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谊。大学生应当学会谦逊,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他人交往,从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猜疑心理:猜疑心理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破坏人际关系。大学生应当培养信任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他人,避免无端的猜疑和怀疑。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他人的善意和诚意。

  •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源于对权威或他人的不满,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发现意见不合时,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沟通,尊重他人的观点,寻求共识。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矛盾,增进彼此的理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行为,需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并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网络。

⑷ 利他行为的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观者在决定是否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他必须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非常紧急的?自己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借助什么办法完成这一行动?因此,人们在作出助人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需要考虑,尽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况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柄在决策之前,通常会逐个地考虑到如上几个问题。
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为了研究哪些情况会被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 Huston)曾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紧急程度”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是非常紧急的情况,第二级是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此递减,第五级被定义为最不紧急的情况。他们列举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让69名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价。结果发现,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⑧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没有其他人竒以帮助当事人;⑤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随后的几项实验纷纷证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吾的决策。如果求助者的困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的话,那么,旁观者很可能不会提供帮助;反之,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给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当一位心脏病人突发病症,摔倒在街上时,想要帮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一个急救 电话,或者拦车送他上医院就可以了,多数人都能做到,所以,会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 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而且人们也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例如,当两个人非常凶狠地动手打架时,旁观者一般不会贸然插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担心受到伤害。
当一种助人行为不会威胁到旁观者的身体安全时,仍然会有人畏惧不前。当旁观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马路旁边时,他会想到如果他去帮助此人的话,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假如他没有什么急事,或许会上前相助;反之,就会减少的可能性。其次,如果救助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钱,那么代价就更大了。再者,如果需要帮助的人非常肮脏、浑身是血,那么,与他的近距接触有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这也是助人的代价之一。但是,当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 人们不愿意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尽管现在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没有能力自助,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我们也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另外,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酿成大错的人,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诺(W。Havard&W.Kurleno,1974)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进行了一项有关的现场实验,说明了求助者的性别、旁观者与求助者的交往等因素与旁观者助人与否的关系。研究者让一位实验助手扮演“求助者”,“求助者”的角色是一位大学生,他与其他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一场实验之中)坐在图书馆的一张桌子旁边看书。研究者再让另一个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肮脏不堪,他走进图书馆,匆匆地看了一眼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的人之后,就远远地坐在另外一个地方。当“求助者”离开阅览室之后,“小偷”拣起了一本“求助者”的书就消失了。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不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个“小偷”吗?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还证明,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讨厌的话,会大大地减少人们帮助他的可能性。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一个跌倒在路边的行人,如果他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人们就相对愿意帮助他;如果他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就很少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热点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申请考核博士 发布:2025-10-20 08:58:11 浏览:981
福田雷沃重工本科生待遇怎么样 发布:2025-10-20 08:53:49 浏览:575
华为要本科生吗 发布:2025-10-20 08:25:41 浏览:550
2008年青岛本科生工资 发布:2025-10-20 08:04:24 浏览:444
东北大学艺术考研 发布:2025-10-20 07:38:35 浏览:299
我的大学生活txt 发布:2025-10-20 07:35:28 浏览:25
人民大学外语系考研 发布:2025-10-20 07:31:12 浏览:894
上海交通大学考研辅导班 发布:2025-10-20 07:24:54 浏览:420
华中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群 发布:2025-10-20 07:09:36 浏览:558
南京大学2016考研线 发布:2025-10-20 06:43:12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