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大学生
1. 上海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是哪几所医院
一级医院大多指地段医院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宝山
宝山区中心医院-宝山区中医医院-宝钢医院
吴淞中心医院-大场医院-中冶集团职工医院
罗店医院-宝山区传染病医院-上钢一(二)厂职工医院
区妇幼保健院-第五冶职工医院-十三冶职工医院
宝钢二十冶职工医院-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安局安康医院
长宁
长宁区中心医院-同仁医院-武警总队医院
长宁区光华中西结合医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东方乳腺疾病医院
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天山中医医院-中国民航上海医院
纺三医院-电力医院-区慢性病防治院
市房屋土地管局职工医院
解放军第八五医院-解放军四五五医院-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虹口
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岳阳医院
市中西结合医院-第四人民医院-海军四一一医院
曲阳医院-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同济大学医院
江湾医院-虹口区妇幼保健院-海员医院
建工医院-航道医院-区牙防所
黄浦
黄浦区中心医院-长征医院-第九人民医院
黄浦区传染病院-仁济医院-上医大妇产科医院
黄浦区中医医院-华仁医院-第二人民医院
黄浦南市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港医院-南市区中西结合医院
南市区传染病院-南市黄浦区妇幼保健院-南市区肿瘤医院
区结核病病院-区眼防所-
市职业病防治院-红光医院-区牙防所
南市区精神卫生中心-市府大厦门诊-市口腔病防治院
静安
华山医院-市眼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
华东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邮电职工医院
公用事业局职工医院-静安区老年医院-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卢湾
瑞金医院-瑞金分院(市政医院)-卢湾区妇幼保健院
曙光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卢中心)-香山中医医院
区牙防所-区结核病病院-
东南医院-卢湾区精神病防治中心-江南造船厂职工医院
闵行
闵行区中心医院-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
吴泾医院-闵行区结核病医院-闵行区中医医院
闵行区传染病医院-电气集团职业病防治院-市民政第一精神院
浦东新区
东方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浦东新区结核病防治院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第七人民医院-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
第三钢铁厂职工医院--
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浦东新区中医医院-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长江航运医院
仁济医院(浦东)-浦东新区中医医院罗山分院-
普陀
甘泉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
利群医院(大众老年护理医院)-普陀区中医医院-普陀区妇婴保健医院
纺一医院-区眼牙病防治所-
徐汇
徐汇区中心医院-第八人民医院-龙华医院
大华医院-日晖医院-中山医院
宛平医院-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市胸科医院
儿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
上海远洋医院-上海市精神病卫生中心-肿瘤医院
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诊部-气功研究所门诊部-区眼牙病防治所
区妇婴保健医院-区结核病防治所-
国际妇婴保健医院-四五五医院-市中医文献馆门诊部
杨浦
新华医院-市第一肺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长海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纺二医院
控江红十字医院-杨浦区安图医院-杨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杨浦区妇幼保健院-杨浦区工人医院
杨浦区肿瘤防治院-杨浦区中医医院-区眼牙病防治所
闸北
市中医医院-铁路中心医院-闸北区中医医院
闸北区中心医院-北站医院-闸北牙眼科医院
闸北区市北医院-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市民政第三精神病院
崇明
崇明县中心医院-崇明县精神卫生中心-崇明县庙镇人民医院
崇明县传染病医院-崇明堡镇人民医院-崇明县妇幼保健院
崇明县中医医院-崇明县康乐医院-
嘉定
嘉定区中心医院-南翔医院-嘉定区中医医院
区眼牙病防治所--
安亭医院-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嘉定区妇幼保健院
金山
金山区中心医院-金山区亭林医院-金山医院
金山区枫泾医院-金山区疾病防治中心-金山中医医院
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区幼保健院
青浦
青浦县中心医院-青浦县中医医院-青浦县朱家角人民医院
区幼保健院--
青浦县结核病防治医院-青浦县精神卫生中心医院-青浦县万寿医院
松江
松江区中心医院-松江区泗泾医院-松江区方塔医院
区眼牙病防治所--
松江区妇幼保健院-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松江区乐都医院
奉贤
奉贤县中心医院-奉贤县传染病医院-奉贤古华医院
县结核病防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眼牙病防治所
奉贤县中医医院-奉贤县精神卫生中心-奉贤县奉城医院
南汇
南汇县中心医院-南汇县光明中医医院-南汇县周浦医院
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区妇幼保健院-
南华医院-南汇县精神卫生中心-南汇县结核病防治院
注:请将本单张贴于部门告示栏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 当代大学生要怎样弘扬长征精神
当代大学生,在弘扬长征精神时要坚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坚定信念,勇于追求,不怕挫折。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学以致用;在生活上要做到艰苦朴素,不盲目攀比,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生活;
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同时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人觉得有你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幸福。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任何辉煌业绩都要通过艰苦奋斗去创造。长征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斗争,还要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克服无数高山大川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难困苦考验了红军,铸就了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对艰苦奋斗精神颇有微词,认为它已经过时,无法“与时俱进”。的确,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较深的我们领会不了艰苦奋斗。
当代大学生就算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也是每个家庭的心肝宝贝,自然没吃过苦。基本上家长们是不会让我们去体验艰苦奋斗的。我们没有体会到艰苦奋斗,而我们又崇尚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这些更是要具有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完成。
因此,我们要教育自己发扬长征精神,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熟悉了解国情,敢于正视困难,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迎接挑战,特别是要勇于到基层和贫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创业,以知识能力和顽强斗志,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
3. 钟志贤的个人履历
钟志贤,男,1964年8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理学博士(教育技术学专业),二级教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江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赣鄱555英才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等。
兼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计划”专家组成员,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江西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等。《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关注的领域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010年开始,主要关注“学术寻根”、“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之道”、“学分银行”等研究。 主要代表作有《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等,在本专业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学术成果多次获得政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均排名第一),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各种优秀成果奖10次。《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被中国书刊协会(2000)评为优秀畅销书;《点击成功》被新世纪教育文库(2002)推荐为大学生100种必读书;《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入选文化部、财政部2005年度“送书下乡工程”图书,入选“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书目推荐活动”(2005),多本著作被选为大学生/研究生教材或专业参考书;被专业网站评议为对中国教育技术学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学者之一。
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被学界评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术领域16位关键学者之一”,“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之一”,“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发表论文(CSSCI)最多、高频被引作者之一”,“中国教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43位学者之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高贡献率学者之一”等,在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力和影响力。
2013.04,入选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函[2013]4号】
2012.04,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赣才字[2012]1号)
2011.10,入选2011年江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岗位(赣人社字[2011]509号)
2012.03,入选江西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赣教规划字[2012]20号)
2011.08,入选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赣教改[2011]1号)
2011.04,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
2010,入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计划”专家组成员
2010.06,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技术学专业)
2010.05,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设计学科)
2009.12,“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技术学专业)
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
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3)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1,2004,2008)
“十五”期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
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2006),等。
教育类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二审专家、《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外审专家、《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
自1987年以来,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0余年,致力于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和成功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省级课题(含重点招标课题,重点教改课题)8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点击成功》、《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等。另有学术论文160余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