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贷案例
① 跟谁学财经:大学生陷校园贷溺亡,当心这7种典型案例,请转给身边人!
导读:
北京某知名外语高校一大三学生暑期放假返回吉林家中,在给家人留下遗书后失踪,随后其家人不断受到追债的短信和电话。8月16日,失踪大学生被确认死亡,家人发现其曾经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贷款,同时还有多条威胁恐吓追债的信息及视频。目前警方已开展调查。
学生溺亡家人不停收到催债信息
从8月16日起,北京的各高校开始陆续迎来学生返校,但家住吉林省蛟河市的范泽一永远也不能回到学校了。范泽一出生于1997年,是一名大三学生。2017年8月3日,正在家放暑假的范泽一向家人称要返回北京学校,随即离开了家。据范泽一的家人告诉记者,就在范泽一离开家的当天下午,家人在其卧室内发现了一封遗书,称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并且“我的心已经承受不住”。
发现遗书后,家人立即拨打范泽一的手机,但手机已经无法接通。随后,家人立刻报警,警方马上以“失踪人口”立案展开调查。
范泽一的家人告诉记者,就在范泽一失踪的次日,也就是2017年的8月4日开始,范泽一父亲的手机就开始陆续收到数十条的信息,信息内容都是追讨债务。
范泽一手机收到的催债短信
与此同时,范泽一的父亲还接到多个追债电话,电话里的人在谩骂之后都声称范泽一借了高利贷,现在联系不到范泽一,所以向其家人追债。
8月5日,一具在水中的浮尸被人发现。DNA比对结果显示:溺亡浮尸就是范泽一本人。
在恢复后的范泽一手机里,发现范泽一从2016年7月开始,从一个名为“速X借”的网络借款平台借了第一笔1500元,随后就从另外一家网络借款平台借了3000元钱用于归还“速X借”的钱,然后再从另外的借款平台再借出更多的钱用来归还上一笔欠款。除了“速X借”外,他还在“今X客”、“哈X米”等网络借款平台上借款。
校园贷是如何快速兴起的?
2014年,出现“校园分期”,他们先从iPhone等大学生钟爱且有点“买不起”的商品切入,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短平快地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
曾有统计显示,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这一规模在2015年才260亿元。大学生收入少,但对数码产品、旅游、娱乐方面的需求大,更容易接受信用消费、分期付款。
“校园贷”平台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校园内大力推广。近一年多,频频出现了黑代理、裸贷等“校园贷”陷阱,一些大学生因此成了受害者或是犯罪者。
2016年,某网络借贷平台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瞬间把非法“校园贷”等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
在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助力非法“校园贷”横行的是不少大学生因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等心理,而形成的高消费行为。
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论调,掩盖了“另一面”。许多校园贷的陷进是防不胜防的,它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甚至从其朋友亲人入手,诱导人们走入陷阱,比如以下这7种。
7个非法校园贷典型案例
“不良贷”
主要指那些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或给学生带来恶意贷款的平台。
典型案例: 2016年11月,福建漳州大二学生因参与不良校园网贷欠下百万债务跑路。
案例分析: 不良校园贷往往存在费率不明、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不文明的催收手段、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校园代理人无资质等风险问题,应加以识别。
“高利贷”
根据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约定年利率未超过24%,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利率在24%-36%系灰色地带。若借贷双方约定利率超过36%,则定为高利贷,不予支持。
典型案例: 2017年3月,福建某大学生通过校园贷小广告借款800元,不料在利滚利的情况下背负的债务近20万元!
案例分析: 以月息“0.99%”为噱头的校园贷分期易造成“低息”假象,但加上平台服务费,成为超过年利率24%的超高利息!若缴纳滞纳金,超过36%变为非法高利贷。
“多头贷”
主要指因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形成一种“以贷还债”式的多头贷。
典型案例: 2016年3月,河南某大学生在10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后因过度借贷导致跳楼身亡。
案例分析: “多头贷”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校园贷平台是否正规,更在于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将直接导致的巨额还款压力问题。
“传销贷”
主要指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大学生作为校园代理并要求发展学生下线进行逐级敛财。
典型案例: 2017年2月,吉林破获涉150余大学生传销式敛财类校园贷诈骗案,主人公小郑以兼职代理身份发展下线并进行逐级提成。
案例分析: 判断传销的三个标准:是否需要上交会费;是否让发展下线;是否进行逐级提成。案例中涉案学生既是受害者又是作案人,多数学生是在并不知情和利益驱使下被不法分子利用。
“刷单贷”
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理,以贷款购物刷单获取佣金名义进行的新型诈骗。
典型案例: 2016年上半年,南京陈同学受诱惑驱使从事“刷单”购手机,不料在成功分期购买手机后,实际使用方拒不分期付款并消失。
案例分析: 要高度警惕典型“贷款购物”刷单兼职骗局,求职时一定要选择正规、信誉高的单位,谨防“好心人”主动介绍工作行为。
“裸条贷”
主要指不法债主通过要挟借贷者以裸照或不雅视频作为贷款抵押证据的行为。
典型案例: 2017年4月11日,福建厦门大二学生因卷入“裸条”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骚扰,选择烧炭自杀。
案例分析: “裸条贷”往往给借贷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致使借贷人不堪其扰而采取极端做法。一旦陷入裸条陷阱,要主动报告自己的借贷信息,并及时进行报警。
“培训贷”
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培训贷”实为“校园贷”的新变种,专门坑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典型案例: 2017年4月,广州某教育机构通过 “培训课程费”为由诱骗大学生参加贷款,致使270名学生惨遭诓骗。
案例分析: 此类校园贷诈骗实为诈骗分子通过虚假宣传方式诱骗学生参加贷款缴费。
认清“不良校园贷”的真面目后如何防范?专家给出建议,应该做到“三不要”:不要沾惹“不良校园贷”;不要“非理性”消费;不要“采取极端解决办法”。及时和父母沟通,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应报警。
希望不要有更多的人陷入校园贷里,不再被坑害了。
关于校园贷,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留言里,一起聊聊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跟谁学财经】
② 大学生借14万到手4万,揭秘网络借贷的乱象!
“校园网贷”,犹如盛开在校园的“罂粟花”,外面虽然美丽妖娆,但其甜蜜的花香却隐藏了致命的诱惑。
近年来,网络 贷款 成为大学校园的新宠,虽然贷款额度不高,能为临时资金短缺的大学生带来暂时性的方便,但行业规则一旦被打破,就如同撒向大学生的诱饵和鱼钩,使得他们挣不开身。
有关校园借贷乱象的报道屡见不鲜,从因贷款无力偿还,到出卖裸照“裸条”借贷,再到跳楼自杀,引发了外界强烈的关注。
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日前,有媒体再度报道了一则有关网络借贷的消息,有大学生借 14 万到手的只有 4 万,而逾期后的日利息更是高得吓隐好凯人,达到30%。
经过调查才知道,事情大概是这个样袜没子的:
去年9月,湖南某高校的大一新生小周因为急用钱,用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做抵押向某借贷平台借了一笔款。此后,还款日期逼近,小周又在借款平台的“热心帮助”下拆东墙补西墙。短短一个月,已经向数十个借贷平台借款了,总额高达十几万。而实际上,在两张最大的借条里,小周写的借款金额是10万和4万,但到手的只有约4万。
此后,小周陆续还了6万多借款,催款电话却还源源不断打上门。小周的同学、老师和家长都不断接到催款骚扰电话。
最终,小周无奈休学,中止了一场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精彩大学生活。
爸妈从小就教导我们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但有人就是没往心里去,想着如何走捷径,认为伸手就能够到的东西,不用白不用。而结果是,不劳而获的代价往往来得更沉重。
刚刚准备踏入大学的考生们,人生何等精彩,岁月如此静好,可是,小周却灶唤因为一个不留神,就此断送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原来,免费的午餐才是最昂贵的”。高考后的第一课,竟是如此深刻!
2、揭秘网络借贷的乱象
“校园网贷是个坑,10个里面,6个都会回头再借,上岸的不多。”——这是来自一位深陷校园贷同学的告白。
当催款电话一遍又一遍地响起,原本美好的校园生活从此失去了应有的宁静。
校园贷,本是一种服务于大学生助学、创业的贷款平台。但是由于缺乏管制,使得校园贷在法律的灰色空间内野蛮生长,沦为不少不法分子进行交易的工具。名义上,校园贷利息低,借款手续简单,看似安全保险,然而事实却是令人难以想象。
案例一:2016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有学生反映,该校大四学生边某让部分同学以个人名义帮其进行网络信用贷款,但因未能履行承诺,致使帮其贷款的学生被贷款平台催缴本息。据悉,涉及疑似借贷被骗的南农学生有57人,总金额近150万元。
案例二:青岛读大三的小陈一年前接触了校园贷。分期付款带来的“便宜、省事”,还有购物的快感让她喜欢上了这种借贷模式。半年内,小陈分别在趣分期、分期乐等15家校园贷平台上借贷消费,购买了多种苹果电子产品、名牌包包、化妆品、尼康相机等。每次的金额都不大,1000、5000,但很快,她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已经积累了10万左右的欠款,每个月要支付4000左右的本金和利息。根据记者综合统计,小陈的借贷成本在30%,也就是说她10万元左右的欠款,有3万是需要支付给平台的利息。
案例三:湖南某学院体育专业的大四学生方某,从去年10月左右至今,通过借用18位同学的个人身份信息,以“梦想基金”、“校园贷款”等名目,在名校贷、 京东 白条、极速学贷、钱米等12家P2P贷款平台上,共借本金和各项费用50多万元后失联。
其他:2016年12月30日,20岁的广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小菲(化名)在借款平台“51短借”借了2000元,仅三个月的时间利滚利变成了11万;湖北某大学生借贷5000元,半年利滚利成了26万;上海某大学生借贷4万,半年欠下100万……类似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种种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笔小数目的金钱,短短时间就可能滚成巨款。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又该如何去承受这巨大的负债压力呢?!
网络借贷存在很多乱象,除了高额的利息,更可怕的是,暴力催款。
例如,被媒体曝光的裸条贷(指借款人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或小视频作为担保,一旦逾期未还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
例如,通过打爆借款人的电话、发恐吓短信、骚扰借款人的室友、家长、老师的方式 催收 ;
例如,以假装律师口吻催收、假装法院涉诉短信、发布人身攻击性的的恐吓信息等方式让你担惊受怕,逼迫你还款。
这些江湖套路太深,学生们往往心惊胆战、烦不胜烦,但又无可奈何。
可怕的“校园网贷”,就犹如盛开在校园的“罂粟花”,外面虽然美丽妖娆,但其甜蜜的花香却隐藏了致命的诱惑。可偏偏有人趋之若鹜,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从此求学之路就变成了“不归路”。
3、如何避免校园贷陷阱?
近年来,随着借贷市场的日益活跃,借贷方式愈加多种多样,骗子的诈骗手段也是越来越新颖,有的手段并不高明,但有的着实考验智商,让人防不胜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消费群体,数量庞大而集中。他们消费观念超前,支出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骗子们正是利用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只消费没收入、自控能力较差、急需周转资金等有利条件,以“借钱不怕坑,还款不用愁”、“零门槛,无抵押”等虚假口号,诱骗在校大学生透支信用、盲目消费。
校园网贷就像只无形的“黑手”,给诸多莘莘学子带来伤害,甚至酿成悲剧。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应该做到以下八点:
1)、防止透支未来
在消费主义横行的今天,“卡奴”是常见的称谓,“花未来钱”常见诸于报端,“分期付款”更被看做是 理财 中管理现金流的常见招数。现在很多学生用分期手段来享受大额超前消费,虽然在消费的时候享受到了乐趣,可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每日都要为分期做还款,压缩生活开支,直到分期结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逾期,逾期的后果可想而知,错估自身还贷能力的同时,还给家庭带来了负担。
2)、防止冲动消费
每月生活费不少,也很节省,可是为什么突然就“穷”了呢?原因很可能就是一些“冲动型消费”,冲动型消费即突然间心血来潮花很大的价钱购买一些东西,比如看到自己喜欢的名牌包包、当季最火的口红等,脑门儿一热就很有可能刷爆信用卡,造成经济上的困境。所以,我建议,避免冲动消费,可以在电子行业、手机软件、 支付宝 上加入一些最高消费金额限制的措施来约束自己。
3)、坚决不做卡奴、贷奴
很多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办理信用卡和高利贷,虽然短期获得了经济上的高消费,但是以后的日子里,却要为信用卡、高利贷的还款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严重者会走上歧途,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都会有影响。
4)、勤工助学,缓解压力
节流的同时还需要开源,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里有很多可供学生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除了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之外,平时多参加一些兼职,或者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不仅能得到一定的工资收入改善生活,还能得到一定的锻炼,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在这里,阿金要郑重地提醒同学们,在兼职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上当受骗。
5)、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听信校园贷的宣传,江湖险恶,涉世不深的学生不要被花言巧语迷惑,一旦入套,追悔莫及。另外,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未走出校门,身背债务及心灵创伤会给今后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6)、建立合理的理财方式,科学的消费观
大学生一定要有合理的理财方式,很多学校没有开设理财课程,但有的学习会有选修课,可以选修,另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追求超出自家(父母能提供的费用)经济能力的物品,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7)、严密保管个人信息及证件
不轻易在网上透露自己的身份,不轻易将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身份证、学生证或者是个人的信息)给别的同学或老师或陌生人,学生群体应该注意加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包括个人信息及证件等,防止被心怀不轨者利用,造成个人声誉、利益损失。
8)、确实需要用钱的话要到正规平台
如果真的需要,可以预估自己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否可以正常还款再确定分期。如今,各银行都有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助学贷款等项目。当遇到资金问题时,学生群体应加强与辅导员、学校管理部门等的沟通交流,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4、网络借贷亟待监管
市场空间庞大表明校园贷业务存在的合理性。校园贷的本意,是通过资本的合理流动,来解决大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
但由于监管不力、缺乏规则、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扭曲等种种原因,作为P2P蛮荒时代的产物之一,乱象丛生的校园贷对大学生竟从扶持变成压榨。
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稍不留神就将处于审核过宽、高息重费、暴力催收等各方蛮力的挤压之下,一旦迸出鲜血,喷溅在高校净土,难免触目惊心。
然而在一系列校园网贷悲剧和乱象的背后,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立法、监管和执法的缺失。大学生虽已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但毕竟社会经历、经验欠缺,且对违约风险认知程度有限。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网贷悲剧和乱象的重要性和急切性,在校园网贷立法、部门完善、执法等方面有所作为。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如果你要参与到网络借贷,一定要量力而行,认清正规的网贷平台然后再实施交易,遇到可能的借贷陷阱,注意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