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㈠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3000字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正在逐步融入法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法律的约束而生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这意味着,在高度规则化社会中,法律手段将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论是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还是宏图伟业的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
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因此,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所谓法律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够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还能使公民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这种信仰能够促使公民在法律框架下理性守法,从而实现法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