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大学生影响
❶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利弊有哪些呢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多方面且深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形态的开放:
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多元化,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2. 艺术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新媒体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如网络电影、短视频等,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3. 社会关系和沟通方式的变革:
社交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等的普及,简化了沟通流程,提高了社交效率。
4. 表达能力的增强:
新媒体要求用户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制作等,提升了大学生的这些技能。
5. 学习方式的转型:
电子书、网络课程等新媒体学习资源,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6. 就业前景的变化:
数字营销、大数据分析等新兴职业的兴起,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新方向。
7. 对健康和心理的影响: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影响健康,同时需警惕网络暴力等对心理的潜在伤害。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
1. 信息过载与碎片化:
大量信息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效率。
2. 网络欺凌和暴力:
网络匿名性可能助长不良行为,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3. 网络侵权和盗版:
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创作者利益,威胁社会创新。
4. 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需加强保护。
5. 焦虑和沉迷:
过度使用新媒体可能引起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沉迷。
总的来说,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益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需要我们正视并合理应对。
❷ 大学生主要利用微博干些什么
微博就是一个实名但是不相识的交流平台,大学生一般都关心的是身边的人究竟都做了什么,那些每天睡在自己几百米以内的人,原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生活轨迹,在微博中,向返璞归真的田园一样,大家又能熟悉起来,这是微博、微信、陌陌等身边交友工具最大的特点。
❸ App的使用习惯会影响大学生的婚育观,你的婚恋观受到影响了么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公布了《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抽取样本来自30所高校。报告指出,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7%明确表示不结婚,同时理想结婚年龄为27.82岁,平均恋爱次数为1.62,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但结婚意愿存在人群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家庭、学校层级与地域。
在精神面貌与婚育观的关系上,躺平派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最低,也有更高的女儿偏好;佛系派婚育意愿最高,并且竞争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婚育意愿;乐观群体的婚育意愿均很高,悲观群体的婚育意愿最低;对自身的预期主要影响结婚意愿,对子女的预期主要影响生育意愿。
❹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与对策_微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微博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温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调研样本,调研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因,提出了“微博”时代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构建“红色微博”平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微博德育”能力、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等。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展望,是人们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人生诉求、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以奋斗目标为表征的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高度自觉意识[1]。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微博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之余,也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微博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温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围绕微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博时代”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议。
一、问卷调查和样本选取
调查所采用的问卷是围绕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设计的自编问卷《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研究》。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科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微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调查采取的方法是分层抽样法,抽取了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两所高校四个年级、五大学科的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人员入班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8份,有效回收率为91.8%。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分布见表1、表2、表3。
表1 性别比例
表2 年级比例
表3 学科分布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微博”的主力军。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72.8%有自己的微博,只有27.2%没有微博。而没有微博的这部分大学生中,有58.1%计划开通微博,27.9%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14%的大学生“不打算开通微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用途是发布信息,达45.6%,其中,即时报道身边发生的事的占24.2%,表达自我观点和情感感悟的占21.4%;其次,是获取和传播信息,达34.6%,其中,浏览各类新闻资讯的占19.2%,转发和评论热门话题的占15.4%;再次,是出于交友的目的,达17.8%,其中,加入微博圈群的占9.3%,将感兴趣的人“加关注”的占4.8%,扩大自己的“粉丝群”占3.7%。关于微博吸引大学生的原因,调查表明,微博内容表达的自由性、操作的便捷性、信息的即时性、交流的平等性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其中,认为微博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的占24.3%,操作简便的占21.2%,信息更新及时的占18.8%,信息量大的占15.9%,互动性强的11.2%,参与者多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的占8.6%。
(二)微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微博”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调查显示,大学生可以从“微博”上获取各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其中,娱乐八卦类信息为21.3%、时事政治信息为18.5%、社会人文信息为17.6%、朋友动态信息为15.5%、生活时尚信息为13.4%、求职就业信息为10.7%、学业相关资讯为3%。同时,微博的互动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的观点碰撞和交锋中开阔了思维。调查显示,微博与其他媒体相比,认为“微博提供了更多更迅捷的资讯”的占31.1%,认为“微博具有更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的占28.6%,认为“通过微博可以迅速获知热点问题及舆论倾向”的占24.4%,认为“通过微博可以与平时难以接触的名人进行交流并得到指导”的占15.9%。此外,通过“加关注”大学生可以直接将自己感兴趣的人“加关注”,成为他们的“粉丝”,“关注对象”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必将对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关注”对象的参与壮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者队伍。大学生对各类人员的关注程度依次是:同学、朋友为18.4%,家人、亲戚为15.8%,学校、班级、社团等为15.7%,政经名人和文体明星为13.2%,新闻媒体为11.2%,人气微博主为7.8%,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为7.6%,老师为7.2%,喜爱的品牌为3.1%。
(三)微博海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的同时也必然会使一些不良信息借助微博平台得以传播,一些大学生面对不良信息时,由于社会阅历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缺失,容易淡化乃至动摇理想信念。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微博上看到的不良信息主要是:“炫富斗富等不健康生活方式”30.8%、“含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信息”25.9%、“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语”18.1%、“虚假信息”12.4%、“反党、反政府言论”10.8%、“其他”2%。对于微博上的海量信息,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看待其可信度,认为可信度很高的为12.8%,一般的为73.1%,很低的为13.1%。但是,大学生认为,这些信息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迷茫和困惑,认为“微博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难以取舍”的占29.8%,认为“微博上的流言谣言让人难以辨别”的占27.2%,认为“微博上的碎言片语让人难以深入理解”的占25.3%,“已经对微博上瘾,并对此深感苦恼”的占17.7%。同时,微博上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当问及“微博上的观点与理想信念不一致时,你会改变理想信念吗”,认为“不好说”的为37.4%,“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理想信念”的为32.5%,“从不改变理想信念”的为18%,“改变了理想信念”的为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