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本科 » 大学生交往现状

大学生交往现状

发布时间: 2021-02-16 17:57:57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

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啊

⑵ 如何看待大学生交往现状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是怎样的?一般来说,大学生渴求交往,希望能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的初、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们的“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越来越为自己所认识。此时,他们既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激动,又为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安,甚至会产生孤独感及对孤独的恐惧。于是,他们便产生了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这些大学生,与读中学时相比大不一样了。一般地说,在这个年龄阶段,已经能够较好地认识社会,并能对某些社会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这表明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且越来越具有社会性。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同龄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因而越来越需要获得同伴的认可、接受、尊重和信任。这也是大学生向往和渴求人际交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就更加迫切。从中学升人大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他们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和恋旧感。这个时候,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友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因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和信赖,有助于新同学尽快地熟悉生活环境,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获得生活上的安全感。对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则是出于另外一种需要。面临着毕业,走向社会,他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将来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为此心中常常生起惆怅和不安。他们明白,重视人际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不仅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在这种心理背景下,高年级的大学生对交往的向往和渴求,更加自觉,层次也更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性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向往和渴求比中学时期要迫切得多,由此而产生的烦恼和困惑也比中学生要多得多。同时,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社会,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由于人们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范围越来越广,科学领域也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使得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与他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又使人们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增多,人们的交往需要也随之不断增强,大学生作为感受时代信息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向往和渴求,不可能与这种社会大背景无关。由于社会的、学校的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时代性。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必然会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注入新的内容和要求,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较多地表现为“同一战壕的战友”,而今,改革开放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拓了一片崭新天地。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既注重平等互助,又注重友好竞争,希望在竞争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第二,广泛性。高等学校以教育活动为基本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具有先进的信息环境和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生活区密集等特点。这些环境特点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内容的广泛性:交流思想、探讨人生、研究学习、传递信息、开发智力等。而且,与中学不同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接触机会多,相互依赖和相互帮助多,情谊也比较亲密和持久。第三,自主性。由于大学生一般知识面较宽,兴趣较广泛,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社会经验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开始凭自己的观点、个性、情趣、爱好来为人处世,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自主地开展交往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立人际关系。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交往观念比较开放,在交往方式上喜欢标新立异,在交往范围上不拘泥于自己生活其中的小圈子。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主性,往往会导致他们交往关系的开放性、多彩性和多变性。第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决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其一,人缘型。这类学生与人交往积极主动,交际面较广,大约占20%。其二,孤僻型。这类学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际冲突中自我调节能力差,大约占3%。其三,中间型。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其特点是处于前两类之间,一般表现不突出,人际交往范围较窄,行为上随大流,不爱显露头角。

⑶ 为什么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

人类的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任何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熟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了解和丰富自我,促进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⑷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是怎样的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多种的。我们习惯于把交流局限在言语方面,确实回无论口头语言答还是书面语言都在信息交流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这些极简单的身体语言往往也是很重要的,往往能给人最生动和深刻的印象。
其次,应该树立与人交往的勇气。有的人可能因为自卑,又或者是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所以产生了一种交往的恐惧心理。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自我期望太高造成的,解决的方法应该是重新去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凭什么说自己比别人差呢?即使某些方面有所欠缺,那又能说明什么?相信自己,在交往中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暴露一些缺点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更加亲切、可爱。
再次,交往是双方的事情,存在者相互适应的问题。单纯是自己去迎合别人或者要求别人对自己千依百顺,都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我们只能尽力去对别人更好,例如对人热情友好,树立信任感,以己度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等等。同时,又要有自己的个性,让人真正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理解与信任。

⑸ 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启发

大学生谈恋爱现状的启发现在大学生在学校谈恋爱是百花齐放什么样的都有,有的是。真正为了结婚而谈恋爱,有的是在学校寂寞谈恋爱。所以说谈恋爱的现状和启发是都是不一样的。

⑹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从生理规律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热情、自信、充满着了解欲和尝试欲的年版龄阶段,当他们摆脱权了中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步入环境相对宽松、轻松的大学校园,那种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参与和成功的“合群天性”被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大学生们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友情,希望在同龄人的群体活动中拥有家的温暖、体味团队精神、分享合作的快乐,在家、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他们渴望亲情,或许是空间距离的遥远更拉进了心理距离,他们希望在电波中感受亲人的关爱也学着去关爱亲人。他们渴望师生之情,不满足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业传授与接受”的刻板的师生关系,企望课堂之外师生有更广泛的话题交流,有更平实、更融洽、更亲切的师生情谊。他们渴望广泛的社会交往,渴望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⑺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如何

大学生们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离尽致。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很多同学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抱怨,大学生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交往触角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伸向了老师,伸向了校外,伸向了社会,渴望从这些“无字之书”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和真知灼见。然而,一室难以交往,何谈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⑻ 大学生恋爱的基本现状有哪些并分别举例分析

1、恋爱比例大,公开且主动性强。有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义无返顾的投身于恋爱的洪流中去。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越发投入与大胆,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其表现令人生厌。他们自己竟美其名曰: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2、女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男生。导致男女恋爱比例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女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早,加之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她们对"感情港湾"和性爱的需求程度要强于男生;二是女大学生的绝对数小,占在校生的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在"对偶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只要自己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而素质较差的男生在校园"情场"上则要相对受冷落。三是由于我国传统上推崇男大女小,男主女次的择偶模式,致使女生把在校期间当作择偶的最佳时机。她们担心一旦进入职业社会就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的另一半。

3、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成功率低,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

4、恋爱动机的多样化。据调查统计,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大学生只占30%,更多的是以“丰富生活”、“摆脱孤独寂寞”为目的,也有为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的。他们只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走出了“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便出现了“契约式恋爱”,在校时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补空白,甚至有人在校外租房同居,但毕业时互相说声“拜拜”。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5、男生主动出击者居多。一些相貌超群的女生在入学那天就被高年级负责"迎新"的男生"盯住"了。具有学生干部身份的高年级男生中不乏"有心人",他们名正言顺地要给刚入学的"小弟弟小妹妹"以关心、照顾和帮助,让新生普遍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少数纯真的"小妹妹"有时会感到这种兄长般的关怀越来越带有私人情调,待到双方的感情沿着"关怀照顾、感激、倍加关怀、由衷感激"的互激式正向循环,发展到适合于对方求爱的程度时,她们往往已无力抗拒感情的潮水,于是,全然放弃观察和选择的机会,匆匆相爱。

6、文科学生恋爱率高于理科学生。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专业性质的影响。文科学生平时的课程较松,可以凭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谈恋爱正好可以充实闲暇生活。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多,课后作业重,专业知识的内容衔接紧凑,不能靠突击来对付考试,学习压力大,因而恋爱比例要低些。也许是文科学生在总体上比理工科学生的"情商"高一些。

7、恋爱悲剧增多。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自杀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有之。

⑼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表现在哪些方面

做人实在,做事认真,不说别人坏话。

热点内容
同济大学药学老师 发布:2025-09-05 14:01:33 浏览:287
大学生逃课的调查报告 发布:2025-09-05 14:00:02 浏览:250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研 发布:2025-09-05 13:59:32 浏览:545
中秋国庆大学生家国情怀 发布:2025-09-05 13:59:26 浏览:106
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9-05 13:59:14 浏览:994
美国斯坦福大学转学要求 发布:2025-09-05 13:59:13 浏览:241
大学教授会什么名字 发布:2025-09-05 13:45:23 浏览:529
大学生毕业就啃老视频 发布:2025-09-05 13:38:42 浏览:131
2016郑州大学口腔复试名单 发布:2025-09-05 13:36:36 浏览:802
南京工业大学保研名单 发布:2025-09-05 13:34:01 浏览: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