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谱
1. 家谱录入党员,军人,大学生应该设什么名目
如果要单独列一个类似于表格形式把家谱中所有的“党员,军人,大学生”汇集作为一个章节,可以叫恩荣榜、恩荣录。
2. 怎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写出家谱的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 大学退休教授自称李白后人, 拿家谱为证,怎么回事
说起作诗,中国上下五千年,能当得起“诗仙”名号的唯有李白一人。李白一生有无数作品流传后世,那么他是否还有子嗣留下来呢?在江苏省的一个普通农村,东尹庄村,这里的农民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李白的后裔。引得无数媒体到这里采访追踪,他们甚至还拿出来了族谱作证。
在李白去世58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20年,李白的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曾经找寻过李白的后代。但最终只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至于李白唯一的孙子,两人说他早年就离家出走,失踪多年音讯全无。因此郁教授断定,李白早在唐朝就断子绝孙了,哪里还有后人。
4. 我姓满祖籍是山东省的,不知道是那里,我家谱就记的,得慎,首,建,
现在很多人发的这种表情,有人知道怎么搞出来的吗
5. 家谱上清代的人国学生是相当现在什么学历
是 国子监学生吧。
国子监是清代官办的最高学府,学生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受官,我认为有点儿相当于现在的培养政府官员的青年党校
6. 谁能给我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家谱的。谢谢……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高潮,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回回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7. 近来看家谱,内有清代先人为“大学生”的记载。请问清代及其以前朝代的“大学生”是个什么概念
清代以前没有大学,也就没有大学生.但有国家所办的学府叫太学的,是由朝庭为回开展学业所办答.
在清末时,清庭除派出学生公费留学海外之外,慈禧迫于要求废除科举考试的形势,宣布革新教育,大办学校,并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与清华大学堂(即现在的世界知名学府),招收有大学生.不过,革新后几年,清朝统治即被推翻.
清末大学生是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产物,自然与中国以往太学不同,可以说是与现代大学生非常类似的,并且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其础.
而在清之前的太学生中所学习的仍是为了"治国安邦"的儒家经典及八股文.
太学生不能与当今大学生相提并论,他们是朝庭培养的政治人材而已.
8. 赵氏家谱的名人
赵衰(?-前622),春秋时晋国卿。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多得从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称首功。任原大夫,亦称原季。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败秦师于彭衙。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赵盾,春秋时晋国执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为晋国执政。襄公死,他开始拟立襄公弟雍,后太子母缪嬴不让,复立太子,即灵公。执政期间,数与秦战。前607年,其弟赵穿以兵杀灵公,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同年,使其弟赵穿迎立襄公弟黑臀为君。即晋成公。
赵武(?-前541),春秋时晋国大夫、将领。即赵文子,亦称赵孟,赵朔子。晋景公讨灭赵氏,他随母庄姬(晋成公女)畜养于公宫。后被继立为赵氏后嗣,历任新军、上军之将,后执晋国政。晋平公十二年(前546)与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会。
赵鞅(?-前477),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又称赵孟。景叔之子。任晋卿,长期执掌国政。其时六卿强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诛灭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大夫。其后六卿内部互相兼并,以兵击败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围范氏、中行氏于朝歌,次年,在铁地誓师,击败护送粮饷给范氏、中行氏的郑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齐。赵氏封地进一步扩大,为此后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赵雍(?-前295),战国时赵国君主。即赵武灵王。肃侯子。前325年即位,以为应“随时制法,因事制礼”。亲自提倡“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先后灭中山,破林胡,败楼烦,拓地至燕、代。并先后助立燕公子职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为王(秦昭王)。后让位给少子何,自号“主父”,引起内乱,被困沙丘(河北平乡)宫,饿死。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别名马服子,马服君赵奢之子。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会指挥作战。把国王赏赐金帛,买进上好宅田。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为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赵军四十万都被俘坑死。
赵胜(?-前251),即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云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东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军围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胜散尽家财,遣使、门客毛遂告援魏、楚,坚守三年,遂解围。
赵奢,战国时赵将。初任赵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前210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位昔阳县南),他奉命增援,先侦察敌情,继以急行军驰奔前线,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因功封马服君。
赵高(?-前207),秦宦官。本赵国人。以母受刑为官奴婢,兄弟数人亦被宫刑。秦始皇以他通狱法,任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亲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与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权。后杀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旋为子婴所杀。一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即秦律的“隐官”,系在隐蔽处工作的工匠。
赵充国(前137-前52),西汉名将。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善骑射,好兵法,有谋略,知夷事。武帝时,以击匈奴功,拜中郎将。后与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营平侯。西羌叛,充国自请征之,至金城图上方略,旋即招降罕并,击破先零,复奏陈屯田十二,便为储粮制敌计。会帝别迁将破羌,后回里,卒谥壮。
赵佗(?-前137),南越国王。真定(河北正定)人。亦称尉佗。秦时为南海龙川令、南海尉。秦亡,据南海、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自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陆贾将其招抚,封南越王。吕后时,背汉自立为帝,攻掠长沙,与汉并立。文帝时,又遣陆贾将其招抚。景帝时,归汉称臣。
赵禹(?-约前100),西汉司法官。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时,任丞相史,称其廉平。武帝即位,以刀笔吏积功迁御史,历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职。为人廉傲,不受私人之请,家无食客,治狱严峻,而执法称平。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作有《朝律》。后卒于家。
赵过,西汉农学家。籍贯和生卒年不详。武帝末搜粟都尉。汉崔寔《政论》: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又《汉书·食货志》记载:“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大致当时由他主持或设计,创造了三脚耧,并改进其他耕耘工具,还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都起过一定作用。
赵飞燕(?-前1),汉成帝皇后。善歌舞,以体轻,故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被废为庶人,自杀。
赵苞(?-177),东汉臣。甘陵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威豪。从兄宦官赵忠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为耻,不与往来。初举孝廉,后任辽西太守。其母、妻赴辽西时,途中为鲜卑贵族劫质,载以进攻。他仍坚持抗击,其母亦遥勉以忠义,母、妻因被害。鲜卑破后,他葬母事毕,呕血而死。
赵壹,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礼县)人。初为郡吏,曾上计于京师,以博学口辩为士大夫所仰慕。壹正直不阿,曾“屡抵罪,几至死”,虽受袁逢、羊陟举荐,十辟公府而不就。著有《解摈》、《刺世疾邪赋》及箴、诔等各体文十六篇。
赵岐(?-201),东汉经学家。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宦党唐衡迫害,遂改名。桓帝、献帝时历任并州刺史、太常等职。精通经学,著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等。
赵云(?-229),三国蜀汉将。字子龙,常山真定(属河北)人。初依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攻荆州,备大败于当阳长坂,他力战救出甘夫人及刘禅。从备取成都,定益州,夺汉中,骁勇善战,屡立大功。刘备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三国志·赵云传》)。官至镇东将军。卒,追谥顺平侯。
赵爽,三国吴数学家。一名婴,字君卿,籍贯不详。曾著《周髀算经》,他对勾股定理有关勾股弦之各种关系式和二次方程解法都有几何学之证明。
赵文渊,生卒年不详,北周书家。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丞相府法曹参军。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题榜有功,除赵兴郡守。擅长楷隶,当时碑文多出其手,西魏时奉命编定六体书法字典。
赵嘏,唐诗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字承祐。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宣宗大中年间官终渭南(今陕西渭南,位西安东北)尉,世称赵渭南,卒年四十余岁。他的诗和许浑同调,《全唐诗》称其“为诗赡美,多兴味”。后得杜牧赏识,呼为“赵倚楼”,而实际上他的诗风也多少接近杜牧,如在《寄归》一诗中:“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其五言成就低于七言。著有《编年诗》二卷、《渭南集》三卷。
赵匡,唐经学家。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字伯循。官洋州刺史。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疏》。遗说保存在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另辑存一卷。
赵干,五代南唐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961-975年间(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士。擅画山水,长于布局,其所作画多为江南一带之楼观、舟船、水村、渔市等景物,并点缀花竹,具有烟波浩渺之胜。存世作品有《江行初雪图》,描绘渔民在雪天捕鱼之辛勤劳动情况。
赵延寿(?-948),五代时后唐将领。常山(今河北正定)人。本姓刘,为赵德钧养子。曾任后唐枢密使,镇守徐州。后与德钧降契丹,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进大丞相,导契丹南下攻后晋,企图代晋称帝。契丹灭晋后,任为中京留守。契丹主死,自称权知南朝军国事。不久为契丹永康王耶律阮所执,死于契丹。
赵普(922-992),北宋臣。字则平,幽州蓟县(天津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掌书记,参与策划陈桥兵变。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为宰相。协助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剥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势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太宗朝,又两度为相。《宋史》赞其“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赵匡胤(927-976),宋开国皇帝。即宋太祖。涿郡人。性孝友,有勇略。后周世宗时,从征淮南、扬州、寿春(今安徽寿县)、濠泗等处,屡立大功。官至检校太尉,节度归德。显德七年,出师御契丹,次年陈桥驿诸军拥之还朝,乃受周禅即帝位,国号宋。先后平定荆南、南汉、江南等处,群雄相继灭,至此乃告一统。天下既定,以文臣知州事,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绝祸患之源,务农兴学,轻刑薄敛,与民休息。在位十六年崩。庙号太祖,又称艺祖。
赵昌,北宋画家。字昌之。广汉(四川广汉)人。擅画花果,兼工草虫。师法滕昌祐,亦效徐崇嗣“没骨法”。常在晓露未干时观察花卉,调色摹写,自号“写生赵昌”。精于敷彩、晕染,明润匀薄而色若堆起,惟笔迹柔弱。存世作品有《杏花图》、《蛱蝶图》、《岁朝图》等。
赵抃(1008-1084),北宋臣。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景祐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时称“铁面御史”。治平初知成都府,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神宗即位,擢参知政事。有《御试官日记》、《清献集》。
赵令穰,北宋画家。字大年,汴京(河南开封)人。官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多藏书法名画,与苏轼、米芾等交游。擅作设色平远小景,风格清丽。亦工雪景,笔调似王维;兼善墨竹、禽鸟,学苏轼小山丛竹,亦有情致。存世作品有《湖庄清夏》、《春江烟雨》等。
赵明诚(1081-1129),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宋徽宗时尚书右仆射(丞相)赵挺之之季子。少为大学生,先后任鸿胪寺少卿、莱州太守、淄州知事、潮州军州事等职。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图书,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成《金石录》三十卷。
赵鼎(1085-1147),南宋臣。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属山西)人。崇宁进士。迁洛阳令。高宗立,权户部员外郎,累迁御史中丞。绍兴四年(1134)拜相。八年与秦桧论和议持异,罢节奉国军。十七年移吉阳军,知秦桧不容,绝食卒。《宋史》载其题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著《忠正德文集》。
赵伯驹(?-约1173),南宋画家。字千里。为南宋宗室,高宗(赵构)时,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善画山水,学唐李思训父子笔法,秀劲工致,布景周密,着色清丽,改变了唐人浓郁之风。兼工花果、竹石禽鸟,并精画人物。传有《江山秋色图》,前人提为赵伯驹所作。其弟伯骕,字希远,亦擅画金碧山水和界画、人物,尤长于花鸟,着特工,与兄齐名,现存作品有《万松金阙》图。
赵汝愚(1140-1196),南宋臣。字子直,饶州余干(江西余干)人。乾道进士。绍熙二年(1191),召吏部尚书。五年拜右相。为韩侂胄诬谪永州,途暴卒。“方孝宗崩,光宗疾,大丧无主。”“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辅宁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谓盛矣”(《宋史》)。
赵秉文(1159-1232),金文学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字周臣,号闲闲老人。大定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曾建言行迁都、导河、封建三事。知贡举,改取文风峭丽者,被劾致仕。后复职,为翰林学士。与杨云翼同掌文柄,进《龟鉴万年录》、《君臣政要》。工诗文、草书。著述颇富,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赵师秀(?-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温州永嘉(今浙江)人。绍熙进士,历高安推官。与徐照、翁卷、徐玑合称“永嘉四灵”。反对江西诗派的艰涩生硬,推崇晚唐贾岛、姚合的诗。比较擅长五律,多闲逸写景之作,风格亦近贾岛、姚合。著有《赵师秀集》、《天乐堂集》(已佚)。今存《清苑斋集》。
赵孟坚(1199-1267前),南宋画家。嘉兴海盐(今属浙江)人,字子固,号彝斋。太祖十一世孙。宝庆进士。曾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嗣为御史所劾,罢归。后曾作贾似道幕僚。工水墨梅、兰、竹、石,取法扬无咎。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能诗,善书法。存世书画有《白描水仙卷》、《墨兰卷》、《自书诗卷》等。著有《彝斋文编》。
赵汝适,南宋地理学家。太宗八世孙。理宗时,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经心采访来往商人、船员,收集海外诸国情况,于宝庆元年(1225),撰成《诸蕃志》。此书为研究宋代中外交通贸易及亚非诸国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赵复,宋元之际理学家。字仁甫,世称江汉先生,德安(湖北安陆)人。《元史》称其为人“乐易而耿介”,“与人交,尤笃分谊”。元师攻宋时,在故乡被俘,为姚枢发现,偕至燕京(北京)。建太极书院,讲学其中。选取二程、朱熹等遗书八千宗卷,广为传播,由此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学。北方大儒许衡、郝经、刘因等皆因得其书而信奉理学。著作有《传道图》、《伊洛发挥》、《希贤录》等。
赵孟頫(1254-1322),元书画家。字子昂,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十四岁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程钜夫于江南搜访遗逸,才被引见忽必烈二十七年升集贤直学士。延祐三年(1316)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追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能篆、籀、分、隶、真、行、草书善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
赵元钦,元科学家。字子恭。江西郡阳人。对天文、数学与物理各领域都有研究。提出中天观测法以求恒星的赤经差;关于视角、光的直线传播等也有研究。通过实验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等正确结论。同时对圆周率也有深入研究,证明了是较为精确的近似值,并予应用。主要著作有《革象新书》五卷。
赵雍(1289-1360),元书画家。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仲穆,赵孟頫之子。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继承其家学,工正、行、草书,亦长篆书,体势清劲有力,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尤精画人马,人称其多得曹霸之法,写兰竹则腴润洒落。其存世作品有《溪山渔隐》、《骏马图》、《着色兰竹》等图。其子凤,字元文;麟,字彦徵,亦工书画。
赵原,元末明初画家。莒城(今山东莒县,位沂水东南)人。一名元,字善长,号丹林,画家。曾寓居于吴(今江苏苏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间征至中书,命绘古代贤者之像,后被杀。他擅画山水,远师董源,近法王蒙,善用焦墨,颇得苍郁幽深之致。并兼工竹石,亦为时所重。其存世作品有《合溪草堂》、《晴川送别》等图。
赵鐩(?-1512),明农民起义军将领。霸州文安(今属河北)人。秀才出身。有膂力,因议论惊人,人称“赵疯子”。正德六年(1511),被起义军所俘,为刘宠(即刘六)、刘宸(即刘七)等所信用,任刘惠部副元帅,改名怀忠。明使人招降,他复信要求皇帝“枭群奸之首以谢天下,即枭臣之首以谢群奸。”兵败后,化装做和尚,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被捕,于北京被杀。
赵文华(?-1557),明臣。慈溪(治今浙江镇海西北)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尚书。认权相严嵩为父。曾督师抗倭,恨将领张经、李天宠不阿附己,把他们诬陷害死。值胡宗宪讨平通倭之徐海、陈东等寇,遂以功召还京。后因骄横失宠,罢官病死。
赵南星(1550-1627),明政治家、文学家。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与邹元标、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明史》载其“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天启三年(1623),任吏部尚书,草旧弊,任贤能,为权阉魏忠贤嫉恨,谪戍代州,病卒。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笑赞》等。
赵左,明画家。字文度,华亭(上海松江)人。工画山水。受业于宋旭,宗董源、倪瓒、黄公望、与董其昌友善,曾为其代笔,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画云山出己意,烟云生动。首创“松江派”。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赵秉忠状元卷为历史仅存的状元卷,系国家一级文物。
赵良栋(1621-1697),清将领。字擎之,号西华,宁夏(治银川)人。顺治初,应募从军,署潼关守备。康熙十五年(1676),任宁夏提督,平定驻军叛乱。三年后出兵攻吴三桂,授勇略将军。康熙十九年(1680),进克成都,擢云贵总督。次年与彰泰等攻下云南城(今昆明),平定三藩之乱。后受权贵排挤,乞病归里。
赵学敏(约1719-1805),清药学家。字依吉,号恕轩,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通医术,尤精药学,著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物七百十六种。又搜集医学秘方及平时所录效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保存了大量民间医药验方。另有《医林集腋》、《奇药备考》等。
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耘松。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初由举人充内阁中书,供职军机处,乾隆中期成进士,授编修。出任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有经世之略、先后参与用兵缅甸、台湾之事。辞官后以著述为务,与同时学者袁枚、蒋士铨齐名。以史学见长。著有《二十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集》。
赵之琛(1781-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从陈豫钟,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泠八家”之一。工书法,亦能画。有《补罗迦室印谱》及诗集等。
赵庆熺(1792-1847),清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秋舲。道光进士。曾选任为陕西延川知县,未往,改金华教授,未履任。工诗词,擅散曲。有《香消酒醒词》、《香消酒醒曲》、《蘅香馆诗稿》等。
赵之谦(1829-1884),清书画家、篆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撝叔,号悲盦、无闷。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历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县县令。诗文务为新奇,书画篆刻独步一时,别具新意,影响颇大。著有《勇庐闲话》、《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篆刻有《二金蝶堂印存》。并辑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收录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
赵三多(1841-1902),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直隶威县(河北威县)人。为梅花拳(后称义和拳)师,在直、鲁两省交界乡村广设拳场,收徒两千余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冠县(属山东)聚众起义,以“助清灭洋”为旗帜,义和团运动由此发端。转战于直、鲁两省,多次攻打洋教堂及清军。二十八年,兵败被捕,绝食身亡。
赵尔丰(?-1911),清末将领。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历任道员、川滇边务大臣等职,曾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又令川商自办浅水轮,是为川江驶轮之始。宣统三年(1911)擢四川总督,镇压保路运动,时人斥为“屠户”。武昌起义后,被迫宣布四川独立,及见清廷未亡,又煽动兵变。被处死。
赵藩(1851-1927),清末民初学者。云南剑川人,字樾村,号蝯仙。白族。清光绪举人。早年参加镇压云南杜文秀回民起义。曾任四川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前弃官回。
其他赵姓名人 赵紫阳,小说家赵树理,专栏作家赵超构,画家赵少昂、赵望云、赵无极,电影编导赵焕章,电影演员赵丹、赵子岳,药业名人赵先新,舞蹈演演员赵青,电视主持人赵忠祥,评剧演员赵丽蓉,大印书法创始人赵文涛,龙形山水画创始人、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赵伟,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著名书法家赵保云,小品演员赵本山,相声演员赵炎,羽毛球运动员赵剑华等。
9.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三个层次具体内容是什么
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无意志”的四无状态.一些同学在经过高考的紧张冲击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萎靡不振,慵惰怠情,没有一点青春活力,”无聊,没劲,泛味,郁闷”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偏激,自卑,孤僻,妒忌,依赖,自我中心等不良的人格倾向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些人格障碍也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自杀现象或暴力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 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指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者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这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致使个体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表现程度是不同的.轻者完全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密切接触的人才能领教他的怪癖,觉得他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而且行为明显表现于外,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格障碍者无认知障碍,能正确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后果与法律责任,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因此,人格障碍者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对其行为要负全部责任.值得重视的是;人格与精神病是相互转化的,严格的人格障碍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可能会转化成精神病人.
二.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和正常人格一样,人格异常可能是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则是主导的
(一).生物学因素
根据对人格障碍者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人们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因素
除了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外,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史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可能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我们也常可发现不良的外界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
1. 儿童人格的发展与父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往往会形成焦虑,胆怯的性格;而父母过于溺爱,则往往使儿童形成被动依赖的脆弱性格.此外,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父母对子女的遗弃,虐待,专制或溺碍,放纵,都可能使儿童形成异常的人格.
2. 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
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影响巨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不同教师的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教师的公平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平公正,教师的不公平表现会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
3. 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果,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此外,大量淫秽,凶杀,暴力等不良思潮的泛滥,社会动乱不安,都易导致异常人格.成年人在长期严重的精神打击下如冤狱,单独隔离,禁闭等也会产生显著的人格改变.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者作用.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三. 常见人格障碍及其心理调适
参照美国《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的分类,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以行为怪僻,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类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第三类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和依赖型人格特征.下面谈谈大学生中常见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以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报复心强为主要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习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多疑;这类人在家不能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1. 认知疗法.首先要将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列出.反观自己的行为,把这些非理性观念批评,改造成”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懦弱的表现”.如果能够自我反省了,就是良好的开端.每当故态复萌时,应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制止自己的偏激行为.
2、行为禁止法。受到刺激要发作之前,可用行为禁止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认为受到别人的侮辱或攻击而要发作时,对自己默念一下指令:“我必须克制住反击行为,我至少要忍十分钟,因为我以往的行为是过分的,在这十分钟内,我必须分析一下是不是非理性观念在作怪。”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理,一丝不苟,吹毛求疵,过于严肃认真,工作中重视细节而忽略全局。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为多,轻松、愉快、满足较少。
1、 自我反省法。应好好反省一下人生的意义,自己这样做的意义,对自己行为作出客观的评判。自问一下:为什么要为自己定下如此多的清规戒律?为什么做事一定要求十全十美?与这种人格特点做斗争,可采用循其自然法、行为阻断法和思维停顿法。
2、 理性观念疗法。对种种非理性观念,应逐条地加以改造。如:我应该争取得到重要人物的赏识,但不是为了献媚、讨好,否则将是可悲的;表现好一些是应该的,要所有方面都出人头地也太过分了,更不能妒忌他人的成绩;规矩是人定出来的,不合社会潮流的旧规矩应该抛弃,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灵活机动更为重要。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表现为退缩、孤僻、胆怯、情绪冷淡,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体贴或愤怒,对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常做白日梦,沉迷于幻想中;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1、 舞蹈疗法。独自一人在家,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让自己随着节奏随意地动起来。当舞跳得有点入门的时候,可参加小型舞会,与别人尽情地跳舞,达到提高自信、同外界交往的目的。
2、绘画疗法。可买一些纸和笔,最初只需要学炭笔画,用炭笔在白纸上把头脑中现出的图像画下来。在学画过程中,可经常参观一些画展,找一些画友或画师交流心得体会,既找到了与现实交流的途径,又寻得表现内心感受的方法。
3、雕塑疗法。包括雕刻和泥塑,刻章时必须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生命能量,充分发挥想象力,泥塑可塑性大,能充分反映人的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是治疗训练的好方式。
4、音乐疗法。当出现异常知觉体验时,可采用音乐疗法。听了节奏明快、曲调昂扬的乐曲后,能产生双重兴奋而相互抑制,即音乐的兴奋点能抑制原先胡思乱想的兴奋点。除了音乐之外,还可以唱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5、家庭支持疗法。对于分裂人格,由于其与精神分裂症相关,仅凭自我疗法是不够的,家属必须给予必要的关怀,帮助和支持培养其交往习惯,鼓励其表达情感和要求,多参加集体活动。
10. 了解家族的家谱,还要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啊,有没有一个范文参考或者告诉我怎么写调查报告凑500字
关于少先队员近视率与用眼习惯的调查
最近,学校里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校园里,进进出出的同学有不少人戴起了小眼镜。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脸上一副十分稚气的样子,可鼻梁上却已经挂起了沉甸甸的眼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戴眼镜的同学可真不少!我们很想知道为什么,就在这下了一番功夫。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针对近视做了关于少先队员近视率与用眼习惯的调查。
在查找资料时,我看到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是世界第2位,发病率为50%。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22.78%,初中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大学生高达80%以上。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占整个学生比例的60%,患者人数超过6000万。居世界首位。看了这一则网讯,我心中不禁一颤,产生了疑云:“为什么小学生也有那么多人近视呢?为什么大学生近视人数那么多呢?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人数逐渐上升,近视和年龄有关吗?”一切疑问,都在我心中产生。我又查找到了其他资料,猜测造成近视的原因是用眼习惯不良与学习任务加重。
在蒋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又拿到了学校2007年9月份的学生视力表,经过统计,我得到如下近视(视力不到5.0)数据:一年级92人中有12人近视;二年级82人中有8人近视;三年级92人中有7人近视;四年级94人中有5人近视;五年级130人中有15人近视;六年级133人有42人近视。我发现近视人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逐渐减少,但五、六年级却又增加了,特别是六年级近视人数大约占了六年级总人数的30%。“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针对近视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不体会生活,就不知道生活的甜。同样,不问同学,怎么能知道近视的原因呢?我们采取了询问法。我来到六年级班中询问了同学。其中A同学说,他在家里经常上网玩游戏,时常玩到半夜才睡觉,放假时还玩个通宵;B同学说,她看书写字喜欢趴在桌子上,有时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离电视机很近;C同学说,他做眼保健操时经常与同学说笑吵闹,眼睛痛时还经常用脏手擦;D同学是又矮又胖的,他说他喜欢吃巧克力、糖等甜食,不喜欢吃西红柿、桔子等含维生素的食物。许许多多的同学都说出了日常不良的用眼习惯。通过询问,我知道了同学有许多不良用眼习惯,发现同学们近视的主要原因是
1、阅读时间太长,注意力集中,视力工作时间长。
2、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和室外活动。
3、看书、写字姿势不端正。
4、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视力健康。
5、卧床、躺在车厢里看书。
6、在太强、太暗的灯光下看书、写字。
7、近距离、长时间看电视、上网。
8、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9、营养结构不合理。
10、学习负担重,心里压力大。
11、经常用脏手擦、揉眼睛。
12、发现远视力不好,不及时检查、治疗。
在网上,我还了解到:近视很少有病发症的可能;近视原因还有先天性近视,遗传性近视,但可能性只达1%……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探索万物的工具,更是我们身体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寻找光明的眼睛,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片黑暗。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眼睛,做眼睛的好主人。记住,千万不要做到以上12点,还要注意日常饮食习惯哦!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科学的方法保护眼睛,爱护我们心灵的窗户!赞同2369| 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