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❶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介绍
王力宁,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6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之后赴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肾内科留学四年。从事内科学及肾脏病学医、教、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防止肾脏疾病的慢性化,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刘盈从事精神科、心理治疗及相关教育工作22年,1998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博士学位。擅长重症精神疾病的诊治,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精神病学及家庭治疗、个别心理治疗。
辛世杰,男,医学博士,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1986年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1997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2002年赴美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血管发育及细胞周期调控的实验及临床工作。擅长血管外科手术,尤其是普通外科手术。
谷天祥,教授,1964年出生,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博导。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从事心脏外科工作19年,专业特长为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危重瓣膜病、以及先心病等的外科治疗。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完成双乳内动脉搭桥手术和心中静脉动脉化手术,总结危重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经验,开展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郭克建,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1984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中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普通外科工作,因工作和业绩出色,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和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王运杰,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该校附属一院神经外科工作,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在日本医科大学从事脑外伤的基础研究,学习脑显微手术,200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带领神经外科在辽宁省内率先开展显微外科手术,支持和扶植中青年骨干力量,在东北三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神经介入技术。
袁媛,教授,女,1956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8年及1994年分别获得肿瘤病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胃癌病因、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研究,创建了全国首家胃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近年来,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临床应用,设立了胃病监控门诊,开展了有特色的临床胃功能检测新项目,对受检者进行胃功能状态评估,胃癌及其癌前状态筛查、临床治疗疗效判定及胃癌高危人群动态监控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五项研究成果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三等奖,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1)心肌梗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扩展阅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08年,位于沈阳市南京北街,座落在中山广场旁,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医院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辽宁省、沈阳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❷ 陈镜开的其它相关
为祖国立下一大堆功劳的陈镜开从举重台上退下来后,很快就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和淡泊的处世观。在他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期间,也常见他有专车不坐,骑着自行车出外开会。省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忆起他,第一个共同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他从不让别人叫他陈主任,大家也随他的意思,从老到少,都叫他‘开叔’,他听到了就笑得乐呵呵的。”
退休后,陈镜开一直住在广州陵园西路广东体委大院里,闲时就在院子里散步,或者去附近公园锻炼。儿子陈竞奎曾介绍父亲的幸福晚年说:“他每天早上8点吃早餐,早餐后散步,有时到烈士陵园及中华广场散步,有时上街。午休后,他就侍候他那些玫瑰花儿、喂两只宝贝画眉鸟儿、洗鸟笼。”
陈镜开喜欢养花,所以经常买了一盆又一盆地搬回家,不过他也承认自己不会养花:“买一把花儿开不了多久,所以就一盆盆地买,养不活的,只当是买了插花。”乐观的个性一直贯穿着他的人生。他还特别喜欢小朋友,退休了之后,在体委大院里成了“孩子王”。院子里小孩一拨接一拨地长大了,有些小朋友都已经不知道他“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光辉头衔,却始终记得大院里那个亲切的、养了很多鸟儿的“开叔”。
性格开朗的陈镜开,无论是当运动员时代还是体育官员时期,都和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
退休后,他却一直保持低调的生活,婉拒了很多采访。
但在两年前,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活动中,他却主动积极地配合了采访,回忆了周总理关心中国体育、关心运动员的感人故事。
他生前还透露,在1960年元旦的联欢晚会上,周总理鼓励陈镜开,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尤其是运动员,更不能涉及,他永记于心,终身坚持不染烟酒。 打破世界纪录后,陈镜开载誉回乡,在莞城、石龙等地展开密集的汇报表演,场场上万人争相观看,现场的气氛汹涌澎湃。
陈镜开有一次去莞城街上买鞋,被群众认出,争相欢呼,也传到时任东莞县委书记林若耳朵里,于是马上派人将陈镜开找来,要他做举重表演。到了现场,才发现已经人山人海,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表演的实况,就是为了一睹英雄的风采,或者说是来感受一种精神。 陈镜开自幼喜欢玩一种“拱石担”的游戏。这种游戏在当时的香港颇为流行,由两块红石凿成的圆石饼,中间穿入一根柴棍,很像举重杠铃。与香港毗邻的东莞也有很多人玩,陈镜开玩这个很有天分。后来他被大哥陈枝送到广州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就读,并在附近的谭氏健身院打杂,祖籍香港的谭文彪是该健身院的老板。
1952年,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找到相熟的谭文彪,希望能在健身院里有所发现,谭文彪向他推荐了陈镜开,不仅因为这个1.49米的小个子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还因为他想为陈镜开找到一口饭吃——当时物质匮乏,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世界纪录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质疑的声音,说这个纪录是“用笔写出来的”。这让陈镜开非常恼火,憋着一股劲要在国际体育赛事上证明自己,1957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在最后一举之前,前苏联运动员认为冠军非己莫属,甚至将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上场之前,陈镜开说:“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要么就举起来,要么就给砸趴下。他成功地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五星红旗在第一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 2010年12月6日15时16分,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来噩耗:新中国体育的开拓者、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来自东莞石龙的举重名将陈镜开因病逝世,享年75岁。
陈镜开于15年前被查出大面积心肌梗塞,多年来这位伟大的运动健将与病魔勇敢斗争,多次创造了生命奇迹,直至12月6日下午3时16分撒手人寰。
东莞石龙体委主任陈苏媚在医院陪伴陈镜开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据她透露,陈老走得十分安详,家人和亲戚朋友也都及时赶到,见到陈老最后一面。
陈镜开的独子陈竞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一天晚上父亲还很清醒,但是到了6日凌晨4时就昏迷了。等儿子赶到时他已经重度昏迷,一直依靠呼吸机维持坚持到了15时16分。临终前,陈姓一家40多人都到医院分批见了他最后一面。 昨夜,南都记者电话联系上陈镜开侄子、前奥运举重冠军、现任广东省举重队教练陈伟强。他说,12月1日,医院已经抢救过一次了。第二天,他去探望过陈镜开,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当时他还硬挺着说让我不要担心,眼睛湿湿的。”电话中,陈伟强不愿意多说什么,情绪十分低落。据陈竞奎介绍,昨天早上8时,陈伟强获知消息时,正在海口开会,中午12时赶到中山一院,“当时父亲很努力睁开眼看了伟强一眼。”
陈竞奎认为,这是父亲一直挺着没有走,就是在等陈伟强回来。“这一眼,似乎是说把举重事业交给陈伟强。这是父亲最热爱的体育事业。”当时亲人用东莞石龙话对他说,让他一路走好,体育事业后继有人,陈镜开眨了一下眼睛。“他走得很安详,见到所有亲人,应该没有遗憾了。”
陈竞奎说,父亲生前已做好后事安排,包括让子女照顾好母亲等都交代清楚。这名低调的老人很喜欢种花,包括玫瑰花。“父亲说,后事一切从简,只希望与多一点鲜花相伴。”
中山一院心脏监护室主任何建桂介绍,陈镜开昨天15时16分在该院心脏监护室因肺部恶性肿瘤过世。
何建桂介绍,15年前,陈镜开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到中山一院住院。最近这一年来,陈镜开又出现了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今年9月到该院住院,主要症状是气紧,同时还发现了肺部恶性肿瘤。住院期间,医生主要对他进行了抗肿瘤和针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方面的治疗。“陈镜开脾气特别好,对人很有礼貌,对医护人员都很配合。15年来,跟我们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很熟,他没有任何特殊要求。”
陈竞奎说,那一次,父亲心脏停止跳动了2分钟,在电击第4次后才恢复心跳。医生们说:“开叔活过来,是他为自己创造的‘第11次世界纪录’!”他依靠运动员时代惊人的意志力,成功地从死神那里又赢回了10多年的幸福时光。其实陈镜开心肌梗塞的面积比较大,从前壁到后壁有88%,只能靠药物维持。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陈镜开的打击挺大,但是他依然热爱体育。 刚刚过去不久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陈镜开是坚持在病床上看完。其实医生要他9点钟就睡,他虽然很虚弱还是硬挺到了看完才睡。陈竞奎称,父亲很关心亚运会的赛事,每天的金牌动态。陈镜开也很关心东莞的举重。每次广州台有讲解乒乓球,还有陈伟强讲解举重,他都让儿子转台。每次看完还要跟家人说自己的见解,比如运动员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
“他的离开,我们都很悲痛。”东莞石龙镇体委主任陈苏媚昨天握着陈镜开的手,目睹他的离去。
在两个月前,陈苏媚曾探望陈镜开,后因要筹备东莞举办的亚运会举重项目技术服务,就难抽空。陈苏媚特地邀请陈镜开到东莞来看举重比赛、看老朋友,陈镜开答应了,说身体好了就来,可惜,近一段时间,他身体时好时坏,这一约定憾未能实现。
陈苏媚不会忘记,陈镜开获得第三次世界冠军的时候,腰椎骨都裂了,这么重的伤,他都还坚持去参加各种比赛。“他虽然走了,但他自强不息、永不认输的体育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陈苏媚说。 本报讯 我国著名的举重运动员、广东省体委原副主任陈镜开同志,因病于2010年12月6日15时1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75岁。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他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曾经10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5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记功一次,并被推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首批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曾经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六次接见。1997年入选国际举重联合会名人馆,后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陈镜开还曾荣获国际举重联合会授予的金质奖章和最高荣誉铜质奖牌,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的金质奖牌和最高殊勋金质勋章,国际健美联合会授予的银质勋章和金质勋章,获中国举重协会贡献奖金奖,被评为新中国体坛45英杰和“新中国体育50星”之一。 (余莎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