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苟晶被顶替上大学
1. 苟晶事件舆论反转
经过12天的调查,“山东苟晶事件”的调查结果在7月3日公之于众。调查结果表明,苟晶本人放弃了1997年志愿填报机会选择了复读,而其个人身份及当年的高考成绩被高三班主任邱印林女儿邱小慧冒用,后者在当年以苟晶的身份被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录取。在1998年的高考录取中,并不存在苟晶被他人冒名顶替上学的问题。
乍一看,邱印林的行为并没有在结果上对苟晶造成伤害,只是“捡了别人不要的破鞋给女儿穿”,甚至在苟晶复读期间为其伪造档案、提供便利,颇有“赎罪”之意。因此,一些网友对其态度由先前的愤怒、指责,转为同情,颇有种想为其“洗白”的态势,苟晶甚至因拒绝与登门道歉的老师见面而被批“得理不饶人”。
这样的舆论反转,是十分值得警惕的。欲为邱印林“洗白”的网友,应该是做了一个道德的加减法。邱印林冒用苟晶的高考成绩,是不义,而其后为苟晶提供便利,算是正负抵消。然而,苟晶事件背后的受害者至今已经很难追究,是否有人因邱小慧的“插队”而失去上学的机会,是否有人因为苟晶那一份伪造的档案而录取结果受到牵连,至今已难以追究,三言两语也难以道清。况且,虽然这种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功利主义在社会上广为使用,但其也并不是毫无缺陷的。就算假设苟晶事件从结果上看完全没有受害者,也无法掩盖邱印林利用职责之便和关系谋取便利的事实,也无法改变渎职和破坏社会规则的本质。道德不能也不可能以简单的加减算法进行衡量、计算,行为本身就具有了一定道德上的性质,这一性质是无法抵消的。
而网友对于苟晶的态度,从原来的一致的同情、支持中,开始出现了失望、指责的声音。
苟晶事件调查结果与之前公众认知出现较大的偏差,包括高考成绩的真实性和大学录取过程的正常性。虽然苟晶事件本身并不算是一则反转新闻,但真相与先前认知的过大偏差,揭开了公众对于媒体公信力的伤疤,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反应。这其中,包含着对于职业操守、教育公平、媒体公信等社会性话题的讨论,以及对于人性复杂议题的探讨。对于该事件不同方面的看法,仁者见仁,但任取一方面的结论以偏概全甚至模糊事件重点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一事件的重点始终应是落在教育体制这个沉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事件的核心不应被舆论的浪潮埋没。
在苟晶事件中,职业操守、教育公平、媒体公信等社会性话题交织,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对于事件的讨论,应当关注问题的本质,而非过分关注个别人物的行为和评价。教育体制的问题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应当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2. 山东苟晶自曝遭冒名顶替,对于处理结果,是否合理
我个人觉得这个处理结果还是比较合理的,涉案人员都受到了处罚,毕竟国家原来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涉案人员都处理到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一、山东苟晶自曝遭冒名顶替这个事情还要从山东发生的另一起冒名顶替案说起。陈春秀原来高考的时候落榜就开始外出打工,后来结婚以后成为了一名幼师,但他一直想上学就参加了成人高考,参加成人高考后,他在学习网上查询成绩,发现了自己曾经上过一次大学。后来她就多方求证,并将这件事情报告给媒体,引发了很多的社会关注。这个事情也被处理,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这个处理结果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没有法律条文作为依据。有人说苟晶被顶替的不过是个中专,有点小题大做。可既然中专可以被顶替,那么大学本科是否可以被顶替。小伤口不被处理,就可能演变成大伤口。高考世关国人的未来,不能不重视,下一代的机会不能因为这种意外而被抹掉。
3. 山东农家女两次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究竟有多恶劣
两项罪名,盗切罪,炸骗罪。
4. 山东女子苟晶自曝被顶替上大学两次,是否还有没被发现的
有,冠县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
被顶替者陈春秀,女,汉族,1984年3月生,2004年6月毕业于聊城市冠县武训高中,后长期在外务工,现为冠县某私立幼儿园教师。
顶替者陈艳萍,女,汉族,1986年5月生,2004年6月毕业于聊城一中,后冒用陈春秀之名在山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2007年7月毕业,同年12月通过村助理员公开招聘到冠县烟庄街道(原烟庄乡)工作。
(4)山东的苟晶被顶替上大学扩展阅读
现已初步查明,上述冒名顶替问题发生于1999年至2006年之间,主要有被冒名顶替者完全不知情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主动放弃入学资格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知情并与顶替者之间存在交易行为等情形。下一步,工作专班将组织省市县专门力量,对上述问题逐人逐件进行调查处理,同时对工作中发现及群众举报的其他类似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查实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对济宁市任城区苟晶反映的被冒名顶替问题,工作专班正与济宁市一起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涉及的被冒名顶替者的合理诉求,工作专班将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
对涉及的被冒名顶替者的合理诉求,工作专班将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
5. 苟晶反映被冒名顶替问题正调查,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目前相关人士均都被处罚。日前网友苟晶说,她在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参加高考但是都没有考上。参加这一事件的班主任邱向她道歉,很快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注意。 6月24日晚,山东省济宁市仁城区联系苟晶,并发出通知,已派出工作组到苟晶住所了解情况,并派出联合调查组迅速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报告给社会。宣布了。
下一步,政府将继续认真对待宽容态度,深入调查和冒名顶替者等问题,对相关部门的合理要求来说解决冒名顶替者问题,并提供合法权益。我们敦促相关部门采取实际步骤,以确保对考生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6. 山东女子连续两年高考被顶替,顶替者系班主任女儿,她为何22年后才发声
"借着这个风口,我也想要一个答案。"
以上为山东女子苟晶为何时隔22年才发声的原因。22年前苟晶两次被人冒名顶替,原本应该在北京上大学的她,却仅仅在湖北上了一个专科。苟晶的学习成绩很好,完全是重点的水平,就因为被人冒名顶替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家中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
"是谁操纵了我的命运?"苟晶的父亲至死都不知道真相,因为女儿的事情22年始终为她担心。经过调查,山东共有242名大学生被人冒名顶替。是谁有这样的权利,有这样的势力改变这些无权无势大学生的命运。若不是农家女陈春秀事件,他们是不是永远没有权利得知真相。教育公平不是一句空话,三年高考的辛苦成果凭什么被别人轻轻松松拿去。身为人民教师,却利用职权伤害自己的学生,这样的人真的配为人师表,为人父母吗。苟晶的事情必须得到一个说法,当初的加害人必须向苟晶道歉。一份忏悔信就想让自己心安理得,做梦呢吧。
7. 苟晶反映被冒名顶替问题正调查是怎么回事
6月29日晚,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了山东聊城市冠县、东昌府区两起冒名顶替上学问题调查处理结果及相关情况,共计46名相关人员被处理,其中两名顶替者陈艳萍、陈伟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对济宁市任城区苟晶反映的被冒名顶替问题,工作专班正与济宁市一起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对涉及的被冒名顶替者的合理诉求,工作专班将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
(7)山东的苟晶被顶替上大学扩展阅读
苟晶被顶替两次的高考成绩事件
1997年,苟晶参加了高考。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话。她考完试就在家里帮忙干农活。一天,她碰上隔着几个村子的同学,同学告诉她放榜了,于是她借了邻居的自行车,骑车10多公里到了学校,看到大红榜上自己只考了500分出头。
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共有14个毕业班,包含两个尖子班。学理科的苟晶在尖子班一班,她觉得自己的成绩有些不可置信。记者获悉,1997年山东高考实施标准分, 总分900分,大专分数线是580分左右,“中学”注册线500分。其中“中学”指的是高职、高专院校或是民办学校,获得中专文凭。
苟晶称,她不愿接受自己的低分。“什么学校都上不了,我也不相信自己怎么会考这么差。”苟晶所指的上不了什么学校,应该是大专以上的学校。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的模拟考试从未低过650分。
苟晶不甘心,她的二妹这一年初中毕业,决定辍学支持姐姐复读。“家里的确负担不了那么多孩子,每次交学费的时候,三个女儿都差不多时间交,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给一个交了另一个就交不上,我妹妹每次都会拖欠学费。”
“我觉得要是不读了,应该是我不读。”苟晶说,作为家里长女,她本应该更有担当,但她体弱多病,二妹体格好,主动做出了牺牲。“她说我出去打工也干不了重活,说不定赚的两块钱还不够治病的,那么只能她出去打工了。”苟晶说,她和小妹成绩好,也是父母支持的原因。
复读那年,苟晶称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又提上来一个档次,从来没掉过班里前10名,每次模拟都是650分以上”。她尤其记得,在第二次高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中,她在任城区的名次很靠前。“具体分数记不清了,700分应该是有的。”
又一次高考张榜,苟晶却仍旧是500分多一点,和前一年相差无几。她回忆,当时她还去对门邻居家借用电话查分,得知的也是一样的分数。“这个结局无解。”苟晶说,这是她当时涌上心头的想法。
“我能确信我当时的心态和发挥,不可能这么差。”苟晶称,第二次高考,她本来对自己的发挥很自信。“无论是从仔细的程度,还是答题的速度和效率,以及时间的控制,都尽量做到最好。比如在选择题上花多少时间,在问答题上花多少时间,大题上多少,小题上多少,我自己对时间的把控都是很好的,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失误。”
2002年,苟晶的小妹在济宁市实验中学升上了高三。邱老师成了教导主任,尽管他不是小妹的任课老师,却突然流露出了对小妹的关心。
苟晶的小妹说,那是高三下学期,她寄宿在学校中准备高考,邱老师拿了一些复习资料给她,询问她大姐的情况,还邀请小妹去他的家属宿舍里住,称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在,环境比较安静。小妹觉得突然,委婉拒绝。邱老师给了她一封信和500块钱,请她转交大姐。
小妹把信挂号寄到了杭州。苟晶在2000年结婚,抱着孩子收到了这封信。“拿到信不知道内容的时候,我觉得意外,这么久了老师还牵挂我。”苟晶打开信封,那是两张半信纸,信纸是红色的格式线,上面两条细杠,下面两条细杠,中间的空当是熟悉的老师的字迹。
是这样一封信:老师在开头先表达了对她的关心,问候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然后进入正题,女儿用了苟晶1997年的高考成绩。“他的文字中并没出现‘顶替’的字眼,只是说‘用’,他写女儿成绩不好,天资没有那么聪慧,用了我的成绩去上了一个学校,也没说上了哪个学校,仅此而已。”
苟晶回忆,老师在信中写完这个事实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写作为老师来讲,他内心也是很煎熬的,他向我忏悔,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就是,让我去原谅他做了这样一个动作,理解他作为父亲的心情。”
如今再度想起,苟晶认为,老师的信中表达的意思里,有一层“他觉得他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应该这样子去做的,因为他的女儿的确是需要他这样子去做,他有他的无奈在”。
苟晶说,她看完信,感叹命运捉弄人,再想到了手中的孩子和即将高考的小妹,于是把自己和大学之间画了一个不等于号。“我觉得我跟大学完全无缘了。”她想到,自己结婚了,生了孩子,身体不好,在家带孩子,没有工作,丈夫一人的收入养活全家,生活紧张,未来还要贴补小妹的大学学费,这样的境地下,她已经没有重回校园的资格。
小妹的高考更加重要。“是在小妹高考前夕给我这样一封信,如果我要是有什么动作,或者发出什么质疑的声音,我小妹会不会和我遭受同样的命运?我们家好不容易,砸锅卖铁供我们读书了,我已经覆没了一个了,如果我小妹也是被这样的操作了,我们这个家是不是连希望都没有了?”
苟晶把信收了起来。但这些年,她在心翻滚琢磨信上的话,尤其是,自己1997年只考了500来分,高职都差点上不了,老师的女儿如何“用”来上学?结合自己一贯的学习成绩,苟晶自己拿到的分数,有没有可能是假的?
但多方证实,的确是在1997年,一个同样方脸、相貌普通、自称“苟晶”的女孩走进了大学校门。苟晶曾在多年后,看到过某次聚会中,搀着老师的“苟晶”的照片,国字脸和她有些像。
苟晶说,她的同村好友去北京上学,曾经听说隔壁学校来了一位叫“苟晶”的山东济宁女孩,见面后发现不是自己认识的苟晶。
2002年,另一个“苟晶”读完了四年大学。苟晶老家接庄镇收到了一份“苟晶调任某中学教师”的档案材料,苟晶在镇政府工作的亲戚看到,找苟晶的父亲去看,却发现地址和照片都不对。父亲打电话给当时身在杭州的女儿,说了这件怪事。“他只告诉我,名字的确是我名字,照片不是我的照片,地址也不是我的地址。”
苟晶记得,那份档案上,苟晶的地址是济宁兖州区,不是接庄镇所在的任城区,与邱老师的籍贯地一致。苟晶说,这些年,她在办理信用卡、二代身份证和各种资料上,从未受到什么阻碍,也没有查到过重复的身份证号。“我觉得我对这其中的原因是缺乏想象空间的,只能等官方给我一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