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学招生
『壹』 印度种姓和高校名额关系
印度的大学招生“讲出身”的情况。近日据当地媒体报道,印度政府最近出台了新规定,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等印度最知名的高校,为低种姓家庭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的保留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平均提高到27。据印度教育部门人士说,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加上述社会低层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底层人士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创造机会。
保留名额制度争议不小
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高等教育不可能满足整个人口的需要。所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一种不得不实行的残酷但有效的方式。印度有12亿人口,每年有上千万高中生毕业,但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最终只有1/3能幸运入学。激烈的竞争给印度学子带来了巨大压力,许多学生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去参加各种校外辅导。这一切,都是为了参加每年5月底举行的12年级毕业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
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保留名额制度。此前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属于上等阶层的特权,处在社会底层的低等种姓、少数族裔以及生活贫困的残障人士等,基本上被剥夺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所领导的国大党政府倾向于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体制,所以独立初期的印度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颇有社会主义特点。反映在高等教育制度上,就是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大学生,另一方面为那些根本无法与社会上层进行竞争的下层人群提供直接上升到大学的渠道,这就是高校的保留名额制度。
根据政府规定,所有公立大学在每年招生的总人数中必须留出超过20的保留名额,“照顾”那些落后种姓、少数族群和残疾人。这一规定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公正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笔者曾经留学过的印度尼赫鲁大学来说,1/5的名额是预留给低等种姓、少数族裔以及残障人士的。
那么,这项政策在印度各阶层中的反响怎么样呢?一句话,每个人的立场都是从自己阶层的利益出发的。就拿尼赫鲁大学来说,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学生组织的辩论会,学生们发言激烈,反对名额预留制度的人激烈指责这项制度阻挡人才进步,扼杀大批有才华印度学生的成长,对印度未来社会的发展严重有害。
而支持名额预留制度的学生却说,印度社会的根本弊端,在于持续了几千年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人得不到通过努力通往上层的机会。这才是阻碍印度社会发展的真正痼疾。加强高校保留名额制度只是对这种社会弊端的一种温和的改良。
『贰』 印度留学条件
听你的口气像是男孩子。印度好的专业就是IT技术,也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个专业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其他的专业就是珠宝设计,金融,心理学了。费用一年下来大概就需要3-4万左右,费用不高。升大学也没啥条件,只要英语过关就行。英语不好的话可以到印度读一段时间英语,读语言可以随时去。升大学在9月开学。
『叁』 印度理工学院:印度学子的“终极殿堂”,难考程度远超哈佛,为何这么说
做人难,做学生难,做高考生更难,做印度高考生超级难,作为要考印度理工学院的高考生最难!有多难呢?难于上青天!
印度人口数量在近15年内急剧增加。长此以往,对印度而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不是一件难事。人口过多与之伴随而来的就是学龄儿童人口数量激增,生存空间紧张,资源短缺,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更大!
虽然印度的学龄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印度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甚至学校数量并没有太大提升与发展。由此可知,在印度上学的难度一定是相当之大。
一、印度娃咋上学?

从学生角度看,出国寻求出路是很合理的。但是从国家角度看,就十分痛心。人才流失,国家发展受阻,社会建设缺乏优质人才。所以,近几年印度造飞机摔飞机,造桥桥塌,好不容易自主研发的高铁,交通部长想要发视频庆祝还得把视频二倍速,"手动"给高铁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