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新校区设计方案
A.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的规划原则
未来南开大学将由八里台校区、津南新校区、泰达学院三个校区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组成。其中,新校区是南开办学的拓展与延伸,与八里台校区的发展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南开办学上台阶、上水平、国际化的硬件保证,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新校区。
新校区在学科和学院安排上以新兴、交叉、应用为主,同时预留国际合作空间,为学校实现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留下空间。 1)强调集聚与共享的学科集群发展
基于“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哲学思想,将校园各相关学科加以整合、聚集,成组成团合理组织,形成利于共享、交流的学科群。
2)强调人文交流的书院模式
基于多元和谐的理念,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混合,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的混合,形成利于交流共享的、集产学研与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书院空间,鼓励并促进人性化、多样化的校园生活。
3)强调自我调节生长的精明增长模式
基于建设的动态观,校园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弹性,使组成校园空间的各要素在确定的结构或秩序下协调生长,并可进行结构和功能的自我调节,并利于分期建设。
4)强调可持续与低碳的生态校园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校园的节能、节水、节电和环境保护,重视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力求实现校园运行的零排放。 1)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将津南新校区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校园,推动南开大学向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
2)与南开历史文脉相结合:注重与老校区相呼应,延续老校区的建筑空间尺度,创造具有南开传统的人文气息,传承南开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弘扬南开精神。
3)与院系特色相结合:注重结合学院与学科群的设置,体现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凸显南开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色。
4)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校区的分期建设和发展,按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逐步实施,将新校区建设成为面向文明、面向生态、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为南开今后百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预留适度的发展空间。
5)与师生活动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人的行为特征和物质与精神需求,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和校园空间,打造安全便捷的教育教学环境,方便师生教学、生活及活动。
6)与开放融合相结合:注重校园的开放、融合和多样性,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融合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南开大学的特征,因地制宜,打造个性特色鲜明的新校园。
7)与生态自然相结合:注重绿色学府、花园校区的思想,营造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体现现代大学“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环境”的校园空间气氛。
8)与投资运营相结合:注重学校的投资成本与日常运营、管理、维护成本,保证校区项目建设与运行的经济性与可实施性。

B. 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大学新校区
南开大学新校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的大型综合实体化校区。南开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之畔的“海河教育园”内,占地250公顷,校园以南北和东西向轴线划分,共享建筑图书馆、本科生教学楼、实验楼依次坐落在南北轴线上。文科、理科、新兴学科组团错落分布在轴线四周。南开大学新校区在南北轴线上的校园建筑大气磅礴,而自新校区东门进入校园,人们将感受一场穿越历史的校园之旅。进入东门后,南开大学将按1:1的比例复原建造南开校史上三座著名建筑——秀山堂、木斋图书馆、思源堂,这些建筑也将被赋予新的使命,木斋图书馆将成为校史馆,秀山堂作为博物馆,思源堂承文化活动。南开大学新校区整体将以砖红色为主色调,自东向西的色彩也将由浓郁转为轻快,建筑由复原古建筑逐渐过渡到时尚新颖的现代建筑。南开大学新校区更是一座绿色的“花园式”大学。新校区构建了多能源利用体系,使用浅层地能供冷供热,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学校还将自建污水处理站。校区内采用LED节能路灯,全部建筑都要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另外,学生宿舍将统一使用分体空调。南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距离,从而形成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校区三足鼎立的格局,这将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巨大贡献。
C. 南开大学新校区的概述
南开复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制性和研究型大学,现有学科覆盖了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在按照学校事业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至2019年,南开大学将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达到35000人。 同时,新校区建设也要突出服务“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任务,不仅要改善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还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未来南开大学办学将由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南开大学泰达校区三个校区组成,而新校区是南开办学的拓展与延伸,与八里台校区的发展一脉相承,是新时期南开办学上 台阶、上水平、国际化的硬件保证,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新校区。
新校区在学科和学院安排上以新兴、交叉、应用为主,同时预留国际合作空间,为学校实现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留下空间。新校区将按“一次规划、分期 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满足12000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设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并预留适度的发展空间,为南开今后百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

D.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属于哪个社区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天津市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规划选址位于海河中游南岸津南区内,周边紧邻咸水沽、八里台、双港和大寺。

E. 南开大学新校区图片条件——津南校区正式启用
南开大学 津南校区5日正式启用。上午11时许,满载着搬迁学生的大客车和装载行李物品的货柜车从八里台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出发驶向新校区。
从卫津路94号到同砚路38号,伴随着车辆从津南校区西门驶入,第一批来自各搬迁学院的400名同学正式入驻。
为解决制约 南开大学 多年的硬件设施落后、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形势要求,天津市在海河教育园区总体规划中为南开选址建设新校区,自2009年酝酿启动和2013年首个建设项目奠基开工以来,经过810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 南开大学 津南校区顺利完成了一期72万平方米的规划建设任务。
津南校区占地3688亩,“南北主轴”规划为资源共享主轴,图书馆、公共教学楼、综合试验楼、综合业务楼、体育馆等对称布局其上;“东西主轴”规划为文化虚轴,主题花园、湖面水系、景观小品分布在其两侧,通而不透,曲折委婉。
津南校区一期共有约46个单体建筑,除了图书馆作为地标建筑高度约48米之外,其他建筑的标高均不超过24米。没有了“水泥森林”,师生在这里能更好地体验园林校园的感觉。
津南校区启用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部分应用学科将在新校园迎来新的发展,14个专业学院的13000余名学生、2000多名教职工将在这里开始崭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新两个校区都将具备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文理交融的学科生态与文化氛围。
校长龚克表示,津南校区启用后, 南开大学 将创造性地构建多校区格局下的教学科研模式、管理运行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以新思路、新办法、新技术集中应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变化,确保新老校区安全稳定、有序运转,为老师们、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南开大学 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F. 南开大学新校区的规划理念
新校区规划理念:一个中心、三个融合
据悉,天大新校区规划将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规划理念,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科的集聚与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学生和教师的融合。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将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结合,lu本着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大幅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加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培养数量,提升天津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新校区建设要传承天大百年历史文化,体现厚重纯朴、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等理念,成为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学校将以学科群组形式实现学院的整体搬迁,教学科研主体功能将向津南新校区集中,卫津路校区将成为高端培训、医工结合、新兴学科培育的特色基地、军工科研项目的研发基地及开发电子信息和文化创意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基地。
新校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两期建设,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30万平方米。首期建设74万平方米,2013年基本建成,学生规模将达到20000人,11个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区;二期建设完成后,进驻学生数将达到30000人。
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宿舍与学习场所相邻建设,突出了以人(学生)为本、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的理念;院系组团合理布局,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沿学校外围布局的学院建筑更加有利于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形成了面对城市社区的良好建筑形象;尤其是规整的中轴线体现了天大自身文化的特色,成为面对历史、面向未来的空间载体,避免产生校园历史文化断裂和从零开始的视觉体验;紧凑密集的路网规划为校园提供了多种出行方式,通过管理规划可实现学校中心区无机动车的目标和绿色出行的可能性;土地利用集约、水体面积适宜、建筑面积适中,空间规划适度,具备可调整性,一期建设基本可形成功能齐全的主校区格局;规划方案为学科的增长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

G.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的介绍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黄金走廊的中心位置――海河中游南岸的海河教育园区。未来南开大学校园将主要由八里台校区、津南新校区和泰达学院三个校区组成。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将按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期从2011年至2013年,满足1.2万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设期从2013年至2015年,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可持续发展建设期从2016年至2050年,继续完善使用需求和各种配套项目。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设计在“水”上做文章,通过水体将校区同环城绿廊紧密联系在一起;东侧为城市生活片区,周边居民和访客都能使用坐落于其中的运动和文化设施。南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现有学科覆盖了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在按照学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至2019年,南开大学将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达到35000人。同时,新校区建设也要突出服务“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任务,不仅要改善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还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的落成,形成了北有泰达(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西有本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南有滨海(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三足鼎立的格局,这将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巨大贡献。

H. 南开大学新校区的规模
南开、天大津南新校区占地均为250公顷。根据两校透露的消息,南开大学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可容纳全日制学生2.1万人。一期建设期从2011年至2013年,满足1.2万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设期从2013年至2015年,满足继续迁入9000人使用需求。而可持续发展建设期从2016年至2050年。天津大学新校区总建筑面积将控制在130万平方米。首期建设74万平方米,2013年基本建成,学生规模将达到两万人,
将有11个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区。二期建设完成后,进驻学生数将达到3万人。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这两家多年的“老邻居”,将新校区中一片共享区暂定为“天南镇”。

I. 南开大学新校区 艺术设计系搬不搬阿
为确保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2015年9月正式启用,保证搬迁工作按时、有序开展,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为引领,现就新校区一期搬迁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此段文字与主题内容关联不大)
二、搬迁范围
1.
新校区一期规划中的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3个专业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法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化学
院、旅游与服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药学院、医学院。
2.新组建的金融学院和材料学院。
3.党政机关及部分直附属单位。
4.在新校区启用的图书馆、综合实验楼、综合业务楼、医务站、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食堂等。
三、搬迁政策
1.学校将以“核定标准,包干拨付”的原则向各学院拨付搬迁安置费用。相关搬迁安置费用将参考各学院现有人员数量、设备仪器原值等进行核算。各学院必须本
着节约和分步发展的原则,科学筹划,将学校拨付的经费用在关键环节上。各学院搬迁运输由学校统一组织、各学院具体落实,运输费用由学校承担。
2.鼓励各学院充分发动校友力量和社会资源,筹集新校区搬迁建设和学科发展经费。学院筹集的社会捐款中央财政配比给学校的资金全额划归学院。
3.严格控制新增事业编制人员规模。机关部处等单位要以深化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为前提,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安排人员,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工作模式,不能大规模增加人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做到简政增效。
四、运行机制
1.采用“以新校区为主”的模式。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以新校区建设和发展为大局,以改革为统领,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安排工作。
2.建立“师生服务中心”。以师生需求为导向,减员增效,增强服务职能。
3.统筹后勤系统职能。避免交叉管理和管理空白,加大服务外包,建立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系统。
4.明确公房的使用主体和管理主体。坚定不移地推行合理使用公房和科研用房有偿使用的改革。
五、搬迁进度计划
从现在起,到2015年9月,将是我校新校区搬迁工作的主要时间段,各单位要按照学校的部署,科学筹划,合理安排,尽量节约经费,创新工作机制,安全顺利完成新校区的搬迁工作。
整个搬迁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筹划、启动、先期搬迁和全面搬迁。
(一)第一阶段:筹划阶段(2014年9月—11月)
筹划阶段主要负责研究运行机制和编制工作方案,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制定运行机制,建立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