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陕西招生
『壹』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是几本院校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有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等专业,建校23年。

文化传统
校徽
南理工紫金学院校徽整体图案造型优美,周围用英文和中文校名构成一个圆形造型。圆形造型中嵌入抽象的龙的图形结构组合,充满中式文化韵味。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紫金山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校徽中的“龙”籍“龙蟠紫金”的寓意,既突出了学校在南京这个地标概念,又体现出学校做为高校培养人才办学目标。
校色
整个校徽的主色调为深蓝色,蓝色旷远而深邃,象征博大深远,智慧结晶,代表着辽阔的大海与浩瀚的苍穹,同时也象征着知识与理性,这与学校以工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相符,与南京理工大学一脉相承;蓝色还体现了学校包容、和谐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立志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才华的有志人才。
校训是励学笃行
励学”,语出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励,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学,即发奋学习,勤奋求学,为学者应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注重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创新,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具有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励学”符合大学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目标,用意既在劝勉学生刻苦努力学习,也在激励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水平,精进工作方法。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中也有“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之语,明李贤《答耿中丞书》中也有“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之提法。笃行是学习的最后阶段,就是学有所得后,应努力付诸实践,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有所建树。“笃”有忠贞不渝,坚持不懈,实事求是之意,“行”指人的实践。“笃行”意在劝勉广大师生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获得真知。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励学笃行”要求大学生将“学”与“行”统一起来,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地付诸行动。“励学笃行”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合乎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蕴。要求学生求学要勤勉不辍、严谨求是;同时,在此基础上要有自己思维的创新。 “笃行”要求学生践行自己所学时,要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并有所突破与创新。“励学笃行”创新演绎出了新时期学校精神,四个字符合学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贰』 08在陕西招生的各个一本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08年各高校录取
据最新可靠的消息 2008年7月7日17点
所有以下均由"2008年各高校录取官方群或亲自拜访大学招生办"得出
大学名 7月7日首发录取提档分 7月7日预测最终分数线
[按在陕西的影响力排名]
清华大学 650 658
复旦大学 620 632
西安交通大学 580 588
同济大学 615 628
浙江大学 610 645
上海交通大学 604 615
南京大学 606 616
西北工业大学 567 573
中国科技大学 606 615
西南交通大学 570 580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577 58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67 568
天津大学 598 604
长安大学 545 550
西北大学 527 527
武汉大学 570 598
南京理工大学 560 569
香港理工大学 527 605
南开大学 580 590
哈尔滨工业大学 578 580
注意:这里的预测分数线指最有可能的分数线,不排除会出现偏低或偏高的情况.一个学校最低的录取分数线即投档分.投档分和提档分基本一样,有时低2-10分不等.
『叁』 2016年大学自主招生有哪些学校
2016年自主招生院校名单汇总(共计90所)
地区 院校名称 院校名称 院校名称
北京(20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上海(9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天津(2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安徽(2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3所)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2所)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重庆(3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陕西(7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辽宁(3所)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2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3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肆』 2020高考601分能上什么大学
一、高考理科601分分能上什么大学
2019年高考理科601分分招生录取的大学有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海大学等,具体完整名单请见下文表格,该分数线来自各省教育考试院。
二、2019年高考理科601分分录取的大学有哪些
以下是2019年高考理科最低分601分分录取的大学列表,数据来源招生考试院,表中含有601分分最低分录取的大学名单和最低录取位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位次和分数选择报考的大学。
考生所在地 高校名称 院校所在地 录取批次 录取最低分
宁夏回族自治区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湖南省 山东大学 济南市 一本 601
广东省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市 一本 601
黑龙江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市 一本 601
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江西省 东北大学 沈阳市 一本 601
湖北省 东北大学 沈阳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市 一本 601
江西省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兰州大学 兰州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江西省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云南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市 一本 601
辽宁省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河南省 河海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1
北京市 深圳大学 深圳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市 一本 601
重庆市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市 一本 601
山东省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市 一本 601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市 一本 601
天津市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河北省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市 一本 601
天津市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市 一本 601
海南省 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市 一本 601
山西省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市 一本 601
四川省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市 一本 601
黑龙江省 广西医科大学 南宁市 一本 601
海南省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市 一本 601
四川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市 一本 601
海南省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市 一本 601
海南省 南宁师范大学 南宁市 一本 601
北京市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盘锦市 一本 601
河北省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宣城市 一本 601
云南省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秦皇岛市 一本 601
重庆市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秦皇岛市 一本 601
海南省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重庆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1
安徽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上海 一本 601
辽宁省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保定市 一本 601
三、2019年高考理科601分分以下录取的大学有哪些
以下2019年高考理科601分分以下录取的大学列表,数据来源招生考试院,表中含有601分分以下录取的大学名单和最低录取位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位次和分数选择报考的大学。
考生所在地 高校名称 院校所在地 录取批次 录取最低分
山东省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保定市 一本 600
福建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威海市 一本 600
河北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市 一本 600
四川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海南省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长沙市 一本 600
海南省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市 一本 600
四川省 延边大学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一本 600
甘肃省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广东省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市 一本 600
甘肃省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大学 成都市 一本 600
福建省 四川大学 成都市 一本 600
贵州省 中南大学 长沙市 一本 600
湖南省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吉林省 湖南大学 长沙市 一本 600
贵州省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市 一本 600
陕西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江西省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安徽省 东华大学 上海市 一本 600
北京市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市 一本 600
黑龙江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河北省 长安大学 西安市 一本 600
江西省 苏州大学 苏州市 一本 600
安徽省 河海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重庆市 河海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安徽省 深圳大学 深圳市 一本 600
山东省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市 一本 600
河南省 江南大学 无锡市 一本 600
安徽省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市 一本 600
河南省 西北大学 西安市 一本 600
北京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 一本 600
天津市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吉林省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市 一本 600
重庆市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市 一本 600
山东省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重庆市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四川省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一本 600
河南省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云南省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市 一本 600
河南省 安徽医科大学 合肥市 一本 600
海南省 南华大学 衡阳市 一本 600
四川省 南华大学 衡阳市 一本 600
山东省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市 一本 600
海南省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市 一本 600
云南省 广西医科大学 南宁市 一本 600
四川省 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市 一本 600
河北省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市 一本 600
甘肃省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9
江西省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9
吉林省 山东大学 济南市 一本 599
湖南省 暨南大学 广州市 一本 599
贵州省 重庆大学 重庆市 一本 599
黑龙江省 吉林大学 长春市 一本 599
湖南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9
江西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市 一本 599
内蒙古自治区 上海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9
江西省 上海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9
湖南省 上海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9
吉林省 东北大学 沈阳市 一本 599
黑龙江省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9
辽宁省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市 一本 599
山东省 江南大学 无锡市 一本 599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市 一本 599
云南省 西北大学 西安市 一本 599
辽宁省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9
辽宁省 西南大学 重庆市 一本 599
河南省 西南大学 重庆市 一本 599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南大学 重庆市 一本 599
陕西省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市 一本 599
天津市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市 一本 599
山东省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9
北京市 西交利物浦大学 苏州市 一本 599
河北省 辽宁大学 沈阳市 一本 599
河南省 河北医科大学 石家庄市 一本 599
海南省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市 一本 599
河北省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市 一本 599
云南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市 一本 599
海南省 四川农业大学 雅安市 一本 599
云南省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市 一本 599
海南省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 一本 599
四川省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 一本 599
湖南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威海市 一本 599
四川省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市 一本 599
江西省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威海市 一本 599
云南省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市 一本 599
河南省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盘锦市 一本 599
陕西省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北京市 一本 598
广东省 天津大学 天津市 一本 598
贵州省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 一本 598
贵州省 山东大学 济南市 一本 598
吉林省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8
黑龙江省 暨南大学 广州市 一本 598
福建省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市 一本 598
湖南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8
湖南省 吉林大学 长春市 一本 598
陕西省 吉林大学 长春市 一本 598
云南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市 一本 598
陕西省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8
河北省 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市 一本 598
重庆市 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市 一本 598
湖北省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8
安徽省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8
重庆市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8
黑龙江省 深圳大学 深圳市 一本 598
山东省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8
北京市 江南大学 无锡市 一本 598
重庆市 江南大学 无锡市 一本 598
云南省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市 一本 598
山东省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8
河北省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市 一本 598
辽宁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市 一本 598
重庆市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市 一本 598
云南省 浙江师范大学 金华市 一本 598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医科大学 南宁市 一本 598
四川省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市 一本 598
四川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8
海南省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市 一本 598
河南省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保定市 一本 598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保定市 一本 598
黑龙江省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市 一本 598
四川省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德阳市 一本 598
海南省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市 一本 598
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威海市 一本 598
陕西省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威海市 一本 598
海南省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市 一本 598
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市 一本 597
陕西省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市 一本 597
海南省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市 一本 597
海南省 西华大学 成都市 一本 597
福建省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7
湖南省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 一本 597
云南省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 一本 597
云南省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7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市 一本 597
贵州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市 一本 597
湖南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7
重庆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7
江西省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市 一本 597
黑龙江省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市 一本 597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兰州大学 兰州市 一本 597
江西省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一本 597
安徽省 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市 一本 597
山东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7
内蒙古自治区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7
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7
湖南省 深圳大学 深圳市 一本 597
北京市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市 一本 597
山东省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市 一本 597
辽宁省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市 一本 597
广西壮族自治区 江南大学 无锡市 一本 597
河北省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 一本 597
北京市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市 一本 597
辽宁省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市 一本 597
重庆市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7
山东省 西南大学 重庆市 一本 597
云南省 安徽大学 合肥市 一本 597
云南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本 597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7
云南省 南昌大学 南昌市 一本 597
辽宁省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市 一本 597
『伍』 全国有哪些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
全国高校大约有90所自主招生院校,如
北京: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财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等等
山东:山大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江南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 农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天津: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陕西:长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等
四川: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云南:云南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西南政法大 西南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以上顺序没有先后,可能有所遗漏。
祝升学顺利。

『陆』 陕西高等教育发达,那么陕西考生去考外省大学吃亏不
陕西高等教育发达与陕西考生考外省大学并不冲突。
陕西高等教育发达,因此陕西省每年985、211高校的录取率,在全国30个省市都是比较高的。
以2018年为例,陕西省985高校的录取率为1.88%,在全国排名第12名;陕西省211高校的录取率为5.67%,在全国排名第13名。陕西省的学生考大学必然就相对容易一些,这应该是造福陕西全省百姓。
陕西省的考生填报外省大学的志愿是有其原因的。
报考沿海的外省大学,可以开开眼界、增长见识,为以后在沿海地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报考其他外省大学,可以以较低的分数被较好的大学录取。一般的说来,中西部地区的外省大学,分数偏低一些,这样以较低分数能够读相同质量的大学,性价比很高。
因此,我个人认为,报考外省大学反而很好!
陕西的大学总体实力非常不错,陕西的吸引力却真的不够强 。留在省内上大学,离家近,文化熟悉,去到外省上大学,有挑战,多长见识,当真是各有各的好处,从这个角度看,谈不上吃亏不吃亏。
真正谈得上吃亏不吃亏的,是大学怎么上的,有什么收获 。如果在大学里,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前进方向,那就不吃亏;如果嘻哈四年,虚度时光,那就吃大亏了。
(缪老师在西安交通大学)
一、陕西的大学
陕西有57所本科院校,38所专科院校,总数95所 。这个数量在全国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 排名第13 ,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
但如果配合其他几个数据一起看呢?陕西的 高考人数是32万多,排名全国第14,陕西总人口3800多万,排名全国16,本科生数量50万左右,排名全国第7,211工程大学数量8所,排名全国第4,985工程大学数量3所,排名第3 。
看出来了吧?陕西大学总数虽然不是绝对多,但是高层次大学数量相对多,招生计划也不少,可以说 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了。
(缪老师拍摄的中山大学)
二、出省上学,你能收获什么?
在 省内上学的好处,缪老师不必说的太多,大家知道的都比较清楚 。一来,气候和文化环境比较适应,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二来,身边同乡多,大家习惯差不多,相处比较融洽;三来,距离家比较近,有什么事好照应。
那么出省上学呢?优点其实也不少 ,一来,可以挑战自己,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成长会更快;二来,可以开眼界长见识,祖国这么大,多见识一下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机会宝贵;三来,可以让自己相对独立,比较不容易受原有家庭和地域的影响而思想固化。
陕西考生能考上西安交通大学,那也能上得了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你完全可以去感受一下广东和福建的文化,体会一下沿海城市的魅力。同理,如果陕西考生能考上西北工业大学,那也可以选择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
(缪老师拍摄的北京交通大学)
三、怎么上大学才不吃亏
上大学, 做到三点就不吃亏,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一是学业优秀,二是认清自我,三是明确目标 。
上大学,也是上学,如果有人在高中跟你说:现在努努力,到了大学就轻松了。那你基本可以确定他要么自己在大学就是混子,要么是真心不懂,凭感觉说话。在 大学学习,不像高中时期,身边有人监督,每天有固定作业。如果雹改你没点自制能力和自学能力,很容易掉队 。
如果你更早一点 认清自己,对自己的优势、弱点分析的足够清晰 ,搞清楚学习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而是为了丰盈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多出一些选择的机会,那你也更容易在大学有所得。
实事求是地讲,陕西省的高校数量比较多,名牌大学的数量也多。 不过题主提问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对于陕西省的高分考生来说,不去外省上大学才是吃了大亏!陕西省的高考状元,有几个是在陕西省上大学的?
陕西省的985工程大学有3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源拍判林 科技 大学,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数量排名与湖南并列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陕西省的211工程大学还有5所: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空军军医大学。211工程以上层次的大学共有8所,在全贺让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数量排名第四,仅仅是不如北京、上海、江苏。
此外,陕西还有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 科技 大学、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邮电大学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双非大学。这么多优秀大学,对于陕西娃来讲,是一件非常令人骄傲的事情,以后走到哪里,似乎都有吹牛的资本了。不过你要是不出省,只在省内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可吹的?想吹牛也要出省,在外省人面前吹,这样吹牛才更方便。
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全国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院校,共有1200所多,陕西省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院校是50多所。陕西娃如果认为出省上大学就是吃亏了,呵呵,这不就是为了一 小 片树林放弃了整个大森林?
同时,更要清楚地看到,陕西省的大学在最近二十年中的发展比较滞后。陕西高校领头羊是西安交通大学,C9联盟成员高校之一。在上个世纪,西安交通大学的实力排名,稳稳地进入全国前10名,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的排名,根本进不了前10了,只能在第15名左右。西北工业大学实力强但是军工背景也强,非常低调排名不高。 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在985工程大学排名垫底,现在已经不如211中的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表现也比较萎靡,西北大学算是一般。空军军医大学不在乎什么排名,也是比较低调。只有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在最近几年随着电子信息类专业升温,声望名气和影响力越来越高。前面提到的其他几所双非院校,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也没有多少亮点,总体表现也比较一般。所以,陕西省高校中,虽然著名大学比较多,但是整体的发展势头不好,已经有了走下坡路趋势。这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只有正确面对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在网上喷来喷去,啥用没有的。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陕西省的经济最近几年发展一般,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快的大学,也在东部沿海地区。全国经济欠发达的省区的孩子,最好去东部沿海地区去读大学,感受一下沿海地区的经济氛围,学一学人家的先进理念,不管你以后回不回家乡,都不是坏事。从这个角度,陕西娃最好离开陕西上大学,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去。陕西娃到外省读大学就吃亏了?这种观念简直要笑死人。
陕西高教发达,那么陕西考生靠外省大学吃亏不吃亏?
这个问法很有意思,好像陕西考生放着211.985不上,跑外省去上普通院校一样。这看来还是不够了解情况。
陕西高校情况
陕西省是一个著名的高教强省,目前有3个985:
8个211:
另外陕西的其他非211实力也非常强,比如 建筑老八校的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学 、 水利行业闻名的西安理工大学 、 兵器强校西安工业大学 ,、 轻工业唯一重点大学陕西 科技 大学 、以及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 科技 大学、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邮电大学等 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双非大学。
另外西安的军事院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全国第二,也是非常值得报考的。
陕西高考情况
陕西省虽然名校众多,但是总归是 僧多粥少,不可能都考上重点大学,甚至都考上本科院校。
2018年陕西省报名人数共计31.9万人。 2019年报考人数为32.5万 ,陕西高考人数是不多,和河南广东没法比,但是这个人数也是很多的。
高校再多。也满足不了所有人上重点大学的决心, 陕西上985的比例是1.88%,上211的比例为5.67%。这说明,任何省份上大学都容易,但是上211/985院校都不容易。尽然不容易,116所211院校,陕西才8所,绝对大多数还是在省外的嘛。
去外省还是本省上大学 ?
任何第一个省份,注定了,上重点大学的大部分人都得去外省,能上本省的重点比较是少数, 同等水平情况下,本省的重点高校分数会低一点,而北京上海的高校分数会高 一点,边疆211分数基本最低。
综合考虑,一般考生根据往年录取名次分数报名,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差错。我个人建议,同等条件下,那个性价比高,就选谁,不要刻意去省外上大学 ,也不要学北京上海江苏人,拧上本地非211,也不去外省985,更不要学河南,宁上外省非211也不上本省211,这都是一个极端行为。
比如本省能考上西安交通大学,基本可以上华中 科技 大学,上电子 科技 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能去外省看看,会增加非常多的见识,不要拘泥于一地。多学学东北沿海的思维,会很有帮助的。
北京上海的高校分数高,但是去了北京上海高校读书,的确见识不一般,
目前看陕西的高校整体处于下滑阶段,多去深圳广州发达地区学习学习,会很有帮助的,比如西交大如果分数足够高,就去哈工大深圳,学的东西绝对不一样。
老铁们,你觉得我说的怎么样?
我陕西的,儿子高考分数出来填志愿的时候,就曾犹豫过不知填外省的还是本省的,但是儿子的分数在陕西也可以上211,最后报的志愿全是本省的,我记得当时还没报够,后来上了长安大学。学校离家很近,一个小时就到了。
孩子的同学我的同事朋友的孩子也大多在西安上学,除非考的特别好的可以上北京上海名牌大学另当别论。
至于去外省吃亏不,我不知道,但学校给本省的考生名额多 ,估计分数线会比外省同档次的学校的分数线低吧!
陕西省高校资源的确丰富, 有8所211,其中三所985。211大学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四位,实力的确比较强大。陕西省的考生出去上大学会不会吃亏,我觉得这还是要看上哪所大学吧。再说怎么就算吃亏呢?在本省上大学离家近,人脉资源丰富,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可是到外省上大学,大学平台可能更高,机遇更多或者虽然大学不如本省好,但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本省还是外省上大学既涉及到地域因素,也涉及到学科和专业因素,二者各有利弊,无所谓吃亏不吃亏,这看考生更注重什么。
陕西省高校资源的确丰富,最好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其次是西北工业大学。这两所大学在全国985大学中都属于佼佼者。但是这也是相对来说的,如果和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相比,恐怕还是稍逊一筹吧。如果到外省去上这些大学,不知道这算不算吃亏?即便不是去上这些大学,比如去四川大学就读口腔医学、去电子 科技 大学就读信息技术、去西南 财经 大学就读金融、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读大气科学、去对外经贸大学学经济学、去武汉理工大学学材料、去南京理工大学就读兵器科学与技术等等,不知道这算不算吃亏?
选大学需要参考很多因素,除了地域之外,还有学科和专业优势。如果本省有985、211大学去其他省读大学就叫吃亏的话,那么没有985大学的省份,岂不是都在占便宜?这个结论有人认可吗?
所以陕西省的考生是真有福分,如果想不出门确实可以在本省读985、211,如果想学更好的学科或者是想增长见识,那也可以考到外省去,我觉得这的确是比较占便宜的事情,但是也不意味着你到外省去读大学就算是吃亏呀!
陕西比较好的大学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陕西的考生考外省的大学亏不亏这要看考生具体考了多少分!
对于高分考生,西交大虽然很好,但并不是国内最好的,为了留在本省去西交大才是最亏的。 如果可以去清华北大等更好的学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果断去外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它省份。有些省份连个985都没有,学生当然往外跑。
对于低分考生,当然也有想留在陕西省的,但是实力不允许呀。 北京教育够发达了吧,但每一个北京考生都能留在北京吗?并没有吧,每年仍旧有许多考生考入其它省份。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成都的可能会想去川大,电子科大;喜欢西安更愿意留在西交或西工大。有些人就想去北京,哪怕去个差点的学校都不介意,这因人而异。 我个人而言就喜欢去不同的地方转转,高中在一个省,大学去了外省,考研三跨又去了另一个省。等工作也许又换了一个地方,这都说不准。
陕西省教育发达这话没错。但不管怎么说,陕西还是吃了地理位置的亏。每年毕业大量的学生,但好多都流向了外地。西北五省中包括兰州大学都受制于此。
可以轻松上本地名校,为啥要费力上外地普通高校?这脑子…
陕西是高教重地,可以做个比较:
陕西人口3800万,3所985,5所211,8所双一流。
重庆人口3200万,1所985,1所211,2所双一流。
河南人口上亿,没有985,1所211,2所双一流。
……
可见,陕西高校数量和质量,高出周边地区几倍的差距。
意味着陕西考生可以以更低的分数,上更好的本地高校。
如果考省外,你要跟全国竞争,付出的努力更大,但回报更低。
上名校的好处:
1.就业单位。
许多央企、国企、名企、机关事业单位,ZY直属机构,招人都首先到985,其次是211去招,一般的普通高校根本没机会。
在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竞聘一般单位时,的确有地利优势。但对于上面说的抢手单位,可能性有,不大。
2.大城市落户。
上海市的落户要求是:985高校,及上海本地211。
作为陕西考生,可能考省内985,跟考上海211,难度差不多。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考上陕西的985,即便今后去上海发展,也并不受啥影响。
如果考不上本地985,那也跟上海普通高校一样,都落不了户,也没啥损失。
3.考研。
名校里有大把的自主招生、保送名额。即便通过考试进入,985、211背景,面试时也可以加分不少,这对你考研成功大有裨益。
至于其他什么开阔眼界之类的反对意见,听听就好了——大学生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读书,哪有什么眼界可以开?
把知识学到手,名校毕业证捏上,还怕没机会开眼界?
陕西教育发达,如果陕西的考生到外省去上大学,吃亏不吃亏,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要辩证的回答。
陕西省的考生,如果到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去读书,肯定是不吃亏的,因为虽然地域遥远,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人,但是能够转变考生的思维和理念,拓宽考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还能为考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也是非常值得的。
另一个方面,考生如果能够用同样的高考成绩在外省去上一所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而在陕西省只能上一所双非大学,也是非常值得的。这就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用"地域换院校"的一种填报技巧。因为我虽然远离家乡,但是我院校的层次要比陕西的院校高很多,在以后就业和研究生招生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譬如说,同样的高考成绩在陕西智能上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可以到外省去上延边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211工程大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陕西省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虽然众多,现在拥有八所双一流建设大学,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实力比较强大,但是如果能够用同样的高考成绩到外省去上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院校,还是非常值得的。
陕西高等教育情况
陕西是一个名校众多的省份,陕西总共有三所985高校、8所211工程大学,这样的数量在全国来说也是很厉害的。从985高校数量角度来看的话,陕西省的985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这三所;其他省份的985高校中,北京市总共有7所985高校,上海市总共有三所985高校、湖南省总共有三所985高校、江苏省总共有两所985高校、湖北省总共有两所985高校。从211工程大学的角度来看的话,陕西总共有8所211工程大学,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其他省份的211大学中,北京市、上海市的211工程大学数量是最多的,接下来是江苏省总共有11所211工程大学,然后是湖北省有7所。从这些优秀高校的榜单中,可以看得出,陕西省的优秀高校是排在中国各个省份第二序列的,与江苏省、湖北省整体实力差不多。
陕西省除了这些98521工程大学之外,还有像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 科技 大学、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延安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财经 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优秀高校。
自己的感受
我是在2008年参加的高考,那一年也是阴差阳错的从陕西考到了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广西大学。在我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浑浑噩噩的,对院校专业方面的了解都不是很深刻,当时只想着填报一所远远的大学,所以一本志愿填报的是广西大学和海南大学,就这样我成功的以 545分的成绩考入了广西大学,当年陕西省的一本理科分数线是527分。我查过2008年的时候各个高校在陕西省的录取分数情况,当时陕西省的很多高校对本省考生的录取分数线都是比较低的,像我当年的这个分数,其实还可以去上更好的高校,比如说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这些高校,而这些高校的综合实力都是要比广西大学强的。所以当时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觉得我填报了外省的广西大学反而有点吃亏。
我觉得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与广西这种高等教育发展不太好的省份之间的对比。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仅有一所211工程大学广西大学,另外还有一些不错的本科高校,比如说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 科技 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总体上来讲的话,广西的这些高校总体实力要和陕西省的高校实力差距太多。所以对于陕西省的中等水平考生来说,填报像广西这种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不太好的省份高校的话,就有一点点吃亏。
『柒』 南京理工大学 自主招生 有了吗报名表在哪
大学自主招生简章正在等待教育部的审批 要到11月中下旬公布,一般12月报名,请关注大学本科招生网站。申请后,通过大学初审的一般在2月参加理论考试,成绩符合要求的会参加面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 选择二三所大学申请
高校自主招生评价标准的相似点
一、所在中学要求
属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机会不多,根据高校对中学的要求,可预估自己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可能性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每所中学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还是相差较大的,因此,一个学生在哪一所学校求学,是省重点、地区重点,还是一般学校,一定程度决定外界对你的整体素质的评价。由于自主招生高校都是一本院校,因此参加这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省重点和地区重点中学。属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机会不多,这是现在的客观现实。
自主招生高校对学生所在中学的要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的学校实行学校推荐制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目前这些学校只把推荐名额给一些好的中学;二是有的高校对申请者实行筛选,会对学校层次和学生成绩排名提出建议要求等。根据高校的这种要求,同学们也可评估自己参加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可能性。
二、学业成绩要求
在自主招生体系里,学习成绩很重要,不要误以为高校要招“偏才”和“怪才”
有同学问,自主招生还要看学习成绩吗?你们不是要“偏才”和“怪才”吗?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通常会要求学生提供中学平时成绩,包括高一、高二重要考试的成绩,不仅有绝对分数,还要有你在这个班级或者整个年级里的排名,因为这样的排名可以反映你的学习能力。
大学会以学生的排名来看他的学习能力是否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比如,有的大学提出,申请者最好是市示范性高中的前50名,区重点的前20名,普通中学的前3名等。在学校审阅学生的材料时,会根据这所学校的总体情况和学生的成绩排名,考察学生的学业。比如,如果某所中学往年考进某大学的学生,学业成绩位列这所中校的前50%,那么,大学在筛选学生时,就可能会参照这一标准,成绩在这所中学50%左右者,入围这所大学的笔试的希望就很大。
三、竞赛获奖要求
竞赛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性竞赛,也可称为学科竞赛。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都向学生提出了五大类学科竞赛成绩的要求。所谓五大类学科竞赛,就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的全国竞赛。这与教育部对保送生资格界定所要求的学科竞赛成绩一致,只是高校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比如获得全国三等奖以上或者省市的二、三等奖。
另一类是软性竞赛,也可称为非学科综合能力竞赛,比如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才艺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技能大赛等。这些竞赛可以反映出一名同学的综合素质情况,也受到高校的重视。
开展自主招生的大学:
北京(19所) 上海(9所) 湖北(7所) 江苏(10所) 陕西(5所) 四川(4所) 浙江(1所)
山东(3所) 辽宁(3所) 湖南(2所) 安徽(2所) 广东(2所) 重庆(2所) 甘肃(1所)
黑龙江(2所) 天津(2所) 吉林(2所) 贵州(1所) 福建(1所) 云南(1所) 广西(1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中南财政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地大(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大 西安电子科大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北航
华中农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石大(北京) 东华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长安大学 吉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苏州大学 石大(华东)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对外经贸大学 南航
* 以下院校只在本省实行自主选拔录取
南京邮电大学 上海大学 云南大学 贵州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近两年来自主招生的热度不断上升,考生家长大都奔着自主招生“实惠”去的。但是,自主招生也会牵扯学生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同时报考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开车熬夜备考,1、2月份又奔波于各高校“赶场”测试,学生正常的复习节奏被打乱了。除此之外,自主招生也会给一些学生心理和情绪上带来影响,造成学生浮躁,甚至出现一种假象:觉得自己报名申请了,就好像拿到了“优惠”;也有的获得了高校的降分优惠后,学习开始松懈;测试没通过的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等等。每件事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正如网名“山里人”这位过来考爸发出的感慨那样:“自主招生来临前大家都是满腔热情,但事实上最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自主招生就是个梦,哪怕你平时很优秀,哪怕你的成绩足够进入你所报自招的大学。从结局来看,拿到加分的往往是远远超出所报学校水平的学生、部分艺特体特生、绝小部分特殊情况生。如果你充分认识到这点,你选择好准备够一够、稳一稳、保一保三所学校高兴地去重在参与,至于加分的事,那就随着你的努力与运气去吧。反正那么多的同学没有加分也照样进了想进的大学。最为关键的是,千万别因为自主招生而影响你正常复习的脚步,这个说起来容易,做到还是有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