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在什么区
❶ 暨南大学在哪里
暨南大学校本部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地址内:广东省珠容海市前山路206号。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855号。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生态广场东街6号。
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经过筹备,校址被选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
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暨南学校从南京迁到上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为日本军占领,暨南大学又播迁到福建建阳。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
❷ 暨南大学在哪个城市
暨南大学在珠海市、广州市以及深圳市都有校区。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有五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14.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6.80万平方米。
广州石牌校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510632);珠海校区:广东省珠海市前山路206号;番禺校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兴业大道东855号;华文校区: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深圳校区:深圳市南山区侨城东街6号。
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有专任教师2749人。
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杰青、优青获得者43人,“珠江学者”50人,教授889人,副教授1063人,博士生导师1052人,硕士生导师2161人。
以上内容参考学校官网-学校简介
❸ 请问暨南大学(所以分校区及本部)地址是什么
暨南大学(所有校区及本部)地址:
1、校本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
2、华文学院: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
3、珠海校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路206号
4 、深圳校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侨城东街6号
5、番禺校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 855 号(广州大学城二期)
(3)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在什么区扩展阅读
暨南大学,简称暨大(英语:Jinan University,缩写为JNU),是一所校本部位于中国广州市的公立大学,其前身是清朝两江总督端方在光绪32年(1906年)从欧洲考察宪政归国后于江宁府成立的暨南学堂。此后百年间曾多次迁址,最后重建于广州。
暨南学堂于1918年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27年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暨南大学现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共有五个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的番禺校区于2014年9月落成并投入使用。
暨南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原“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其在华侨、华文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中国高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21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20人,“千人计划”专家26人,“杰青”获得者18人,“珠江学者”36人,教授646人,副教授838人,博士生导师623人,硕士生导师1259人。
历史上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厉麟似、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沈从文、罗隆基、杨汝梅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❹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和本部区别是什么
1、所在的行政区划不同。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所在的行政区域是广东省珠海市。暨南大学本部校区所在的行政区域是广东省广州市。
2、创立时间不同。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创立时间是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学本部校区(其前身)创立时间为1906年。
3、校区包含专业不同。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包含的院系专业分别有国际商学院、人文学院、包装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下属的相关专业。暨南大学本部校区(石牌校区)包含的院系专业分别有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理工学院等下属相关专业。
4、校区定位不同。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的定位主要是发展与港、澳、台及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暨南大学本部校区(石牌校区)定位主要是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及其依托的学院、特色学科(院)和继续教育。
❺ 暨南大学校区分布
暨南大学主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番禹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855号;暨南大学深圳校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前山路206号。
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暨南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有专任教师2534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7人,长江学者(含特聘教授、青年长江)15人,杰青、优青获得者39人,“珠江学者”51人,教授788人,副教授964人,博士生导师896人,硕士生导师16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