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习题六答案
① 大学物理 静电场问题 静电平衡 六道题如何解答急!!!
问题太多了:
七、1.任意形状的带电导体内部场强均为零。这是因为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所以这个结论适于任何导体,与其形状无关。
2.电势不一定为零。因为电势是人为规定的,除非规定该带电导体的电势为零。如果规定无穷远处电势为零,那么,按照电势定义可知:【某点电势=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到无穷远点电场力做的功】,设想把单位正电荷从导体表面移到无穷远处,电场力必定做功,因此电势不为零。
八、1.不为零,此时就像导体壳不存在一样,该处的场强为带电体产生;事实上,导体壳内部强处处为零,是因为导体在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中发生静电感应从而在导体壳内部产生一个附加电场(感应电荷所产生),该附加电场最终会与外电场平衡——静电平衡;达到静电平衡时,被金属壳包围的空间,内部场强处处为零,这就是静电屏蔽——外电场对导体壳内部没有作用。
2.孤立的带电导体球达到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球外表面,因为球体曲率处处相等,所以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即电荷面密度为一常数;对于这样两个导体球,因为相距足够远,所以二者之间不发生相互影响,各自的电荷面密度容易算出不赘述;
用导线将2球相连接之前,用高斯定理容易求出球面的电场强度,进一步能求出球面的电势,电势与球半径成反比,即半径较小的带电球电势较高;
导线将2球连接,因为此前2球电势不等,所以有净电荷从高电势球(半径较小的)沿着导线流向低电势球;
把带电导体接地,接地后,带电导体和地球最终变为一个(很大)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将会分布在这个大导体的外表面,任何导体的外表面面积与地球表面相比都可以认为是零,因此最终导体上的净电荷都流入地球
九、1.将此金属球放入均匀电场,导体内部的电子将在电场力作用下逆着电场线方向定向移动,达到静电平衡时,电子聚集在导体一侧(自己做图可知电子在表示电场线箭尾一侧),另一侧聚集等量正离子
2.类似的略
② 谁有陆培民版的大学物理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内容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波源: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
弹性介质: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复杂波: 可分解为横波和纵波的合成。
波阵面: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在任何时刻,波面有无数多个,最前方的波面即是波前。波前只有一个。
波线:沿波的传播方向作的一些带箭头的线。波线的指向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波速:单位时间内一定的振动状态所传播的距离,用u表示,是描述振动状态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又称相速。
简谐波:简谐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的波。
平面简谐波:波面为平面的简谐波。
2/4
波函数: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也称波动表达式。 介质中所有参与波动的质点都在不断地接受来自波源的能量,又不断把能量释放出去。 波的能量密度:介质中单位体积的波动能量
平均能量密度:波的能量密度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
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与振幅的平方、频率的平方和介质密度的乘积成正比。
能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中某面积S 的能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波线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称为能流密度,也称波强度。 电磁波: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形成。
辐射能:电磁波所携带的电磁能量。
能流密度S(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看成是产生球面子波的波源;在其后的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构成新的波面。
相干波:能够产生干涉现象的波。
相干波源:能够激发相干波的波源。
相干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两列相干波源为同相位时,在两列波叠加的区域内,在波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各点,干涉相长(振幅最大);在波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的各点,干涉相消(振幅最小)。 驻波: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叠加而成。
驻波特点:
1.没有振动状态或相位的传播,而是媒质中各质点作稳定的振动或段与段之间的相位突变,与行波完全不同。
2.各个质点分别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运动。动能和势能在波节和波腹之间来回传递,无能量的传播。
半波损失:入射波在反射时产生了的相位突变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使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 求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物理学》习题答案
网络文库里有大学物理(武汉大学出版社)课堂练习答案
④ 大学物理题求答案,回答后有追加的
1,切向加速度*时间;速度平方/R;切向加速度*质量;
2,动量守恒
3,机械能;
4,你没把题说明白啊。
5,原来的四倍;
6,M/J
7,你仍然没把题目说明白;
8,同上;
9,同上;
10,1,1/2;
11,同7
12,1/4;1;
13,40K,90%;
14,C*delta;C*delta/(1-(飞船速度/C)^2)^0.5;
C是光速;
15,8。
⑤ 大学物理上 关于电路 第六题,求解答,答案是-12V 3A 18V就是不知道都怎么来的。我理解的是
不难的:开关开启时,A点对地电位为12V,B点电位24V,这是分压比得到的:U a=36*3/(6+3)=12V,Ub=36*6/(3+6)=24V,所以U a b=U a-U b=-12V,
l a b电流:颂空桐等效电阻将开关S左右边的等效为电阻都为R=3*6/(3+6)=2欧,因野坦此流为S的电流为(12-24)/(2+2)=-3A。
S闭合后S上下部电阻都为:R=6*3/(6+3)=2欧,这样U A=36*2/亏陆(2+2)=18V了。
⑥ 大学物理题,要详细的解答过程。
电势v=q/(4πε0R)=(1.6*10^-12)/((4*3.14*8.85*10^-12)*0.4*10^-3)=3.6*10^-5 伏特
较大的雨点,电量2倍,半径变为原来的2的3方根,所以电势变化为
v‘=v*2/(2的三方根),大致在6*10^-5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