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长安校区
① 长安大学有几个校区每个校区都位于哪
长安大学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校本部和渭水2个校区、太白山和梁山2个教学实习基地。
校本部毗邻西安大雁塔,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路中段;
渭水校区位于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市未央区朱宏路北段。
(1)长安大学长安校区扩展阅读
长安大学座落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招收留学生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基地,拥有世界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试验场。
2000年4月18日,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设工程学院三所部属高校合并组建并更名为长安大学。
② 长安大学有几个校区哪些专业在哪个校区各个校区的地址
小寨校区主要是建筑学院和建工学院,就是建筑方面的。雁塔校区主要是地测,环工等学院。校本部就是其他的学院,比如电控学院,经管学院等。
1、渭水校区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坐落在西安市北三环北侧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长安城遗址交汇处,南距市中心12公里,北距渭河3公里,校区面积2506亩,邮编710024,710018。
2、校本部北院教学区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2个教学区、1个实习基地,校园面积2980亩。
3、雁塔校区
长安大学雁塔校区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雁塔南路126号。长安大学雁塔校区我学校主要经营没有,我学校本着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凭借美丽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已成为每年西安评价最好的学校之一。
4、小寨校区
地址: 雁塔区长安中路161号长安大学(近南二环中段)。长安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人文多种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的高等学府。
(2)长安大学长安校区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有校本部和渭水2个校区、太白山和梁山2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下设21个院部、80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国家重点学科。
专任教师2100余人,全职院士4人;全日制学生3.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4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③ 长安大学总共有几个校区(各专业新生在哪个校区)
长安大学 总共有3个校区,分别为碑林校区、渭水校区、雁塔校区。
一、长安大学总共有几个校区
碑林校区地址为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路中段、
渭水校区地址为西安市未央区朱宏路北段、
雁塔校区地址为西安市雁塔区雁塔南路126号。
二、长安大学简介
长安大学 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壮大于改革浪潮迭起之际,兴盛于高等教育强国大势之中,与共和国同向同行七十余载。自1951年起,学校前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继成立。195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 长安大学 ,掀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 长安大学 协议,“四部一省”共建 长安大学 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11年入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2021年正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开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学校位居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坐拥南北两大校区,南倚大雁塔,北邻渭水滨,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学校着力塑造人文、创新、智慧、绿色和平安的魅力校园,校内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设施完备,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40多个民族,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莘莘学子,在多样性、国际化的校园里,潜心求学、读书问道。
学校坚持******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交叉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担当“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殿堂、社会服务的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的崇高使命,坚持“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愿景,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