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c半期考试答案
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试题
华中科技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语文》试卷(A)(闭卷)
(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且答题纸与试题纸分开交)
学号 姓名 院系 班级 得分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
1、中国古代散文最远可追溯到( )。
A、结绳记事 B、甲骨卜辞 C、岩画 D、铜器铭文
2、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 )。
A、功业意识 B、慷慨文风 C、生命意识 D、悲凉文风
3、“五四”时期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 )等散文名家。
A、郁达夫 B、邹韬奋 C、周作人 D、张承志
4、( )属于90年代“文化散文”。
A、林语堂的《纽约钓鱼》 B、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D、范长江的《塞上行》
5、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A、渐变性 B、不平衡性 C、社会制约性 D、任意性
6、中古汉语的声调包括( )。
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句中使用的修辞格是( )。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是指( )和( )形成的传统。
2、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 )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3、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 )、( )、中比、后比、收结。
4、元明清的戏剧主要是杂剧和( )两种体制。
5、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 )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 ),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6、1930年代,文坛上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 ),他创办了( )等刊物,大力提倡幽默。
7、《有关大雁塔》是( )的诗歌作品。
8、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就是语言的( )分类。
9、在汉语史上先后出现过( )、( )、注音字母等标音方法。
10、( )是迄今所见的相当成熟的最早的汉字。
11、六书中,( )的出现,标志着造字方法完全成熟。
12、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 ),押韵叫( )。
13、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 )。
三、修改下列病句:(每题3分,共6分)
1、在前面所讨论的问题中,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时,都把物体的接触面看成是绝对光滑的,即忽略物体间的摩擦。(《工程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P35)
2、(2)存储器。它用以存放CNC装置的数据、参数和程序。它包括存放系统控制软件的只读存储器EPROM和存放中间运算结果的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存放零件加工程序信息的磁泡存储器或带后备电池的CMOSRAM。(《数控加工与编程》,华中科大出版社,2004,P7)
四、阅读欣赏、理解题(第1题为必答题,为12分;第2、3、4、5、6题中选做两题,每题14分;共40分)
1、阅读韩愈《毛颖传》,并回答文后问题。(12分)(必答题)
毛颖传
(唐)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眎,视。明眎,兔子的别名),佐禹治东方(东方为卯位)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古代传说:兔子的生产方式)。”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𩆟(nōu),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cūn),狡而善走,与韩卢(古代韩国的名犬)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古代宋国的名犬)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蒙恬,人名,传说发明毛笔的人。)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连山,三《易》之一,古代占卜用《易》。),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颈,八窍(八窍,五官共七窍,古人认为兔子有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下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薄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判断《毛颖传》是否是古文,并说明理由。(5分)
②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③请指出韩愈在《毛颖传》一文中贯通全文的写作方法,并举出二、三篇全篇使用了相同手法的作品。(4分)
2、阅读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回答文后问题。(14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然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判断袁宏道在文中所阐扬的“趣”的内涵。(5分)
②袁宏道为什么说“趣”难得?(4分)
③请结合中晚明历史背景,分析袁宏道“趣”的文化意义。(5分)
3、阅读张籍《征妇怨》一诗,并回答问题。(14分)
征妇怨
(唐)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作者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贞元中进士及第,元和初官太常寺太祝,后转国子监助教,迁秘书郎,长庆初为国子博士,又任水部员外郎,转主客郎中。
请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根据张籍的生活时代分析本诗所讽刺社会现状。(3分)
②请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本诗其他诗句,分析“妾身虽存如昼烛”的写作方法及其内涵(5分)
③请分析本诗与新乐府运动的关系。(6分)
4、请欣赏唐李益的《宫怨》诗。(14分)
宫怨
(唐)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朝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请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问诗中一、二诗句所写内容是什么?(3分)
②请问诗中三、四诗句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5分)
③请从整体入手分析本诗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分析此种写作手法的诗意性。(6分)
5、阅读王小波的散文《椰子树与平等》,回答文后问题。
椰子树与平等
王小波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气候炎热,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就是没有椰子。整个云南都不长椰子,根据野史记载,这其中有个缘故。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的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椰子有很多好处,椰茸可以当饭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的纤维可以织粗糙的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的生活。忽一日,诸葛亮南征来到此地,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遵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干我们的活,穿我们的衣服,服从我们的制度。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优越之处。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的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当地天热,摘两片椰树叶把羞处遮遮就可以了。至于汉朝的政治制度,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未免太过烦琐。诸葛先生磨破了嘴皮子,言必称孔孟,但也没人听。他不觉得自己的道理不对,却把账算在了椰子树身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夜之间就把云南的椰树砍了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的道理。没了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了——对此,我的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了好多的兵,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当地人明白了这个意思,就怕了诸葛先生。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我知道你会说,诸葛亮乃古之贤人,不会这样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别人;所以,我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
野史是不能当真的,但云南现在确实没有椰子,而过去是有的。所以这些椰树可能是诸葛亮砍的。假如这不是耍野蛮,就该有种道义上的解释。我觉得诸葛亮砍椰树时,可能是这么想的: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现在不平等了,四川不长椰树,那里的人要靠农耕为生;云南长满了椰树,这里的人就活得很舒服。让四川也长满椰树,这是一种达到公平的方法,但是限于自然条件,很难做到。所以,必须把云南的椰树砍掉,这样才公平。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在云南时,我觉得嘴淡时就啃几个木瓜。木瓜淡而无味,假如没熟透,啃后满嘴都是麻的。但我没有抱怨木瓜树。这种树内地也是不长的,假如它的果子太好吃,诸葛先生也会把它砍光啦。
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是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如罗素先生所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位,等等。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诸葛亮砍椰树的“平等观”是否有错?错在那里?(4分)
②在王小波看来,当代社会中为什么还存在诸葛亮砍椰树式的平等方式?(5分)
③本文在构思和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5分)
6、下面这首《春》是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敏锐的知觉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请据此提示,阅读《春》,回答如下问题:(14分)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着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①这首诗使用了那些修辞方法?(4分)
②这首写于1942年的《春》,在主题上与传统诗词中咏春之作有什么不同?(5分)
③结合诗中具体内容,简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5分)
五、命题作文(请选择如下两个命题中的一个写作一篇不少于500字且不多于600字的文章)(20分)
1、论“孝”
2、论“个性”
⑵ 华科2015新生入学测试答案
华科新生入学测试答案有挂网公布,需要咨询教务处。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系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附中,湖北省示范高中。创建于1954年,地处波光潋滟的东湖之滨、绿树如被的喻家山、马鞍山下,有“园中园、校中校”之美誉;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文化资源首屈一指。
附中随着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积淀了厚实的人文底蕴。现有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3000人,是一所教学设施齐全,教育环境幽雅,教学质量上乘,管理科学、治学严谨的完全中学,是湖北省唯一的“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⑶ 华中科技大学高数作业6
1.D e^(-x)dx=-de^(-x) 再将e^(-x)代换为t
2.D f(x)=lnx+1
3.B
4.A ∫ cos(1-3x)dx=(-1/3)∫ cos(1-3x)d(1-3x)=(-1/3)sin(1-3x)+C
5.B 原式=∫ 1/[(x-1)(x-3)]dx=1/2∫ 1/(x-1)d(x-1)-1/2∫ 1/(x-3)d(x-3)=1/嫌激2ln(|x-1|/|x-3|)+C
6.原式=∫ arctanxdx^2=x^2*arctanx-∫ x^2darctanx=x^2*arctanx-∫ (x^2+1-1)/(x^2+1)dx=
x^2*arctanx-dx+∫ 1/(x^2+1)dx=x^2*arctanx-x+arctanx+C
7.原式=∫[(sinx)^2+(cosx)^2]/[(sinx)^2(cosx)^2]dx=∫(secx)^2dx+∫(cscx)^2dx=tanx-cotx+C
8.令e^(2x)=t 则:x=lnt/2 dx=1/(2t)dt
原式=(1/2)∫1/[t*(1+t)]dt=1/2∫1/tdt-1/2∫1/(t+1)dt=(1/2)ln(|t|/|t+1|)+C= (1/2)ln(|e^(2x)|/|e^(2x)+1|)+C
9.令没者灶x=2cost <t属于(0,π/2) 则:dx=-2sintdt ; t=arccos(x/2);枯扮 sint=√(4-x^2)/2 cost=x/2
原式=-∫4(cost)^2*(2sint)/(2sint)dt=-4∫(cost)^2dt=-2∫(1+cos2t)dt=-2∫dt-∫cos2td(2t)=-2t-sin(2t)+C=-2arccos(x/2)-2sintcost+C=-2arccos(x/2)-x√(4-x^2)/2+C
⑷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英语阅读理解如何突破
本书目的旨在提高考生的英语水平,进而为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做准备,同时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和英语交流打下更好的基础。
对考生进行进英语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检验考生是否具有进入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该书围绕《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大纲》来编写,
其内容包括完型填空、阅读理解、英译汉、汉译英、英语写作等,附录中给出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大纲》,以及近两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
究生往常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书有以下特点:①选材范围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可拓宽考生的知识结构;②编撰思路实际,通过对每部分的学习和操练,帮助考生提高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和
认识;③模拟试题部分对于考生了解试题类型、提高应试技巧会有很大帮助。
目录
第1章 完型填空
1.1 完型填空技巧解答
1.2 完型填空练习
1.3 完型填空参考答案
第2章 阅读理解
2.1 阅读理解技巧指导
2.2 阅读理解训练
2.3 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第3章 英译汉
3.1 英译汉技巧指导
3.2 英译汉训练
3.3 英译汉参考答案
第4章 汉译英
4.1 汉译英技巧指导
4.2 汉译英训练
4.3 汉译英参考答案
第5章 写作
5.1 写作技巧指导
5.2 写作训练
第6章 三套模拟试题
6.1 模拟试题1
6.2 模拟试题2
6.3 模拟试题3
附录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大纲
附录2 2005年春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3 2005年秋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4 2006年春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1)
附录5 2006年春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2)
附录6 参考答案
2005年春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2005年秋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2006年春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1)答案
2006年春季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试题(2)答案
⑸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 305 )篇诗歌。
2 .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 “ 风 ”“ 骚 ” 。
3 .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 “ 骚 ” 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 “ 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 。
4 .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5 . “ 思无邪 ” 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 “ 兴、观、群、怨 ” 。
6 .所谓的 “ 六诗 ” 之说出自《周礼 • 春官 • 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7 .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 “ 六义 ” 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8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 • 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9 .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10 .《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11 .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这是《诗经》(《豳风 • 七月》 )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乡土气息。
12 .《诗经 • 小雅》中的(《鹿鸣》)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13 .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这是《诗经 • 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14 .《秦风 • 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 “ 岂曰无衣 ?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15 . “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是《诗经 • 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16 .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是《诗经 • 王风》(《采葛》)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17 .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是《诗经 • 秦风》(《蒹葭》)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18 .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一篇。
19 .《诗经 • 卫风》(《硕人》)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0 .《周南 • 桃夭》首章写道: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21 .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是《诗经 • 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22 .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23 .屈原的长诗(《天问》)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24 .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是屈原(《离骚》)一诗中的名句。
25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共(九)篇作品,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26 .(《惜往日》)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 “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27 .(《橘颂》)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 “ 受命不迁 ” 、 “ 秉德无私 ” 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28 .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涉江》)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 “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29 .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30 . 1953 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他们分别是
31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乐曲的不同,分为 。 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32 .先秦时期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33 .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
34 .《诗经》通常采用、、的表现手法。
35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 编定的。
36 .历史上称为“孔孟”的是 和 ; 称为“老庄”的是 和
37 .先秦诸子散文以 、 、 、 四家影响和成就最大。
38 .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其代表作品有《 》,《九歌》等。
39 .先秦的“楚辞”和《 _ 》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风骚”传统。
40 .《论语》是孔子弟子搜集整理的孔子言论,属 体散文。
41 .鲁迅称《 _ 》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2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
43 .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源头。
二、选择题
1. 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的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 ( )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解析: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 , 仁爱和谐,这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清朝皇帝用以警示自己的言行举止 , 激励自己做个好皇帝 , 成为一代名君。
答案: B
2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 1988 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 )
A .“兼爱”和“尚贤” B .“仁”和“德治”
C .“克己复礼” D .“有教无类”
解析: B 项是孔子的核心主张。
答案: B
3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答案: A
4 .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孔子这样说的根本出发点是 ( )
A .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强调“格物致知”
解析:“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其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答案: C
5 .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 1691 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 .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 .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 .《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材料中的译本出现在 1691 年,是清朝前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 A 观点错误。从材料中欧洲多种译本的出现,可知 B 、 D 正确。中国的儒学在“西学东渐”时期有传教士介绍给西方, C 正确。因此,答案是 A 。
答案: A
6.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Axle Age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解析:注意题中信息:“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人类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可知是百家争鸣时代。
答案: A
7 .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
A .礼治 B .仁爱
C .仁政 D .兼爱
解析: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8. 《管子》“饮食有量 , 衣服有制 , 宫室有度 , 六畜人徒有数 , 舟车陈器有禁……”这种规定的实质是 ( )
A. 划分阶级关系 B. 维护生活秩序
C. 处理人际关系 D. 维护等级差别
解析: “量”、“制”、“度”、“禁”规定等说明当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差别,属于礼乐制度的内容,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而建立的。
答案: D
9 .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
A .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
B .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
D .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 A 、 C 选项不符史实, D 是影响。
答案: B
10.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由此可知 A 正确。
答案: A
11 .西汉时代,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
A .“大一统”主张
B “三纲五常”学说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 .“天人感应”学说
解析:西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即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中包含“天谴论”,即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西汉时期皇帝“下罪已诏”的举动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答案: D
12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
A .主张民贵君轻 B .维护统治秩序
C .强调层层分封 D .体现以德治民
解析: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 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 , 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答案: B
1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诗经》
14 .下列《楚辞》作品中,非为屈原所写的一部是 :C. 九辩
15 .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 :D. 《论语》
16 .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A. 《尚书》
17 .《论语》是 ( ) 散文 :A. 语录体
18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 ) 的修辞平法 :C. 顶真
19 .“欲摘故纵,请君入瓮”为 ( ) 惯用的论辫乎法 :C. 孟子
20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又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体的历史著作。
21 .南宋的朱熹将《 》一书与《论语》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
22 .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他们为
三、名词解释
1 .风骚传统: “ 风 ” 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 “ 骚 ” 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 “ 风骚 ” 传统。
2 、风雅颂:《诗经》的分类。风,又称 “ 国风 ” ,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诗经》共有 15 国 “ 风 ” , 160 篇。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
3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4 、叠咏体: “ 叠咏体 ” 亦称重章复唱,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非常显著。一首诗往往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 305 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5 、《七月》:《七月》是《诗经》 “ 国风 ” 中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当是西周初期豳地未沦陷时的作品。该诗基本上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当时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奴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画面。但同时也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该诗可能是周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首代言体诗。
6 、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小雅 • 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
7 、风雅: “ 风雅 ” 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在这里, “ 风雅 ” 并不是指的 “ 风雅 ” 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 “ 风 ”“ 雅 ” 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8 、楚辞:是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 “ 兮 ” 字的大量运用。楚辞体作家主要有屈原、宋玉等。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体的代表。
9 、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 六义 ” 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 “ 六诗 ” 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 “ 六诗 ” 叫做 “ 六义 ” 。
四、简答题
1 、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 “ 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 ” ,这里的 “ 风骚 ” 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 ) “ 风骚 ” 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 “ 风 ” 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 “ 骚 ” 诗传统。所谓的 “ 风 ” 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 “ 骚 ” 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 2 )《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 “ 诗史 ”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
( 3 ) “ 骚 ” 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
( 1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例如《豳风 • 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 “ 无衣无褐 ” 、 “ 采荼薪樗 ” 的苦难遭遇。《魏风 • 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
( 2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例如《小雅 • 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实的佳作。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3 、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
第一,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离骚》立足于诗人理想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离骚》这首诗从 “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 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壮阔画面。
第三,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
⑹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历年考试卷
《华中科技大学各专业真题》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W6KGLnKiX1Nb3ajJ0MZo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