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图片
Ⅰ 在北京化工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作为大二的老腊肉啦。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新校区已经生活了将近两年。
Ⅱ 北京化工大学的校内环境是怎样的学习氛围舒适度又如何
说到北京化工大学,可能很多长辈都没有听过,对于一些高考生来说,也不是特别的了解,毕竟这所大学相比于同处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来说,是比较低等级一点点的。但是认真了解过这所大学的人会发现,其实这是一所还可以大学,适合喜欢化学或者比较愿意吃苦的同学去。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所大学。希望你通过我的文章能够对这所大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还没有高考又考不上北大清华,同时能够吃苦也喜欢化学,这所专属的北京化工大学可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虽然这所大学并没有那些顶尖名校好,但是如果热爱化学,而且又想在北京这个地理位置上学,这所学校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你认为呢?
Ⅲ 北京化工大学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北京化工大学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一、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 工程”和国家“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 7 月 14 日,邓小平同志签发******文件(中发 [58]574 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 年成为全国 64 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 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 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济、管理、文法、艺术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二、北京化工大学宿舍条件环境介绍
学生食堂
学校共14个食堂。食堂实行特色经营和多档次、多风味、多品种的服务形式,坚持真诚、热情、周到、优质的服务理念,做到安全卫生营养,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饮食服务。几年来,学校餐饮中心在饮食管理和服务方面坚持科学管理,规范服务,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取得良好的成绩,于2006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高校先进饮食中心”。
学生公寓
学校目前有学生公寓14栋,住宿学生共计16000余人。住宿标准为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3人一间,博士生2人一间,生活、学习十分方便。
食堂
学生食堂隶属于学校后勤服务集团餐饮服务中心管理。餐饮中心辖三个校区共15个食堂。食堂以学生伙食为主,坚持特色经营,多档次、多方式的格局,安全卫生营养,服务周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就餐服务。
三、学姐学长对北京化工大学的评价
1、每个宿舍楼,每个宿舍都有独立卫生间——2号楼宿舍(男生宿舍)都热水器(其他的貌似没有)——宿舍内:3个高低床——一张大桌子——3个凳子——有电风扇——有阳台——
2、新生的楼比LS图要大的多。。。。。。
3、不知道你住几号楼,我只记得我在昌平时本科生都是6人间,原来的1号和2号楼都有热水器,3号和4号楼没有(新盖宿舍情况未知)床是上下铺,没有桌子,此外每间宿舍都有阳台。环境总的来说还可以,附近车很少,晚上很安静。
Ⅳ 北京化工大学有几个校区,校区都在什么位置
北京化工大学有3个校区,分别是东校区、北校区、西校区。
一、校区位置
1、东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2、北校区:昌平区南环东路15号
3、西校区:紫竹院路98号
二、北京化工大学各个校区简介
1、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
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4474人,全日制研究生5744人(其中博士693人),高职生776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9750余人,留学生209名;有教职工20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83人,正、副教授701人,两院院士9人。
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3人。
2、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
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该校区是北京化工大学的低年级校区,占地只有四百亩只有大一大二和部分研一学生,交通不便,食堂量少价高,校区建筑稀疏,最高建筑主教学楼只有十层,硬件设施较差,是211大学中比较小的学校。
以大化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众多学科,适合那些热爱化工或者热爱清贫的学生,值得庆幸的是,该校学子积极上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该校东区位于北三环,交通便利,地段繁华
3、北京化工大学西校
北京化工大学西校区在西三环紫竹桥西边,香格里拉对面。西校区人少,比较小,现在住的都不是本部的学生。现在本科大一大二在北校区,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在东校区。
西校区有一个栋图书馆,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还有个小操场,当然还有食堂。校园环境不太好,半开放式的校园,和附近居民区混在一起。
(4)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图片扩展阅读:
北京化工大学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9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1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