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升本科 » 本科毕业论文阿q

本科毕业论文阿q

发布时间: 2022-05-10 12:10:08

① 《阿Q正传》论文一篇

第一篇,
在《阿Q正传》整篇文章中,留给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常常用过去的和未来的来掩饰他现在的不幸,比如他常这样夸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儿子会阔多啦”可是当他说这句话时,连老婆还没有着落。他能用自轻自贱来获取心理的满足。在被别人打败后,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并以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开安慰自己,并说,我这是第一,状元不就是第一吗,那我就是状元来“狠狠地”赞美自己一翻。他用祖传的法宝“忘却”来掩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后,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九霄云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个大觉。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恶当作是炫耀的资本,当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确自傲地认为别人“还不配”。总而言之,“精神胜利法”所带给阿Q的,在阿Q自身看来,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别人都没有而惟独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来学习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而鲁迅想要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中国人之所以会成为东亚病夫,就是由于这个软肋在作怪。中国人向来以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属国,并且当英国大炮已经炸开中国的大门上,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面积有多少,与中国是否接壤。当一次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大将福康安去参观英国大炮,福大将军却抛出这样一句话:“这玩意儿,想来没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当时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对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顾一屑,照样我行我素,自以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错了地方,在我看来,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对革命的态度问题上。起初,阿Q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他对革命的态度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但当他听说“革命”使城里的举人老爷都害怕,未庄里的男男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张之后,阿Q又产生了要投降革命的愿望。因此,在鲁迅的小说中,阿Q成为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并要“投身”革命的人。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维中,革命无非就是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来推翻清政府,简单地说就是反清复明罢了。因此,“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是十分幼稚、糊涂、错误的。”4他之所以神往革命,并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绅,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希望,去拿别人的一些东西罢了,从而成为“要有什么就有什么”的人,革命以后,他可以随意地去拿原本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东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阶级地位,成为当年的赵太爷、钱太爷们,从而奴役现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D、王胡们。这种观念,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赐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国当年这个封建时代才会出现的极度充满幻想并且狭隘的小农意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带给人们是绝对的权利概念,君与臣的关系是绝对的。在清朝中期,有一位洋人运了一批货物到中国沿海港口,他就让附近的渔民上船去搬下货物,可当他带着渔民走向甲板舱的时候,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他震惊了,渔民们齐刷刷的跪下了,并高呼着“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向前一看,原来墙上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像。在古代的中国,如果是一个下层老百姓,对君权是绝对服从的,除非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会起来反抗,而这反抗,也不会是实质上的改变,仅仅是改朝换代罢了。这样,阿Q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阿Q,其实就是一个鲁迅概念中的一个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农民的典型形象,是鲁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国农民的种种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个人身上,让阿Q成为中国当时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而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更谈不上是熟悉。而他对于阿Q这种“乡村小户人家”,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所见许的推理与想象”。总的说来,鲁迅在乡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当然称不上是乡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实也就是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民的典型。

阿Q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相当深刻的。但在当时,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大吗?“在鲁迅时代的稍后时期,当时还是山西省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学生的赵树理就尝试将鲁迅的小说读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听的实验,结果却遭到惨痛失败——这就与鲁迅本人所期待的结果能通过他的作品开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标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落差。”7而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在当时主要是给城市新式学生和知识分子看的,试想当时,在农村,识字的人有多少,能读得懂文章并能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因此鲁迅的文章在农村石沉大海的结局在意料之中。但是这并不能妨碍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的惊醒价值,起码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阿Q的教训早以牢记,我们不会再度迷茫,历史不会重演,这其实也是阿Q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影响。

第二篇,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阿Q 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 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荒唐可笑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

你结合自己感想,参考下,一千字很快就出来了。

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有哪些

完整的文本应包括封面、目录、开题报告(仅纸质本要求附开题报告)、成绩与评语(仅纸质本要求附成绩与评语)、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语)、注释、参考文献等。对各部分的要求如下。
1、封面
从教务处网站的“信息公告”栏目下载统一格式的“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封面”,各项信息需填写完整。
2、目录
应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语,只需标至二级标题)、注释、参考文献等(参见以下示例)。

本科生毕业论文目录示例: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页码)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页码)
引言 ···············································(页码)
一、一级标题1 ·········································(页码)
1、二级标题1.1 ········································(页码)
2、二级标题1.2 ········································(页码)
二、二级标题2 ······································· ·(页码)
1、二级标题2.1 ········································(页码)
2、二级标题2.2 ······································· (页码)
···················································(页码)
结语 ················································(页码)
注释 ················································(页码)
参考文献 ·············································(页码)

(注:如果以外文文献翻译作为毕业论文,需附外文原文)
3、开题报告
从教务处网站的“信息公告”栏目下载统一格式的“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格,按要求分别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各教学单位考试委员会填写各项内容,在毕业论文完成之前由各教学单位保存,毕业论文完成之后,装订到论文纸质本内目录页之后。
4、论文成绩与评语
从教务处网站的“信息公告”栏目下载统一格式的“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表”,各项内容分别由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和教学单位考试委员会填写,装订到纸质本内开题报告之后。
5、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关键词不超过5个,以国家颁布的《汉语主题词》为准,不得随意选取。
6、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要求翻译准确。
7、正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语)
⑴ 引言:阐述选题的意义(为何进行这项研究);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拟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
⑵ 正文:要求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文字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流畅而优美;图表、符号、谱例等统一规范;
⑶ 结语:对本文论述进行简要总结;对本文的研究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哪些问题由于什么原因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哪些相关问题需要另案研究等内容)。
8、注释
一律使用尾注,在“WORD”软件“插入”菜单的“引用”-“脚注和尾注”中自动生成。如尾注内容是说明引语出处的,格式参照“参考文献”要求,但需具体注明出处页码。
9、参考文献
⑴ 报刊:序号,作者,文章标题,出版地,报刊名称,出版时间,期号(版次),刊号。
⑵ 图书:序号,著者所在国(中国不注),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书号。
⑶ 网上资料:序号,作者,文献名,网址,时间。
10、页眉和页脚
文章的正文部分需统一在“WORD”软件“视图”菜单的“页眉和页脚”中用默认字体字号(即宋体小五号字)编辑页眉和页脚,页眉左端写“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样,右端写毕业生姓名和论文题目,页脚中插入页码。

三 外文文献翻译
如以外文文献翻译作为毕业论文,文本格式与内容与一般论文要求相同,但需附外文原文(可以复印,须用A4纸张,并注明文献出处)。

③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76.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字数:8691,页数:11 )
77.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字数:12515,页数:14)
78. 副词“才”与“就”在句法中的异同 (字数:9645,页数:12 )
79.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字数:7989,页数:10 )
80. 从李娃和霍小玉形象比较看唐传奇之女性形象塑造 (字数:8051,页数:07 )
81. 浅析《双城记》中卡尔登的利他主义 (字数:9160,页数:12 )
82. 从封建伦理纲常小析《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 (字数:7421,页数:11 )
83. 《红楼梦》中的鸳鸯形象 (字数:10157,页数:14)
84. 《沧浪之水》女性形象分析 (字数:11348,页数:13)
85. 短信中积极修辞艺术的探讨 (字数:8023,页数:13 )
86. 《说文解字注》“舟”部校勘记 (字数:9308,页数:12 )
87. 论《人生》对“交叉地带”爱情的描写 (字数:9421,页数:09 )
88. 论《庄子》语言的修辞美 (字数:12075,页数:13)
89. 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诗 (字数:9497,页数:12 )
90.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字数:9099,页数:13 )
91. 浅析李清照词花与酒的意象及其关系 (字数:9594,页数:10 )
92.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的女性主义 (字数:6406,页数:08 )
93. 李煜词的特点及其对豪放词的贡献 (字数:8730,页数:09 )
94. 浅析《黑骏马》中的草原情怀 (字数:7499,页数:10 )
95. 从陶渊明之诗文透视其归隐 (字数:8995,页数:12 )
96. 周星驰电影热反映的当代文化心态 (字数:6347,页数:07 )
97. 秦观与豪放派 (字数:11511,页数:14)
98. 浅析赵壹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 (字数:6867,页数:08 )
99.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成就 (字数:8791,页数:13 )
100. 浅析《红楼梦》中小红形象 (字数:7802,页数:12 )
101. 浅析杜甫生平对诗歌爱国主题表达的意义 (字数:8635,页数:09 )
102.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思考 (字数:11003,页数:14)
103. 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诗风之比较 (字数:7527,页数:10 )
104. 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 (字数:11762,页数:14)
105. 芙蓉内外——古华《芙蓉镇》人物性格与命运 (字数:7557,页数:09 )
106. 《鼓掌绝尘》中的俗语 (字数:8047,页数:10 )
107. 论《庄子 》寓言中“鱼”的意象 (字数:9394,页数:12 )
108. 浅论阿Q形象及其当代性 (字数:8226,页数:11 )
109. 试探广告语的“潜引力” (字数:9163,页数:13 )
110. 论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 (字数:6588,页数:10 )
111. 李杨爱情现实故事与戏剧故事的比较 (字数:9336,页数:12 )
112. 站在道德尽头的审视——余华小说《兄弟》的社会画面分析 (字

④ 本科毕业论文流程

首先报考论文答辩,
然后 学院会安排论文导师给学生,
一般3-5个学生一个导回师,
接着就是答论文提纲,有固定格式的,跟导师交流
就写论文、给导师看、修改、修改
直到修改好,最后论文定下来,导师给你打分,然后 就是论文答辩,
希望回答能帮助到你,你也可以追问。

⑤ 毕业论文《阿Q正传》中阿Q形象分析

最低0.27元/天开通网络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爱在延伸3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内容摘要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我主要是从阿Q这个人物入手,抓住他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种种行为去写,具体分析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历程,揭示出人物的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关键词:畏强凌弱精神胜利法狂妄自大革命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更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农民的真实再现!他的出现,不但震惊了旧中国,敲打着每一个中国的心坎,同时,也震憾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阿Q正传》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②最著名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阿Q形象不但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在今天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憾,催人警醒,促人奋进。《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③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

⑥ 阿Q正传论文

XXX学校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阿Q正传》中国民精神的劣根性

姓 名: XXXX
院 系: XXXX文学院
专 业: XXXXXXX
班 级: XXX 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

XXXX年X月XX日

目 录
引言
一、性格特征及多舛的命运…………………………………………………………1
(一)阿Q自轻自贱、麻木、愚昧的性格特征……………………………………1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
(三)爱面子的阿Q………………………………………………………………2
(四)阿Q的幻想症…………………………………………………………………2
(五)精神贫瘠、物质匮乏…………………………………………………………3
(六)悲惨命运……………………………………………………………………3
二、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重要性…………………………………………………4
(一)未庄民众的精神面貌……………………………………………………4
(二)意识的觉醒………………………………………………………………4
(三)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4
(四)对国民性的批判…………………………………………………………5
(五)思想来源………………………………………………………………………5
三、对民众麻木和不思变的批判以及对思想的启蒙………………………………5
(一)打破思想枷锁,启蒙民众思想………………………………………………5
(二)对旧思想的批判…………………………………………………………6
(三)活跃思维,指引方向…………………………………………………………6
四、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6
(一)对黑暗社会的揭露……………………………………………………6
(二) 未庄的经济思想的保守,映射未庄落后的经济……………………………6
(三)民众愚昧、落后…………………………………………………………7
(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7
(五)唤醒民众,走上抗争道路……………………………………………………7
(六)揭露革命失败原因……………………………………………………………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郑重声明…………………………………………………………………………11

论《阿Q正传》中国民精神的劣根性
作者: XXX

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作品中阿Q的形象具有鲜明特色,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很贫困,没有地位,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这里我们对他有怜悯之心,同情他的遭遇,但阿Q又是可恨的,阿Q欺负小尼姑见到光头的大官时,又自己跪下去,自轻自贱,是生活贫苦的下层人民,阿Q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对阿Q的遭遇我们只能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是旧中国这个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阿Q正传》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暗示旧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崩溃、昏暗、了无生气的时代背景。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阿Q代表了中国民众苦难的生存状态和麻木不觉醒的心理状态,《阿Q正传》则以一个市镇社会的“流浪者”为代表,综合性地艺术再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总特征。政治因素的影响,《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背景。

关键词:精神胜利法;劣根性;人性
Abstract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novel written by Lu Xun. It is a model of Lu Xun's reform of the national soul. In the works of Q image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h q is a living in poor farm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in the old China backwater in the rural town of Weizhuang, ah q is very poor, he had no family, no status, no fixed live slept in the tutelary God's temple, occupation, only working for a living, social status is very low, even lost my name. Here we have compassion on him, sympathize with him, but ah q and hateful, ah q bully small nun big head saw, and he knelt down, the lower oneself are living in poverty, the lower people, ah q spiritual ignorance and power in the feudal oppression of the unfortunate life. We can only encounter of Ah Q "mourning their misfortune nuqibuzheng." Ah q is a morbid figure in the sick society of old China 1.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microcosm of China's old society, suggesting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cultural and social order, the dark and lifeless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n this background, ah q represents the China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numbness awakening of mental state, "Ah Q" in a town society "wanderer"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t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factor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shows us the true face of a deformed Chines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ts publication has a specific political background.

Key words: national spirit; spiritual victory law; human nature; Ah Q

引 言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2],作品中的阿Q具有鲜明的特色,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很贫困,只能住在土谷祠里。但他欺软怕硬、自轻自贱,他是生活困苦的下层人民,阿Q思想上的愚昧和在封建压迫下的不幸人生,我们怜悯他的同时又觉得他很可恨,对于阿Q的遭遇我们只能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是旧中国这个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等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性格特征及多舛的命运
(一)阿Q自轻自贱、麻木、愚昧的性格特征
阿Q是生活在未庄的穷苦农民,他的命运与性格息息相关,他喜欢自轻自贱、以强凌弱、愚昧、麻木[3]。当阿Q说自己姓赵的时候,赵太爷打阿Q耳光,还说“你也配姓赵”,我以为阿Q会反抗,结果他习惯了被欺压,捂着热辣辣的脸走了。阿Q见了比他富有或者强大的,像赵太爷、秀才一类的,就毕恭毕敬,奴隶性就毕露无疑。对于弱小的,小尼姑一类却总是欺压侮辱别人,阿Q这种人的性格不变成有钱人则罢,变成有钱人也将会是第二个赵太爷。阿Q对于同是做工的农民小D、王胡等,总是不放在眼里,先估摸对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变成“怒目而视”或是在肚子咒骂。但通常都是阿Q打输了,通常他就会说“我总算给儿子打了”以这样的精神胜利法战胜对方,在阿Q看来,胜利永远是自己,被打的永远是对方,这样想,他就满意的睡下了,也不会想着给自己报仇,也不会想着自强,昨天被打的事,也许第二天就忘得干干净净,也许刚打过就忘干净了,“忘记”这一祖传宝贝在他身上发生了神奇的功效。每次被别人打了,来到小酒馆早已经有些高兴了。其实,精神胜利法也不全是不好的,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我想阿Q每天面对这么多扭曲的人,这么畸形的社会,精神会提前崩溃的。就算是沿袭至工作压力大的今天,时代背景变了,精神胜利法仍然有可取之处,但要批判借鉴。身为底层农民的阿Q长期被奴役,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被驯化和被奴化的心理。辛亥革命后,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等级制度还有残存,民主制度的普及程度还不高,这种心理现象在当今社会都还存在。例如:企业或者公司里面,下级员工见了上司总是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的。见了比自己职位底的员工却趾高气昂、盛气凌人。一副皇帝驾到的样子。这种等级制度虽然存在,但它不利于民众良性的人格发展,也不代表它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极其愚昧、麻木,他上了几回城,回来之后,对于城里人总是把“长凳”说成是“条登”,放在鱼上的葱因为是细丝状的而非常鄙视城里人,认为城里人的叫法是错误的。阿Q的愚昧表现在方方面面,就连王胡身上的虱子比他多,把虱子放在嘴里咬死声音比他响亮,他也觉得这是件丢脸的事情。阿Q认为但是女人在外面都是想勾引男人的,寺的尼姑跟和尚总是有种说不清楚的关系。所以阿Q见了女人,总是骂“小孤霜[4]”“假正经”等羞辱女性的词语。从另一方面来说,阿Q又非常麻木,他在城里看见别人杀革命党,不但不觉得血腥,而且跟城里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杀头非常好看,而不去思考别人背后的故事,为什么会被杀头?观众们只是津津有味的看着,只要被杀头的不是自己,她们都觉得好看,充满了乐趣。
(三)爱面子的阿Q
阿Q也是好面子的人,无论是欺负小尼姑供众人调笑,以显示自己的厉害,还是在干活的时候,一位老人夸他真能做而感到心满意足。可见,阿Q都是好面子的人,喜欢被人恭维。不仅仅是阿Q,未庄的人大多如此,能与大人物攀交情,就会感觉到非常有面子。而且,凡是见了穿戴整齐,人模人样的,都要尊敬三分,像阿Q这样,没钱没势的,想要面子是不可能的,只会处处被践踏,唯一能满足他的,就是精神胜利法,在他认为永远都是他赢,似乎这样自己的面子上才能过得去。
(四)阿Q的幻想症
现实太残酷了,想要的都无法实现,所以阿Q总是幻想吴妈能成为自己的女人,自从那次欺辱小尼姑,捏了小尼姑的脸蛋之后,阿Q总感觉两个指头有点粘腻。于是乎,晚上躺在床上,总想着白天小尼姑骂他的“断子绝孙的阿Q[5]”,他想:该有个女人,不然死了也没个人供饭,划不来。对,那时候的未庄,做什么事都要合规矩的,阿Q想要个女人的想法是合乎圣经的,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Q一想着女人,就想到了吴妈,吴妈是赵老太爷家的佣人,时常做短工,地位跟阿Q一样。阿Q近来总是想着“女人,女人……”以至于有一天突然跑到吴妈面前,突兀的说道“我要和你困觉,我要和你困觉。”结果,把吴妈吓跑了,还是边哭边跑的。虽然说阿Q有唐突,但是那时候思想保守,只说了两句唐突的话,结果阿Q饭碗也丢了。这次还不算严重的,有一次阿Q幻想自己参加革命原委了,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做梦都梦到参加革命了。梦里阿Q可神气了,当了革命者的头领,“想做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他幻想着秀才小娘子的宁式大床,手下人搬到土谷祠,还有钱老太爷和赵老太爷家的家具,都搬回土谷祠,自己是不动手的,幻想着小D帮他搬。赵太爷和秀才拉出去杀头,至于其它女人嘛,留着。这时候阿Q还想着小尼姑、吴妈,嫌弃吴妈脚太大了,因为清末是以脚小为美的,就算是幻想中,也深深受到这种观念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习惯有好坏之分,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吴妈勤劳能干、朴素节约是传统文化之精华。至于女人缠足,男人就长辫子,都是坏习惯,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摒弃。
(五)精神贫瘠、物质匮乏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对阿Q生活现状和环境的概括。阿Q生活在贫困的未庄,这里的大多数人跟阿Q一样都是贫苦的农民。但是,她们都为有钱人做短工,都是被压迫的对象,她们目光呆滞,精神扭曲,看到血腥的场景,只喜欢当看客,不去思考事情原委,只要被迫害者不是自己,就喜欢看着同胞被残杀而无动于衷,像恶狼一样[6],吞噬了被看着迫害者的灵魂,民众极其麻木。
(六)悲惨命运
阿Q的命运很悲惨,他没有偷赵太爷家的东西,却成为替死鬼,替别人背黑锅,他还很单纯的以为自己是去参加了革命“造反”才被抓的。也许是被压迫久了,精神早就扭曲了,都快杀头了,他还用精神胜利法安抚自己,“有的时候,人不免是要被抓的。”“有的时候,人未免是要杀头的。”直到死,他都没有反抗,即使自己被冤枉了。只是在游街的时候,他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命运,关注的是自己因为没唱几句戏而感到很没面子。别人不拿他的生命当回事,他自己也不关注自己的命运。被压迫久了,似乎真的以为自己是奴隶,不具备人的特性了。看客似乎还觉得这枪毙不够精彩,要杀头才好看。然而,阿Q的死在未庄掀不起任何的波澜,人们还像往常一样,在农闲时早就忘记有阿Q这个人存在过,在农忙的时候,人们还会偶尔想起来,以前有一个做短工的阿Q。只有赵太爷家因为财物的事情,全家号啕了。还有白举人家因为没有能让阿Q赔赃物而号啕了。似乎阿Q的死,在未庄人心中,就像是阿猫阿狗死了一样,无足轻重。

二、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重要性
(一)未庄民众的精神面貌
《阿Q正传》里面的未庄的现状,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环境,那个时期民族的真实面貌。人民没有一点生机勃勃的气象,有的只是被压迫久了扭曲的畸形的精神面貌。从战国到清末,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8]。经历了这么就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民已经习惯了被压迫的命运,突然发生这些变动和革命,未庄的农民无法适应过来,她们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保留了封建主义的思考模式。所以改造国民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意识的觉醒
现如今,我们也随处可见阿Q精神,似乎有钱人就是老大,没钱的人就任劳任怨,老板还要对你大吼大叫,普通员工一定要有一点阿Q精神。不然,你会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在当时民族的真实精神面貌是畸形扭曲的,整个民族精神属于塌陷的状态,鲁迅以自己的笔法描绘中国民众的真实面貌,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决心重振民族精神[1]。他深刻意识到,有再强健的身体,还不如让民众拥有清醒的意识。于是,他弃医从文,以文章警醒世人。
(三)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众是麻木、愚昧、盲目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像夜空没有了月亮,花儿没有了阳光,海洋没有了鱼儿。可见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民族精神的大旗不能倒下,而鲁迅正是扛着旗帜摇旗呐喊的人,希望在他的带动下重振民族精神[11]。然而,当时的未庄,正处于精神扭曲塌陷的那个时期,你可以想想那些像恶狼一般的看客,那腐朽的统治,那落后的思想文化。那积贫积弱的未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的可怕。未庄急需改变现状。不止是未庄,中国许多农村地方都像未庄。因此,强烈需要重振民族精神。
(四)对国民性的批判
《阿Q正传》中的未庄民众的精神是塌陷的,鲁迅正是以一种犀利笔法,描写出民众的精神面貌,加以批判。而那种客观的将未庄的真实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具有说服力。以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分析现状,以及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批判了民众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对于麻木的看客,鲁迅是极其深恶痛觉的,他年轻时候曾到日本学医,课余老师播放幻灯片,画面上外国人杀害中国人,而其他围观的中国人,一副麻木的神情,这让鲁迅很震撼,他认识到,民众更需要的是会思考的大脑,而不是愚弱的看客,有健壮的身体,只会冷漠、麻木的围观,也只能作为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件事深深烙印在鲁迅的心里,这是他想改造国民性的原因[9]。
(五)思想来源
作品中有两节都是优胜略记,作者受到《天演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物竞天择”的规律使他不禁为中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上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鲁迅先生受进化论和新思潮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总是表现出一种敢于突破现状的勇气,鼓舞人们敢于斗争。受到新思潮发展观的影响,“未来必将战胜过去”,时代总是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部作品表达了时代的思想,具有时代的特色,有利于中国探索新的道路。与中国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息息相关。

三、对民众麻木和不思变的批判以及对思想的启蒙
(一)打破思想枷锁,启蒙民众思想
《阿Q正传》对民众的愚昧、麻木,鲁迅犀利的批判,还有对民众现状的揭露,但更多的是给予思想上的启蒙。可以这样说,鲁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民众了解到赤裸裸展现在她们面前的事实,以此来激励她们。鲁迅以强有力的批判,目的也是为了打破农民思想上的枷锁。让她们以新的姿态投入到革命中来,让他们敢于反抗和斗争。
(二)对旧思想的批判
像阿Q一类的未庄农民,他们习惯墨守成规,不思变革,凡是不合规矩的,他们都要加以排斥。像进城了被剪掉辫子的人,或者像假洋鬼子这样的,她们都认为是异端,很排斥。吴妈脚大,小尼姑不合儒教,阿Q也很排斥。阿Q对于革命更是深恶痛觉。
(三)活跃思维,指引方向
正是因为《阿Q正传》中的阿Q具有典型意义,现在了当时的落后愚昧的农民形象,通过对阿Q性格特征以及在未庄冷漠麻木的农民的真实的展现,达到强烈的批判效果,就相当于给读者一个例子,当时的普通读者还会把自己对照阿Q,改正自己的缺点。《阿Q正传》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意义。抨击了当时动荡落后的社会,能清醒人们的思想,活跃人们的思维,让人们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力,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认真看待自己的命运。警示现在的人们应该摒弃愚昧、落后的阿Q精神。

四、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一)对黑暗社会的揭露
前面我们说了,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就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而言,他能争得过吗?不,当时社会黑暗,政治制度腐朽。赵太爷家财物被偷了,但是白举人还有当地的把总根本查都没有调查,直接抓了无辜的阿Q,他就是替死鬼。在这样腐朽的环境中,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法,他精神早就崩溃了。民众麻木不仁,官员贪污腐败,农民被压抑,极强的奴隶性。有这样黑暗的社会,才会有这样愚昧的民众。
(二) 未庄的经济思想的保守,映射未庄落后的经济
未庄是非常落后的,还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未庄的人们大多数穿补丁的衣服,家庭手工业不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未庄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经济萧条的景象。这里的人们生活贫困, 阿Q经常给赵太爷家做短工,但是后来阿Q调戏吴妈,便丢了饭碗。而事后地保总是以各种理由给阿Q要钱,这是严重的剥削。然而这次调戏吴妈[7],阿Q不但把自己的钱赔光了,还把自己的被子也变卖了,连同自己的衣服也送去给赵太爷家赔罪,赔罪的衣服却拿给少奶奶生的孩子做尿布,剩下一些不好的给吴妈做鞋底。可见,未庄的人穷到什么地步,生产力及其落后,经济落后,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制度也非常落后,地保随意盘剥,农民给地保“上税”已成为一种习惯。地主吝啬抠门,压低工钱等等,未庄的人们生活在一贫穷落后又保守闭塞的环境中。经济落后,发展缓慢。落后的经济制度制约着未庄甚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有地位的前提是经济基础,赵太爷相对富有,却总是恃强凌弱,思想的保守,映射未庄经济落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
(三)民众愚昧、落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对革命根本不了解,不理解其真正的意义,认为革命就是报私仇、分财物、娶媳妇,这就是阿Q这一类的农民认为的革命。从另一方面,说出了“辛亥革命”宣传的不彻底,没有让想革命的农民参与到其中来,这也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失败的原因吧!
(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这个时期的文化是精华与糟粕融合在一起的,吴妈的勤劳节约,以及像她一样的广大劳动人民,都很勤俭节约,但也体现出很多落后的思想文化。富人赵太爷总是对工人的压迫,轻则侮辱,重则动手打。这些劳动人民是值得同情的,但同时他们又是可恨的,枪毙革命党时,阿Q这一类的人们就是麻木的看客。嘴上总是骂着“小孤霜、假正经”以及侮辱小尼姑等,这是歧视女性、侮辱女性、恃强凌弱,都是落后的思想文化。未庄的经济落后,政治制度腐朽,人民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在这种畸形变态的社会中,形成了人民变态的心理。民众总是自我陶醉,盲目的自大自欺。这些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原因。
(五)唤醒民众,走上抗争道路
正因为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鲁迅以作品中强有力的批判和思想启蒙运动,启发民众,开启思维和判断力,揭露社会黑暗,点醒民众,打破思想枷锁,从而重振民族精神,激励人们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每个国家的革命都是经过流血牺牲才取得的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商鞅变法,得罪许多贵族和官僚,为了变法彻底,甚至连百姓也得罪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秦国的变法是最彻底的,秦国的实力超越了其它诸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还有王安石变法,也得罪了大地主阶级,最后王安石被迫辞职了。没有哪次革命轻而易举就成功了,都是需要人们经过敢于斗争、流血牺牲才能取得成功。
(六)揭露革命失败原因
当时政治腐朽,经济落后,思想文化落后,在这病态的社会中,未庄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变革,吸取经验教训,发展国家才能变得强大,作品既对民众具有警醒作用,又为改革和发展在思想上做预告,对民族精神的重铸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始终被压抑着。导致病态的心理,以及阿Q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作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以达到从思想上唤醒和解救的作用。由民众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追究到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对阿Q式革命的描写,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10]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作品对民众思想的唤醒作用,对此后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品作为文学经典,对当今的人们仍然具有思想上的警醒作用。鲁迅以高超的思想艺术感染人们,以文学表达时代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结束语
《阿Q正传》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具有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作者以其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思想号召力指引人们向前进。该主题的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意义。“落后就要

⑦ 写阿Q和韦小宝的差异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有没有价值

任何题目都有价值,关键是要写的出彩

⑧ 唐吉柯德与阿Q之比较<论文>

1、堂吉柯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

魔法,巨人和妖怪。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

。如他憎恨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2、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行动的盲动性。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

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
3、堂吉柯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事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

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
4、总之、堂吉柯德的形象具有他的复杂性。他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是一个喜剧型的人物。同时他又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动机高尚而行动错误

的悲剧型人物。他是可笑的,可悲的,又是可爱的,可敬的。 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

①阿Q丰富复杂的性格中最突出的是“精神胜利法”。②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和麻木健忘等。③这种以自欺为核心的满足,是一种麻醉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安慰,是与愚昧无知、麻木健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④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灵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严重地麻醉了中国人的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改革的历史堕力。⑤其创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根除这种蚕食民族和人民灵魂的奴性。

阿Q丰富复杂的性格中最突出的是“精神胜利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和麻木健忘等。这种以自欺为核心的满足,是一种麻醉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安慰,是与愚昧无知、麻木健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灵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严重地麻醉了中国人的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改革的历史堕力。

⑨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我的论文题目是《阿Q正传》的悲喜剧色彩

hkmkm k,

热点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武 发布:2025-09-02 04:57:53 浏览:632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红凌 发布:2025-09-02 04:57:07 浏览:607
政法大学教授鼓励生育 发布:2025-09-02 04:34:57 浏览:57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考试 发布:2025-09-02 04:29:56 浏览:376
扬州大学特色专业 发布:2025-09-02 04:18:22 浏览:799
西电集成的本科生 发布:2025-09-02 03:49:22 浏览:420
四川大学过控专业 发布:2025-09-02 03:49:14 浏览:778
南通大学钢琴老师 发布:2025-09-02 03:44:56 浏览:476
美国大学校方代表 发布:2025-09-02 03:32:52 浏览:500
大学教授的粥博客 发布:2025-09-02 03:00:32 浏览: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