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师范本科
① 想学师范类的英语专业 哪个大学比较好
1、北京师范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2、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
3、南京师范大学
截止2019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120人,专任教师19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98人,副高级职称70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
4、华中师范大学
学校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5、华南师范大学
1952年,南方大学俄语系、私立岭南大学教育系、国立海南师范学院、国立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修科、国立南昌大学师范部地理专修科和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及系科并入。1970年改称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复名为华南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
6、湖南师范大学
学校前身为1938年创立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撤消,建立了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
7、陕西师范大学
学校创建于1944年,前身是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管理。
8、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于1946年建校,原名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东北师范大学。1953年,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9、西南大学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
10、福建师范大学
学校为中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是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曾在学校任教。
② 师范类英语专业大学排名
南京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北师大、湖南师大,是师范类院校中英语专业相对突出的。其它,水平差不多。
③ 大学英语师范专业都学什么
大学英语师范专业的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论、英语泛读、英语精读回、英语口语、英文答写作、英语听力、英美国文学、英美概况、英汉/汉英翻译、语言学、实践教学法、报刊选读等。
英语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3)英语专业师范本科扩展阅读:
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掌握的知识技能: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5、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语专业
④ 的英语专业怎么样,师范和非师范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
除了英语专业必学的听说读写译,
还要专门学习
teaching
skill
教学技能
和
ecation
theory
教育理论。
比如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等的。
针对性当然有所不同咯。
师范类的学生除了学费不贵,每个月的国家伙食补贴比非师范类多一点,
还有就是不用专门花钱考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要考的话起码要700多。
读了师范类当然可以不当老师了,
外语专业本来就是个弹性很大,有很大融合性的一个专业,
很多岗位都需要外语专业人才的。
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外语人才,为需要的行业服务,
考一些含金量高又需求量大的证,
比如翻译证,比如BEC剑桥商务高级证书等等的,
都可以有很好很好的发展的。
不管是师范类的还是非师范类的,只要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都是要考英语专业八级的。
⑤ 大学英语专业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有什么区别
大学英语专业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报考专业名称、学习课程、毕业证书上有区别。具体如下:
1、报考专业名称不同
如果是师范专业,专业的名字后面会特别标注出“师范”两个小字,比如汉语言文学(师范),英语(师范),小学教育等,诸如此类,而没有标注的就是非师范专业了,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学会区分,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也会有师范和非师范之分,考生们要弄清楚这一点,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专业。
2、学习课程不同
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们,其中大部分是考虑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所以在大学期间会比较注重实际教学,除了基础的专业课以外,师范类专业还需要学习到很多课程,比如最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等,为的就是以后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技术。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就不会开设这些课程了。
3、毕业证书不同
如果是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证书上会注明“师范”两个字,而如果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证上就不会注明了,虽然现在教师资格证已经放开了,即使不是师范大学和师范专业也可以报考,但是很多重要岗位依然只是针对师范生开放,如果同样从事教育行业,是不是师范生,待遇上也有许多差别。
⑥ 英语师范专业的应届生可以从事些什么工作呢
英语师范专业的应届生,最对口的工作就是做英语老师。其次,还可以选择在外贸公司工作,做翻译等等。
⑦ 英语(师范类)专业本科属什么学士
英语(师范类)
四年制本科,授文学学士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该专业都是这样设置的。
⑧ 首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专业
英语(师范)
四年制本科 授文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是北京市特色和品牌专业、教育部评估优秀专业,多年来为首都基础教育系统培养了大批优秀英语教师,被誉为“北京市中学英语教师的摇篮”。英语教育系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 名( 博导1 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 以上。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人文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近年来,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专业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0% 以上,专业英语八级考试通过率近80%,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得各类英语竞赛前三名。
核心课程:英语教学法、教学实践、基础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英汉笔译、英语国家概况、英国/ 美国文学、语言学导论、第二外语等;主要选修课程包括教师教育系列、文学文化系列和语言学系列等。学生还可选择各类辅修专业。
专业特色:既注重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境外研修、国际交流、课堂培训、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优秀英语教育人才;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九中、北京市五中、育英学校、西城外国语学校、北京交通大学附中等十几所示范校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拥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两个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已拥有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基础教育系统从事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或报考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率保持100%,考研率在25% 以上。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被北京市示范中学录用。
英语
四年制本科 授文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旨在培养具备英语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语言文学系历史悠久,毕业生中有外交官、央视和国际台的英语主播、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该系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教授7 人,博导3 人,多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本专业有硕士学位点、英语笔译硕士学位点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博学位点的支撑,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多。该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四级考试通过率接近100%、八级超过90%,多名本科生获得二级口笔译证书。聘用英美专家任教,并选派学生赴英语国家留学。
核心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选修课主要涉及文学、语言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商贸英语等五大方向的特色课程,并实现有机融合,实现交叉学科培养,学生可选修各类辅修专业,取得第二学历。
专业特色:坚持以英语专业为本,吸收一批相关的优秀课程,在培养模式上体现复合型理念。该专业基础阶段重技能和语言知识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功底和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英语精英人才。该专业将多学科知识融会到英语专业中来,在跨文化视野下做好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该专业拥有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完整培养体系,高度体现复合型英语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
就业方向:毕业生成绩突出者可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出国率达到56% 以上。毕业生遍布各个领域,包括国际交流、外交事务、国际贸易、新闻出版、影视传媒、文化旅游、基础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