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升本科 » 甲骨文本科完整毕业论文

甲骨文本科完整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7-06 15:19:00

A. 我要写一篇甲骨文的重要性的论文,可以用哪些材料

1.甲骨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甲骨文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影响和意义
3.甲骨文与文化遗产的密切关系
4.甲骨文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和背景
5.甲骨文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性

B. 急需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立人”首在“立言”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
摘要]“五四”白话文运动不是单纯的文学工具和形式的变革。文学革命者认识到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国人具有
文字崇拜的心理,白话文运动具有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意义。
[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语言观;白话文;话语权力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话文,胡适文学改良的中心是文学工具的变革,这是历来讨
论“五四”文学革命的著作都曾指出过的。实际上,与此同时
文学革命者所理解的语言本身,是与人的政治生活、思想信
仰、人格等相依相生的,人的生存是语言性的生存,所以欲新
民,必先新语言,白话文运动有其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
意义。
一、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
“五四”文学革命者对文言的反对,具有推翻权力象征体
系、革新民族心理的重要意义。文言是中国古代上流阶级使
用的书面语,权力话语、正统的道德话语、教育都是采用文
言,它是通往权力大厦的大门之一,一般下层人民无法掌握。
语言文字也是权力资源,文言是权力、权威的神圣的象征符
号体系,权力系统必须垄断它。[1](P168)
“五四”时人们已意识到文言话语体系是权力建制的工
具,是权力系统意识形态生产的武器,因此他们常常痛陈自
己对于文言的憎恶,利用语言学、民俗学知识对神圣的文言
话语进行除魅的手术。钱玄同认为中国古代文字脱离语言,
形成“文言文”,源于统治阶级的权力建制:“那独夫民贼,最
喜欢摆架子。无论什么事情,总要和平民两样,才可以使他
那野蛮的体制尊崇起来……对于文字方面,也用这个主
义。”[2](P87)权力系统在语言文字、服饰礼仪等各方面都着手
权力等级体系的建构,渗透主尊奴卑的规训。许多字词、文
章体式、书写款式都是只有皇帝、贵族才能应用的,还要附会
上神秘恐怖的色彩。“朕”、“宫”、“钦”、“御”等,本是社会通
用的词语,最终却被专制皇帝霸占了专用。“制”、“诏”、“上
谕”等文体和其中的专用句式,都是为了建构权力的象征体
系和秩序,为神化权力而服务。
从现代军阀不惜动用武力卫护文言,更可看出文言话语
的权力象征和建构的功用。河南军阀李倬章说:“自古以来,
只有北方人统治南方人,绝没有南方人统治北方人……(蔡
元培)知道南方力量不足以抗北方,乃不惜用苦肉计,提倡新
文化,改用白话文,藉以破坏北方历来之优美天性与兼并思
想。”[3](135)军阀竟然也来反对白话文,可见他们从文言符码
体系的坍塌、平民话语的被承认,嗅出权力基础也随之动摇
了。
文言使用者垄断了社会的话语资源,下层人民被剥夺了
言说的权力,因此鲁迅称之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他在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里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
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
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
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
白话者。”对于文言的毒害,鲁迅确有切肤之痛;对于白话的
倡导,鲁迅发自肺腑地欢迎。也许鲁迅比任何一位文学革命
的倡导者都要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白之争的意义,但他对白话
文运动的参与主要是在小说创作中,他以痛切博大的生命体
验,表现了中国人所受的文言话语体系的压榨和中国人语言
生存的悲剧。
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中刻画的一般国民,无不深受文
言话语的压制,被剥夺了一切言说的途径和能力,无法参与
起码的政治、风俗、伦理生活,形成了一系列的“木头人”、
“哑子”、“鬼魂”的国民灵魂群像。
(一)话语地位的彻底丧失
如阿Q,在文言话语的压榨下,一切言说的权力都被剥
夺了,连姓都不配有。他因自己是个癞头而忌讳“光”、“亮”
等词,但群众却愈加肆无忌惮地对他加以暗示、讽刺,因为话
语权是与政治、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的,而阿Q是个受损害的
孤独者;孔乙己也因为早已一无所有,所以他所拥有的文言
资本,完全丧失了权力价值。经过几次话语权争夺战的失
败,在未庄的话语等级体系里,阿Q渐渐丧失了所有的话语
资格和机会。
(二)伦理风俗上话语权力的匮乏
如乡绅勒索阿Q:“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在
乡绅阶层的文言话语的敲诈下,阿Q在本乡无法生存了。再
如《风波》中,八一嫂被赵七爷吓得“十分害怕,不敢说完
话”,赵七爷说的是:“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
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
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你能抵挡他么!”这
样语无伦次的几句话,因为杂糅着权力象征、文言符码,便触
及了平民内心深处世代遗传的恐怖原型意象。祥林嫂则因
伦理话语权被剥夺,被群众判为一个克夫克子、不祥不洁的
犯人,承受着精神上的酷刑。话语资源的贫乏使得乡人任人
恐吓,长期处于恐慌无主的心理状态。
(三)政治上话语权力的匮乏
新起的革命话语似乎给了阿Q机遇,他跑到假洋鬼子那
里去了。“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
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在
这新起的“洋”式话语、革命话语面前,阿Q“终于用十二分的
勇气开口了”,之后才发现,他在这里比在文言统治的世界中
更无地位,在那里他还可以在正统文言的边缘,以“毛虫”、
“晦气”等话语去侵犯更弱者。
(四)法律方面话语权力的匮乏
阿Q受审后,最终作为文言话语资源上的彻底贫乏者而
被冤杀:他不识字,因而被骗在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离
婚》中的爱姑仗着礼教敢言敢闹,然而最后因为缺乏文言话
语能力,还是慑服于七大人身上所笼罩的文言恐怖气氛之
下:“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
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
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来———兮!’七大人说。她觉得心脏
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
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的错。”
二、渗透在汉字中的荒谬思想
“五四”文学革命者也敏锐地发现,文字中积淀着传统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言词汇与传统的荒谬信仰是不可分
离的。胡适、鲁迅、周作人、江绍原等曾先后作出分析,汉字
是巫术思维、野蛮风俗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角度,加上谙熟
中国道教传统,他们指出中国人有崇拜文字的野蛮心理。
钱玄同以翻译用词为例说:“如译Republic为‘共和’,
于是附会于‘周召共和’矣,译Ethics为‘伦理学’,于是附会
于‘五伦’矣。”[2](P164)“共和”等文字中沉积着国人驯服于
专制统治的集体无意识;“伦理”等汉字中遗存着以群体压制
个体的规训。诸如“王道圣功”、“文以载道”、“关帝显圣”、
“婴儿姹女”、“丹田泥丸”等等,这些汉字都遗传着极重的毒
素:专制权力的规训、道教野蛮荒唐的迷信等。“妖魔丑类”、
“食肉寝皮”等则富含着嗜杀、施虐狂等野蛮根性。因此周作
人说,传统中的“那种荒谬思想已经渗透进了文字里面去了,
自然也随处出现。”[4](P171)连年月之类的时间名词都被古老
的势力支配着。
汉字本产生于巫术,甲骨文即是上古巫师占卜的道具。
傅斯年等指出:“中国文字尤其有缺点的地方,就是野蛮根性
太深了。造字的时候,原是极野蛮的世代,造出的文字,岂有
不野蛮之理。”[5](P149)比如“也”等字,代表着生殖器崇拜,这
类荒谬思想和野蛮信仰通过文字沉积在集体无意识中。
与文字相关的崇拜和迷信是传统中国的“国教”之一,渗
透到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胡适后来的《名教》一文承“五四”反对文言文的余绪,比较
系统地分析了文字巫术。“我们的古代老祖宗深信‘名’(文
字)就是魂,我们至今不知不觉地还逃不了这极古老迷信的
影响。”“(老祖宗)深信‘名’有不可思议的神力。”[6](P91)在
底层社会的风俗迷信里,道教文化流传的法术里,普遍流行
着对于文字魔法的信仰。民间戏剧的舞台上,通俗小说的描
写里,又将这些妖术加以宣扬传播。文字巫术在传统社会的
势力很大,权力系统也趁机加以利用,宣扬文言的神圣恐怖,
造出各种禁忌,来建构权力的神圣象征体系。正因为这样,
《离婚》中的爱姑会被七大人吓得魂不附体。
这类对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批判,并不存在民族虚无主义
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批评遵循历史科学的原则。他们认为对
于文字的崇拜、汉字的神秘化,在古代是很自然的,野蛮风俗
和巫术都是人类发展必经地阶段里曾有的文化观念。但是,
时代既然已经发展到20世纪了,再停滞在上古的迷信中就
是错误的了。因此“五四”时人必须大力革除这类早已过时
的习俗和信仰,它们不独存在于语言的使用中,也渗透在政
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白话的建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解放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批评胡适的白话文改革是形式主义
的,胡适自己的表述也导致了人们的误解,因为他一贯强调
文学革命、文艺复兴的第一步是工具的革命。其实胡适等人
非常深刻地涉及到了白话所具有的生命解放的价值。
反对文言文,即是将国人从专制权力的符号体系的威
压、文字巫术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它也是语言生存的革命、心
理的革命、个性的全方位解放。人的生存是语言生存,他的
思想、人格、感情、欲望、社会政治生存等等,全都以语言的形
式存在着。承认白话的价值,主张白话使用的权力,事实上
即意味着白话话语主体地被发现和确立。由于现代人即语
言动物,语言在生命各层次渗透的深刻性、根本性,所以白话
文革命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以白话生存的人民的革命:从心
理、思想感情、欲望到社会政治生存,全都得到独立的权力。
从此,个体有可能无所顾忌地自由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
思想、印象,个体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借语言直接表述出来,再
也没有不必要的障碍。外部的社会革命里,“民国公民”的政
治身份被承认;与之相比,白话文革命带来的心理、感情、人
格等全方位生命解放的可能,则具有更重大深远的意义。语
言与生命合一,“立人”“首在”“立言”。
由于白话文革命关涉到诸如民族个体生命的全方位独
立这样重大的问题,所以林纾会跑出来,反对“都下引车卖浆
之徒”、“京津之稗贩”使用的语言有作为书面语、文学语言
的价值,正可见林纾等维护权贵即有地位的潜意识,根深蒂
固的独享文化特权的保守性,这些特权和权威的魅力便首先
集结在神圣的文言符号体系上。章士钊称文化的精华只“为
最少数人之所独擅,而非士民众庶之所共喻”,[3](P198)则更
是暴露了士人的国师情结,他们仍然幻想掌控意识形态的生
产,与专制分享权力。所以吴稚晖一针见血批评反对白话
者,“只有那班亡国大夫,瘟国官僚,借着他那种提倡‘上圣德
颂’的精神,暗暗欢喜,可以巩固他们的老局面……保固‘学
士大夫’的局面……”[3](P208)平民口中的语言既然可以取代
过去上流阶级的文言,也就意味着上流阶级在权力身份、心
理优越感、文言所建构的权力的神圣氛围等各方面的丧失。
白话文革命由此歌颂平民的语言和平民阶级,同时,也
利用日渐“当权”的平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构造自己的合法
性。胡适力斥文言是枯死的,而“乡曲愚夫、闾巷妇稚”的语
言却是活的。谈的虽然是语言的变迁,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
价值重估:普通平民的精神生活价值、文化生产能力,其实是
高于贵族、文人学者的!胡适所谓言语必须“施诸讲坛舞台
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多少利用了平民主义话语来
为白话文壮威。早年胡适总是不忘对平民大唱颂歌,“国语
的演化全是这几千年‘寻常百姓’自然改变的功劳,文人与文
法学者全不曾过问……我们对于这种玄妙的变化,不能不脱
帽致敬……”[5](P232)
“五四”白话文革命的理论前提之一,是胡适等人对于现
代国民的想象:人格独立的、有文化、富理性的公民。其中暗
含着对现代民族个体的构想,有比较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到后来各派的社会主义思潮也相继产生影响,新作家便更企
图以人人都懂的白话文学来消融个体之间的隔阂,以创造人
人平等独立的大同社会。
自然,白话文话语权力的确认,只是带来了生命解放的
部分可能性,因为一则生命解放是系统的、多方面的,不是单
有语言、文学革命就能竟全功的;二则白话本身虽然具有重
大的生命解放价值,但它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它的词汇、实
际的言语应用,同样是传统的结晶,也可能充斥着负面信息,
并没有一种“纯洁的、正确的”的白话;三则“五四”时所谓的
“平民”有很重的幻想色彩,白话文运动的主体和受众里实际
上少有下层平民,而主要是各类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一卷文学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1999·
[3]玄珠·四面八方的反对白话声[A]·郑振铎编选.中国新文学大
系第二集·文学论争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
[4]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中国气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 1998·
[5]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A]·胡适编选.中国新文
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
[6]胡适·胡适文存三集·一[M]·上海:亚东图书馆, 1930·

C. 需要下载一篇cnki论文《甲骨文对贞卜辞的语用研究》

你好,请认准正确答案下载附件,文献已上传,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caj文献请使用知网专用caj阅读器查看,还望及时采纳答案!

作者:刘春娟.

文题:甲骨文对贞卜辞的语用研究

学校:西南大学, 2010.

【摘要】: 语用是从动态的角度对说话者和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它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现代语用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甲骨文对贞卜辞中的一些语用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对研究甲骨文语法有着重要的意义。甲骨卜辞的语用涉及范围很广,但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语料选择和方法;第一章讨论了对贞的界定和对贞卜辞命辞的性质,介绍了对贞卜辞命辞的构成及对贞的位置;第二章分析对贞卜辞的信息结构,并对信息结构中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定指信息和不定指信息、有指信息和无指信息等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举例性的描写;第三章考察分析甲骨文对贞卜辞的焦点及其表现手段,讨论对贞卜辞的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及其功能;第四章研究对贞卜辞语用平面的移位现象并分析其语用意义。

D. 他用甲骨文写下作文,得6分却被名牌大学录取,黄蛉如今过得怎样

高考对于很多学子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每年都有很多的学生在高考中完成自己的梦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也有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没能成就自己的理想。但不论是哪一种,只要付出了努力,那么,就一定会有回报。毕竟努力从来不会骗人。而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年他用甲骨文写下高考作文,虽然只得了六分,但是却被名牌大学录取,现如今过得怎么样呢?

黄这个事情也告诉我们,如果仅凭一时的耍小聪明去获取成功,在后来还不付出努力的话,是不可能维持得久的。而在教授不在教黄蛉之后,他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家对于他也不再有那样的关心。如果他还在学校里浑浑噩噩度日,四年毕业以后,没有任何成就的他,就只是社会上一个普通人。他凭借一时的聪明获得的成就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机会,但他却没有好好珍惜。

对此,你怎么看呢?

E. 谁能帮我提供一些平面设计的毕业论文的范文~!!尽量要跟别人不一样的 不少于3000个字

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学原理

摘 要: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起着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研究与认识,发掘更多的符号特性,更准确的运用符号学原理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关键词:符号;符号学;表形性思维;视觉化

引言

赛车场地中,设计者将转弯处的墙壁涂成黑黄相间条纹的图案,借以提醒车手集中注意力,警惕发生意外。这是因为每当人们看到黑黄相间的条纹时,都会不自觉的产生畏惧感和警惕性,这种感觉或不仅仅来自于图案色彩本身具有的视觉特性,可能也与黑黄色条纹使人们产生对虎或是蜜蜂等可能给人带来危险的动物的联想有关,人们对这样的图形的畏惧与警惕是人们共同生活经验中对老虎或蜜蜂的畏惧与警惕的延续;相同的绿色,却常会使人们产生心旷神怡的愉悦感,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与清新的空气之中,而生命在自然的环境下也得以健康的生长。因此,绿色,被更多的运用于医药,环保等关于生命领域的设计课题中。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常会有类似的应用,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呢?原来在平面设计中我们正在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图形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 。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教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1 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的本质联系

1.1 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①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 ---- 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述了符号的概念,鸿雁在泥沼与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记号X,而鸿雁是并不在的Y。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

1.2 符号从何而来?

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是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是由直接的外在关系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的。这些印象以狭义语言为基础,又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1.3 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 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就像本文开始时提到的例子,设计者将危险动物老虎或蜜蜂符号化为黄黑相间的条纹,并依赖于它将危险与警惕的信息传达到车手的意识中。

B.平面图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平面图形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为依据与手 段的。由此可以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个符号X,可以准确的传达Y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

2 更多的发掘符号的特性,更准确的运用符号的语言

平面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中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由此可以说,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运用符号这个工具,应该理解三个方面的概念:

2.1 使符号不断的深化

符号的三个类型和层次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

■图像符号(ICON) 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如肖像, 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
■指示符号(INDEX) 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
■象征符号(SYMBOL) 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

上述三者,既是符号的三种类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号逐次深化的三个层次,一个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其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鸽子的形象,出现在产品的包装上时,无疑它只是包装内商品的符号,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是“此包装内的商品是与鸽子有关”,此时,它是作为图像符号出现; 由于鸽子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动物,具有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动物特征,因此,它出现在路牌或是处所的标示中时,它是作为指示符号出现的,传达的信息为“此处属保护动物领域”;当这个形象再次出现,却是与枫叶的造型一起,组成了新的标志,它不再具有上述二者的含义,而是指涉慈善行业,表示一种和平,援助,并与枫叶一起,表示地域,一般人们一看到枫叶就很容易想到加拿大的形象,枫叶以成为加拿大的象征。在这里的鸽子形象,正是以它的象征符号的身份展示在人们面前了。设计师有意制造枫叶的缺角,表示失业者,并把枫叶的缺角刻意演变成一个鸽子形,表示慈善机构,正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精妙至极地表现了“加拿大——慈善事务——恢复”的信息意念。此时,它含义的表达的准确有效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它由单纯的图像符号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变为指示符号,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符号的过程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为了使思想感情的信息更有效准确的传达,需要一个符号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一味地,漫无目标的深化符号的指涉是不负责任的,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2.2 把握符号的变量思维,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畴

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和对不同生活空间的探索性;作为更广义的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永恒性与对所有涉及空间的适用性。 作为思维的主体,符号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也是可变的。
■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在设计中,对于符号的挑选发掘运用,应该把握住这些变量,才能使信息传达准确而不出现歧义。

A. 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大量龟甲兽骨上,刻有大量象形文字,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这些文字当时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也就是记录事件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数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绝大多数的人心目中,这些难于辨认的文字,已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 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询问命运的结果,而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在这里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荣耀的提示符。

“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 是火或是太阳的象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卐”是一个佛教符号,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认为它是出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定制读音为“wan,万音”在佛经中也写作“卍”。但是,同样的一个字符,在近代的欧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1920年,当时的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将“卐”用作了纳粹党的党徽,他认为这象征着“争取雅利安人的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卐”遂成为了法西斯统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② 同一符号,在不同的空间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指涉物,“卐”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中国或是亚洲的设计作品中出现的吉祥含义的“卐”,是绝难被西方国家的民众所接受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符号不同于他们习惯的指涉。

在时间空间相对一致的情况下,社会因素也是符号指涉发生变化主要因素。避孕套本是极普通的一种节育工具,但短短几十年内,不论在世界的角落,它在作为符号的指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的用途,在早期的设计作品中,它的出现仅仅是影射其行为本身,但是,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及迅速广泛蔓延,使避孕套这一形象在设计作品中的出现更为频繁,其指涉对象也由原来的含义转变为“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这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人们对它新的含义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网络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由于网络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而符号“@”是网络的表示符号,它原本的象征电脑,网络的含义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这也同样反复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

B. 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事物以新的含义,事物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代表它的符号来适应它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建立在大脑中的映像-符号,自然会出现差别。时尚,也许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所不同。代表时尚的符号,也在随之不断地更新变化。

2002年,流氓兔的造型风靡京城,它以其精彩的情节与令人瞠目的视觉效果征服了广大的观众。很多朋友在见面时都会互相问道“看过流氓兔吗”,无疑,观看这样的一部动画,是时尚的体现,已成为代表“时尚”的众多符号之一。如今市场上很多商家,受到了这部动画的启发,创造了一群在形象上类似电影中主人公造型的形象。目的就是希望借此传达给观众,购买和使用这样的产品,是一种同观看动画流氓兔一样的时尚行为,是你永远紧握时尚脉搏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目标消费群正是这样的追求生活时尚的群体。可以想见,在更早些的时候,当这部动画还未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设计者是不会想到使用这些形象的,这些形象不可能被人们所认可的。因为当时代表时尚的符号中并没有这样的一部动画或其中的形象。红十字会是一个有战地救护发展起来的,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团体。到现在为止,以由140个左右的国家成立了红十字会。在大多数的国家,使用白底红十字为标志,并称之为红十字会;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一些阿拉伯国家使用白底红色的新月形作为它的标志,并将组织的名称定为“红新月会”;在伊朗,红十字会叫做“红狮和太阳会”,表示是白底的红狮与太阳。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名称与标志,其效果都是一样的? ���圆煌�皇歉鞲龉�业奈幕�⒆诮獭⒒蚴怯牒焓�只岬睦�吩ㄔ从兴�钜彀樟恕?nbsp;

综上所述,作为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的符号元素应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的符号。应与其所处的空间,时间,社会现实的要求或表现相一致,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把握住他所应用的符号可能存在的变量,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们既有的、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义。

“没有什么问题像与符号有关问题那样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如此基本的了, 符号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有关,它是人 类世界的一个普遍工具,就像物理自然界中的运动一样。”③作为人类 表达意识,传达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之一的平面设计,也同样是依赖于符号学这一工具的。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符号,无疑是必然的工具。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学习运用符号学的工具,会使设计更具有效的功能。设计,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本身就是符号,设计又是由符号元素构成的,设计者成功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涉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这是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这一思维过程才是完满的。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原理与方法论在各个应用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是相当普遍与深入的,在平面图形设计中也是如此。

注释:
①符号正是利用...... -《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燕著 P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②1920年,当时的德国...... -《辞海》,P96,1979年版
③ “没有什么问题...... -法国新托马斯派哲学家马里坦 迪利,编,1986,5
参考文献:
1/《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燕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6月第一版
2/《艺术现象的符号》何新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3/《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李祖定主编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10
4/《生活中的神秘符号》王红旗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2.6
5/《科学符号学 》 王德胜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12
6/《符号帝国》(法)巴尔特(Barthes,Roland)著 商务印书馆 1994.2

Semeiology Principle in Plane Graphics Design

SONG Dong-hui,GE Jun-jie
(Dept.Design,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As a symbol in visual design ,Graphics works as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an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 So, we should study and know it. To deal with plane graphics design ,we should dig mor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use exact semeiology principle.
Keywords: symbol Semeiology imaginal thinking(形象思维) visualizati

F.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有那些题目

论文的题目有又不是一定的
要根据你自己拿手的来定

G. 有关甲骨文的论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H. 求一篇中国汉字演变论文,3000字左右,谢了!!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 (汉)(魏晋)(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三、大篆
1、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特点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
1、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特点
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
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1、产生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隶意的笔法。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锋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
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草情等众妙于其调。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

、特点
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
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画。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是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头燕尾”的波势了。汉隶波动,楷书平稳。
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
楷书印刷体:印刷上常用的各种变体,
宋体,横细竖粗—通用印刷体;
仿宋体,粗细不分,秀丽—序言;
楷体,诗词正文正楷,接近手写体,比仿宋丰满—通俗读物,小字课本;
黑体,庄重—标题。

七、草书
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广义的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1、章草
是隶书的草写体。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标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
2、今草
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今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但往往难以辩认。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体势婉转,宽态活泼。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
3、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狂草笔形连绵不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如盛唐的张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变化的感觉。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八、行书
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书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别开一门。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体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
(章)草行书
↓↗
(今)草↗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热点内容
复旦大学英语博士2017 发布:2025-07-20 12:40:17 浏览:305
引进博士黑龙江大学 发布:2025-07-20 12:38:53 浏览:1
厦门大学物理系录取名单 发布:2025-07-20 12:23:42 浏览:659
研究生复试之后面谈导师吗 发布:2025-07-20 12:22:22 浏览:829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导师简介 发布:2025-07-20 12:21:43 浏览:482
郑州学生大学开学时间 发布:2025-07-20 12:07:47 浏览:932
浙江大学2017博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7-20 12:07:05 浏览:790
天津工业大学考研经验 发布:2025-07-20 12:06:58 浏览:577
沈阳药科大学博士能交换吗 发布:2025-07-20 12:04:32 浏览:79
一个大学副教授年薪 发布:2025-07-20 12:02:54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