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1.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2、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计算机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 掌握工商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4.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 熟悉我国有关企业管理、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工商管理的惯例和规则。
6.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销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行管理、财务管理学
4、毕业合格标准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5、授予学位类别
管理学学士
2. 如何制定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从降低总学分,加大选修学分比例;强化通识教育,推进公共课改革;加强课程整合和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几个方面逐步推进。
(一)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对我校现有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进行梳理、改造和整合,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含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等四大模块。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改革如下:
1.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分级分层次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外语拓展类课程,开展大学英语的分级分层次教学。适当压缩学分,实施小班化教学,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具体方案见《福建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分级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试行)》(闽师教〔2016〕13号)。
2.试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差异化教学、多元化评价为宗旨,开展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方案见《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闽师教〔2016〕12号)。
3.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减少理论课课内教学时数,增加讲座和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时数。倡导“对话式”教学方法,变革终结性课程测评方式为全过程、多方式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4.整合素质拓展必修课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等素质拓展必修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调整优化个别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二)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打造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有关要求,开足开齐各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和骨干支撑地位的核心课程,并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目标和福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好若干特色课程。
2.开设专业导论课程
适应大类招生的需要,帮助新生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减少个别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各专业应在第一学年面向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该课程可采用系列讲座等方式开设,一般应由各专业有影响力的教授承担。
3.开放部分专业课程
选取部分专业试点面向全校开放专业课程,供全校学生选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益。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学院应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上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探索改革。以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开设涉及创新创业基础、政策、技能、实践等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各学院应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学校建立或引进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修读,学生应至少选修1门,并获得相应学分。
3. 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30101 专业名称:法学(Law)
二、所属一级学科
代码:0301 名称:法学
三、培养目标
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系统掌握当代中国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具有较强法律意识,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尤其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受到良好的法学思维和法律事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法律事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3、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4、正确解读我国现行法律和党的现行政策。
5、具备法律事务所需要的良好语言表达和表述能力。
6、具有较强的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7、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知识。
8、具有法律职业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9、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主要(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劳动法学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法律咨询、专业讨论和辩论、参与法律援助、社会调查、模拟审判、法律诊所教育等。
七、学制和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学分要求:最低学分152学分。八、毕业条件
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包括各实践环节(公益劳动、军训、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合格;须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相应成绩;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水平(或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五级水平)考试并取得证书;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水平;体育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九、学位授予
经审核,符合《青海民族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十、学分计算
1、课堂教学。普通理论教学(含实验教学)课程18学时计1学分;公共外语课程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计算机上机课36学时计1学分。课时换算为学分时,四舍五入,小数点后不保留数字。
2、实践环节。以教学周数为基数,原则上每周计1个学分。
3、课外学分:(1)阅读专业书籍20本计1分。(2)听学术讲座20次(不限法学院组织的.)计1分。(3)社会调研2次并写出两份调研报告计1分。(4)《学生课外学分登记册》中课外学分登记要求核算记载的其他计1分。
十一、学分(学时)构成
1、总学分、课堂教学总学时构成
课堂教学学分(学时) 实践环节学分 课外
学分 总学分 课堂教学
总学时
理论教学学分(学时) 实验教学学分(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132 2496 16 4 152 2496
2、课堂教学学分构成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限选课 任意选修课
专业任选课 公共任选课
41 57 14 10 10
十二、课程设置流程图
十三、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周学时分配
学时 讲授学时 课内实践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设计学时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
学年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4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随机
课
堂
教
学 必
修
课
程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1 56 42 14 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 72 54 18 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1 72 54 18 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1 54 36 18 2+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 28 28 2
就业指导 1 18 18 1
英语 11 272 272 4 4 4 4
计算机基础 4 92 46 46 4 2
体育 4 136 136 2 2 2 2
普通话训练 2 36 36 2
大学语文 2/0 36/0 36/0 2 二选一
写作 2/0 36/0 36/0 2
军事理论 1 14 14 1
公共基础课程合计 41 886 790 68 46
专业课程 法理学 4 56 4
宪法学 3 42 3
中国法制史 3 54 3
刑法学 7 126 4 3
民法学 7 126 4 3
刑事诉讼法学 3 54 3
民事诉讼法学 3 54 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3 54 3
国际法 3 54 3
国际私法 3 54 3
国际经济法 3 54 3
劳动法学 3 54 3
环境与资源法学 3 54 3
知识产权法学 3 54 3
经济法学 3 54 3
商法 3 54 3
必修课程合计 57 998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周学时分配
学时 讲授学时 课内实践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设计学时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
学年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4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随机
课堂教学 选修课程 专业限选课程 法律文书 2 36 2 2 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4学分即7门课
犯罪学 2 36 2 2
房地产法 2 36 2 2
婚姻法 2 36 2 2
物权法 2 36 2 2
合同法 2 36 2 2
外国法制史 2 36 1 1 2
西方法律思想史 2 36 1 1 2
金融法 2 36 2 2
证据学 2 36 2
专业限选课程合计 14 252
专业任选课程 犯罪心理学 2 36 2 学生在所列科目中选修10学分即5门课
中国法律思想史 2 36 2
刑事法律诊所 2 36 2
民事法律诊所 2 36 2
公司法 2 36 2
证券法 2 36 2
税法 2 36 2
法文化 2 36 2
民族法学 2 36 2
法律职业道德 2 36 2
监狱学 2 36 2
侵权行为法 2 36 2
外国刑诉 2 36 2
专业任选课程合计 10 180
全校公共任选课程合计 10 180 √ √ √ √ √ √ 见全校公共任选课一览表
选修课程合计 34 612
课堂教学总学分(学时)合计 132
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 2 2周 √
毕业实习 6 6周 √
毕业论文(设计) 6 6周 √
公益劳动 2 √ √ √ √ √ √ √ √
实践教学合计 16
课外学分 4 √ √ √ √ √ √ √ √
总合计 152
备注:实验教学学分(学时)计入课堂教学学分(学时),但在计算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时,其学分(学时)作为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计算。
十四、法学专业必读及推荐阅读书目
(一)刑法、刑事诉讼法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刑法适用总论 陈兴良 法律 2001
2 刑法的启蒙 陈兴良 法律 2003
3 外因刑法纲要 张明楷 清华大学 2002
4 刑法的精神与范畴 曲新久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5 论犯罪与刑罚 (意)贝卡利亚 中国方正 2004
6 犯罪通论 马克昌 武汉大学 2002
7 环境刑法学 付立忠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8 刑法肄言 高铭喧 法律出版社 2004
9 刑法哲学 道格拉斯N•胡萨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10 腐败控制论 陈卫东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11 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 谭世贵 法律出版社 2002
12 刑事诉讼:控、辨、审三人谈 张年 姜伟 田文昌 法律出版社 2001
13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陈瑞华 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0
1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杨宇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15 沉默权制度研究 张长永 法律出版社 2001
16 变革社会的程序正义——语境中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 万毅 中国方正 2004
17 刑事证据制度理论 沈德咏 法律 2002
18 司法公正观念源流 高其才 肖建国 胡玉鸿 人民法院 2003
19 中外司法制度比较 陈业宏 唐鸣 商务印书馆 2000
20 西方五国司法通论 方立新 人民法院 2000
(二)民商法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商法基本问题研究 赵万一 法律 2002
2 商法基本问题研究 徐卫东 法律 2002
3 商法研究 徐学鹿 人民法院 2000-2001
4 商事法论集 王保树 法律 1997-2002
5 商事法专题研究文库 王保树 法律
6 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 王保树 法律
7 商事人格权论 程合江 中国人民大学 2002
8 公司法原理 刘连煜 中国政法大学 2002
9 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 倪建林 法律 2001
10 公司法:理论、结构和与运作 (加)柴芬斯 法律 2001
11 票据权利研究 赵威 法律 1997
12 中国票据法理论与实务 周天林、沈联合 中信
13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 齐斌 法律 2000
14 中国证券监管与立法 郭锋 法律 2000
15 中国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付启林 法律 2000
16 中国国际私法 黄进 法律 1998
17 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 卢峻 中国政法大学 1998
18 诉讼法论丛 陈光中 法律
19 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 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 2000
20 房地产纠纷典型案例评述 陈华杰 人民法院 2004
21 房地产法典型判例研究 房绍坤、王莉萍 人民法院 2003
22 商标权及其私益之扩张 崔立红 山东人民 2003
23 版权侵权认定 孟祥娟 法律 2001
24 海商法案例评析 徐兆宏、朱有林 汉语大词典 2003
25 海商提单法 刑海宝 法律 1999
26 民法总论 龙卫球 中国法制 2002
27 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 梁慧星 法律 1998
28 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 (日)我妻荣 中国大网络全书
29 物权法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 法律 2002
30 债法原理(一、二、三、四) 王泽鉴 中国政法大学 01-02
31 劳动和社会保障仲裁与诉讼 王先林、李坤刚 法律 2002
32 劳动侵权与赔偿 全海洋、王海英 青岛海洋大学 2000
(三)经济法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香港合同法 何美欢 北京大学 1995
2 合同法分则制度研究 易军、宁红丽 人民法院 2003
3 合同纠纷的预防与解决 王宝发 法律 2002
4 新合同法原理 郭明瑞、房绍坤 中国人民大学 2000
5 英国合同法 何宝玉 中国政法大学 1999
6 科兵论合同(上下) (美)A•L•科兵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8
7 欧洲合同法 (德)海因•克次 法律 2001
8 格式合同研究 杜军 群众 2001
9 合同法新论•总则 王利明、崔建远 中国政法大学 2000
10 合同法要义 隋彭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11 国际经济法论 何力 上海人民 2002
12 WTO法律的国内适用 孔祥俊 人民法院 2002
13 国际贸易法文选 (英)施米托夫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3
14 国际货物买卖 杨良宜 中国政法大学 1999
15 最新国际货币金融法 赵威 人民法院 2002
16 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 贺万忠 法律 2002
17 国际投资保护的国际法制 刘笋 法律 2002
18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 朱榄叶 法律 2002
19 国际服务贸易法律的多边化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制 陶凯元 法律 2000
20 信用证 杨良宜 中国政法大学 1998
21 市场法制论 邱本 中国检察 2002
22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 肖江平 人民法院 2002
23 自由市场与社会正 (美)凯斯•R•孙斯坦 中政法大学 2002
24 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 史春际 法律 2002
25 环境侵权法 曹明德 法律 2000
26 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 (美)大卫•D•弗里德曼 法律 2004
27 反垄断法原理 孔祥俊 中国法制 2001
28 环境法 (日)原田尚彦 法律 1999
29 竞争法研究 王晓晔 中国法制 1999
30 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与立法 于安 中国法制 2001
31 金融监管 吴志攀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32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 贺小勇 法律 2002
33 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马卫华 中国人民大学 2002
34 美国银行法 陈小敏等 法律 2000
35 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 周辉斌 中国方正
36 财政法新论 杨萍等 法律 2000
37 财税法论丛 刘剑文 法律 2002
(四)法理、宪法学应读书
序号 书名 著者 出版社 版本
1 比较宪法 沈宗灵 北京大学 2001
2 宪法监督论 李忠 社会科学文献 2002
3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 莫纪宏 法律 2002
4 宪法诉讼原论 胡肖华 法律 2002
5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龚祥瑞 法律 2001
6 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 刘莘、马怀德 中国方正 2001
7 论行政相对人 方世荣 中国政法大学 2000
8 行政权研究 王学辉、宋玉波 中国检察 2002
9 国家、公民与行政法 董炯 北京大学 2003
10 比较行政法 张正钊、韩大元 人民大学 1999
11 行政法的价值定位 关保英 中国政法大学 2003
12 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 应松年 中国方正 1998
13 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 林莉红 武汉大学 2003
14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 徐晓光 贵州民院 2002
15 民族法学评论 吴大华 华夏文化艺术 2002
16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 徐晓光 华夏文化艺术 2002
17 民族法学讲座 吴大华 民族 1997
18 民族法学通论 吴大华 中国方正 1997
19 法人类学基础 (日)汤浅道男 等 华夏文化艺术 2001
20 少数人权利的法理 周勇 社会科学文献 2002
21 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赵秀玲 华夏文化艺术 1990
22 法律文化理论 刘作翔 商务印书馆 1999
23 法哲学范畴研究 张文显 中国政法大学 2001
24 人权研究 徐显明 山东人民 2001
25 法律帝国 德沃金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6
26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认 (奥)凯尔森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6
27 奥本海国际法 (英)詹宁斯 百顿 中国大网络全书 1995
4. 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协抄助医生做好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咨询、辅导、接诊和治疗工作。对病人要有高度的
同情心,体贴爱护、主动热情,表情亲切,说话温和,工作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
与病人争吵。
2、执行医嘱及护理技术操作;注意巡视、观察病情及输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
师;协助新入、手术、急、危重病人的处理;负责备血、取血,护送危重病人外出检
查。
3、经常性地深入病房和病人交流,以获得有关病人病情的信息,了解病人的疑虑,及
时解决病人存在的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向家属和病人解释病症的原因、
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生活指导、健康教育指导。
4、加强医学及护理新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本科室的相关知识,比如,本科常见病的
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机制,治疗、预防护理,多看本科室每个病人的病历、治疗经
过、疗效及各项化验指标,对本科室每个病人的病情用药治疗了如指掌,在进行治疗
护理查对时,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