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历人数最多的国家
❶ 中国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占总人口比例多少
中国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
1、从恢复高考(1977年)以来,40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9577万人,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4800万人左右。
2、1977年之前和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少得可怜,对数据的影响不是很大。
3、看起来的确是很多,但是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3亿人,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只要是本科生,等于碾压了97%的中国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
1、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长1.22%。
2、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
3、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77所,比上年减少5所。
4、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80个,科研机构235个。
5、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职(专科)院校6837人。
❷ 中国本科学历人口占比是多少
本科生仅占总人口的3.4% 。
从2019年起,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其中本科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35%,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其中本科以上占比超18%,排名第二位。此外,天津、内蒙古的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相比较而言,广西、西藏、贵州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足10%。
这造成了两大现象:首先,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顶尖大高校留京率持续下行;其次,不少中西部地区开出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毕业生。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时是15%,到2019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51.6%,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提高国民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美国在2010年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例是24%。不过,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其次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

避免盲目学历“竞赛”:
整体学历的提升,一方面带来人口素质的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又需要避免学历提升的盲目性。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继续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必然会出现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而读完博士,从事的工作可能就是之前研究生或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出现这种局面,无疑就是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
可以看到,目前学历所带来溢价在减弱。现在研究生的数量在逐步上涨,相对来说本科生的竞争力在下降。而大城市本来就是高学历人才聚集的地方,必然出现高学历人才更多的现象。人们认为教育是对能力的一种培养,因此从薪酬上看,博士生的薪酬一般比硕士生高,硕士生的薪酬也会比本科生高,这促使了人们追求高学历。但一些目前由博士担任的职位,可能本科生就可以干。
❸ 请问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取得的学历证书数量最多的人是谁
参加高考,上大学获得文凭,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想要获得2或3个以上的文凭就不太容易了。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获得了9个文凭,还包含了3个博士和2个硕士文凭,被评为是世界上获得学历最多的人。
他就是周宝宽,如果把周宝宽的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都铺开,能够占满长2米的办公桌。他获得的9个文凭中,除去2个中专文凭,其余的7个文凭都能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到。
获得这9个文凭,他经历了什么呢?
历经35年,12.63万小时,4个学校,9个专业,学习了140余门课程,周宝宽才获得了这9个文凭。如果换做是你,你能坚持下来吗?
而对于周宝宽来说,他并没有把这些学历证书放在心上,他说:“患者来看病,是看你的口碑,不是看你的证书。”
所以,他还做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医内科、皮肤科领域还发表了论文157篇、独立中医专著7本。
只做研究不看病不是好医生,在他行医的40多年中,治愈的患者早已超过20万人。他还曾经在美国举办的中医学研讨大会中公布了红斑狼疮、心脑血管及皮肤病等23剂疑难杂症的妙方,被授予“中美中医药文化交流使者”荣誉。
盘点他获得的文凭,大多数都与医学相关,如:
1977年,毕业于沈阳市卫生学校;
1980年,毕业于沈阳医学专科学校;
2003年,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
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等等。
他的另外的博士和硕士文凭是:
1998年,辽宁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博士;1990年,辽宁大学现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能够拿下9个文凭,除了与周宝宽的学习韧性有关,他的学习方法也是关键。他学习很看重效率,他会找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学习。“这个时段我头脑最清醒、精力充沛,1小时胜过3小时”,他说。
在这里也提醒明年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考生,学习一定要注重效率,因为效率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❹ 中国有多少人有本科学历
简单的来说,现在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已经遍地开花了。。。这么说吧,去年找工作还能看到很多大专的招聘,今年可能是疫情影响吧,很多公司降薪反而要求变高,都要本科以上。。。哎,所以有机会提升本科千万别错过吧。
❺ 中国本科学历人口占比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和广东受教育年限位居前五。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占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江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位居前五;北京有超过四成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
受教育年限:这5个省份提升多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辽宁、陕西、江苏、吉林、新疆、海南、内蒙古和湖北13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超过11年,北京以12.64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别达到11.81年和11.29年。
这三大直辖市位居前三,主要与城镇化率高有关。作为城市经济体,这三地的城镇化率均早已超过80%,三地的教育基础雄厚,因此整体的受教育年限也比较高。
三大直辖市之外,东北的辽宁、吉林和中西部的山西、陕西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地方在计划经济时代,重化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又影响了受教育水平。
以东北为例,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间比较早,东北当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教基础很好,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相比之下,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和福建,受教育程度年限也比较少。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的城镇化比较晚,加之高教基础比较差,以前很多人受教育年限都比较短,因此整体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福建受教育程度低,既有过去存量的因素,也有后来增量的因素,即福建的产业结构中,轻纺工业十分突出,这些产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凭要求较低,加上高校资源较为薄弱,因此福建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南地区的山区比较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较晚,再加上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率较低。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较大的前5个省份为:西藏(1.5)、贵州(1.1)、上海(1.08)、安徽(1.07)和云南(1.06)。
广东大学文化人口占比为何不高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 亿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占比由8.93%提升至15.47%。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和江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位居前五。
北京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达到了41.98%,这一占比在全国遥遥领先。一方面,北京不仅城镇化早、城镇化率高,而且高教资源实力也是首屈一指。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以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吸引的外来人口主要是以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为主。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可称为数字经济、信息经济,这一产业一直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门方向。北京市四经普结果显示,北京在该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高达138.9万人,相当于沪深之和。其中,相当多的从业人员,是来自外地的大学毕业生。
另一大强一线城市上海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也到了33.87%,位居全国第二。作为我国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证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进而吸引了大量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19届毕业生留在上海工作的比例都超过七成,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名列前茅。
❻ 中国本科学历人口占比是多少
中国本科学历人口占比是占比6.27%。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在对全国1016417(101.6万人)位6岁以上人口做了抽样调查后发现:这一百多万被抽样调查的6岁以上人口中,大学专科人数77946人,占比7.67%;本科学历人数63739人,占比6.27%;研究生6485人,占比0.64%。整个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48170人,占比14.58%。
抽样调查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概念,只要这个抽样的对象数量规模大且合理,便能够真实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特征。换句话说,这个抽样调查的结果,基本就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学历现状。也即,全国本科人口占比只有6.3%,研究生占比只有0.64%,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只有14.6%。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往小里说,决定了这所大学的基本价值、基本道德,以及基本的秩序和规则,还有她所体现出的文化素养;往大里说,则决定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价值、基本道德,她的基本社会秩序、规则以及整体的文化高度,当然,确立基本价值、基本道德观也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是大学得以在今天这个日趋功利的社会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❼ 中国本科率和硕博率究竟是多少
本科生占全国人口比例仅为3.8%,而研究生的比例占全国人口的0.627%,博士生就更少了。
北京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比例均位列全国第一。其专科以上学历人口超过50%,意味着每两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是专科以上学历。其本科学历人口占比高达35.3%,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北京高校云集有直接关系,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985高校和211高校集中在北京。
上海、天津紧随北京,三大直辖市夺得三甲。上海与天津都是高教重地,天津的一本录取率更是全国第一。
内蒙古位列第四,这一点出乎很多人意料。专科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20.55%,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以上人口占比9.76%。

经济第一的广东,大专、本科、硕士人口占比在全国平均线以下,大专占比只有14.39%,本科人口占比只有6.01%,硕士占比只有0.37%。一方面因为广东人口规模大,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另一方面,是其不均衡发展导致的。其实珠三角的高学历人才还是挺多,珠三角经济发达。孔雀东南飞,主要就飞向了长三角和珠三角。
但除了珠三角之外,广东还有粤东、粤西,这两个区域经济很薄弱,像梅州、潮汕地区很多家庭都不太重视子女教育,低学历人口众多,广东的学历人口占比就很难高得起来。
❽ 中国本科学历人口占比是多少
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在对全国101.6万人以上人口做了抽样调查后发现:这一百多万被抽样调查大学专科人数77946人,占比7.67%;本科学历人数63739人,占比6.27%;研究生6485人,占比0.64%。整个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48170人,占比14.58%。

抽样调查发现:
这个抽样调查的结果,基本就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学历现状。也即,全国本科人口占比只有6.3%,研究生占比只有0.64%,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只有14.6%。
看到这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你已经打败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还是很值钱的。
这还是经过多年发展的结果。2009年,这个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只有7.29%。十年之间,这个数据翻了一番,堪称不错战绩。
❾ 出国读研还是国内考研,哪一个更好
首先先来说一下我的回答,国外读研和国内考研没有哪一个更好,只有哪一个更适合自己,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优解,才是最好的。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下面分享一下我考虑的角度。
一.国内考研与国外读研人数趋势:
1.国内考研:据研究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大学生们考研热情上涨,考研人数逐年增长,2021年国内报考研究生人数再创新高,有2017年首次考研人数突破两200万人大关,上升至2021年的377万人的新高度,与2020年相比增幅百分之三十六。2021年教育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各省份也纷纷响应此政策,考研氛围变得越来越浓烈。

❿ 为什么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中国人口的4%,但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虽然我自己也是本科生,但是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儿,因为身边的学霸太多了,感觉自己走到哪真的都很普通。
说到本科学历只占4%的数字的时候,我吓了一跳。我05年参加高考,我们班88个人(在我们年级是大班,普班72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22人(包括211,985院校),考上普通本科的16人,三本院校的6人(我们那一年好像是刚开始有三本,都是家里条件还比较不错的,花钱上的),大专院校的有11个(正规学校的大专专业或者是正规的大专专科),高职类6个(也就是现在俗称的野鸡学校)! 这里面很多已经被录取的,还有十几个选择了复读(其中包括两个重点,三个普通本科,6个专科),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是很满意。我们是重点高中,所以说大家在学习方面还是非常拼的。学习风气比较好。
看到官方这个数字我自己默默的算了一下。作为80后的第一代,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以后每一个阶段都会刷下一半的人。假设从小学开始有100个同学的话,那么最后走到大学里边的也只有25个。这25个里面,有本科生应该在5个左右。让我觉得4%这个数字应该还算是比较准确的。
以前老师们开玩笑的时候经常讲,别以为你考个大学了不起。你要去深圳,掉下来一块砖头砸死10个人。有9个本科的生,剩下的1个还是研究生。我们毕业后一直在跟同类的人竞争,一直觉得,这个群体应该挺庞大的。现在来看,确实是人群区分。
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的不断的补充。近些年大学一直在不断扩招,大学相对于来讲门槛也低了很多。我真心的希望,在大学里,不要光做到宽进,主要是要做到严出,才能会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 社会 ,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可能主要是读了大学出来的,身边得圈子里的也基本都是大学生,所以才有种遍地都是大学生的错觉。另外就是有人提到的,大城市里是大学生扎堆,但农村里则不是。我工作的部门,接近200号人,除了老一辈的和新进的一些有关系的是本科外其余基本清一色的硕士,还有几个博士,也有海龟。但反过来想,我老家(小城市,还不是农村)我的小学同学,最后上了大学的,可能也就两三成。
国家普及高等教育是好事。从国家层面想,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了,国家发展潜力也就大了。这是切身感受。因为现在在非洲相对好的地区,看到的是远不如国内的基建,不如国内的物质,较高的失业率。招聘当地员工时看收到的简历,基本上差不多九成是本科生,很难遇到硕士毕业的。
至于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造成本科甚至硕士含金量下降,那只是对个人而言。没法咯,作为个人,只有努力往上拼咯,211.985的努力
我是70后。
我们那时候,一百个学生一年级学生,能到五年级的,能有90个,剩下10个不是留级了,就是中途退学了。因为那时候,期末考试不及格就不能升年级,有的人一个小学要读七八年。
好不容易,念完小学,考初中,那时候不看分数,看排名,每个镇根据初中班级的数量来确定招收人数,通常录取六七成,也就是说当初100个一年级学生能读初中得,最多65个。
初三县里安排一次预选,这65个初三学生会有25个没有资格参加中考,只剩下40个学生再参加一个月的强化学习,参加中考。成绩最好的一两个进去师专,出来做小学老师,剩下38考高中,能考上的一半左右,也就是20个。至此,100个一年级,到了高中只有20个了
这20个高中生,到了高三,要参加县里的会考,及格的发高中毕业证,有了这个毕业证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到最后走进高考考场的最多18人。能被录取的,最多五个人。其中一个本科(一本),两个大专(二本),两个中专(三本)。
再回头看,一百个一年级学生,真正考上大学的,也就三个。三本在我们那时候,根本不算大学生。所以那时候,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因为录取率太低,百分之三左右。
21世纪,大学扩招,这十来年,大学生突然多了起来。导致毕业生感觉大学生遍地都是。其实就全体国民来看,并不多。主要是四十岁以上的国民里,存量大学生太少。扩招的后果是,八成大学生集中在22--40岁年龄段。特别是30岁左右的。这是一种短期爆发的结果。
看图,这是统计局发布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1998年至2016年,本科以上毕业生总人数4756万人,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为13.83亿,算下来本科以上毕业生占比3.44%。
所以,从整体比例来看,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我们觉得遍地都是大学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占比不到4%,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总数也将近五千万,五千万的数量并不少。第二,这里仅仅只是本科生,不包括大专生,而现在大家所称的大学生基本是包含大专生在里面,若包含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则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第三,人口集中。因为学习原因,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在城市就业。大学生往城市人口集中。第四,工作原因。因我们自身原因,我们身边的同事以及接触的朋友,基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导致我们人员大学生遍地都是。
感谢 悟空小秘书 的邀请!
先来纠正一个知识点,大学生指的是在高等院校注册入学并且接受教育直至毕业前的群体统称,大学生的范围包括: 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 ,所以从严谨的态度来说,两者是不对应的。
既然提到大学生的规模,给人一种“遍地都是”的感觉,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到底目前我国 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占人口比例多大?占就业人口毕业多大?
1.全国专科生毕业人数
2.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1978-2017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588.3837万人,再加上未公布2018年 毕业生(根据往年数据推测400万左右), 因此,全国目前本科生总量粗略估计在在5000万左右。
3.全国硕士生毕业人数
从国家统计局信息来看,只显示2004-2017年的硕士毕业生人数,但幸运的是,有1978-200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 注意这里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包括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 ) , 总计249.5095万人,去除前面提过的2009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在33万的规模,那么1978-2009年硕士毕业生应该在216.5095万人,再加上2010-2017年的361.8441万和2018年预计的52万, 因此,截止2019年,全国硕士毕业生人数在630.3536万左右。
4.全国博士毕业生生数量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是从2004年开始显示的,从幸运的是,此前官方曾在在2009年8月31日发布过一份数据,截止那一日,全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万余人。再把2010-2017年的数据相加(计算结果是42.4602万人),总共大约是75.4602万人,如果在把2018年大概6万毕业生算进去的话, 截止2019年,全国目前应该有81万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等人才。
从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 我国总人口13.95亿,目前仅查到2017年我国劳动人口为90199万,计算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为11.87%,可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换句话说,十个求职者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 当然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比例还没有达到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依然是 社会 最稀缺的人才。
注意: 如果严谨一些的话,我们会意识到,博士生和硕士生其实已经在本科生中统计过了,所以减去这接近的1%的话,那也依然还有10%的比例。
坦白说我并不喜欢“遍地都是”这个形容,虽然国内大学生人数达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毕竟是接受了国家的高等教育,国家的未来是要交在这些人身上的,只有这一大批人发挥出应有的能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一天到来。
都什么回答,我来告诉你好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基本上就这几点。:第一,5%这数据是全体中国人,也就是说中年人,老人,和没到18岁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时不会傻到去问一个10岁小孩读大学没,而中国,中老年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读大学的很少,比例自然就被冲下来了。
第二:大学扩招,年轻一代人读大学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与你的同龄人竞争自然感觉本科不如狗。
第三:现在渠道多了统招,自考,留学,大专,成教,运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证书也都叫大学生。
所以你就能知道说中国人有5%大学生这数据的意义太小,基本就是个废物数据。重要的是同代人里面有多少读本科的,多少一本的这才是重点!
起初,看到这个数据,有点不太相信,因为,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啊,我们单位将近400人,入门门槛就得是本科,但查看数据,发现还真是不到4%,具体数据来源是:
1、国家统计局网站1998年至2016年的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总人数4756万人,而2016年全国人口数量为13.83亿,本科以上毕业生占比3.44,再加上17/18以及1998年以前少的可怜了的本科以上人数,去除中间重复计算的问题,也就在4%左右。
2、官方数据显示,从恢复高考到2017年,40年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数达11518.2万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5759.1万人左右。 看起来的确是很多,但是中国的人口139008万人,大学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不到9%,而本科生只占4.43%。
所以,4%左右的本科生,确实是比较真实的,那么,为何会觉得遍地都是大学生?主要因素有:
1、大专高职院校太多。我们平常说的大学生,不仅仅是本科生,还有大专,或者高职院校学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有1388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总计11049549人。而本科院校,才1243所。也就是说,仅仅是高职院校,就比本科院校多,庞大的高职院校学生占比比较大,构成了大学生群体,同时,还有大量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专学生,就会给人觉得,大学生多。
2、野鸡大学比较多。如今,即便高考不上官方的本科、专科或者高职院校,但可以上挖掘机、厨师等这种民办的野鸡大学,这样的大学,有392所,按照一所大学1万人计算,也达到了将近400万人,所以,会给人感觉大学生多。
3、自考、自学、函授、职业大学等,虚构了大学生数量。我们身边很多人,没有考上大学,但后来自学成才,拿到函授文凭,或者大专文凭,就觉得,自己是大学生了。我身边不少人,掏钱,上了带“中国”两个字的大学,其实就是在这边开的函授班,毕业后,也冒充是中国某某大学毕业的。
4、三本越来越多。我一直觉得,三本就不应该叫本科,就是混了个本科文凭而已,直白的说,跟本科差的很远,分数达不到、学校不如本科院校,很多都是本科院校下面的分院,有的三本,成绩太差,最后要上五年,所以,三本多,学生多,也同样导致大学生遍地都是。
本科学历只占4%,意不意外,惊不惊喜。看到这样的数据是不是瞬间感到欣慰呢?但是面对就业难就很崩溃了吧,那时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了!
1.本科学历只占4%?
最近两年高校录取率超过80%,本科录取率也在40%以上。本科毕业生达40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怎么只占4%?我们来算一下。
看看从1998年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本科以上的合计4756万人,其中有重复计算的,意外,疾病等去世的,可以抵消1998年以前的人数,再加上最近两年800万,一共5556万人,按全国人口14亿计算,本科学历以上占3.97%。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本科以上学历占4%,是非常真实可靠的数据。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感觉遍地大学生可能是错觉。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
2.为什么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首先,大学录取比例越来越大,录取人数接近800万,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干什么发现身边都是大学生。大学生找工作也是普遍在大城市或大企业,都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会感受到遍地大学生。
其次,自考本科,成人本科,网络本专科等等通过继续教育拥有了高学历。这方面我在国企和大型企业看到很多。
这样产生的大学生也是千万级别的!于是遍地大学生的感觉也是正常的。
总体来讲,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不高只是4%,遍地大学生也没有错,在大城市随处可见!特别是40岁以下居多。所以想在城市立足,好好加油吧!
大学生本来是指在正大学校园求学的在校学生,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往往给这个称呼赋予了宽泛得多的内涵和外延。通常人们口头说的“大学生”,是指一切接受过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这既包括在校大学生(本科及专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也包括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参加工作的所有人。
从我国当前人口的学历分布情况来看,题主所说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中国人口的4%”,是基本符合现实的。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拥有本科及以上人口总数,大约有5000多万。如果加上接受过大学专科(包括高职和高专)的受教育人数,从宽泛的“大学生”的概念的角度来看,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一亿人,但在总人口中来看,也仅仅只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8%,总体比例并不高。
那么,为什么现在“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里,看起来人数很多,但一二线城市数量少,集中的大学生实际只是总体人口的很小部分;而人口的大头,主要集中在为数众多的三四线城市、小县城,特别是小城镇及农村。这些集中了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地区,大学生很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很难见到大学生的身影。
2、我国高等教育井喷,主要是1999年开始的大扩招,之前的大学招生数量较少,只是大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才急剧增加。从实际数据来看,1999年到2018年,这20年时间培养的大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的80%左右。这些人都是80后出生的,年在20~40岁之间,是人生最好的年华,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我们往往感受到的“遍地都是大学生”,其实主要就是这各群体。这个群体绝对数量不小,有好几千万,又往往特别活跃,尤其是主要活跃在大城市的公司里、机关里、大学里,活跃在 社会 的各个领域,所以大家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3、由于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越来越难,毕业招聘季,各个招聘会往往人满为患,这给了 社会 大众一个“大学生真多”的印象,自然觉得“大学生遍地都是”了。
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大学生数量壮大得很快,但相对于总人口而言,比例依然较低,国民文化素质总体依然不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大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的大增,培养的质量有明显下降,很多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人,并没有拥有与学历相当的知识文化素养,能力也没能获得有效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但需要重“量”,更要重“质”,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我是燕园博雅教育,敬请关注。
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中国人口的4%,为什么会有遍地都是大学生的的感觉呢?我想可能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如果一个女人没有怀孕的时候,感觉生活中碰到孕妇的几率挺小的。一旦这个女人有了身孕,就会有身边到处都是孕妇的感觉。哪怕是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都能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孕妇。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孕妇效应”。“孕妇效应”造成的后果就是,随着你对某个偶然事件的不断关注,渐渐会觉得这个偶然事件成为了普遍现象。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是,你新买了一件东西,会发现同样拥有这样东西的人很多。比如,你新买了一辆某品牌的车,会发现大街上很多同品牌的车。同理,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你也会觉得大学生遍地都是。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圈子文化的民族。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层次的人很难玩到一块去。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那么你的朋友很可能也绝大数都是大学生。我老家以前有很多不错的朋友,很多都是初高中就不读书了,这些年几乎都渐渐疏远了。其实人都还不错,但在一起确实感觉没什么好聊的。我对人家的生活不感冒,反之亦然。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里倒不是说,人们会因为“刻板印象”会觉得大学生多。但是人们会因为“刻板印象”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人们会因为刻板印象,觉得大学生应该是有才华、有素质、有知识的一个群体。
举个例子,同样都是刑事犯罪案件,一个案件的嫌疑犯是普通人,另一个案件的嫌疑犯是个大学生。那么一般情况下,媒体会对大学生这个案件报道的更多。因为将大学生这种本应“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与刑事犯罪联系起来,更能会更有新闻价值,更可能受到更多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