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
㈠ 德语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未来好就业吗
德语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如下:德语专业培养就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德语高级专门人才。
一、德语专业简介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是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的唯一官方语言,也是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的官方语言之一,包括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两大分支内的数十种方言。德语各方言差距巨大,词汇不同,语法也不一样,彼此无法通话。
二、德语专业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接受相应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技巧训练,学习相应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培养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三、德语专业学科要求
该专业对德语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德语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就读。
四、德语专业知识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相应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德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㈡ 去德国留学德语要达到什么水平
去德国留学德语要达到什么水平
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听、说、写、读能力是保证顺利入学、正式注册和开始专业学习的前提 。
因申请者所申请的学校和专业不同,对德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除个别学校外,一般都要求在申请入学时达到600-800学时。这意味着在提出入学申请之前,至少需读一年的德语强化班(每周20学时)。有了符合要求的语言证明,则可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时同时申请大学语言班。在语言班学习1-2学期,通过“外国学生申请大学入学德语考试(DSH)”后,即可正式注册进入专业学习。
“外国学生申请大学入学德语考试(DSH)”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语言考试,如果第一次未能通过,则可以半年后再重考一次(最多允许考两次)。如果在一所大学最终未能通过DSH,则不允许再在其他大学参加此项考试。故在出国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量打好德语基础,以便赴德后争取在短时间内通过此项考试。DSH一般在学期之初举行,学校寄给申请者入学通知中会写明DSH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不少大学设有DSH考前预备班,如需要,你可在申请入学时附信给大学外事处询问能否参加。
如果你是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申请者,则可免试DSH。
1、德国高中毕业或相当于同等水平者;
2、具有文化部长会议颁发的“德国二级语言证书”;
3、具有歌德学院的“中央高级考试证书”;
4、歌德学院颁发的“小语言证书”;
5、中国大学本科德语专业毕业生、某些特殊专业的申请者以及只学习一个学期、最长两个学期的短期进修生。
近几年,德国大学大约有30多所高校(包括大学和高专)相继设置了一部分用英、德双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在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时,基础阶段用英语授课,同时学习德语;专业阶段用德语课。目前,德国实行双语制的学科和专业有:
工程学: 电力工程、民用工程、化工、计算机通讯工程、通信与媒体、生物技术、水资源管理、航空航天技术等;
计算机科学、数学: 计算机逻辑学、计算机工程、国际数学、信息与通讯体系等;
理科: 化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工程物理学等;
经济学与社会学 :经济学与管理学、国际商贸、国际工商管理等;
德国语言与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就读双语制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熟练的英语,须提供诸如TOFEL之类的语言证明,有的专业还要求有一些德语基础知识。
;㈢ 德语专业怎么样
我是21级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学校设有德语专业,平常在学校中也能够接触到德语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所以对德语专业也有一定的认识。
德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二级学院设在外国语学院,最重要的就是学好德语,并且了解德国文化。
德语专业的就业情况是非常好的,有考取公务员的,有出国的,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有去事业单位的。就业渠道非常多样化,在硕士研究生当中,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出国学习的,有去事业单位的,有留校工作的,以后选择就业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培养方案适当选择!
㈣ 德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德语专业的发展前景挺好的。
一、德语译员
这是大多数人对语言学习者的直观定位。德语翻译具体分为笔译和口译两个方向,行业涉及面比较广泛。同声传译家喻户晓,这份职业是带有绚丽光环的,但众所周知它对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笔译译员也是专业十分对口的选择。相对同传而言,这项工作主要要求从业者有过硬的书面表达能力,主要的行业分布包括公证处的笔译、留学文案笔译和法律文书的笔译等。
值得说明的是,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笔译机构供选择,除了上述笔译职业外,一般都是以兼职的方式,按篇幅、字数及难度拿相应的稿酬。
总而言之,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译员都需要扎实甚至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需要在这条路上会日渐精进,钻研到底。从收入方面来讲,口译要比笔译更为可观,尤其是同声传译,它的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高的。
二、企业职员
德语毕业生如果选择在企业工作的话,能进入本语种相关的外企、合资企业或国企是比较不错的,毕竟具有语言优势,拿到offer的机会和胜算会大一些。涉及到的领域也就比较多了,比如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化学、汽车等。
结合身边同学的经历来看,如果想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德语一般只会做一块儿敲门砖,而且本科学历也是有机会的。普遍来讲,大多先从翻译兼助理或行政专员做起,未来的职业发展一般都会发生转型,比如转向人力资源或行政相关的方向。这也要结合具体的企业需求和个人的综合表现而定,而收入则取决于行业和公司的类型。
三、德语教师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具体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个人倾向来进行选择,有高校、中小学校或是专业的培训机构几种选择。
(1)高校教师
主要是指专业外语院校的专业德语老师,从事这份职业,首要的是热爱教育,并且学术背景基本是博士才可以,有些用人单位会硬性要求具有海外经历。在一些专科院校也有该岗位,学历要求会相对低一些,但起码也要硕士起。
进入高校后专心搞学术,并且通过职称评定来定职级。一直以来,教师在中国算是体制内的人,它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还是相当高的,而且工作环境相对单纯一些,毕竟主要职责是栽培“祖国的花朵们”,收入方面也比较可观。
(2)中小学教师
2018年9月1日德语正式纳入高考外语科目以来,许多中学都增设了德语科目,包括一些私立国际学校,德语人才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择业机会相当广。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从本科到博士不等。
(3)专业语言培训机构教师:
目前国内具有专业语言培训业务且具备全科小语种教学资质的机构屈指可数,如果能竭尽全力争取进入类似新东方这样平台,还是非常不错的。在这样的平台人才济济,并且每个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很强,可谓人才济济,彼此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会大大增加,因而业务能力的提升速度将会非常迅速,一般来说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同于公立学校的教学环境,在专业的培训机构教学方式相对自由灵活,施展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机会相对较大,更适合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教育从业者。
四、体制内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包括国家级公务员招录考试和省级公务员招录考试。而针对德语专业来说,一般集中在国家级公务员招录考试中,比如外交部、商务部、文化旅游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海关等部门,针对省级公务员招录考试个别沿海省份也会设有相应岗位。
德语专业报考公务员职位有两大特点:一是岗位和专业匹配度较高,二是大多不需要工作经历,这对于其他岗位的公务员招录来说是莫大的优势。
一方面,专业对口要求高意味着对德语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国家级公务员招录考试的考试科目一般包括专业语言能力测试(测查语言基本功)、统考笔试(行测+申论)和面试(统考面试+专业语言能力复试,部分岗位还会有英语加试)。
而专业语言能力测试在录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权重,所以德语专业毕业生会有更大的通关筹码。另一方面,德语专业的岗位一般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这意味着相比其他岗位的竞争者少了一个限制条件,那么取胜的概率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了。
五、外贸销售或客服
此类职位的需求大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省份的部分城市,主要从事线上海外销售以及后期维护工作,这些岗位的门槛相对较低,且常年都会有招聘需求,收入模式主要是底薪+销售提成。比较知名的电商有:ebay, amazon等。
㈤ 德语专业的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
就业前景:
德国的地理面积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德语所蕴含的文化,它的深度、广度、力度它给人留下的印象,要远远超过它的地理面积给人留下的印象。德语区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一大批的著名的作者、音乐家、哲人、思想家而且德国文化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曾经产生过非常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看德语国家呢,不能仅仅从它的地理面积来看,而要从它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来看。说德语的人数,确确实实并不是那么多,大概全世界也就是1亿多人,把德语定为唯一的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就是德国、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作为官方语言的之一的国家还有其他几个,比如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
德语专业的就业情况还是非常好的,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2007年,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是96.4%,有考取公务员的,有出国的,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有去事业单位的。有去外企的。渠道非常多样化。在硕士研究生当中,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出国学习的,有去事业单位的,有留校工作的。[
㈥ 祝彦的著作
编著有大量教材,主编的《德语》教材(1-4册)为高校通用教材,获国家级一等奖。1985年至1987年主持制定的两个教学大纲为国家教委指导性文件,1989年任国家教委、德国歌德学院和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联合调研组组长,历时三年完成的《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调查报告》、《全国德语强化教学调研报告》已出版,为我国德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学--中德的桥梁》、《文学规范和读者趣味--中国开放以来一个张力场的嬗变》、《文学理论术语的翻译和译者的困境》、《审美的解放--反思作为民德小说的新叙述策略》、《圆球的坠落与浮士德之死》,译作有弗朗茨·梅林的《中世纪以来的德国史》(合译)、《当代中国抒情诗》德译本(合译)、《马恩全集第一卷·诗歌》、《毛泽东选集》德译本(主要译者之一)、《斯台芬·茨威格诗集》等。于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㈦ 北京外国语大学都有哪些专业
截至到年9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包括的有: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保加利亚语等18个语种)、非通用语种群(僧加罗语、土耳其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西伯莱语等17个语种)、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新闻学、外交学 ;
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教育学;
世界史、金融、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法律、会计、工商管理硕士、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本科专业121个,其中45个专业是全国唯一专业点。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7)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扩展阅读:
截至2014年9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6门;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
此外英语专业和德语专业部分教师承担的“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高校英语本科教学调查”和“全国德语教学调研”等教改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驻外大使400余名,参赞1000余名,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外国语大学
㈧ 要交开题报告了,德语专业,只有文学,翻译,语言学三个方向,求题目,书籍,在此拜谢大神
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
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
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
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
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
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
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
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
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
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
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
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
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
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
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
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
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
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
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
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
四.课题预期成果:
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
五.参考文献: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
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
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
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
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
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
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
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
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㈨ 浅谈本科学德语专业如何去德国留学
浅谈本科学德语专业如何去德国留学
本科学德语专业如何去德国留学?
1、年满18周岁,完成 12或11年基础教育并获得毕业证书的高中毕业生。
2、中国重点大学四年制本科,修满一个学期,不更换专业方向可申请直接入学
3、中国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修满三个学期,不更换专业可直接入学
4、中国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学生,修满一个学期,必须通过在德国大学预科举行的“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取得“大学入学资格”方可申请入学,但不得更换专业方向
5、中国三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即“大专”,修满两高中生怎样英国留学年,可申请直接入学;修满一年,必须通过在德国大学预科举行的“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方可申请入学。
6、德语 600 学时,达到B1水平
申请材料:
大学毕业证书(有学位的还要提供学位证书,在校的提供在校证明。
大学成绩单(由教务处开据
大学入学通知书(包括高考成绩,学校不保留的开入学证明,也要包括高考成绩
高中毕业证书(最好列明从某年到某年在该校就读
高中成绩单(成绩单最好包括会考成绩
初中毕业证书(包括成绩单)、小学毕业证书(可选,有的大学要
德语学时证明(一般要达到歌德学院中级水平,200-1000学时,各学校不同,通常是800学时,目前更多的大学需要德语中级证明)
留德审核部证明(目前基本所有德国大学都需要中国学生参加北京留德审核部考试,通过后会颁发审核证明,提交给大学的证明必须是原件,关于这项证明,请参考审核部分类)
实习证明(有的`专业需要)
作品(艺术类专业需要)
以上材料均需经过市级以上公证机关公证,建议公证数份,以备需要(4-7份)
有人说翻译行业可以算是目前德国留学就业前景最广阔的了。因为留学德国 就业,首先翻译行业没有说被哪几个公司垄断,求职者竞争不是很激烈,德国留学就业前景看好。许多小公司自立门户,不断招聘翻译,一般在旺季时都会有笔译人手不够的情况。其次翻译门槛不高,应届生、哪怕是在校生,只要能找到相关信息,都有机会找到做笔译,或者短暂的口译机会。但是翻译的收入却是两个极端,一个新手和一个有五年经验的老译员比起来收入有天壤之别,另外口译和笔译的区别也十分大。
;㈩ 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
北京大学9310030北京外国语大学8810271上海外国语大学10284南京大学11846广东外语版外贸大学812黑龙江权大学8210319南京师范大学7910335浙江大学9000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0003清华大学7610027北京师范大学1003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