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升本科 » 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发布时间: 2023-01-22 05:50:39

㈠ 厉害了!这35所高校首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教育部不久前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

人工智能学制四年属工科

近年来,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融合及计算能力的提升使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或即将促进制造业、服务业、金融、教育、传媒、法律、医疗、家居、农业、汽车、环境等行业的升级重构。

35所首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北大学、中原工学院、重庆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㈡ 当前上大学哪些专业最好

目前大学专业的热门程度和从前没有太多区别。最热门的仍然是金融、计算机、师范类专业等。

总体而言,热门程度排名为:工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管理学类专业—社科类专业—文学艺术类专业。当然每个大类专业都有非常好的专业。工科类专业中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最好;理科类专业中物理、数学等基础性专业最好;管理学类专业中会计专业最好;社科类专业中人力资源专业最好;文学类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好。

其实专业好坏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大,任何专业的综合水平都差不多。主要还是事在人为。

㈢ 大数据专业发展前景怎么样

大数据专业就业前景

作为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我国数据产生能力巨大,大数据资源极为丰富。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各行业的数据资源采集、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将会导致更快更多的数据积累。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数据总量预计将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1%,将成为名列前茅的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

根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据统计,普通高校此次新增了2072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831个新增备案专业和241个新增审批专业。

新增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备受欢迎,全国共196所高校新增了该专业。

而根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7年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

1、大数据开发工程师

大数据开发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服务平台,很多大中型业务应用包括企业级应用和各类网站。能够进行构建大数据应用程序平台和开发分析应用程序。

2、大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分析师主要负责数据挖掘,使用Hive,Hbase等技术,专门为从事行业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基于数据的专业人士进行行业研究、评估和预测。通过使用Spotifre,Qlikview和Tableau等,新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实现数据的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呈现。

㈣ 选择智能制造专业,毕业前景怎么样

智能制造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就业面不广。

就业方向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该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例如: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工业机器人。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Java)》、《智能制造信息系》、《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新增学校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统计显示,此次新增备案专业中,101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96所高校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50所高校新增智能制造专业。新增审批专业中,35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专业。

㈤ 人工智能专业代码

人工智能专业代码是080717T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工智能,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㈥ 2018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多少个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18年共新增专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属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专业2311个;撤销241个专业,涉及135所高校。其中浙江省有29所高校共新增64个专业。“新增备案”指的是教育部已经存在的专业,而“新增审批”则是全新的专业。

在这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均与信息技术相关,其中,25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60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中,也有18所高校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高校都增加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㈦ 人工智能专业排名

人工智能专业排名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新增最多。此外,“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智能领域相关专业,也同样是高校的新增备案和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的热门。

㈧ 高校专业大面积调整,专家称课程设计不能“换汤不换药”

近日,山西省公布了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初步结果,共撤停、间招、缓招重复低质专业232个,新增新兴急需专业66个。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刘水云认为,进行专业优化和调整,符合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顺应 社会 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同时,无论是专业撤并还是新增,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实质的变化,并不是名称的变化,这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水云也指出,高校专业调整涉及师资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课程设计,必须能够与专业变化进行匹配。

多地出台专业优化调整方案

根据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山西省人民政府2019年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情况的报告》,山西省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初战告捷”,实现省级统筹推进专业调整“破冰”,共撤停、间招、缓招重复低质专业232个,达到原专业总数的16.7%,新增新兴急需专业66个。

根据山西省制定的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具体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将全省高校现有本科专业数量削减15%-20%,总数削减200个以上。在对原有本科专业做减法的同时,山西省还提出增设100个以上急需新兴专业,鼓励高校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应的新型专业或交叉专业。

不只是山西,近年来,多个省市纷纷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出台了相关方案,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撤销一批落后专业,增设新专业。

河北省今年5月公布了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方案,未来4年,全省高校拟新设本专科专业1039个,拟停招或撤销本专科专业1092个。根据学科专业布点数和就业率情况,严格控制新设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等布点较多的学科专业。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大数据与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相关学科专业。

助力冬奥,河北省以河北 体育 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和驻张家口市高校为重点,打造冰雪人才培养基地和志愿者服务基地。指导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等学校加强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学等综合性应用学科专业建设。

辽宁省提出,到2020年增设面向“十三五”时期重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专科专业各20种左右,停招或撤销办学水平低、就业质量差的本专科专业点各80个左右;重庆则表示将建立30个市级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点。

另外,浙江省去年8月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引导高校调减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鼓励高校发展和拓展新的学科专业,加强服务八大万亿产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的学科专业建设。

改革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规律

从各省市学科专业优化和调整方案不难看出,限制新增或调整撤销的多为 社会 需求饱和、就业率较低、办学水平低以及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不匹配的专业,鼓励发展或增设的主要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在国家层面,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 社会 需求相适应。

根据教育部2019年03月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有41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包括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技术学等。

对于这些专业,刘水云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高校都为单科性院校,从90年代开始进入综合化发展阶段。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高校扩招,很多学校进入“大而全”的发展路径,一些专业因符合当时经济 社会 发展需要应运而生,如服装设计和教育技术学等。在高校扩招初期,因为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又有一定就业需求的“热门”专业,在很多高校都设立起来。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一些专业在部分学校发展比较薄弱,甚至名不副实。”刘水云说,现在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专业优化和调整,符合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顺应 社会 发展这一基本规律。

高校专业设置应发挥自身优势

同时,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还显示,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包括清华北大在内共有35所中国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数量位居第一位。

提到如今火爆的“人工智能”专业,刘水云称,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大趋势是没有错的。同时,她也指出,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而并不是盲目的追热门。

刘水云认为,无论是专业撤并还是新增,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实质的变化,并不是名称的变化,这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专业的变化,师资是不是需要调整?还是师资和课程不变,只是专业换了一个更时髦的名字?”她说,高校专业真正的调整涉及师资和课程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课程设计,必须能够与专业变化进行匹配。

㈨ 全国41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大学生如何确保专业不被淘汰

1、兴趣导向很重要。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应着重从个人兴趣出发,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选择,以便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学所长,将个人兴趣、学科专业与行业职业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现。

2、工作职业不断变化。

面向未来,学生应该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注重培养自己与工作相当的能力,而不是寻找与能力相当的工作。早作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9)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扩展阅读:

各专业就业指标:

1、从具体的毕业去向看,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社科类“已确定单位”的占比最高,为41.6%;理科类的占比最低,为31.9%。理科类国内升学的占比最高,为27.3%;人文类的占比最低,为16.9%。

理科类出国出境的占比最高,为8.8%;工科类的占比最低,为3.6%。工科类选择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的占比最高,为21.4%;理科类的占比最低,为15.9%。

2、人文类毕业生总体满意的比例最低

收入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总体而言,不同学科之间的月起薪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类和社科类的平均月起薪较高,分别为5737元和4996元;人文类和“其他”类的平均月起薪较低,分别为4621元和4468元;工科类的平均月起薪处于中间位置,为4621元。

㈩ 短短一年,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猛增35所!步子是不是迈大了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据显示,2018年普通高校共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831所、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4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0个、撤销本科专业416个。新增至少五个专业的高校有八十五所,其中北京 体育 大学新增专业数量最多,共新增了十个备案本科专业和一个审批专业。

新增审批专业中,最火热的两个专业为人工智能专业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数量分别是35所和25所,位列第一和第二。短短一年时间,就有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35所高校获得人工智能专业首批建设资格,有人担心步子是不是迈大了?

35所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中有2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仅安徽工程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江苏 科技 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中北大学、中原工学院等七所高校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28所“双一流”中不乏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

前段时间,某机构发布《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其中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数量超过五万,位居全球第七,但与全球第一的英国有很大差距,英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数量超过八十五万。按照人口比例,以及产业发展,有专家预测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可能超过五百万。在软环境和强需求下,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显得很有必要。只是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就难免会遭受大家的质疑了。

不少整天把人工智能挂在嘴上的人,大概根本就没有理解人工智能的真正内涵。很多人简单地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或机器人等同起来。应该说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却不是同一个东西。不过,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只有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智能搜索、机器翻译、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等基础技术研究好,才能设计出能模仿、研究人类智力活动,以及可以做出与人类相似的决策、控制、学习、规划、协作等的整体系统。

从应用范畴看,人工智能与 社会 各行各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一旦人工智能与某个产业碰撞出火花,就会给该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掌握的,真正学得比较透的,大多是博士或硕士,抑或是来自海外的专业人士。如果师资力量不到位,课程设置不科学,就会直接导致学生水平不过关。他们毕业后走上 社会 ,进入企业,不仅不能创造有效价值,还会让大家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失去信心。这大概也是不少人把人工智能称为“人工智障”的由来之一。

教师资源的稀缺是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巨大痛点。市场对高级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强劲,高薪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高校也不例外,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几乎被公司挖空了。没有优秀的师资,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再者,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 社会 实践似乎脱节,学校中灌输的知识与 社会 实践应用好像是两个“相互没有联系的孤岛”,各说各话。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大学生,到了实践岗位上却难以发挥与其成绩匹配的优秀才能。这种现象在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都存在,而人工智能专业是个“新专业”,更无法避免这个问题。有些高校为此尝试着与一流互联网公司或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合作开设“人工智能班”,努力打破学校知识教育和 社会 应用之间的隔阂。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很快,本科生和本科教材能否适应这种更新速度,也是高校面临的难题。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人工智能是新兴前沿学科,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计算能力和较高的软件程序水平,显然不行。不说普通院校本科生,就连“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恐怕都难以达到那个高度。

话说回来,招生还是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主要动机。就如之前开设大数据专业一样,有了人工智能专业,一下子就显得高大上了。而且生源质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若不解决师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就匆忙上马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这对学生、对 社会 都是不负责的。有时候,步子迈得小点,会更稳些!

热点内容
博士生导师行政级别 发布:2025-05-18 04:23:34 浏览:711
广西各所大学开学时间 发布:2025-05-18 04:22:28 浏览:55
山东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5-18 04:16:35 浏览:406
大学生近期目标 发布:2025-05-18 04:13:33 浏览:525
青岛大学研究生三助 发布:2025-05-18 04:11:51 浏览:443
东北电力大学女生宿舍 发布:2025-05-18 03:55:00 浏览:292
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高中排名 发布:2025-05-18 03:53:01 浏览:498
本科生答辩开场白 发布:2025-05-18 03:38:00 浏览:263
安徽大学研究生待遇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965
2017郑州大学专业介绍 发布:2025-05-18 03:33:48 浏览:210